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苯乙烯废水治理技术
混凝法
苯乙烯的生产废水可以和乙苯生产废水进行联合处理,如含乙苯生产废水中含有240~2560
mg氧氯化成铝/L,与苯乙烯的生产废水混合,并将pH调整到6.5~8.5,并用10
mg的聚丙烯酰胺进行混凝沉降,苯、乙苯及苯乙烯的去除率可达{bfb},经处理后的废水中的铝含量为7mg/L,其去除率为99%[1]。
苯乙烯的生产废水可以用三氯化铝进行混凝处理,出水中的COD、pH及悬浮固体可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2]。
聚苯乙烯珠体生产时产生的废水,其中含有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聚乙烯醇,可以加入0.1-1.0%的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的铵盐进行处理,并用硫酸将pH调至<3[3]。
吸附法
乳化油还可用滑石粉、二氧化硅、硅藻土、膨润土、白土来处理。 例如二氧化硅、硅藻土或被酸及灼烧活化过的膨润土, 在 pH
为6~8、温度为 20~99℃、吸附剂/污染物的比为(2~3):1 的条件下, 从废水中去除苯乙烯、甲苯及汽油等[13]。
在另一乳化油中, 含正已烷萃取物342 毫克/升, 总碳 345 毫克/升, 一升废水中加入 50 克酸性白土或滑石粉, 搅拌 10
分钟后过滤, 则正已烷萃取物及总碳含量可分别下降至 4.3 或7.1 毫克/升、13 或17 毫克/升[14]。
吹脱及汽提法
如果要从乙苯制备苯乙烯的废水中去除苯乙烯, 则可先加入烃类化合物, 如苯、甲苯或其混合物, 加入的比例为废水的 10~0.2%
再进行蒸馏。 在蒸馏时, 苯乙烯极易以共沸形式蒸出而回收[15]。 也可用 5~10 倍体积的空气, 在一定温度及压力下,
直接对废水进行吹脱, 以回收乙苯及苯乙烯, 利用此法可避免高温下废水中苯乙烯的聚合[16]。
乙苯制苯乙烯过程的废水中含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和苯乙烯等芳烃,以及金属化合物及其离子,经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和汽提工艺处理后,能使废水符合锅炉给水要求。该工艺具有操作温度低,压力低,废水处理效果好的特点,可用于工业生产[17]。
乙苯脱氢的生产废水还可以在185℃,0.65Mpa 的条件下进行汽提,并再经活性炭吸附而得到处理[18]。
氧化及还原法
含苯乙烯的废水经臭氧处理可从苯乙烯分子中双键处发生断裂而生成甲醛及苯甲醛。 甲醛随即进一步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及水。 苯甲醛可进一步发生氧化反应而降解成可生化降解的苯酚。 这个臭氧化反应受温度及 pH 影响, 并且反应速率较大, 为4.91×106 千克摩尔/(米3.分钟), 所以反应受到传质速率的限制。经处理后BOD与总有机碳的比值明显提高[19]。
生化处理法
Alcaligenes Bm-2 可用来分解二苯甲烷[23]。 用Fusarium 及 Cladosporium
可以以悬浮形态或膜的形式来去除浓度为小于或等于 0.5 克/升的苯、甲苯及苯乙烯[24]。
苯乙烯可以在二相(水/油)系统中用厌氧的方法进行处理,硅油作为有机相,苯乙烯不易溶于水中,这样就避免了苯乙烯对厌氧微生物的毒性,苯乙烯可以作为{wy}的碳源及能源进行降解[25]。
聚苯乙烯生产废水中含有≤500mg/L时,进行厌氧处理时可以有{bfb}的去除率,而用固定化的微生物用生物过滤及曝气可以用97%的去除率[26]。
可发性聚苯乙烯废水中含有大量表面活性剂(LAS)和其他一些难降解的苯环类物质,总磷高,可生化性差,较难处理,可采用中和混凝沉淀-活性炭生物池工艺处理,当进水平均COD为1800mg/L时,出水在80
mg/L左右,去除率达95.5%[27]。
采用混凝沉淀-酸化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可以处理聚苯乙烯生产废水,当废水COD平均浓度为1160
mg/L时,COD去除率为88.2%[28]。
用UASB技术处理含6mg/L的苯乙烯的生产废水时,发现开车及运行均不稳定,而经分析,苯乙烯的毒性(IC50)对acetoclastic为1.4mM,当有30mM丙醇存在时毒性为0.45M,当有30mM乙醇存在时为1.6mM,因此运行不稳定的原因在于废水中存在其它有害物质如表面活性剂及丙烯酸盐或酯[29]。
.
由甲基苯乙醇脱水制备苯乙烯和环氧丙烷的废水,进水浓度为5200mg/L,可用固定化的微生物处理[31]。
参考文献
[1] Voronina, V. M et al.
[2] 张洪林 等 水处理技术 22(1) 57-60 1996.
[3] Klaerner P et al.
[4] Sanada Hisao
[5] Wu Y C, Mahmud Z
[6] Nippon Kokau K K
[7] Volkov B V et al.
[8] Wu Y C, Mahmud Z
[9] Mercer B W et al.
[10] Hiroshi Sato et al.
[11] Claude R et al.
[12] Mizuta Tamotsu
[13] Franciszek G, Jozef E
[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15] Amirova N T et al.
[16] Kato Masakiyo et al.
[17] 陈智强等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 1247837
[18] Tucek, Jiri; Virt, Jaromir; Tuba,
Ivan
[19] Yocum, Floyd H.
[20] Schiank B
[21] Oleinik T L et al.
[22] Joergensen C et al.
[23] Yage Osamu, Sudo Ryuichi.
[24] Ionescu S I et al.
[25] Aalam, S. El; Pauss, A.; Lebeault, J.
-M.
[26] Bystrov G A. et al.
[27] 刘晓东 等 环境工程
[28] 王连军 刘晓东
[29] Araya, P et al.
[30] Idemitsu Kosan Co., Ltd.,
Japan
[31] Petrov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