新课程教材的备课和上课

新课程教材的备课和上课

 

新课程创造了教育的春天。教材活了(版本多种多样,内容不局限于课本),教学方法活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旁观者、合作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等等),学生学习自主了,思维开放了。有的老师认为:备课(教学的提前设计)有悖课改精神,是不必要的;课前设计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

其实不然。

在任何情况下,备好课才是上好课的基础。

如果课前不在备课设计上下苦工夫,一味考虑课堂如何生成,上起课来漫无边际,要想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不大可能的。可能,有时会发现,个别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记忆力好(教材上了多遍,内容以熟记于心)、知识功底深厚(博学精思,随时能应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表达能力强、教学艺术水平高(能轻松果敢地处理教学内容),上课没有“规范”的教案,课仍然上得很好。但这并不等于他没有备课(其实,他们在教本上自己加的批注却很详细)。所以,备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教师应该知道,教案只能反映备课过程的一小部分,大量的备课活动在教案上是看不出来的,并且写教案时也不可能把备课的全过程都写出来。比如,教师要考虑一堂课怎样突破难点,应准备几套方案,是否需要准备演示器材;有时想把课本知识点延伸到{zx1}科技成果上,还需要查不少资料(诸如参考书、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网上查询相关知识等等);有时还得考虑学生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该怎么样回答;有时还得考虑教材有没有疏漏、错误;以及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具有那些实践经验,应不应该安排活动让学生实践操作等等,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想到的,但这些过程并不是都要写在教案本上的。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从一个“教书匠” 转化成一个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名师,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在备课上深深地下工夫:努力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实验、备教法、备教学图片、设计恰当合理的导学环节、认真查找相关的资料、仔细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精选作业习题、思考作业的质量、做到布置作业的合理性、可能性、有效性等等。所以备课不仅需要,而且新课程的备课对我们的要求更高。

新课程的备课,既要重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导学环节、导学方法、导学手段的设计,又要重视学习方法、探究方法、研究能力的指导,xx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还要xx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堂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否则,一堂课将上得漫无天际,很难把握,自然就收不到低耗高效的效果。虽然教学目标要靠教学过程来实现,但这个目标必须在上课之前提前设计出来,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进行适当的升降调控。

教学环节的设计。要顺利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必须事先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步骤。计算机之所以有那么高的效率,就是因为它做任何操作都是按一定程序进行(这里,我们并不是强调上课要像计算机程序那样呆板操作)。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zh1}做什么,作为老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师的课才能上得得心应手,真正做到:指挥自若、旁观有数、组织得力、引导有方、点拨得当、疏导及时、创新有道、开发智力有效。不然的话,一堂课将是乱糟糟的,时间过去了,结果没有达成目标。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选择合作的方式,还是讨论的方式,还是发现的方式,还是探究的方式,还是实验的方式,这要根据教学内容、课型特点、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有时,一堂课可能采取灵活多样的、几种方法并用的方式进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低耗高效。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定义等知识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改变的,老师必须烂熟于胸;选择恰当方式教学:或学生阅读理解,或老师表述引例帮助学生理解等,当学生困惑时,老师准确给出答案。

教学手段的设计。在备课中,老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教学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以辅助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学法指导的设计。解决任何事情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长期教导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作为教师,重视对学生学法指导的设计,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知识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关键是要老师的教导、指导、引导、诱导、开导、疏导、点拨,教会学生怎样学,遇到困难怎么办,怎样合理发挥创造思维,等等。

备好课后,如何上好课呢?

课前的教学设计(备课)很重要,但教学又不能死搬教案。

课堂教学是一个“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问题是教师备课时一般无法预先设计的。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知体验过程、探讨发现过程、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一些预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过程,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个体渊博的知识功底、高超的教学艺术灵活驾驭课堂才能摆平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知体验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比如,学生只有成功解答了一道难题之后才能获得xx的喜悦,才会鼓舞和增强自己探索另一个问题的毅力和信心,若是别人帮他完成了,他自己{jd1}没有那种感受。又如,语文老师往往要求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学生要读出怎样的语调、语气、节奏和抑扬顿挫、高低缓急,只有教师通过以身示范、学生反复朗诵玩味,才会体味得到。这些体验过程只有随着过程生成,教师是无法预先设计的。

学生在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自己事先没想到的问题和规律,而这恰好是学生形成丰富经验的基石,却又是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若教师不通过个人对教材的钻研(备课)、广闻博采、较全面的了解交叉学科的知识(参阅资料、同事交流、自修、参加培训、网上浏览等等),是无法有力地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的。

总之,新课程仍然遵循“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这一基本原理;要实现教学过程对教学目标的有机生成,必须要有课前科学的教学设计(备课),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课堂导学中,无论是学生自学讨论,合作交流,还是学生探究、发现、创新思维,都离不开教师合理的“疏通”、恰当的“引导”、精当的“点拨”、循循善诱地“诱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想颓废不前、不求上进时,教师还要热情洋溢的“开导”,等等。而这些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有些是教师必须在课前备课时要思考和做好的事情(通过学习钻研教材、教辅资料、课外读物,或与其他学科老师合作交流等才能获得的);有些则是要靠教师在课堂就教学中凭借自己深厚的基本功、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灵活处理和临场发挥的。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新课程教材的备课和上课】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