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剔红铜胎雕漆碗_燕都红叶_新浪博客

朝阳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北燕时期称“龙城”。辽西博物馆(原朝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很多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艺术价值都在中国某些学科领域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让观众了解朝阳、热爱朝阳,宣传朝阳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配合朝阳电视台录制了近百期的《龙城赏宝》节目献给广大的观众朋友。左面的视频是其中的节目录像之一的剪辑。

清乾隆剔红鎏金铜胎碗

周亚利

 



“剔红”是雕漆工艺品种之一,就是在器物的漆胎上,涂上几十层到几百层朱色大漆,这样就形成非常厚的漆膜。当它半干,呈现出牛皮糖的状态时,工匠就趁着不沾刀的时候剔出纹样。

制作剔红的{zj0}时间很难掌握,等它干透了就剔不动了。如果在过黏的状态下剔,就会沾刀,漆是非常黏的物质,所以必须在既不沾刀又不脆的时候迅速把纹样剔成,所以给工匠留出的时间不够充裕。这也是剔红作品的珍贵原因。

辽西博物馆就收藏一件清乾隆剔红鎏金铜胎碗。碗高6.2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5.8厘米。铜胎鎏金。敞口而微微外侈,深腹下弧,圈足。外腹、外底、圈足内外壁髹红漆。外腹上下以如意花纹作边饰。中间雕喜鹊梅花牡丹纹,牡丹花叶肥厚舒展,花朵瑰丽动人;喜鹊展翅回首,欲落梅稍。图案寓意富贵荣华,喜上眉稍。主纹下以回字菱花纹衬地。圈足外雕以上下两周弦纹作边饰的边“回”纹带。碗底心剔地阳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方款。构图严谨,图案华丽,雕刻精良,一眼便知是宫廷艺人的精美之作,是乾隆朝官造漆器之精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树并制作漆器的国家。《韩非子·十过》篇记载,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已经能够制作并使用漆器,而考古发掘资料进一步证明,我国利用漆液的历史要早得多,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第三文化层出土的六、七千年前的一件朱漆木胎碗和一件缠篾朱漆木筒,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木胎漆器。

漆器胎体轻便,色泽华美,防腐防潮,坚固耐用,这些特点为其他材质所不及,因此自诞生之日起就广受社会各界青睐。战国至西汉是我国漆工艺史上的{dy}个繁荣时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的记载,说明当时设有专门的官职进行漆园管理。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漆器看,其种类超过二百余种,有祭器、食具、酒具、家具、乐器、镇墓兽、车马饰件和彩绘棺板等。这些漆器无论其造型、色彩还是纹饰,至今仍令人惊绝而叹为观止。汉代更是我国漆工艺的黄金时期,在当时,拥有精美的漆器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充分体现了汉代漆器使用规模之大和制作之精。

  东汉以后,漆器制作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但其间也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唐代漆器业最突出的成就是工艺技术上的进步,发明了雕漆工艺。雕漆工艺精细复杂,费工费时,成品古雅尊贵,是漆器工艺中最名贵的品种之一,其工艺从唐代启始,一直延续到现代,历久不衰。

清代的雕漆工艺品,大多数是在乾隆年间所制。其时,由于乾隆皇帝本人喜爱雕漆制品,大力提倡生产,宫廷所用的雕漆品种繁多,促使雕漆生产空前繁荣,是雕漆工艺史上的又一黄金时期。当时的雕漆制品,品种丰富,有屏风、桌椅、小盘、小盒、小瓶、小罐等等。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用脱胎的,造型精致,富于变化,颜色也增多,并且还有与玉石镶嵌结合而成的产品。图案除花鸟、人物外,开始有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在构图上绵密多层次,以多见长,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严谨、精致、华丽的特色;以花卉题材为多,有穿枝过梗、自然灵活、层次鲜明、立体感较强等特点。

从辽西博物馆所藏清乾隆剔红鎏金铜胎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乾隆时期的雕漆作品所具有的构图严谨,布局巧妙,图案繁缛,层次丰富,用漆精良,雕工精细,工艺复杂的特点,也感受到了宫廷艺术雍容华贵、艳丽纤巧的风格。

雕漆工艺从唐代始创到现在已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它古雅高贵的风格和精巧绝伦的工艺深深吸引着世代爱美之人。



 

 

郑重声明:资讯 【清乾隆剔红铜胎雕漆碗_燕都红叶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