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瑙纵歌节_寒山在梦_百度空间

与传统的目瑙纵歌节不同的是加入了政府职能的影响,规模和民族的意识都不同程度有了加强,今年政府就在财政上给予很大的援助,自驾游和娱乐庆祝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政策辅助,影响必定也是空前的一届。早上坐车到芒市,据出租车司机的说发,连入住的宾馆都被提前预定一空,以下转载自百度百科,算是对这民族节日的支持,好期待,等一下去窥上几眼,也算是不错的旅程。(寒山在梦)

目瑙纵歌节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只要有场地,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一起进行目瑙纵歌,它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集体歌舞。“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的直译,意思是大家一起来跳舞。在德宏州景颇族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就是目瑙纵 歌节,村村寨寨都要举办目瑙纵歌。现在为了发展经济,发扬景颇文化,方便游客参与,当地政府有时也将时间略做调整。目瑙纵歌当初是为{zd0}的太阳神“木代”而举行的隆重祭祀活动。在景颇山寨,目瑙纵歌按其内容可分为祭祀木代贵的“木代”目瑙,出征的“达如”目瑙,重大迎宾或节庆的“克拉”目瑙,祝寿举行的“柱罢丽”目瑙,起义时的“共润”目瑙等10种之多。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族节日。叫“目瑙”,载叫“纵歌”,“目瑙纵歌”就是大家一齐来唱歌跳舞的意思。它是为祭祀景颇的太阳神“木代”而举行的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也是景颇族传统的节日。到时三山五岭的景颇族群众都相聚在一起纵情歌舞,跳目瑙纵歌舞时,人少则上千,多时过万,故又称为万人之舞。它包括多种异彩纷呈的舞蹈形式,舞队排列成阵,舞步豪放有序,节奏激昂明快,表现出景颇群舞的高度水平。各种名目繁多的“目瑙纵歌”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而且集中表现了景颇族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文化艺术特点,它是祖国文化艺术园地里,一朵艳丽的奇苑。   目瑙纵歌盛会历史悠久,源于美丽动人的传说:远古的时候,大地上的人们并不会跳"目瑙",只有天上的太阳神"木代"才会跳。有一年天空出现了9个太阳,不分昼夜的烧烤着大地,大地上河水被晒干,石头被晒炸,人类和各种鸟兽都面临死亡的绝境,就聚集在一起共商对策,公推百鸟到太阳宫去求。百鸟带上金银财宝,飞到太阳宫,请求太阳神每天只出一个太阳,并分出昼夜来。肩负拯救大地上的人类和生灵重任的百鸟,有幸参加了太阳宫里太阳神举行的"目瑙",并以优美的舞姿和歌喉博得太阳神的欢心,太阳神欣然答应了百鸟的请求,将9个太阳减去8个,只剩下如今的一个。百鸟返回大地时,见一棵黄果树上结满了香甜的黄果,百鸟一时高兴,便仿照太阳神的子女,在吃果子之前,聚集在一起推选孔雀做"瑙双"(即领跳者)在黄果树上欢快地跳起了"乌目瑙"(即"鸟目瑙")。宁贯娃的景颇族中神通广大的闯世英雄,被百鸟那欢快的舞蹈场面所吸引,便情不自禁地摹仿百鸟欢跳起来。不久,宁贯娃在木折省腊崩(景颇族的发祥地)日月祖宗山脚下,用手指划出平坦宽阔的“祥信央坝”作为目瑙纵歌舞场,举行了人间{dy}次目瑙纵歌盛会。从此,"目瑙纵歌"活动便广泛在景颇族地区流传开来。目瑙纵传说还有多个版本,以上传说见诸报道最多。   目瑙纵歌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目瑙示栋,是为了纪念景颇族先人宁贯娃xx"目瑙纵歌"而设立的祭坛。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舞场中央,是景颇族群众心中最神圣、最崇敬的。示栋一般由四竖二横六块厚实的长方形木牌加底座组成,用红黑白绘就不规则的螺旋形几何图案,中间两竖牌稍高,左边为雄牌绘就太阳图案,右为雌牌绘有月亮图案,代表景颇族从青藏高原日月山迁徙而来,同时也表示阴阳搭配和人类离不开太阳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图案,代表景颇族祖先当年迁徙的路线。再下是犀鸟和孔雀领舞的传说图案。两则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桩,顶端绘有祖先发祥地---“木折省腊崩”。左桩下面画着菱形宝石图案,右桩下面画着波纹形迁徙路线。再下均是象征人类繁衍的厥叶花,象征各民族团结的南瓜子,象征消灾辟邪的牛头和人类生殖繁衍的乳房。横的上面一块绘有田地图案,下一块绘的畜禽、五谷图案,阴阳雌雄桩之间有交叉的刀和箭相连,表示景颇人民生活离不开刀和剑,也体现景颇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目瑙纵歌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而且集中表现了景颇族的历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化艺术特点,是研究景颇族社会历史,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的{zh0}的活的材料。   在历史上,竖目瑙示栋之前要,全村寨的董萨要念村寨鬼(一种祭祀),形成祭祀高潮,连续三天的祭祀后,才能将目瑙示栋竖起,顿时,整个目瑙纵歌场欢呼雀跃,场面极其热烈。如今在目瑙示栋正中置一面大鼓,两侧悬几面大锣(当地叫鋩)在目瑙纵歌开始进行前,由董萨对目瑙纵歌场四方大门进行祭祀,驱鬼。 景颇族的目瑙纵极其讲究,没有瑙双的领舞是不能开场的。瑙双由4名巫师头戴由犀鸟头做成的鸟冠,鸟冠四周缀有野猪獠牙,后面插有孔雀羽毛或者雉鸡羽,身穿红绿绸缎制的龙袍,身披银泡,手执长刀。瑙双排成两列,前面二人称为武双,后面二人称为文双。目瑙纵开场前,先后瑙双、瑙巴(相当于助理)、祭司和助手组成的祭祀舞队带领参加跳舞的人在激昂的鼓声和锣声中,踩着同一节拍进入舞场。舞阵排成两列纵队,瑙双手拿长刀引舞领路,后面舞者男人手拿长刀,女人手拿扇子或者手绢,按照瑙双带领的各种路线围绕目瑙示栋踩着同一鼓点进入舞场跳舞。 每到目瑙纵歌节,景颇族村村寨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兴高采烈的聚集到纵歌场。各景颇族支系穿着不同的服饰,在瑙双的带领下,列队加入纵歌队伍中,舞场中鼓乐声和着景颇族歌声响彻整个广场。男子手中长刀上下舞动银光闪闪,妇女手中的扇子或手绢翻飞,衣服上、筒帕上银泡耀眼夺目铮铮作响。舞者xx沉浸在一种陶醉和忘情中,口中情不自禁的唱出“哦……然、哦然、哦然……”的欢呼声,场面蔚为壮观。鼓声、锣声节奏鲜明,声势豪壮,山谷应声,雄壮的歌声感染着场内场外每一个人,景颇人民象喝醉了香甜的米酒一样激情奔放。舞场上,一些景颇族妇女不断将竹筒中的水酒敬给舞者。成千上万的舞者在瑙双带领下,沿着他们心中祖先迁徙的路线,时而穿插,时而环绕,进退有序,上万人的队形随着鼓点的变化,舞步随之改变,毫不紊乱。围观者经不住壮观场面的感染,纷纷加入到队伍中,舞场一般可容纳数万人同时跳舞,时间可以持续 10多个小时而不散。目瑙纵歌跳双不跳单,一般通常为四天,举行目瑙纵歌之前要请董撒测算日期。每次举办目瑙纵歌节,与德宏相邻的缅甸各地都派出数百人的代表队祝贺和参与,目瑙纵歌又增进了中缅两国友谊。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瑙纵歌节已成为景颇人民欢庆丰收的歌舞娱乐的民俗节日。1983年,经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讨论通过,确立目瑙纵歌为德宏州法定的民族节日,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日。 目瑙纵歌被称为"万人之舞",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而且集中表现了景颇族的历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化艺术特点,是研究景颇族社会历史,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的{zh0}的活的材料。 景颇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缅甸北部和印度北部居住有近百万景颇族,国内外都举行目瑙纵歌。而陇川县是目前国内景颇族人口最多、目瑙纵歌传承最为完整规范、{zj1}景颇族代表性的地区。目瑙纵歌集景颇族文化为一体,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集中地展现出景颇族的传统文化,对景颇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dy}批{gjj}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重声明:资讯 【目瑙纵歌节_寒山在梦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