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一《转载》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一 (1)

  △颂文分三。初叙意。二正颂。三结劝回向。

  △今初叙意。明作颂之缘起,为全篇总冒。分四段。初颂大士悲智双修。次颂大士以古佛应世,故名震十方。三颂大悲救苦为急,故娑婆缘重。四据经正讹,令起正信,为作颂之缘起。

  (一)尝闻诸佛无身,而般若实为其母。菩提非树,而大悲自发其芽。(二)故法身解脱,非智慧不得圆融。本智万行,惟慈悲始能和会。(三)是以自他不二,明极即是如来。因果交参,行深实惟菩萨。(李长者注华严,谓观音表悲,自在表智。且悲智二字,总该一切佛法理事各门,故以冠首。)

    [一]华严经光明觉品。我性未曾有,我所亦空寂,云何诸如来,而得有其身。又弥勒告善财云,菩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 六祖偈。菩提本无树。 普贤行愿品。因于大悲,生菩提心。 [二]法身,解脱,般若,如圆△三点,谓之三德圆融。(△,梵字,音伊,表三德圆融。) 华严以文殊表根本智,普贤表差别行,观音表慈悲心。寄位第七回向。此十向乃从十住十行,而和融慈悲愿力,遍兴大利故也。 [三]自觉觉他觉满,故名佛。 入法界品。离自他见,知从缘起故。合论。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楞严经。明极即如来。又观世音如来,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明因果相成,体用相彻也。 心经。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一)然而地入现前,犹惭四摄。位居不动,尚待三加。(二)岂非出缠之智障易生。入俗之愿王难见乎。(三)惟大士寻声救苦,寄号观音。断惑证真,得名自在。(四)称为拈索,实遇无空过之辞。号作应声,有感而遂通之义。(五)本正法明而作佛,原为释迦之师。具千光眼而度生,又作弥陀之辅。(此因出悲智二名,顺点出其他各名,俾世俗得知其远本。)(六)愿深无量,与毗卢同称丈夫。德举一毛,虽普贤莫知边际。(七)故刹那称念,等百千亿兆之如来。偶尔受持,胜六二河沙之菩萨。(八)信乎名号尊贵,难可得闻。梵释天人,皆应生敬也。(此从大悲经,言菩萨以至天龙,皆应恭敬,引起娑婆缘重。)

  [一]华严六地,名现前地。合论。六地已前,于四摄中,未得自在。八地名不动地,有三加七劝文。三加者,一诸佛现身,二与智,三赞叹摩顶。又经云,若诸佛不与此菩萨起智门者,彼即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利众生业。[二]智障,谓净障。六地菩萨,有染净二业未亡,故入缠不能自在。 普贤行愿品。有xx愿王。十定品。诸菩萨于普贤所,心生尊重,渴仰欲见。悉于众会,周遍观察,而竟不睹,亦不见其所坐之座。 [三]华严合论。观世音,梵云光世音。以慈悲光照世间,闻苦便救。观自在者,明观照成出世般若义。[四]大悲咒经。观世音,亦名拈索。拈索,即羂索之义。猎人以此取兽,兽不得脱。以喻大士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也。又往生论。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天地本起经。应声菩萨,即观世音。 周易系辞传。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五]大悲咒经。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又观音三昧经。是观世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吾为弟子也。 大悲咒经。观世音,亦名千光眼。 [六]大教王经。五丈夫同曼殊愿,即今五佛。一毗卢遮那佛,二阿[门+众]佛,三宝生佛,四观自在王佛,五不空成就佛。 庄严宝王经。佛说观自在菩萨,历劫救苦,及住种种三昧,身诸毛孔希有功德,普贤菩萨行十二年,不得边际。[七]十一面咒经。若有称念百千俱胝那庾多诸佛名号,复有暂时于我名号,至心称念。彼二功德,平等平等。 法华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xx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 [八]十一面咒经。我由此咒,名号尊贵,难可得闻。 大悲咒经。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现作菩萨。汝等诸菩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一切人天,常须供养。

  (一)惟是华藏无尽,娑婆之苦集偏多。极乐易生,菩萨之慈哀尤切。(二)故尘刹现身,而此号施无畏者。莲邦补处,更来兹摄念佛人。(三)为世间作眼目,曾昭皎日之光。唯海上多圣贤,乃属白华之寄。(四)盖以众生业重,一子情殷也。

  [一]华严经。明华藏世界种,上下共二十重。最下重,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每上一重,增一刹尘世界。至最上重,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娑婆在十三重之中心。 娑婆,此云堪忍。谓众生有贪瞋等烦恼,而能忍受生死苦果也。又云杂会。谓三恶五趣,夹杂聚会也。 [二]法华经。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又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无量寿经。观世音,大势至,现居此界,作大饶益,摄念佛人,生彼佛国。[三]天地本起经。劫初时天下无光,弥陀佛击犍椎集众,谓过此八十恒河沙土,有忍土,失于光明,谁建功德。应声菩萨,与吉祥菩萨,共议为世作眼目。应声作日,吉祥作月。 华严经。鞞瑟胝罗居士颂云,海上有山多圣贤。 补怛洛迦,此云小白华,以山多此华故。又云海岛,以在大海之中故。乃观世音菩萨应化之地,即今之普陀山也。 (四)占察业报经。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多。 华严十向品。菩萨等观一切众生,犹如一子。

  (一)庸是珍宝舍身,王臣供奉。香花稽首,妇孺归依。(二)致崇祀者,五百身而有余。纪感应者,千万言而不足。(三)但文人记载,善籍原多。而野史流传,讹言亦众。(四)或称舍身{zw}女,或谓服气之神仙。(五)或疑帝释之臣僚,或误面然之形像。虽传述不失于尊崇,而名位实邻于诬谤。爰据契经,广陈本迹。欲令善信,共结法缘。(此从缘重,致多讹传,特据经作颂,俾得正信。)

  [一]楞严经。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二]傅大士碑。观音有五百身,在阎浮提,示同凡品,教化众生。见停水经。 [四]俗传大士为妙庄王第三女,名妙善。舍手眼愈父恶疾,乃现千手眼像。编年通论。载此为天神为南山道宣律师所说。又汝州志。载楚庄王第三女,曰妙善。王病笃,医云,必得亲人手眼,方可瘳。公主遂割手眼,救父得痊,公主亦坐化。医云,此大悲菩萨也,言讫不见。庄王即封公主为大悲菩萨,建寺香山,塑千手眼像。或曰,庄王命塑全手全眼,宦者误为千手千眼。案天神所告,或劫前事,但感通录不载。至汝州志所说,则讹谬无疑。 纪史通鉴。载周宣王时,长桑公谓老君曰,我至南海,闻洛迦岩潮音洞,有一女真,称慈航大士,彼教我饮甘露水法。又载羡门子曰,始皇北去,予入南海,访慈航大士,彼出九节菖蒲,教我种食。又神仙鉴。载安期生见大士,请甘露方,大士赠之。此皆金丹教门,攀佛法以增声价而惑世人,决不可信。更有醒梦道人心经真解,扳佛语作魔言,尤为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急宜焚毁,以消彼愆。 [五]海南一勺。载四川保宁府祈雨坛,显化降笔文。有南海观音,俯伏金阙,叩奏玉帝等语。直以菩萨为玉帝之臣属。不知世俗尊称之玉帝,即佛经之帝释,乃是忉利天王。居其上者,欲界尚有四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而均在三界轮回之列。以望菩萨地位,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可受久成佛道,示居菩萨之观音礼敬。须知此文,乃灵鬼假冒也。 世俗斋醮,每作面然大士像,此本于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固非讹误。惟作像必右耳垂环,右足现女裤,谓大士能数十变化,而不能变此。鄙俚可哂。



郑重声明:资讯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一《转载》】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