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荧屏画面满山胶林绿荫的慢慢隐去,我的欣喜和思绪油然而生,《勐龙寻踪_____上海知青赴云南东风农场五十庆典活动巡礼》的影碟终于定稿完成了。回想起08年底参加农场五xx庆活动的欢快和激动,大家都有一个想法要把这三天的见闻记录下来制成碟片保存一个珍贵的记忆。我们《勐龙在线》编委的几位同志承担起了大家的心愿,在整个返场活动中邵国良、潘沪生、孙向荣、柳百建、李林妹、哈荑、程玉庆、叶铁淳和钱建民等同志拍摄了大量的录像和彩照,如何把它编集成一部能反映我们心声和如实写照东风农场今天的影碟成了我们一个不大不小的责任。走看了几家影碟制作公司,几万元的编辑制作费和制作公司难以理解、统筹我们囬访南疆故地的心情和意念,看来只有我们自已动手了。影碟编辑并非易事,但听到返场代表一再催问影碟制作的心情,只能是赶着鸭子上架,面对一大堆像带和照片潘沪生在工作百忙之中将像带、照片一盘盘、一张张汇集剪辑、转碟成统一制式,做了大量的前期基础工作。而更为艰巨、难度的影碟编辑工作由阮汝行一个人挑了起来,前后二个月夜以继日,她边看边学边做,从100多G的像带和几百张彩照中采集、挑选出最上镜的画面印照摸索编辑制作,你想一个没有学过专业影视制作技术、仅是平时业余爱好而已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又没有完备的影碟编辑制作设备。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她又是购书钻研、又是请教老师加上一个人埋头在电脑前采集、修正、剪辑和感悟硬是一个栏目、一个栏目整合成集。编辑影像不仅有一个视频制作技术问题,更是涉及到制作者的文化思想修养、审美理念和思维逻辑的髙低雅俗,阮汝行却不负众望,有模有样、有板有眼地编纂制作完成了一部纪实片。当我们{dy}次审阅初稿版本就十分欣喜,看着完整再现了08年我们的返场庆典活动,大家能很形象地有的放矢的补充、建议、观感使像碟编辑更臻xx,所以第二版本的试放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讲句不谦虚的话真可以拿出去同专业影视公司的作品媲美,可说是大气、精致而有文化品味。二分场一些同志在李建国家的新春聚会中观看了《勐龙寻踪》得到了一致的好评,称赞这是“首映式”。特别是一些未能参加五十场庆活动的同志更是勾起了对农场的深深怀念和重返农场踏访的念头,相信朋友们看了影碟播放会有同感的。
我们要感谢阮汝行、潘沪生、邵国良、孙向荣、柳百建、李林妹和叶铁淳等同志为大家的付出,持别是阮汝行这位我们东风农场的又一才女的辛勤劳动。才使大家能拥有珍藏这段美好记忆的可能,同时也要感谢六分场、七分场的影碟制作以及各分场联络员们认真的收集工作,由于大家的群策群力才使我们收获了又一个可喜的硕果_____《勐龙寻踪》。真的要感谢我们“东风知青”这个群体,南疆农场的十年,返沪后的三十年,大家相知相会、共同努力,为了对得起我们“大勐龙人”的这段共同经历已编辑出版了《勐龙印跡》影册、《勐龙记忆》文集和《勐龙在线》网站,现在又添上《勐龙寻踪》影碟。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的精神财富。最近又办起的“勐龙之声合唱团”、“勐龙影视沙龙”及《勐龙情怀》联谊文艺活动等勐龙系列。相信我们的生活真如仼卫国同志说的:我们的晚年不会寂寞。
今天,我们逐渐淡出职场、又将开始一种新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毫无愧意地说,在我们有限生命的经历中还是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当我们踏上社会走进生活的初始之地:大勐龙。我们对得起这块土地,对得起“大勐龙人”这个自诩的称呼。《勐龙寻踪》不仅仅是我们参加了一次建场五十庆典的活动,相会了分别多年的老朋友、老工人和新一辈农场人,而对于我们的精神世界来说,更是一次寻觅我们青春的足跡、寻觅我们生活的本色、寻觅我们生命的真缔和精神的长存。
《勐龙寻踪》不久就和大家见面了,相信大家会喜爱的。
注:随即附上《勐龙寻踪》编辑提纲,算是给大家观看前的一个导言。
谨此:纪念云南东风农场创建50周年
1浦江潮: ⑴外滩老建筑
⑵陆家嘴风景天际线
2东海潮:⑴东海浪潮
⑵临港鲸雕,洋山港大桥
(3磁悬浮列车飞驰
旁白: (壮阔、豪放)
上海,这个世界东方的大都市,总是以她特有的活力创造着各个时代的xx。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一批批上海儿女奔赴祖国的边疆、农村,以他们的热情、朦懂和青春开始了一段艰难的跋涉。其中就有一支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大勐龙边疆的年轻队伍。
四十年过去了,他们又从上海出发,要去重踩曾经洒下过汗水、鲜血和理想的土地、要去追寻当年他们失落的青春。
㈠火车南站全景
㈡起行仪式
1《勐龙在线》旗帜、横幅照
2环形大厅聚合
3横幅下集体照
4列车厢前旗帜集体照
5车厢门口送行照
2虹桥机场起行集体照
3参插当年知青离开北火车站送行照(背景)
主持人词:(轻松、愉快)
又起行了,相比三十九年前的远走西双版纳,他们今天带着的只是微笑和轻松。为庆贺云南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的活动,127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老东风人”带着原东风农场8千上海知青的祝愿,即将登车南下,重返当年曾诩为“第二故乡”的西双版纳。
一面鲜红的《上海知青.勐龙在线》的大旗是{zh0}的说明。这是一群永远年轻的人,当年披着浦江的尘烟成为了一名“云南知青”,十年南疆风雨,三十年浦江改革浪潮的洗礼,他们还是那么神采奕奕,走在21世纪的阳光下,享受着他们快乐人生,反思人生的新生活。
㈢
南行途中(南行列车、汽车、飞机中影像背景。
1.“1968.12.21”背景旧照片展现:
旁白词:1968年12月21日,xxx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指示,我们就此开始了艰难的人生道路。
2.“大西南人”回忆访谈
3.薛金玲等回忆访谈
4.列车、飞机随行影像散记
5.昆磨高速公路景(重点:
背景:(1)沿途大山、田野,(2)高速公路景,(3)村落、梯田,(4)车厢内说笑、对酒、吹奏,(5)元江峡谷,(6)小憩,(7)深山雨林
旁白词:
云南的路,在我们的回忆中从来就是千岩壁立,回肠九曲,象一条土红的飘带绕荡在高山峡谷之间,一路颠簸,日夜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拖着一条翻卷的尘埃把我们送向天外之国。
今天,一切都变了,一条通衢大道犹如巨龙直向远方,昆磨高速公路全程约700公里,只需9个小时就走完了当年4天的路程。……
(一)澜沧江词:(背景:a。澜沧江b澜沧江大桥)
主持人:(壮阔,悠远)
澜沧江,源自青藏高原的天圣之水,奔腾千里,来到西双版纳,绿荫两岸,水林相连,江河交融。流自密林深处的涓涓清溪,汇成了滔滔不尽的澜沧江水,日夜不息的奔流,时而惊涛拍岸,浪花飞溅,汹涌澎湃,时而江滩缓流,波光潋滟,清澈荡漾,展示着这片土地的无限生机,哺育了这里万千生灵,也哺育了灿烂的傣民族文化。……
(二)欢迎
1宾馆全景
2代表签到、唱欢迎歌场景
3农场迎宾晚会
(1)四队知青欢乐相拥
(2)沈红光同志出席印照
4景洪“勐巴拉娜西”歌舞欢迎会
5景洪广场民族风情夜景
旁白词:
景洪,一座美丽的边疆小城,由于知青的到来、越发显出她的妩媚和激情,欢乐的广场、婆娑的舞姿,一个知青的不眠之夜。
(三)庆典大会:(热烈欢快)
1进入东风农场沿途景色
2进入东风文化广场夹道欢迎场景
3大会主席台开幕扫描
(1)全景扫描(2)蔡家顺发言(3)赵凤巧、华天初 就座
4大型团体操集锦
5诗朗诵:“东风……”
6大会影像散记
a上海代表行进b上海代表方阵c上海代表旗帜、横幅照
主持人词:
这儿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当年的老场部在那儿?眼前已是一座优美、喧闹的边陲小镇。欢快的人群是那么的亲切,新一代的橡胶工人,其中有我们的老领导、老战友、更有我们当年的学生,大勐龙的民族兄弟姐妹也來了。啊!我们回来了,回到了三十年前曾流过汗、流过血,有过欢笑、也有过诅咒的地方。。。。。
(四)场庆文艺演出
1农场歌舞表演
2各地知青表演节选
3上海知青表演全景
4“三跺脚”篝火晚会
(一)知青记念碑揭幕
⑴知青纪念碑址全景
主持人词:(温婉、典雅)
知青,共和国的同龄人,无愧于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祖国患难之秋,我们奋斗过,我们抗争过,我们留下了足迹,我们留下了青春,今天我们树起这座碑记,并不是我们的业绩辉煌,而是我们的精神长存。
⑵揭幕仪式全景影像
⑶知青留影散记
⑷纪念碑落成介绍
(5)志愿者孙向荣工作介绍
(6)知青路巡礼
主持人词:知青路,在这一片红土地上能以知青名义命名的道路。感谢大勐龙的人民没有忘记我们,感谢东风拓垦史上留下的这一路足迹。知识青年,知道青春岁月的责任和苦难,知道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道路。路,走的人多了也就便成了路。是东风一万多名昆明、重庆、北京和上海知青用自已的青春和血汗走出了这一条知青路。
(二)祭祀知青墓地
⑴知青墓地全景掠影
⑵祭奠仪式全景影像
⑶亡故知青墓地祭扫特写。
⑷祭扫散记
a六分场录像b七分场录像c各分场照片d……
⑸勐龙黄昏晚景
主持人词:(悲壮)
这里长眠着我们77位兄弟姐妹,当年是同一列火车把我们带到勐龙,为着橡胶事业,为着祖国边疆的繁荣。一起走向岁月的艰难,走向人生的沧桑。十年风雨,我们终于走回了故乡,你们却走向了天国,留在这寂静默默的长夜里。
我们今天来看望长眠的故友,是那梦系魂牵的情愫相连,一个“知青”印记就是那永恒的情结。安息吧,你们虽然没有享受过生活,你们身后的像胶林却为我们增添了世界的绿色;你们虽然没有品尝过爱情,今天祭祀的行列中有我们知青的后代。安息吧,过去的一切都已过去。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能站立在你们的墓前,欲哭无泪,相对无言,这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安息吧朋友,你们不会孤独、寂寞,每天的晨阳,总会{zx0}照到你们的墓地;美丽的晚霞,总会把{zh1}一抹霞辉留在你们的碑脊;夜空的飞萤会聚在你们的坟头,为你们照明低吟;徐徐而来的山风,吹拂着胶林的阵阵涛声,那是苍天留给你们{yj}不息的眠曲,我们相信南疆的沃土将会使你们的坟莹永远长青。安息吧,我们的好兄弟,好姐妹。
(一)农场四地知青座谈会
1.华天礽、赵凤巧发言
2.《勐龙在线》赠旗农场
3.向京、渝、昆知青赠送《勐龙印跡》
(二)各分场座谈交流会
a一分场b二分场c四分场d六分场e八分场f十分场g七分场
(三)和留场知青座谈会
旁白词:
30年后的特殊聚会,相拥而泣,诉不尽心中的思念和遗撼。同是上海儿女的他(她)们却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仍留在了这片土地上。30年风雨催生了两鬓白发、一脸皱纹,他(她)们才是真正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四)各分场走访、会餐录像、摄影
重点:
1.农中授课照片
2.十分场
3.资助老工人子女照片
4.帮困留场知青照片
5沈红光走访四分场七队照片
(五)连队联欢晚会
1.二分场场部
2.十四分场九队
(六)和傣家朋友相聚录像
a.六分场叙谈、烧烤
b傣寨走访
旁白词:
傣家人,我们记忆中永远和蔼、勤勉和真诚的朋友,当年是他们的真情和柔韧化解了多少苦难,今天,一杯清茶、一碗米酒、一块喃咪、一串烧烤……,浓浓的乡情、深深的思恋牵连着傣汉的情深谊长、更是书写着我们知青和傣家人一段美好的xx。
(七)四地知青领队碰头会和知青网络联谊会
a.网友联谊会b.景洪会议
(八)博物馆全景
(九)知青参观博物馆情景
(十)橡胶农垦发展史料照片
(一)、景大公路沿景、连队小路
旁白词之一
这是连接景洪和大勐龙镇的景大公路,当年我们不知多少次走过这里,大雨滂沱中,炎炎烈日下,清晨朝露上或是皎浩的月光下,但至今还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是扑面卷来的飞尘和那“沙沙”的脚步声,可今天走在这里,苍翠的胶林,喧闹的集市。。。。。。。
旁白词之二
大勐龙的路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是一条生疏的路、一条熟悉的路,青春的岁月在这里走过,理想的幢憬在这里落脚。今天,我们走在这里更是一种记忆、一种追寻,三十年后能够重聚于处,踩着红土,那是一种情怀、一种缘份。
旁白词之三
知青的路是一条难以忘怀的路,痛苦与欢乐、困惑与执著、骚动与淡泊、奉献与无奈,陪随着我们走过了十年、走过了三十年、走到了今天。
旁白词之四
一行行、一带带,盘旋于山峦沟坡,直至伸向远方。当年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梯田、也亲手开垦出了梯田,祖国第二个橡胶基地就陪随着一条条梯田带的延伸建成了一座座绿色的家园。
旁白词之五
长林一碧、群山苍翠,当年种下的胶苗已丰茂为万亩胶园,今天行走在清荫、凉爽的胶林之间,怎能忘记30年前我们的滴滴汗水灌浇了这片红土地。
主持人边走边说(平实)
述况:a.当年知青走在路上的记忆
b.知青与路的论说
c.阐说知青道路的悲壮
(二)勐龙白塔
主持人词:(平和)
当我们沿着小道登上曼飞龙山头,总怀着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情瞻仰着曼飞龙白塔,800多年前傣族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建起的九座子母筍塔。在蓝天白云下,银光闪烁,圣洁庄重,白塔的天笛和铜佛标在清风中发出悦耳的声音,向我们诉说着千年的安谧,善良和祥和。。。。。。
(三)、勐龙全景影像
解说词之一:(平和)
今天的大勐龙已是走出神秘亚热带雨林的一方丰腴的傣汉家园,绵延数百公里的国境线与缅甸相邻,朝雾晚霞、层峦叠翠、稻香胶茂、寨场相连,勐龙河横贯南北汇集了全垻千百条溪流东入澜沧江,沿河傣楼静谧、风竹婆娑、蕉林飘逸、车驰人行展示了这片土地的祥和、丰饶和勃勃生机。
相传当年佛祖释迦牟尼云游传教至此,民众不耐听讲。佛祖生气地说:这里的人不讲分寸,不是聪明过头,就是过分的愚蠢,从此,人们便把这地方称为勐龙----不讲分寸或事情做得过分之地。
想想我们的十年知青生涯,那是一个多么贴切的美丽神话。
解说词之二:
大勐龙,这片沐浴着小乘佛教阳光的土地,如此宽容、圆融着傣汉各族人民的同喜同乐,以他们特有的勤劳、勇敢和温良恭俭让与大自然天人合一、和睦相处,随和、安宁和康乐,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四十年前,我们或是在朦懂的激情下、或是在无奈的选择下踏上这片土地;三十年前,我们也许是在命运的侥幸中、也许是在奋力的抗争中逃离这片土地;今天,我们再次回到这片红土地,我们抚摸着已经成林的橡胶树、我们听着曾与我们共患难的老工人深情地呼唤、我们看着农场的发展史中记录着知青的功绩、我们感受着因知青的到来给边疆人民带来的进步、文明,我们感慨万千,我们或许振奋,我们或许感动,我们或许怨恨,我们或许无怨无悔。。。。。。
知青,作为我们人生经历中的一段悲壮跋涉,已留给了历史;也是“知青”使我们有了这次新世纪的南疆之行相聚于“云南东风农场五十庆典”,追忆青春、欢庆业绩、笑言未来。
我们衷心地祝愿勐龙更加繁荣昌盛!祝愿第二故乡的人民幸福安康!来年我们还会再来——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