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兄弟应成为社会行为的坐标
从常理上讲,包工头给工人发工资天经地义。建筑商孙水林的行为只是在履行法律义务,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然而,正是简单行为中的诸多难能之处,照亮了孙家兄弟人格上的高贵一面。
首先,为了保障自身出行安全,孙水林xx可以待天气好转后回家发工资。而为了让农民弟兄们过上一个放心年,他选择在恶劣天气中连夜赶路,以致遭遇不幸。作为弟弟,孙东林也xx可以先处理哥哥的后事,待自己和家人的心情稍微平静后,再去替哥哥完成遗愿。然而,他却搁置了人之常情,沿着哥哥的足迹坚定前行。再者,在账本丢失的情况下,孙东林xx有理由仔细核实工资数目,而他却按照工人们自己的账目发放了工资。
“20多年来,我们兄弟俩无论多么困难,也决不会拖欠农民工一分钱。”正是在严格的自我约束下,孙家兄弟展开了感人的道德接力。在农民工屡屡遭遇讨薪困苦的语境下,“信义兄弟”的行为更具有示范意义。
从去年年底的杭州讨薪女遭暴力凌辱,到今年年初的河北农民工高志强因讨要70元工钱被捅一刀,公众不断质问无良欠薪者的道德底线何在。正当人们不断呼吁完善有关法律时,“信义兄弟”展现出诚信和自律的力量,通过xx法律和道德义务,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在“信义兄弟”的称号广为传播之际,或许孙家兄弟的名字在人们的心中渐渐模糊,但是他们的道德示范作用却愈发凸显。此时,“信义兄弟”已上升为诚信和道德的代名词。
诚信是“王道”。一个法治社会的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固然不可或缺,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发挥诚信精神的润滑作用同样重要。倘若一个社会能以“信义兄弟”为坐标,时刻校正其行为偏差,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才更有可能。
(原载2月26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