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7日,中国玻纤公告称,收到证监会撤回公司换股吸收合并巨石集团申请文件的申请公告。至此,中国玻纤吸收合并巨石集团从而实现整体上市方案夭折。
其背后,则是弘毅投资在国内的投资首尝失败,作为入股巨石集团的弘毅投资三期基金的{zd0}控制人,赵令欢本人也焦虑不安。
中国玻纤三季报显示,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25亿元,同比减少2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349万元,去年同期为盈利2.30亿元。而中国玻纤持股51%的巨石集团贡献了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盈利的90%以上,这意味着巨石集团的业绩严重下滑。
巨石集团是全球{zd0}的玻璃纤维综合生产企业,总产能达到90万吨。正是看好这点,弘毅投资与中国玻纤一拍即合。
2007年1月,弘毅投资孙公司珍成国际出资7468万美元获得巨石集团2797万美元注册资本,占比18.5%,资金主要是来自弘毅投资三期基金。协议约定,珍成国际未来可选择以换股或股权转让等方式退出。
2007年8月28日,中国玻纤宣布通过吸收换股,定向增发1.77亿股,收购珍成国际等持有的巨石集团49%的股份,其中向珍成国际增发6682.8万股,每股定价17.97元。由于该方案上报证监会未获通过,吸收换股夭折,弘毅投资退出通道堵死。
中国玻纤换股吸收巨石集团失败的表面原因是材料不全,其深层原因则是巨石集团奇怪的股权设置以及振石集团对巨石集团的 “内部人”控制。
中国玻纤股东主要为中国建材和营企业振石集团,分别持股36.15%、20.04%,振石集团实际控制人为张毓强,也是巨石集团董事长和法人。
上世纪末,为了上市,张毓强主动将巨石集团控股权出让给中国建材。但就是这个交易为日后中国玻纤埋下了“祸根”——巨石集团游离于中国玻纤之外,仍为张毓强所控制。
振石集团不仅是中国玻纤的第二大股东,也是巨石集团的第四大股东,控制着玻璃纤维的原材料叶腊石,同时控制着玻纤生产的核心工艺技术。
吸收合并方案终止,主要原因就是对巨石集团与振石集团的资产关系错综复杂,即使到现在,巨石集团的资产审计评估都未完成。
2008年,中国玻纤与振石集团关联交易额为7.85亿元,其中采购原材料达4.07亿元。中国玻纤预计,2009年与振石集团的关联交易额将达到11.2亿元,其中向振石集团采购原材料为7.3亿元。
分析人士表示,凭借现有的方式就能获得高额利润,张毓强对吸收合并没有动力。“如果支持吸收合并,也就意味着要转让核心技术和上游原料,这是张本人不愿看到的。”
弘毅投资也可选择出售他人,但在巨石集团和中国玻纤处于亏损,玻纤行业陷入低谷的情况下,外来投资者不会贸然接手;而出售给中国建材、振石集团等也不现实,二者持有的巨石集团股权已有变现冲动。
而且,弘毅投资入股巨石集团,与中国玻纤、振石集团是有协议的三方捆绑在一起,目的是解决巨石集团吸收合并到中国玻纤。为防止弘毅投资一走了之,巨石集团从2007年每年分红一次,但都是将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弘毅投资持股数在增加,但拿不到现金。
目前,弘毅投资共持有巨石集团28.5%的股份,位列第二大股东。弘毅投资所能做的,就是促使中国玻纤和振石集团尽快启动第二轮吸收换股工作。多方消息显示,吸收换股是确定方向不会变,明年年初将会有希望重新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