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闭门会:行业财经杂志如何做足产业链细分-钟加勇-搜狐博客

2010-03-02 | 主编闭门会:行业财经杂志如何做足产业链细分 该日志已被收录

 

文章摘要:第75期传媒精英讲谈社,第5期主编闭门会,这期的主题是财经类杂志的专营之道

沃华传媒网:今天是第75期传媒精英讲谈社,也是第5期主编闭门会,这期的主题是“财经类杂志的专营之道”,这个词有点专业化了。其实我们想的是,目前一些行业类刊物,它有哪些经营和内容方面的创新,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的。

今天谈这个话题有两种方向:一是大家可以针对自己所在的媒体去讲,你们的设想,你见过的一些案例或者你的经验;还有一个,就给《银行界》杂志的钟加勇主编出出主意。如果你来做这个《银行界》,怎么让它挣钱。

下面先请钟加勇来简单介绍一下《银行界》的情况。

钟加勇(《银行界》杂志主编):我可能得先介绍一下银联信这家公司。银联信现在差不多有120个人左右,有五六十个分析师,有四五十个人做营销的。公司目前主要为银行提供信息产品,以及各种各样的咨询,还有技术服务。也涉及一些银行的公关,包括他们的会议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交叉销售的概念。这家公司是向银行卖报告起家的。

一般来说,客户相对固定的时候,肯定会寻找交叉销售。我们也做媒体类的营销,这里面比如说有会议,会议我们有美林银行业年会,行业里面的论坛。今年我们的年会在海南博鳌开,也是做得比较大。

《银行界》现在还是一份内刊,每期印刷大概1万多份,直接发给银行客户。目前还是免费的,明年计划作为项目来做,就是要有定价,要有广告,最终做成一个独立的平台。

我们目前还不想申请正式刊号,因为客户很有限,境内的这些银行,包括中资银行、外资银行,我们都可以直接投递到户。因为我们给银行客户的大量研究报告,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或印刷品,每天不断地邮寄,所以很容易就到达客户。

不过,现在就有客户拿钱来订杂志了,因为他买我们的报告,一年可能有1万或者几万块钱。杂志一本也就20块钱,一年也没有多少钱。

不管怎么样,我们想明年把杂志作为项目,就是想把沟通通道的增值部分发挥出来,同时作为一个正常的媒体来运作。最早我做了两三期,然后就让一个部门来做,他们就自动的撰稿,但没有特别设立一个编辑部门。我们提供的不是新闻,而是结合银行的业务需求,怎么去做营销,怎么去做战略,他们就觉得很有需要,就主动说要订这本杂志。

冀万林(华商传媒战略发展部助理部长):《银行界》这种圈内杂志一般来说发量都不是很大,但是它非常有效。既然你的客户定位就是银行,那你打算用怎么样的收入模式?靠发行盈利还是靠广告盈利?

因为你的发行量本身不是很大,而你广告市场定位又比较窄,那我觉得发行还是要盈利的。一个就是说,银行的人不会在乎你这个杂志卖10块还是20块。像这种杂志,发行一定要盈利,而且你发行尽可能多的要盈利,然后广告对你来说就是一个边际收益,就是没有边际成本的边际收益。因为你主要是卖内容的,如果说登广告,也必须和你的定位非常准的广告才行,你不能损害读者利益。人家花那么大钱买你一本杂志,结果你给人家整篇广告看。

曹圣明(原《百姓TAXI》杂志主编):我可以先讲我们的经验吧。像触动传媒,首先它的价值就在于渠道,其次才是媒体的价值,就是为这个渠道去量身订做这个杂志。首先大家都感到坐出租车的是非常精准的人群,然后再为出租车上去想,想哪些?出租车上一个是杂志,再一个是装杂志的框架,再一个就是安视频,就是靠背后面的那个屏。他们的最初价值在哪儿?显然就是渠道的价值,然后慢慢地你把产品做起来了,媒体价值才起来。

这种媒体有一定的约束,你必须要量身订做,要把握这个渠道的价值,渠道本身来带给你的客户和人群的情况,他们本身的阅读习惯各方面,你要先研究清楚。坐出租车的,肯定是10分钟、20分钟的,不会很长的,这期间很明显他不会读太沉重的东西,可能就是吃喝玩乐,尤其是好玩的东西,他翻一翻,休闲休闲。

如果在出租车上,做一个时政类的刊物可不可以?我想,要长期做可能也可以,但是没有做休闲类的内容那么精准。最精准的做法,我觉得还是做与北京生活有关的,提供北京的文化、地理、生活的、吃喝玩乐的,有实用的资讯。因为它的渠道在这儿,它是排他的,{dj2}的,这是我们的一个简单经验。

就杂志的广告来说,旅游{dy},然后是消费品,汽车和房产,排名差距不是很大,然后吃喝玩乐,娱乐设施,还有一些xx品的东西也有。广告也有xx的、中端的、低端的,有一个方向选择。比如说,确实很烂的分类信息那肯定不做。比如说你这个餐馆,搞一些分类信息搞进来,搞一个小栏,偶尔搞那么一两次,如果一个版或者几个版,我们肯定不做。你要么做就是换一个版,全版广告费是一栏这种。或者介绍你这个餐馆的品质或者品牌推广各方面,看你特色的东西我。

我觉得刚才冀万林说了非常好的观点,《银行界》这个东西你不可能去做时尚的东西,不是说吃喝玩乐的,低端的人不可能。你这种肯定是要xx的,银行业的,细分到非常精准了,而且你的基础是你现在这个公司的研究力量,后面的这个智库,它已经锁定了一批客户。

有个营销理念是什么呢?你要让客户买你的东西,你要抓住大多数的客户,首先要抓住一部分客户,这一部分客户抓住了,你其他的人群慢慢扩散开。一两个客户都抓不住,更多的你可能都抓不住。很明显,你要有一个核,这个核就在于你们的客户,你智库的客户,而你们的客户的特点很明显。我觉得这个杂志真正还不在于定价的问题,在于你内容的价值。

我觉得出于两个方向:一个是商业性的方向,这种比较专业的方向;还有一个方向,你们也可以做银行人,这些人他们本身的工作和生活,这种方向也能有效地锁住他们。

钟加勇:《福布斯》杂志的主编前两天来找我们合作,也在这个办公室聊了一下。他们不是做那个榜单吗?他其实也缺数字,他们想到我们这儿来找一些数据,像企业的数据库。当然个人的那部分数据库我没法给你,那企业的数据库,行业的数据库我们可以给你。我在想,公司有那么多东西,《福布斯》杂志还到我们这儿来找,我们干吗不自己做呢?

所以就是说,媒体人从这个角度讲,比如说银行业这块,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榜单,或者说银行业这块媒体上还有哪些缺位?

王志强(《能源》杂志主编):靠活动、靠理事会方面。我觉得你们应该要找到一个非常xx的一个协会,挂靠一下,再加上你们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和对金融业的理解,不要做得看都看不懂。这个杂志我看了半天,当然它不是做给我们这些人看的,但是我的这种定位是很怪的一种定位。你要么就是做成xx刊登那些报告,就是对我们产品的一个补充,它就是为这种人服务的。你要么做成一个独立的刊物。

你应该说服老大去做一本银行{dy}刊,你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去说服他,做一个银行业{dy}刊,市场化。

袁璐(机械工业出版社责任编辑):我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一点的出版社都会和行业的专业媒体和信息公司打交道,我们行业的专业服务公司有开卷信息调查公司,就提供竞争性数据的,还有一个专业的媒体是(《中国图书商报》)那些。

开卷提供的报告也许和咱们这个有点像,因为全国的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有25%的书店都装了开卷公司他们的终端,他们卖一本书,后台数据就会知道,就是说他的抽样率大概是店面书市场的25%。所以他有那种海量的数据之后,他就可以对图书市场进行分析,我们每个月都会买开卷的报告,而且是必须要看的。因为里面就提供了畅销书的排名,分类别,各种类别,比如说经管类的,经管类下面又分11个细类,经管文学、历史那些,这个是大类,大类下面又分小类,都有排名。还有一些对于重点产品的分析和书讯。

这个对我们从业人员来说的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报告。《中国图书商报》和开卷其实是合作关系,他们就提供了一些比较大众化的信息,最主要的可能还是一些竞争信息、和来自消费者的信息。

我个人认为,也许银行会对这种数据,包括竞争产品的信息,些消费者的需求可能更感兴趣一些,因为他们要看这个书,来获得他们工作上的需要。还有一个方面是,因为银行从业人员的话,他们很多都会不断地提升自己,通过各种培训,通过各种考试,如果我们能增加一个板块,针对于培训考试的需求的话。

张放(京华时报企划总监):我其实也是做大众媒体的,但跟各位做专业杂志的朋友们有点区别。最近我也在尝试,做大众媒体怎么样延伸出一些其他的产品。因为我觉得大众媒体的受众基本上定型了,你的读者群就是这样,你的产品内容也就是这样的结构。

刚才大家在讨论精准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的新产品怎么样找到精准人群。我们今年也在尝试,跟中国国际婚博会合作,我们有它一个授权的渠道,婚博会每年都有,有三届在北京举行,有三届在上海举行。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结婚人群,它的数量级、基数都是{zd0}的,也可以说是非常的集中,就所有在恋爱当中要结婚的人群都会去参加这样的婚博会,都会到这样的会上去。比如说去拍婚纱照,或者说要去给自己定一个婚宴,还有跟婚庆相关联的什么家具产品,这些零零种种的,就是挺多的。

所以我想这个人群量也比较大,作为《京华时报》来讲,这个行业应该对我们的广告有带动。但如果只是在《京华时报》去打广告,像婚纱机构还有做婚宴的这些酒店,他们的广告预算是不可能支撑我们的版面的,因为我们的常规版面至少都是10来万,我就是给他打个七折八折或者五折,也是好几万。

所以这些婚纱影楼根本不可能掏出这笔钱来做广告,那么我们就跟婚博会这个机构谈合作。他就授权给我们报纸一家,可以进入到婚博会的现场,一个是给我们展位,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可以做一个会刊,因为他们的人员主要是在招商方面,他们的盈利也靠招商,但是做杂志,他们不专业。这个对我们来讲,会刊就是一个机会。所以我们就把会刊和这部分人群进行了一个定位:一个是时尚的,第二是年轻的,另外一个是跟婚庆、结婚相关联的人群,{zh1}我就做了一本杂志叫做《珍爱》。

《珍爱》没有刊号,是依附于《京华时报》派生出来的一份杂志。我们这个《珍爱》杂志的读者群很明显,就是80后,要结婚的,正在恋爱中的,这样的人群。恋爱中的人群也可以再细分,比如今年他10月份要结婚的,很可能他参加下一届婚博会,比如说他夏季要结婚的,他很可能参加春季婚博会,每一次人群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这个《珍爱》就结合这些读者群和婚庆公司的特点,做了一个节令性的产品。比如说我们春季开,夏季开,秋冬季开,我们按照这个节令做了这三份的杂志。

也就是说,大部分杂志可能是月刊,但我们这个杂志就是依附于这样一个会展来做的一个杂志,它的定位很清楚,但出刊时间可能是季刊。我做这个杂志,肯定要商业化运作,既要做影响力,而且要赚钱,这肯定是目的。任何东西如果不赚钱只做影响力的话,我觉得从媒体的运营来讲是不成功的。

所以,我觉得《珍爱》补充了我们《京华时报》这种大众媒体,大家认为健康广告太多、医疗广告太多,然后是社会新闻、负面新闻太多的不足;另外一个,我们的时尚类产品,以前在《京华时报》基本上没有专刊的,就这块也做了一点点弥补,但它不是一个xx的弥补。

因为时尚是个很大的概念,它涉及到男人、女人、成年人、小孩,很宽泛,比如说服饰、化妆品等等。但我觉得这些产品我们都不具备竞争力,在不具备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应该一点一点的做。

现在我就很精准,{dy}婚纱影楼可以来投,然后戒指、钻戒的,因为婚庆肯定有钻戒,至少是一对情侣消费,至少是两枚戒指,所以戒指在婚博会上也是一个很大的区域。所以我就针对戒指、宴会、商业卖场、甚至有一些化妆品,然后还有建材、家装,因为建材、家装我们是针对新人的,他们需要把自己的房子进行改造,哪怕在父母给他一间房子,他自己不具备购买房子的能力的时候,父母给他一间房子,他也把它包装成婚房。

我们会根据他们的这种需求点,去设计内容。比如说婚纱,我们会像《精品购物指南》一样,我们去拍大片,把新娘很唯美的东西把它展现出来,我们用艺人来带动我们这个期刊,它在平面上它的视觉冲击力。所以我们每一次一进到婚博会的现场,我们这个杂志都被一抢而空,那我就靠广告来补贴。

除了在婚博会现场免费派发以外,我们报社有很多的发行渠道。比如说北京大大小小的娱乐餐厅、酒店、写字楼都有我们的展示架,如果这个客户来投广告,在方圆五公里以内,有它的客户群,那OK,我就把这部分杂志的展示就放在这个他的这个五公里群体当中的餐饮娱乐当中,因为我有很明细的渠道,我也告诉客户,我在哪些展示架里,给你展示了这样的杂志。这样作了,客户自然就会来给你投广告。

我想,大众传媒做精准营销可能跟杂志不一定那么相似。但我觉得做一本杂志,确确实实要找准它的读者,这是非常重要的。你找准了你的读者,你的内容设计才会围绕你的读者需求,否则就是自娱自乐。我觉得做内刊有做内刊的方法,比如说你既然做内刊,你就是银行家,他也不可能天天都在工作。比如说有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银行家、分析员的{yt},这些故事性的东西,如果能够融入一点,可以软化一下你这个杂志的硬度。

然后,刚才我想说的也是那个年度榜单,因为《福布斯》这块我以前也是有一个朋友在跟他们做。我觉得《福布斯》它就靠它做一个榜单,胡润就火了一把。如果你们想做成中国银行界的{dy}本专业刊物,年度一定要有榜单。

《京华时报》我们在汽车这个板块当中,跟103.9北京交通广播每年都做了一个榜单叫金蝴蝶榜单,这也是针对汽车行业的,有经销商的,有厂家品牌的。然后针对地产的,我们就做了一个北京地产影响力榜单,每年都做,它对这个行业、这个板块已经形成了一个惯性。我觉得这样你也有炒作点,也有新闻。

朱学东(《中国周刊》执行总编辑):这些年我一直讲,要让谁破产就去做报纸,做大众杂志,只有专业杂志才是真正意义上投入产出比{zh0}的,是{zj0}投资品。按照银行的产品投资来讲,{zj0}投资品,投入最少,产出率{zg}。

实际上,像《银行界》这本杂志,我刚才简单地翻了一下,专业性不差,越专业越好。因为你要过多掺杂一些大众生活的东西,反而会削减它的xx性和影响力。专业杂志就是在我们的目标读者前面,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能帮助提升业务的一本专业杂志,这叫专业杂志。

我最初接手《传媒》的时候,在三里屯南街喝了两个月茶,招报社的、杂志社的、广告公司的人去喝茶,我说希望做一本这样的杂志,你们想从这本杂志上看到什么?因为只有他们才会买我的杂志。当你看到什么东西的时候才会定订我的杂志,给我投放广告,成为我的理事会成员,或者成为我搞活动的赞助者、支持者。我喝了两个月茶以后,就出来做那本杂志了。

回过头来讲,现在你的公司影响力在行业里面有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杂志后面的任务,其实就是把内容,栏目,按照传统杂志的做法,针对这个特殊的渠道和群体,把它们固化下来,让大家都有一个期待。可能随时有变化的话,仅仅是一个报告的话也不行。虽然说是专业杂志,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人在做。

你的这本杂志现在我不知道你发给谁了,估计是银行的技术骨干或者说中层。那就围绕着这些人,他们面对的业务挑战、问题和压力来做,你的专业性只能在这个地方,你的内容、栏目设置就围绕这些东西来做。

这样的杂志,其实每一块都有盈利空间。对于专业杂志来讲,发行是一个很重要的盈利,因为它没有什么成本啊,它只有在发行上才真正的实现精准营销,否则精准营销是个非常荒谬的概念。所以,专业杂志是最容易得到它发行上的超额回报的。

第二块就是广告。就是因为它专业,所以它的广告也是比较好做。因为它的目标人群非常xx,有个5000本、10000本就够了。当然你说量大更好,因为我们从发行来讲,从专业杂志来讲,发布量越大利润水平越高,因为它是有边际效应递增在里面。

回过头来讲,针对银行的广告是可以考虑的,汽车,xx品,实际上是xx社会消费品,还有那种软件,但这个东西更多的是关系营销。因为老在你这上面,每个分行行长门口都有这本杂志的话,它经常在上面露露脸的话,人家在订这个货的时候,他有一个印象。

我以前做专业杂志的时候,除了报纸、杂志、电视台给我们投广告以外,我们也可以去拉汽车,拉酒,拉造纸厂印刷厂的广告,人家说给我下单了,年单。

这类专业杂志{zd0}的一个盈利点还在于延伸产品,因为杂志本身就是你们主业的延伸物。以前我们做专业杂志,首先我把杂志做出影响力来,然后通过我的影响力再去做一些咨询、顾问的工作。我以前做《传媒》杂志,说白了它就是一个专业资源平台。我把这个杂志影响力做出来,把我们这个团队的影响力做出来以后,我利用这个平台的影响力去给媒体做顾问。同时我们还做什么呢?公关公司,尤其在媒体行业。

我就举一个例子,2003年当江南春的商业模式还没有真正成形时,他拿到了几千万的风险投资,我在2004年{dy}期《传媒》杂志上做了一期封面文章,“他们创造历史”,英雄里边江南春排在第13位,{zh1}一个。给他写了几句话,就是说他的分众传媒商业模式改变了整个广告业,大概这样一个意思。

江南春在2004年10月份第三期融资时,高盛投资进去,在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会,他不停地滚动播放着新闻出版总署、《传媒》杂志给他一个什么什么年度人物。我们在做延伸产品的时候,是因为通过媒体影响力来做。

现在《银行界》的资源平台已经有了,你一本新杂志可以借助平台的影响力来做这样的榜。这个榜其实上是可以两种做法:一种是银行。但你评{zj0}什么银行,国内现在做得很多,但你做出来未必会有《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那么有影响力,因为他们是大众媒体。他们在社会上对于这种专业机构的生杀予夺权力很强大,话语权很强大。所以这时的银行,更看重的是这些媒体给他们的称号,比如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甚至是英国《银行家》杂志这样的。所以你要评{zj0}商业银行的时候,可能会弄巧成拙的。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围绕银行的具体产品,把{zj0}什么小的投资产品,{zj0}什么什么信贷产品等等来做。

除了银行专营业务产品之外,还有一块就是说,新的银行政策出来对他们业务上的影响。因为你们本身做研究机构,央行每一个政策出台你们会做分析,那么杂志里面一定要有这个,这是xx性。另外,我们把海外的经验介绍过来,这是这本杂志要做的很重要的内容。

其实你做榜单也好,做活动也好,就是把人聚起来。他既是你的广告投放者,也是你研究报告的购买者,都是一批人,{zh1}就是做了一个圈子。但是能不能把圈子维持住,不是找大家喝两杯酒吃两顿饭,不是的。你要提供的服务,就是说你要跟大家讨论的话题一定是这个行业里面很专业的,能够帮大家解决问题的东西,大家才会认你。

贾铧(《科技风》杂志社社长):我原来是做法律业务的,来接这杂志社就是在前年的时候,突然发现这本刊物经营不下去了,说你有兴趣吗?当时真是对杂志不了解,我知道真是这么麻烦的话,肯定是不接这个事的。现在有感觉了,当时那个就是一年半以前的时候,就像朱学东老师说的,要是说让一个人去破产,就让他去做传媒。

实际上真正做这本杂志应该是从去这时候开始想,觉得这一年多学习的差不多了。当时做,正好黄华介绍一个朋友给我,那个朋友做高中毕业生家长市场的。在做之前,我们就先印了一本貌似杂志的小册子,在北京发了6万本,发下去以后市场反映非常好,甚至有的学校打电话来说还有没有,再到我们学校发一部分。当时就在这个情况下,下决心来做教育刊。今年2月份左右发的,过了春节,3月份开始招人,4月份应该是把团队组建起来的,5月底出的{dy}期,6月份开始做的市场推广。

应该说,当时的市场还是不错的,从6月份到现在半年多的时间,作为北京同类杂志中我们现在是{dy}位的,甚至超过了《北京考试报》。因为现在做教育市场的,一个是教辅多,再一个就是政策性的,像各省的考试院办的考试报,有考试类的杂志,我们就打了一个差异化的定位,我们做的是高考,但是是给家长看的。因为大部分家长包括学生,他们对大学的情况不了解,我们介绍大学的一些专业发展方向很实用的东西;再一个就是从心理方面,现在号称说一上高中的孩子青春期,家长是更年期,青春期遇见更年期;再一个就是学习,我们策重学习的一些方法,不是做的教辅,跟教辅是有区别的,主要是介绍一些学习的方法,一些学习的产品,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来做。

我们这个跟《银行界》有点像,都是先把市场找着了以后,反过头来再做内容。当时因为这个圈不熟,组建团队时别说做高考的,我编辑部里边一个做教育的都没有。当时一开始的时候,直接在网上找了有关高考的东西攒在上面。做了半年以后,才把比较专业的团队,包括我们现在把原来的《北京考试报》社长总编聘过来,当我们的专业总编。

当时我们刚进学校的时候,好多老师就说你是来送的?我说不是,是征订的,先放这儿吧。我们做的是6月出来的7月刊,实际上用了1个月,当时印的刊期定的是7月份的刊期,实际上就是前期做了一个多月的推广。现在北京的发行量是13000多份,基本上5个人里边有1个人订了,甚至有的班是全班都订了。在天津大概有1万多一点,河北有几千册。

现在没有广告,实话实说。不过,好多做这种培训的,包括做教辅的来谈广告。一开始我们也想做广告,但是跑下去基本没有效果,所以就做了半个月的广告一看不行,我就把团队解散了,根本就不可能做出这个。

因为我们一开始做的就是主要是高考,7月份时我们印了两万册,一个班一个班的走,然后发下去,然后让家长看,然后第二天再收回来。反正我现在的感觉是,基本算是一个专业的杂志了,给中学生和家长做指导。

朱雪尘(《英才》杂志执行主编):就先从封面上说,我觉得《银行界》杂志首先得有一个主题,你这个杂志想给行业揭示一个什么观点,我觉得应该在封面上体现一下;第二个,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这个封面文章,我后来找了半天一看就是两页的一个文章。最有意思的是,栏目和内容不匹配呀。

杂志这个东西实际上还是卖封面性的主题报道,每期的选题规划都得有一个策划会,在这个策划会上制订这一期封面文章,或者讨论一个主题。如果你要是一个封页上的文章,{zh1}找半天只有两页,大家都觉得这个不太专业。你那个重要性在哪儿呢?

你这个东西我一看完之后,还不如自己的见解呢,那他是不会看本杂志的,就是说你这个必须得是xx的人,比如说你做公关分析,你肯定要请一些专家来做呀。你比如说你要做行业里的东西,你肯定是要跟行业里的人来聊。

我觉得《银行界》的名字特好,现在媒体都非常xx银行。我觉得不光是银行的内容,其实很多投资的,包括基金、券商的,他们都要看银行的观点。银行的观点其实大众还是非常愿意看的,你采访完了以后,这些观点可以发给这些券商,基金。我们家有亲戚在工商银行做风险控制,是刚成立的一个部门。我觉得,他们这些银行包括对于宏观政策的理解,投资方向的把握,其实都是有预先性的。我觉得有预先指导性的东西,还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针对某一个话题,然后你采访不同银行的观点,然后做一个专题。因为你这个本身来讲也不是一个很厚的杂志,我觉得更突出一个主题,每期能够让大家有所得,我觉得这些东西可能更吸引人们来读吧,是这么一个概念。

另外,我觉得版式方面,相对来说图片质量,包括排版的质量也比较一般。然后栏目设置方面也是这个意思,我觉得你还得重新规划一下。比如说像导语这肯定的有,然后银行速览就相当于一个资讯性质的东西,我觉得这个东西是要加强一下。不要把会议专题搁在前面,我觉得会议专题可以放在后面一点。下面这个位置大概是一个主打文章。然后再下面,百家观点,我觉得这就放在前面了,作为一个专栏的东西。这个主题完了之后,可以是一些银行专业技术性的东西,后面可能再加一些投资,银行圆桌,可能就是大家讨论一些,比如说现在投资的一些方面的东西,包括房地投资等跟银行相关的产业。{zh1}可能是会议专题和产品报道之类的东西,是这么一个设计思路。还有一个,比如说他们刚说榜单之类的,每期都会做一个固定的栏目。这个专门有人来做我觉得也不错。

其实,我觉得现在银行里边有很多培训,包括请很多大的咨询公司做咨询,你们可以写请一些咨询公司做的案例介绍,比如说麦肯锡这种大公司做的案例。

从发行运营这一块来讲,我觉得银行投资比较大的两块业务一个就是信用卡吧,广告这块,包括活动赞助,银行还是比较注重xx品牌的建设,因为我们接触的几家包括民生和中国银行,他们愿意投一些资金来赞助,我们每年的年会民生银行都会作为最主要的赞助人。

刚才你说的如果仅仅针对于银行界的人士来弄的话,是不是能起到让他们投钱起到效果?这个我还是存疑问的。如果你把银行界作为一个金融圈来看的话,包括这些xx的投资者,比如现在有很多PE、私募,他们可能以后都需要。而且银行可能有混业经营,比如说像中信那种大的集团,它本身就是一个泛银行的概念,周围还有中信证券这些东西。如果能做成一个泛银行或者说泛金融概念,可能更能吸引相关产业的人聚集在你这个杂志周围,这样即使你不发行,你给他们投行这些东西来送的话,势怎么着也造成起来了。

我觉得,现在这个杂志搞大的发行量不太适合。其实跟我们有点相似,就是包括读者、报道人物和广告是三位一体的概念。我觉得这个概念对你来说还是比较实用的,可能你们的理事会问题也会比较好解决了,因为你既有和他们接触的渠道,又给他们做报道,同时你提供的这个消息内容价值对他们还是有用的。如果你把这个杂志定位成一个泛金融的一个概念以后,你这里面的支撑就更多了嘛,银行业更看重你这个,你如果仅仅是银行之间的交流的话,银行之间也相对比较封闭,他干嘛说你光写这几行我就给你投广告啊。

你们还可以跟xx的院校、商学院合作,理事会这个东西我觉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如果你们原来有一些网站,包括你这个公司银联信,如果有一些好的客户关系的话,可以一开始就挖掘过来。但是我觉得一开始还是先弄几期内容,包括版式、封面这些东西比较好的之后,然后你再跟那些客户来谈,然后先发展{dy}批可能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大的客户也好,或者小一点的。你看,天津银行都在北京地铁来做广告。其实有些小的银行非常希望能打出自己知名度的圈子里头,这些东西我觉得都可以挖掘,慢慢地培养报道之类的,培养出一些xx客户,这样做运作起来就是一个循环性的东西。这是一种办法。

我们还可以帮一些银行来做公关业务,包括政府的一些会议什么之类的,我觉得这个东西可以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来负责,就是包括你说的咨询业务,但是我觉得首先如果你要是想以这个杂志为核心,那么就得把这个核心的东西做强,这样人家才认可你这个品牌。你们可以请一些专家,或者是专业银行的人士来做主讲人的时候,他也愿意参加你这个活动。

另外,大客户的业务,我觉得可以再挖掘挖掘,其实这种东西每期做一个,或者一个季度做一个。每年都做一下梳理,大家都会定期xx你这个银行排名的。

陈蝶(搜狐焦点网副主编):我来自搜狐焦点网,是一个专业的房地产网站,可能跟杂志一些盈利的还不太一样。我讲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吧,其实也就是三个点:一个就是定位一定要精准,第二的话一定要做影响力,第三个一定要盈利。

我还是从杂志的内容说吧,这个杂志你想卖给谁看,要先想准确了以后,内容才能做得比较精准。就像以前我们说焦点房地产博客的口号是“有房、有车、有博客”。它针对的就是一些中产阶级的人推出的博客,不是放给大众的东西。我觉得主要是你的定位精准了,你内容马上就可以跟得上。然后还有就是影响力这块的话,搜狐这边财经他们也做企业家年会。无论你的可能内容很烂,有一两个有品牌的一些论坛的话可能比较好。一定要盈利是肯定的。

张秀斌(会易科技CEO):我做了10来年的媒体,应该是IT媒体最火的那个年份在做IT媒体。有一些感受,{dy}个就是说专业媒体一定要专,但是像《银行界》这样的太专了。刚才听了一下杂志的那些读者,银行的行长之类的,特别专,我觉得杂志{zd0}的本质是要杂,因为你不可能和互联网这种精准营销。杂志一定要做到杂,就是10个人来读,前面3个人看了前3页,后3个人看了后3页,再中间一些人看了中间一些页。杂志就是要杂,其实也不需要每一篇文章让人读完,没有人这么读。银行行长看哪些?然后那些技术人员看哪些?应该把栏目好好规划一下。

如果说是你希望那个行长对这些东西都能看,根本不可能。咱们做媒体的以为人家全看了,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好多人一套一套都打开,看都不看,直接扔进垃圾筒。我们做出来的媒体全是我们的心血,但读者不是那么回事。但是只要你提供某些东西和他的需求非常吻合,那他可能就有期待了,发现这一期忘了看了,他可能再找出来看。所以一定说是我们把这一些人群的兴趣进行一下细分。

至于朱学东老师刚才说的,生活都不要,我觉得不见得。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栏目,{zshy}的栏目是什么呀?叫做一个《方联城日记》,写的就是方正、联想、长城。我们虚拟了一个人,把他作为一个业务员,然后在中关村里天天跑,那时候还没有海龙呢。为什么就那个栏目xx率{zg}呢?因为所有人都能够看懂,而且因为它有故事情节,今天方联城谈恋爱了,又失恋了。这都不是在板着脸说话,否则这个东西就太枯燥,看都看得快睡着了。

刚才说的是专了,第二个字是,新。观点一定要新,有些观点是高屋建瓴的观点,应该是政策解读,或者说国际上{zx1}的产品介绍,方法介绍等。这些新的东西怎么体现呢?可能有多种方式,比如说牛人们专栏等;另外一种,国外翻译的,反正是要新。

第三个字,实际上就是杂,一定要人各种层面的人都能找到你能把他勾引住的一点,不是说是整篇东西他都要看完,没有人这么看。这是第三个字。

第四个字,就是要有钱。怎么去挣这个钱,我们要和钱弄在一起。

黄华:对于钟加勇这个《银行界》杂志,我个人提两个建议的方案:一个是高风险的,就是刚才王志强说的那种模式,做成一个行业新闻刊,就是xx脱离专业性,成为一个有xxxx性质的新闻性刊物,这种刊我觉得对你们来讲风险大,投资也很大,而且会脱离你原来的轨道。这个东西会变成类似于金融界的《财经》,这是一种模式。

还有一种是《哈佛商业评论》的模式,《北大商业评论》的模式。《北大商业评论》模式下还有两种,一种我把它叫做银行界的《中国银行报告》。就按照现在这个模式改,就叫做报告,里面的东西就不是你现在摘出来的报告,而是为每个月做的调查,也可能是一个榜单,这种报告当然不需要新闻了,银行设计的一个产品为什么受欢迎,未来你应该推出什么样的产品,这个报告里面应该有你们的评价指标体系,你为什么评这个东西是优,评这个东西是差。就跟道琼斯一样,这个指数可以带动你这个杂志。这个指数做好了,别人要评同类的产品,必须要参考你这个指数,因为{zd0}的原因是别人没有分析师你有分析师啊。别人简单玩的杂志,玩不出指数来。你这个指数给人的印象就是,你这里是xx分析师。

另外一个,可以学习凤凰卫视。既然你这个分析师暂时还没有名气,那你要在这里头给他创造出名气来,凤凰卫视的做法就是让所有人包括主持人和记者,都成为名人。既然你这的分析师很牛,你现在不是有培训嘛,不光培训,在你们的杂志上开专栏,全都是专栏。但必须要很精细,不是写报告,写报告没人看。

另外一个就是全媒体的去做,未来的杂志就是身份象征,张秀斌说的很清楚,我们没有一个人很傻的,从{dy}页翻到{zh1}一页,不太可能,除非技术类的刊,非常实用。正常情况下,我想《银行界》不太容易做到那种程度。你非要那样做的话,就必然涉到下一个问题,精准。

大家都说精准,我不认为《银行界》就很精准,为什么?银行里还有前台呢?即使同样做信贷的,他管个人银行的,跟管企业银行系统的人又不一样。说到细到什么程度,我有一个案例。我原来做商场的POS系统,即自动化的系统,这个领域里总共也就只有百来家民营企业,但这个领域养活了两本刊,其中一本叫《商场自动化》,这两本都挣钱,为什么?那才叫做基本的精准,精准到最细分的一个单位。我们不认为你们这个领域里面,有两家银行客户就可能做成一个成功刊,但是只要有一定规模,我觉得银行里面做10本刊都可以呀,不是一本刊。

另外一个,从目前你们的资源状况来讲,不太容易做人物的刊。《银行界》如果想做成《银行家》,我觉得按照你们这种分析师来做编辑团队的做法是做不了的,因为你们现在以分析师为基础的人做银行家,看不见人,分析师不看人就看行业。你要做人,首先对人的把握很擅长,才能把这个人写活了。不说是做人,就一定要骂人,可以说人好,但你怎么把这个人说好,说的让大家都喜欢看,这是非常难。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你请分析师,也可以请银行家来写。如果这刊全都是分行行长写的观点,那这本刊也很好卖。如果推一个小银行的行长,他写的文章确实很有观点,那你就把它树成xxxx。

钟加勇:今天听了大家的发言收获很多,定位也更加明晰化了。因为我们的资源有了,外形上可能要包装得更好,这是{dy}。然后要设立一个编辑部门,就是按流程走,质量监控。按照一本刊物来做;但这个刊物要作为一个项目,说不赚钱是假,但至少不能亏,我想做到不亏是很有信心的。

什么我没敢说投资几千万啥的,首先我所拥有能够做这件事情的基础,我基于这个资源上来考虑这个事情。我觉得媒体有很多种发展方式,一种可能就是集团化了,反正就是我有电视、杂志、报纸、我xxx的覆盖,集团化的发展的需求。

第二种可能就是小众一点的,就有渠道,像出租车那样。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基于一个平台,但我们不是一个媒体公司,我们会在一个垂直的链条上,不断地深入。我的报告,电话营销,信息产品,咨询产品,包括由客户形成的这种互动平台。还有我会有很多的会议培训,那个东西是一个链条,缺一不可。一个客户到了我这儿,他就逃不掉了,他用完我的A产品之后,他会用我的B产品,这样不断地延伸。我觉得我们在构建一个这样的链条,然后利用这个链条去做这本杂志,肯定不是一个单纯的媒体公司。

黄华:{zh1}给你一个{zd1}和{zg}的目标的建议:{zd1}是这本杂志一定要让所有人看了都不会扔到垃圾筒里面,它要像杂志,要让每个专业的人到那儿,都值得翻一翻,这是最基础的;{zg}目标是让它成为你们这个领域里的精神象征,身份的象征。假设《银行界》意味着行长的身份,说你这个行长没看过《银行界》,你不是行长。你这个信贷部长,你没看过《银行界》你就不是部长,要有这样的。

郑重声明:资讯 【主编闭门会:行业财经杂志如何做足产业链细分-钟加勇-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