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球宏观政策转向节奏明显加快,与此对应汇率政策将会发生转折,从而导致大宗商品的定价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全球胶市供需失衡的格局难以维系,供给端限产、政策性收储、企业库存化等价格推动因素在2010年逐步失去效用。胶市紧缩周期的要素、时间、空间已经具备,沪胶显现出中级调整格局。
一、大宗商品计价货币美元中长期走强,抑制胶价上涨空间
美元作为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美元走势与大宗商品的价格休戚相关。2000年以来,美元与大宗商品负相关性高达0.87。美元与GDP的关系决定美元中长期走强,由于近期美元存在技术性回调,从货币层面为大宗商品以及胶价反弹提供了支撑。
从美国十年的经济周期来看,1991.9.30—2000.6.30是一个xx的循环周期。美国经济在1991年3季度见底后,出现振荡式复苏,2000年2季度达到顶峰。美元相应的表现是在1992年3季度见底,滞后一年;在2000年4季度见顶,滞后两个季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杀伤力明显大于1996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受避险资金买盘推动,美元在2008年2季度好像“走出底部”。由于美元长期走势取决于美国经济的综合实力,目前来看,在各项经济刺激方案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在2009年2季度见底,而此期间一方面避险资金在宽松流动性下寻求高收益,资产撤离美元,另一方面GDP下滑最终拖累美元,导致至2009年1季度美元经历了9个月的下跌。如果12月份美元走出底部,刚好滞后两个季度,从统计上讲符合GDP提前美元两个季度见底。美元十年大底或许已经形成。利率也能影响美元走势,由于美国xx基金利率已经处于超低水平,加息只是时间问题,提高贴现率只是前奏。如果2010年美国各项经济数据继续大幅超出市场预期,提前加息也成为必然。加息将打压美元作为套息交易的融资货币,从而支撑美元走强。
二、橡胶供应偏紧的拐点将在2010年发生改变,季节性因素决定沪胶价格3月高位回落
2009年恶劣天气以及悲观经济预期下主产国通过减产以及控制出口等维护价格,导致2009年供应大约减少46.4万吨,相对2008年减少5.1%。不考虑天气因素,2010年的橡胶供应较2009年会有所改善。目前橡胶价格对主要生产国来说具有吸引力,减产护价动力没有2009年悲观预期下那么强烈,三大主产国执行保护橡胶价格的相关协议也难以xx执行。同时,橡胶主要重植计划在2005年至2009年已经大部分完成,随着种植面积以及单产的提高,产量也会改善。根据橡胶生产国协会最近的预估数据,印尼、印度、越南、柬埔寨的产量相对2008年增加13.2万吨。
从供应规律来看,自1990年以来泰国橡胶产量为正的增长次数较多,而且没有出现过连续两年增长率为负数的局面;马来西亚不仅可以种植橡胶也可以种植棕榈树,2009年马来西亚20号胶与棕榈油比值处于上升阶段,胶价优势明显将导致马来西亚在种植面积分配以及积极性上倾向种植橡胶,马来西亚已经连续三年减少,幅度高达38.97%,继续大幅减产的可能性极小。
进口方面,xx橡胶1月份进口量17万吨。从统计上讲,进口量对胶价的影响滞后两个月,进口增加国内供应,随着国内3月份开始割胶,胶价往往难以维持目前的高位。合成橡胶1月份进口量12.71万吨。除了进口之外,国内产能增长过快,据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预计,2009年丁苯橡胶产能为101.5万吨,拟在建装置能力55万吨;丁二烯橡胶产能57.5万吨,拟在建装置能力33万吨,目前SBS、丁苯橡胶、丁二烯橡胶和氯丁橡胶已经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合成胶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进一步显现。合成胶产能过剩的同时,合成胶价格优势也较为明显,2009年10月份以来燕山顺丁橡胶较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平均便宜3600元/吨。而合成胶与xx橡胶具有一定替代性,目前合成胶与xx橡胶价差已经脱离合理区间,下游消费企业在可替代领域将会更多地选择合成胶,xx橡胶部分需求将被替代。
由于橡胶自身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主要橡胶市场胶价在3月往往下跌居多,上涨可能性均低于50%,沪胶在3月上涨的可能性仅为36.36%。加之今年供应改善,沪胶在3月高位回落可能性非常大。
三、橡胶下游消费需求高速增长后,面临严峻挑战
2009年橡胶价格较年初上涨接近一倍,从橡胶价格与汽车销量的关系来看,橡胶价格上涨对抑制汽车销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般是3个月。胶价上涨对汽车销量下滑影响还需要一定时间释放,因此,预期2010年汽车销量存在一个回落的阶段。另外,2009年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汽车行业政策,包括“以旧换新”、购置税减免、扶持环保汽车的生产和研发等。中国在去年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1.6L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车辆减征购置税的政策延长至2010年年底,同时为了缓冲美国轮胎特保案以及保持汽车产销两旺的态势,国家下调橡胶进口关税。关税下调导致橡胶进口成本下降,从跟踪的数据来看,税收下调可平均降低进口成本1000元/吨以上,这有利于降低下游轮胎、汽车、塑胶等行业的生产成本,推动终端消费,但有汽车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绝大部分在世界各国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已经消费,中国2010年1月的汽车产量和销量已经创下2001年以来的新高,分别为145%、126%。造成2010年1月车市产销两旺的原因是2009年结转下来的订单,对于1月的高增长,中国汽车业协会显得谨慎,并没有调高2010年生产1500万辆的预测。日本汽车销量从2009年3月到2009年12月9个月增长率从-25.25%增长到21.64%,从日本历史增长规律来看,高增长接下来面临的是销量的回落。美国的销量增长速度同样处于中值之上的状态,后期潜在需求开发难度增大,同时政策效用的持续性将面临严峻考验。由于汽车行业好坏直接决定轮胎制品的增长与否,轮胎制品消费占橡胶消费总量的70%左右,所以橡胶下游轮胎消费后续能否保持高增长面临的压力较大。
四、比值效应决定胶价难以维持目前价格
从日胶与原油的比值来看,日胶指数与原油指数比价均值为3.24,2010年1月份以来,日胶指数与原油指数比值跃至3.72,高出均值15%。此外各大xx机构对于2010年原油均价预测值在(70,80),通过比价关系得到沪胶指数均值在(20920,23900)。显然目前的沪胶指数偏离均价中值16%,回归均价是必然。
三大主产国占到世界橡胶供应量的70%左右,处于垄断地位。2009年以来,天气原因以及主产国人为减产造成供给端拉动胶价效应明显,泰国原材料在100泰铢/公斤关口缓慢上行,但是在2006年、2008年泰国生胶片超过100泰铢/公斤后都经历过50%以上的跌幅。此外期货市场已经过度反映供给端推动胶价上涨的效应,从统计数据来看生胶片与新加坡胶、日胶比值处于历史低点。比价风险决定胶价后续上行空间十分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