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中关于“教育技术主要实践领域”这部分内容,结合一
些实践经验,从教学系统设计这一实践领域出发,谈谈我对该实践领域的“教学模式”这一概念的看法。
对于教学模式这个概念,国内专家一直存在争议,在探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之前,首先,应明确所谓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我认同 “教学模式的结构说”即所谓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类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1]。然后,应明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精髓。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 和教授学习策略和技能,强调协作学习和能力培养及过程评价。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仍旧不受重视,最明显的表现在于“课时的设置”上,通常情况下一周仅有一两次课。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教师可以适当的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选修部分作为自学内容,有规划的组织学生自学。那么,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无疑会派上用场。采用这样的模式可以直接解决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不够用的问题,而将信息技术课的选修部分留给学生课下自学完成,无疑在给予学生适当学习自由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于此同时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而针对以学为主及独立解决问题方面,这种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当然,我们在采用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时一定要注意教师的作用,不能错误的认为“自学—指导教学模式”中有没有“教师”无所谓。事实上,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话虽然少了但是每句话都要起到点拨、解疑的作用,也就是说,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高了而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在自学—指导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起什么作用的错误看法。试想一下,如果教师不能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帮助指导学生那么自学就会变成自流,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就难以体现了。对于教师的指导和点播,我认为可以是阶段性的和非实时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初始能力来决定给予的指导的频率和复杂程度,这是具有一定灵活性的。而学生可以将每个阶段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通过BBS或论坛的形式向教师请教而教师只需针对不同学习者遇到的问题进行回复即可。
浏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必修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很大一部分知识类的内容。那么,针对这类知识类的学习,我们是不是仍然可以考虑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呢?我认为是可以的,首先,明确应“接受学习”不一定都是机械被动的。也就是说,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并不是一定处于被动地位的,而决定这一点的关键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是否具有潜在的言语材料,能否同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能否激发学生主动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类属”新知识。而对于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可以在单位时间里较为迅速有效地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些优势是可以解决信息技术科程时间紧任务重的教学现状。同样,在阅读信息技术教材可以发现有很多操作技能类的知识,那么,针对这样的内容应该选择什么教学模式呢?我认为采用“示范—模仿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将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刺激用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技能。而对于技能的教学我认为讲练法是最合适的,而讲练法作为小的教学方法就是在大的方法“示范—模仿”的基础上的。
通过研究“课标”可以发现,信息技术课的改革核心是以学生为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和技能,强调协作学习和能力培养及过程评价,而上述三种教学模式似乎不能很好体现课标要求也就是说上述模式不宜将学习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不利于内容的更高层次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应该采用什么模式呢?我认为应该是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并不能代替上述的三种模式在特定的情况下完成相应的任务,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应用的模式都有各自的适用性满足不同的需求。我之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某些章节内容的教学上推荐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是由于需要在这些章节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而“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模式适合一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虽然是一种在传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不常采用的模式,但却最能体现教改对现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特色的要求,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讨论。那么,如何开展这类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包含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纵观这个教学流程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是需要在师生协作基础上展开的,而且学习者要积极能动进入问题情境,教师要能用精炼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认识上困难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要解决这一认识上的困难要求,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提供帮助和资源等。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了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是一种不好把握的模式,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教师还是停留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不适应采用这样模式,也没有利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经验,所以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一直教师迁着走,而且本身不重视信息技术课,于是他们不适应没有教师陪同的学习,也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似乎就不能一味的强调一线教师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如果一味的强调势必会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流于形式,优势也体现不出来,反而放纵了学生。而且我认为这种模式在强调非线性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系统的知识建构,必定会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底子薄弱的不良后果。所以,我提出,这种模式应该在学生已有系统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作为提高学生知识的学习层次而采用,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原有的“理解”的知识层次提到“应用”和“综合”的层次。
通过上述评述,可以发现,其实四种教学模式都有存在的价值,都可以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满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这四个教学模式是并存互补的。那么,应该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根据不同要求安排采用的教学模式呢?我认为,应当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分为不同部分,对于知识类的初步教学应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软件的操作技能的初步教学采用示范—模仿教学模式,而在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储备的基础上,也为了响应课标要求—培养信息能力,进一步教学时,则需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这样,一方面巩固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记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采用课上课下相接合的形式。而针对一些不重要或了解性知识,可以采用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模式学习,教师指导在这部分也可以相对少,而涉及操作技能的选修部分可以在采用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教师的指导,并且加入一部分课堂讲授。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中这四种模式是动态共生的,互相补充,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一种模式而摈弃其他模式。
我已经深刻感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促进及引起的学习革命。高中信息技术课集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于一体,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我们应该用科学的观点来考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我认为对于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不能把其当作 “绊脚石”踢开,而新的教学模式当作宝典一样遵守。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不同阶段和内容的学习上,科学合理的使用教学模式,但是要强调使用新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