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到了向人民公开转基因大米真相的时刻了_悠然峡谷的空间_百度空间

北大博士:到了向人民公开转基因大米真相的时刻了

作者:     文章发于:     点击数: 4547     更新时间:2010-2-26  

2010-02-24 |到了向全国人民公开转基因大米真相的时刻了——呼吁两会关注转基因大米的问题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原文:

    前一段时间,有很多的网站都在攻击我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担忧,我认为这是有关利益集团的行为,而不是科学的行为,所以我是不会在意,也不会害怕的。我用真名实姓就是为了能公开讨论问题,而不像那些懦弱的人匿名搞什么人身攻击。为了使我们的每一位公民都享有食品安全的保证,我希望有关部门,尤其是农业管理部门和国务院,应该开放大家讨论转基因作物安全的话题,而不要封锁消息,搞一言堂。

     作为这次最令人担忧的转基因大米中的BT蛋白,很多人认为BT蛋白很安全,他们的理由是BT蛋白农药用了上百年,而且其原理只对昆虫致病,所以很安全。很多网站都这么介绍,“苏云金杆菌简称B.t.,是包括许多变种的一类产晶体孢芽杆菌。可用于防治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特别是鳞翅目的多种害虫。苏云金杆菌可产生两大类毒素:内毒素(即伴孢晶体)和外毒(α、β和γ外毒素)。伴孢晶体是主要的毒素。在昆虫的碱性中肠中,可使肠道在几分钟内麻痹,昆虫停止取食,并很快破坏肠道内膜,造成xx的营养细胞易于侵袭和穿透肠道底膜进入血淋巴,{zh1}昆虫因饥饿和败血症而死亡。”有人还进行了人体试验,“对18名志愿者每人每天吞服30亿活芽孢,连服5天,4~5周后检查,一切化验结果正常,xx性反应。”

   但其实呢?我国有关的食品管理部门早就知道苏云金杆菌对人体是有毒害的,决不是在18人试验中那么安全的!那个自称“打鬼”的匿名胆小鬼说,我的论文不能作为依据,好,那么看看国家官方杂志《食品科学》,早在2007年28卷第3期的357页就已经撰文,揭示出苏云金杆菌其实与人体的致病菌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菌,而后者被认为是可以引起致命性呕吐和肠胃炎的病原体,其产生的热稳定性毒素可以在30分钟内引起人体发生呕吐,并曾经导致一名17岁的瑞士男孩由于呕吐引起的肝衰竭和横纹肌溶解而死亡。目前的研究发现,以前的所谓蜡样芽孢杆菌中70%是苏云金杆菌,而且目前商业用的苏云金杆菌菌株(我们的农药菌株)含有呕吐毒素和肠毒素基因。所以,目前我国的很多农产品和畜牧产品都受到了这种农药菌的污染,有些人甚至说被污染的牛奶是特意添加了苏云金杆菌益生菌的,很多人因此腹泻,但都被归结为了乳糖不耐受症等疾病,从而掩盖了BT致病的事实。

    所以,BT是否安全是一目了然的,所以欧美国家不再本国推广转基因主粮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如果搞转基因小麦,美国一定会干涉我们的。有人说,BT危险不能说BT蛋白危险。我认为转BT蛋白基因更危险,原因很简单,我们即使用了再大剂量的BT农药,在吃米前,我们也要脱粒和淘米的,所以是有机会避免毒性的。但是,一旦转到了内部,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和米分开呢?其次,BT基因本身在大米细胞内表达的量,我想是很难控制均一的,一旦产生了高表达的毒株,我们怎么才能铲除它呢?再有就是,BT基因在大米细胞内是否会发生变异,产生有毒的毒素呢?是否每次种稻子之前,我们都要对每粒种子进行基因鉴定呢?那么这些费用将远远超过其增产带给我们的效益。当然,上面的这些问题,我都不是本行,我也不懂它们的危害和解决办法。但是,作为一名免疫学的研究人员,我认为我们最危险的是,目前的一切实验都只是单用BT蛋白做过敏实验,但是BT蛋白在植物体内如果结合了其他蛋白,就可能引起新的过敏问题。这就好像是青霉素,其本身不是抗原,也不会引起过敏,但是其杂质或体内的降解产物,能与人血浆蛋白结合,激发机体产生IgE型的抗体,引起致命的xx和休克。BT蛋白也有这种潜在的危险。

    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也不是xx的保守主义者,我支持转基因,也进行转基因的研究,我只是提醒对于食品安全这种关系人民健康和后代幸福的事情,不要轻率和盲目。很多人嘲笑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反转基因的实验有缺陷,那么现在转基因实验室做到安全性结论,却没有任何免疫学的证据或者证据不充分,也是很不科学的和没有价值的。

    所以,我呼吁有关部门开放关于转基因大米安全性的讨论,尤其是希望两会的代表和管理部门的官员能关注这件事。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

    附:《食品科学》的论文



郑重声明:资讯 【北大博士:到了向人民公开转基因大米真相的时刻了_悠然峡谷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