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是一款摸不着门的车? - 张思远-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 ...

    “摸不着门,是天太黑,还是门太高?是我们身在此门中,还是身在此门外?”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

新能源是一款摸不着门的车?
    
    

     现如今,随便找个汽车企业的老总坐下聊聊“咱们汽车工业的未来在哪呀?”十有八九会提到“新能源”。但要再往深究“咱们怎么个发展法呢”或许答案就五花八门了。9月上旬,国家关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开始向企业征求意见,其中的内容涉及,传统汽车节能的技术标准和包括电动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
     希望这个《政策》能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摸着门道。
   
    

新能源一哄而上为哪般?
     
   

     距第194批目录公告披露不到20天,工信部再次公布了《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195批)公告》。此次有众多电动车上榜。
     上榜车型最多的依然是奇瑞,除了增多几款传统动力的新车外,奇瑞有多款新能源车型上目录。奇瑞瑞麒M1/QQ3的两款纯电动版车型登场,而这两款车和奇瑞A5ISG混合电动车都已经进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可能获得国家的财政补贴。
     瑞麒M1电动车年初已经正式下线。这款xx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能源汽车采取纯电力驱动,设计{zg}时速为120公里,一次充电后可续航150公里,利用220V民用电充电即可,而充电时间也仅需4~6小时。该车成本仅为国外电动能源汽车的五分之一。
     奇瑞还在主力销售车型QQ3的基础上推出纯电动版,它很有可能与瑞麒M1共享技术,成为奇瑞{zx0}推向市场的电动车型。
     混合动力车SQR7130为搭配1.3L发动机的奇瑞A5 ISG中度混合动力车。之前奇瑞A5 BSG版本已经以7.48万元的售价上市。A5 BSG属于弱混合动力技术,是一种具备怠速停机和启动功能的混合动力技术。通过此项技术可以节油10%左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左右,与上海通用的混合动力君越的技术类似。
     当然以上只是“冰山一角。”
     据各地已经披露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显示,规划产能总和已经远远超过最初的50万辆目标。依托北汽集团,北京市计划201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至少将达到1万辆。
     按照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设想,2010年,上海将形成1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能,2012年产能达到10万辆,2015年升至30万辆。
     长安汽车宣布,拟首期投资25亿元建设新基地,预计2012年建成投产,达产后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达30万辆整车、100万台发动机的年产能规模;最终产能将达到60万辆整车、200万台发动机。
     吉林省计划依托一汽集团等企业,2012年形成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
     尽管号称电动车{zw}的比亚迪汽车未宣布其新能源汽车规划,但其产能远远超过其他汽车企业已不是秘密。
     同样各地方政府对新能源的热衷丝毫不亚于各企业,北京、上海、重庆等地都成立了新能源汽车联盟,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巨额财政补贴,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但问题是直到今天,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概念界定还没有xx清晰。但新能源项目在各地车企的纷纷上马,让中国汽车业界对此产生了一种“全民性”的追逐,所有制造汽车的企业在战略上都必须提及它,所有的老总在向地方政府提交的工作汇报中也要提及它,否则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或是被认为是一种缺乏勇气的表现,因为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不是基于自身的条件,而是为了追赶跨国公司的步伐,“赶超欧美”的想法成为他们的主要意图。以至于,现在更多的新能源车造出来不是卖的,而是为了展示,为了迎合“主旋律”,以避免别人对着自己大喊“你OUT了”。
     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在上,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创造条件也在上。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新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研发、终端应用环节的投入与政策安排却明显滞后,这就难怪有专家认为,这种“两头冷、中间热”的不协调现象,将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新能源还没开卖就过剩了?


    
     更为有意思的是,据工信部和发改委的测算,现在各地上马的新能源汽车早已超过初步规划的50万辆。难道新能源车还未开卖就呈现过剩之态了。
     还记得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几乎所有的整车企业都展出了自己的新能源车,一度让外界认为,中国已经成了一个新能源车大国。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更像是噱头。厂家这么做,主要还是在搏宣传,只要贴上新能源的标签,马上就成为环保企业,如果是上市公司,股价也会一飞冲天。看看比亚迪就知道了,其股价已达每股50港元左右,几乎是东风汽车的6倍,尽管也有业绩提升的因素,但不能否认是沾了新能源的光?
     但与热火朝天的宣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大企业对新能源的资金投入都相对谨慎。
     新能源汽车首先需要的是投入,这就与目前对国有大中型汽车企业进行评估的最核心标准,是其每年的赢利多寡形成了反比。有专家指出,因为当他们决定将企业的利润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时,他们是在进行风险投资。以他们在位的时间计算,当投资获得成功时,他们已经易位,{jd1}不是政绩工程的代表;若投资失败,他们则会是{zd0}的责任人。于是,他们中的多数人选择了最保险的方式,迎合现在的趋势,再制定出远景诱人的规划,或加大在合资方面的投入。
     吉利负责研发的副总裁赵福全就曾公开表示,十年内,如果哪家企业将生产重心xx转移到新能源汽车上,它将必死无疑;比亚迪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均也坦承,公司未来看电动车,但现在还得靠传统汽车。有专家预言,原油价格没有达到200美元/桶,新能源车就不会有市场。
     而在市场的另一头,又有多少中国车主愿为环保而多掏钱呢?
     先来看看丰田普锐斯在中国的销售成绩,引进三年以来,普锐斯在华销售3500台,而2008年,仅仅售出899台。这和它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量天差地远,到2008年11月时,普锐斯在美国的销量就达到了16,737辆。而截止今年8月份,丰田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超过200万辆(确数为201.69万辆)。显然与2008年销售破千万的整体规模相比,中国人愿意为新能源预付代价的人似乎实在太少了。
     仍然以普锐斯为例,与同级别车相比,这款能把油耗控制在每百公里四升左右的新能源车比其他竞品节省了6升左右,价格则贵出了10万左右,按照目前93号汽油5元每升的价格计算,也就是说,如果驾驶满33万公里,普锐斯的xxx可以和普通车持平。而首先,在中国一部车开到20万公里就基本报废了;其次,对于习惯了xx买房,现金为王的消费方式的中国人,让他们去为了未来点滴的节省而多花10万,这恐怕少有人能接受。同样,2008年一路风生水起的比亚迪汽车于去年年末推出的双模电动车,也比同级别车贵出了6成左右,对于消费水平在10万以内的买车人而言,也{jd1}不会多掏个5万块去买个省油环保。
     所以又有专家明确指出,对于中国人而言,在买车时,愿意为环保付出的代价首先取决于是否有坚定的姿态,很多人特别是年轻的中国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会表达一下对于节能环保的期望,但是一旦进入实质的洽谈阶段,就再也不提这些了。其次则是预期可以收回的成本。对于习惯了投资理财的中国都市消费者而言,要他们多花个几万块在买车上,他们会考虑实际收益。如果一款新能源车比普通车贵出个1万块左右,行驶两三万公里就显然能把这钱从油钱里面赚回来,而之后节省出来的油钱,与当初多花的几万块钱放进理财市场的心理预期收益至少相仿,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数学比较好的中国消费者是愿意作出购买环保座驾的决定的。可见现实的情况是,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新能源车要多卖一辆都很难。
   
             

 摸准新能源大门是关键
    

      不过板子能都打在企业身上吗?肯定不能。今年7月初《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的一经实施,顿时将“镍氢电池”和“锂电池”划归了成分,一个跨入“成熟期”,一个仍停留在“发展期”。而按照《规则》处在发展的不能大规模推广,只能在批准的区域和期限下销售、使用,并至少对20%产品的运行进行监控。被国际汽车巨头看好的比亚迪顿时就被这一《规则》打入了冷宫。不禁让人想起一位老总的名言:“从来没有纯粹的经济学,只有政治经济学。”   
     我认为在中国推广新能源汽车目前有各种条件尚不具备,譬如电动汽车的生产商如何与具有{jd1}垄断性的国家电网谈判,而这直接决定着电动汽车行驶的范围;再譬如如何摆脱以汽油为主的合资汽车公司的主导力量而指定相关政策。更重要的是由于各汽车制造商所在的省(市)对当地的GDP都具有相当的影响,一汽对于长春、东风对于武汉、上汽对于上海、广汽对于广东等的重要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这些地方政府必然会想方设法为这些汽车企业争取利益。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也就必须首先要协调好各地的利益。xx就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此外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中国是xx复制欧洲、美国、日本等的路径,还是独辟蹊径也成了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显然困难很多,但好就好在这样的局面似乎有可能随着此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的正式实施得到解决。专家指出,由于传统汽车技术标准在两代汽车产业政策中有专门的章节涉及,此前发改委计划要制定一个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政策,现在加入了传统节能汽车部分,并命名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这一政策不仅是是对两代汽车产业政策的重要补充,也将是在2007年11月发改委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产品准入规则》之后,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政策。同时这一技术政策主要是告诉行业,将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应该是什么样的,主要的目的是引导行业的发展,是非强制性的。
     政府总算把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大门指了出来,但如何找到属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道路并摸进大门,还必须由企业自己来进行探索。
     {zh1}希望新能源车改变的不仅是寂寞,还应有我们的生活。

                                  本文{dj2}授权搜狐发表,转载必究

郑重声明:资讯 【新能源是一款摸不着门的车? - 张思远-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