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3 21:52:56 阅读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金色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珍品展》
十八--二十世纪的宫廷生活
18世纪在俄罗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俄罗斯历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也是俄罗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俄罗斯的艺术发展与彼得大帝的改革有密切的联系,俄罗斯宫廷艺术受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尤其显著。19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宫廷生活中{zj1}代表性的用品是金属器具。大量的贵金属,如银,被广泛地运用于餐具、祭器、陈设品以及家具装饰、室内装饰等方面。其工艺精致典雅,庄重含蓄。
本部分着重反映了俄罗斯艺术中的金属工艺、织绣工艺、宫廷武备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辉煌成就,折射出俄罗斯艺术虽然深受西欧艺术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但始终保持和显现民族性的特点。
法国
1727—1730年
这套礼服属于彼得二世,他于12岁时,即1727年登基,统治俄罗斯仅三年。礼服用浅蓝色呢绒和带有精致的银线绣花的深红色丝绸棱纹平布织成,礼服的花纹是一些有花形装饰的花边带。
1766年11月23日按照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口谕,彼得二世的衣服被移入武备馆,在此之前,皇帝的衣服在其死后的36年间一直存放在克里姆林宫的国库里。
俄罗斯莫斯科 伊利亚·格里高利耶夫·库奇京(?)
18世纪中期
在18世纪,长柄勺经常作为奖品,由沙皇奖励给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商人。该长柄勺是奖励给商人彼得·塔卡列夫的奖品,他来自一个名叫科洛木的小城市。该长柄勺有着与传统长柄勺不一样的外形和装饰。类似的长柄勺在克里姆林宫博物馆中只有3件。
俄罗斯圣彼得堡 法贝格工厂,匠人:维格斯特列姆
1913年
这一彩蛋是尼古拉二世于1913年献给亚力山德拉·费奥多罗夫娜的复活节礼物。
宫廷珠宝匠卡尔·法贝格经常将俄国沙皇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融入自己为每年一度的复活节所创作的作品中,于是他就将1913年罗曼诺夫王朝的300xxx典作为自己创作复活节彩蛋的题材来源。这种极为重要的政治题材要求极为精湛的艺术体现,也许再也无法找到第二个用如此多的细节表示出如此多的国家象征的复活节彩蛋了。彩蛋的基座是国家盾牌的微缩模型,国家盾牌自17世纪末开始就成为沙皇帝国的王权标志,现藏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武备馆。法贝格工厂的师傅们用帝国玻璃厂研制的深红色玻璃完成了国家盾牌微缩模型的底座。底部为国徽标志——鹰,鹰爪抓着权杖和金球,由银镀金制成。鹰上面是彩蛋,彩蛋的上部和下部用巨大的平面钻石装饰,在钻石下面的银箔上用乌银标出年代“1613”和“1913”。彩蛋本身的制作更令人叹服:其金色的外壳用白色透明漆瓷珐琅装饰,金色的模压网格延伸于其上,网格上有沙皇王冠、xx和双头鹰浮雕,这些细节完成得十分精细和xx。当然,1913年的复活节彩蛋最主要的装饰是18位微型人物像,即罗曼诺夫王朝的执政代表人物,用水彩颜料画在象牙上,并放在凸起的水晶之下。罗曼诺夫王朝的执政代表人物的画像按时间顺序排列,但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工匠将尼古拉二世的画像放在了彼得大帝和其父亲亚历山大三世之间。
“罗曼诺夫王朝300周年”彩蛋的惊人之处还在于,它表现了在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下,俄罗斯国家建立和巩固的思想。在彩蛋内部固定着一个旋转的钢质地球仪,深蓝色代表大海和大洋的色彩,球面上有用彩金描绘的大陆,而且绘制了两个北半球。在其中的一个上能看到1613年时的俄国领土,在另一个北半球上则是1913年时俄国的疆界。这个复活节礼物明确而极具独创性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在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300年间,俄国从以前的“莫斯科公国”变成“俄罗斯帝国”,疆域得到了大幅扩展。这一复活节彩蛋是极具特色的政治宣言,它宣布:俄罗斯帝国已经跻身于世界{yl}强国之列。
法国 巴黎
19世纪中期
这件宝石项链的主要装饰是在金底中加入珐琅,使其呈现灰红色调。在椭圆形的颈饰上画着演奏各种乐器的小天使。颈饰的边是用细小的珍珠做成的,还配以缎带和细链。颈饰的另一面是用螺钿镶嵌的。
这件饰物的特点是优雅、精致,呈现19世纪前几十年的帝国风格,但上面的标记却让我们确信,它是在更晚的时期出现的。
俄罗斯圣彼得堡 挂毯厂,1828年之前 原本作者:乌格留莫夫,不晚于1800年
羊毛、丝绸
这一挂毯描绘了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1613年3月14日,米哈依·费奥多罗维奇经选举成为罗曼诺夫王朝的{dy}位沙皇。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是俄罗斯历史上的“混乱时期”。这一时期不但有着十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且还存在着政治、思想和道德危机。1613年在莫斯科召开了全俄缙绅会议,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选出新的俄国沙皇。2月21日,来自沙俄47个城市的各级代表参加了选举仪式,会议最终推选米哈依·费奥多罗维奇· 罗曼诺夫(1596-1645年)为新沙皇,他的名字在红场向全国人民公开宣布。当时米哈依同母亲一起生活在科斯特罗马附近的伊帕季耶夫修道院,于是就向该地派遣了使者。
挂毯的中心描绘了伊帕季耶夫修道院的圣三一大教堂内16岁的米哈依,他的母亲——修女玛尔塔,还有身穿法衣的梁赞和穆罗姆教区大主教弗奥多利特。前景靠右部分是参加“劝说”米哈依接受沙皇皇位的历史人物形象。由据说最初提议由米哈依担任沙皇的费奥多·伊凡诺维奇·舍列梅捷夫将莫诺马赫冠、权杖和金十字架献给米哈依。弗拉基米尔·伊凡诺维奇大公献上金球。挂毯右边是头戴主教冠、身着十字褡、捧着弗拉基米尔圣母像的丘多夫修道院的大司祭阿弗拉米,以及另外一名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的修士巴利钦,他是17世纪xx作家德米特里·巴扎尔斯基的助手。
挂毯左边画着一组来自各个阶层的人们。这些人的衣着反映了17世纪的服饰特点:军人着铠甲,贵族妇女戴盾环装饰(古俄罗斯北部的一种额前有盾形饰、后边有飘带的妇女头饰)。
年轻的米哈依·费奥多罗维奇身穿白色缎袍,围着饰有彩色宝石的金色腰带,外罩貂皮斗篷。他显得有点心神不安,简直就像一个有些害怕的男孩。母亲玛尔塔和米哈依果断地拒绝了缙绅会议推举他的建议。在经过6个多小时的谈判之后,他们才{zh1}同意,是因为他们被威胁说如果因为他们而使整个国家彻底衰败,那么上帝会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
该挂毯是俄罗斯挂毯织造技术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根据xx的历史画家格里高利· 伊凡诺维奇·乌格留莫夫(1764-1823年)的作品织造而成。原画于1799年至1800年间为装饰保罗一世的新宫殿,即圣彼得堡的米哈依城堡中的“近卫重骑兵大厅”而创作,共六幅,反映了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1年这件挂毯被送到莫斯科,用于装饰那里的宫殿。在成为克里姆林宫武备馆的馆藏前,曾被存放在彼得罗夫斯基宫。
俄罗斯莫斯科 彼得·阿菲诺格诺夫
1767年
银、镂刻、镀金
碟子是由18世纪xx的莫斯科银匠彼得·阿菲诺格诺夫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制造的,当时保存在圣彼得堡冬宫。碟子上面的情节描写的是《xx》中波斯国王亚哈随鲁和他的妻子以斯帖的故事。以斯帖得知丈夫的侍从哈曼要消灭犹太人的计划后,决定向丈夫揭露他的诡诈意图,以拯救自己的人民。她未经征召进入了丈夫的房间,而这足以让她受到处死的惩罚。然而亚哈随鲁原谅了妻子,作为原谅的象征,他把权杖放在了她的身上,碟子上描述的正是这一场面。统治者对自己的下属的仁慈应当使人联想起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执政,这正是碟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俄罗斯圣彼得堡 凯布尔工厂
19世纪中期
这条金链属于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1868-1918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儿子,后来的尼古拉二世。根据传统习惯,在尼古拉于1868年出生时授予其圣安德烈勋章。
俄罗斯圣彼得堡 凯布尔工厂
19世纪中期
圣安德烈勋章是一等国家勋章,由彼得一世于17世纪末批准。自圣安德烈勋章以后,彼得一世从西欧引入了崭新的奖励理念。
圣安德烈勋章只有一个等级,但有四种标志物:金十字架、蓝色绶带、八角星和金链。勋章获得者只在特别隆重的场合才会佩带金链。
勋章的十字架是蓝色珐琅制作的倾斜的十字架,上方为有三顶王冠的黑色双头鹰。十字架上描绘了圣徒安德烈以及位于十字架四端的四个金色字母:S.A.P.R. (SANCTUS ANDREAS PATRONUS RUSSIAE – 圣安德烈,俄罗斯的庇护者)。双头鹰的背面是珐琅绦带,上面写着勋章格言:“为了信念和忠诚”。
勋章的银质八角星佩带于左胸,八角星中间部分在18世纪时绘有安德烈十字架,自1800年开始改为带有蓝色安德烈十字架的双头鹰。中间部分的四周,在淡蓝色的珐琅背景下衬托着勋章格言。
勋章的金链由三个交替的部分组成:国徽、战利品及带有彼得大帝姓名组合字母和带有蓝色安德烈十字架的圆形珐琅花结的盔甲。
自1720年始,安德烈勋章的金链开始出现在国家玺印上,圣安德烈勋章成为帝国权力的象征。皇帝的儿子在出生时即授予勋章,其他王室男性成员在成年时也授予勋章。这种勋章直到1917年才停止使用,前后共授予1050人。1998年,圣安德烈勋章又恢复使用,成为俄罗斯xx的{zg}奖励。玛利亚·亚历山德罗夫娜皇后(1824-1880年)是黑森-达姆施塔特的玛利亚公主, 也就是亚历山大二世的妻子,在1856年进行加冕仪式时被授予圣安德烈勋章。
银质部分,莫斯科赫列布尼科夫公司
1908年—1917年
水晶部分,西欧
这件糖果盒看起来像一片水晶叶子,带有秃鹳形把手,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酷爱异国风情的风尚。秃鹳(即非洲鹳)的外形十分特别(秃脑袋,颈部布满松软密实的黑、白、橙三色羽毛),是雕塑和壁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这种鸟的羽毛常常用于女士晚装和礼帽上的装饰。赫列布尼科夫公司因掌握制作珠宝饰品的精湛技术而闻名于世,在这件作品上充分表达了秃鹳鸟的特点。
瓷杯1893年
瓷碟1892年
杯和碟上的装饰画借鉴的是娜塔利娅·基里洛夫娜·纳里什金娜皇后的盥洗器皿。这些杯、碟属于甜点用具中的茶具和咖啡具。由于经常使用,损坏在所难免。在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制作了备用餐具以替换损坏和丢失的餐具。
1837年-1838年
瓷盘的主要图案是1667年完成的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的盘子上的装饰画。
三,东正教与俄罗斯
东正教是与天主教、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也称正教。因为东正教发源于拜占庭帝国,所以东正教又称拜占庭派系。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重心逐渐移到了莫斯科。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它的教义和礼仪深深地嵌入俄罗斯文化及其民族性中,对俄罗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些精美华贵的宗教器具寄托和浓缩了东正教的精神,信徒们以最美好、最珍贵的材料赋予了它们神秘的形象和辉煌的色彩,更增强了宗教至高无上的xx感,渲染了神秘的宗教气氛,同时也是这一时期俄罗斯工艺艺术水平{zh0}的展现。
俄罗斯
17世纪晚期
这一作品曾经是克里姆林宫教堂大型圣像画金属盖的一部分。装饰图案中展现了当时俄罗斯银器加工艺术中丰富多彩的植物题材,其中有不停攀缘的藤蔓、多瓣玫瑰和具有幻想色彩的尖顶蓓蕾,装饰图案极尽奢华和纷繁。与此同时,艺术家又保留了浮雕花纹的清晰和准确。中心部分为色彩明快的画珐琅金冠,这是俄罗斯传统的圣像盖形式。
克里姆林宫作坊
1561年—1562年
祭坛十字架背面的铭文指出,它于1562年为索洛韦茨基修道院而制,“根据虔诚的沙皇和统治者伊凡·瓦西里耶维奇(“伊凡雷帝”)及其高贵的儿子伊凡王储和费奥多王子的命令颂扬上帝的功德。”
金十字架具有珍贵的物质和艺术价值,属于16世纪俄罗斯艺术的杰作。十字架正面布满了细小的累丝环和精致的植物卷须累丝图案,表面涂满柔和的蓝、白和暗红色珐琅。镶嵌在十字架上的11颗宝石中有8颗是蓝宝石。按俄罗斯旧时的说法,蓝宝石具有“揭穿欺骗和驱逐危险”的功能。伊凡雷帝是个性格多疑的沙皇,这给蓝宝石增添了特殊的意义。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伊凡雷帝时代的宫廷饰品创作中才特别流行使用蓝宝石。
这件十字架具有古俄罗斯祭坛十字架的特点,同时又用于存放基督教圣物,其背面的乌银铭文证明了这一点。
俄罗斯
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早期
金冠是俄罗斯东正教高级僧侣在盛大场合佩戴的头饰,从17世纪中期开始,东正教高级僧侣的金冠就形成了这样的外形:高高的圆形帽顶、金冠上部中心部分放置一个主要的东正教标志。
这件金冠用淡色锦缎制成,以雕花的金、银饰品装饰,用金线刺绣,还缀以宝石和珍珠。金冠的上部中心位置是 “圣母先知”圆像,周围装饰着珍珠和深粉色穿孔玻璃饰品。画像周围是用金线和亮片绣成的9个不大的圆像,用珍珠装饰,分别雕刻以下人物像:先知米哈伊、苦难圣徒德米特里、费奥多·斯特拉吉拉特、安德烈· 斯特拉吉拉特、格奥尔吉、副主教斯捷潘、苦难圣徒尼基塔、涅斯多尔、别尔基亚的费奥多。
顺着金冠再向下是9个类似圣像盖的大饰板,用珍珠装饰,同样雕刻着9个人物像:耶稣基督手捧着福音书、圣母、洗礼者约翰、天使长米哈伊和加布里埃尔、使徒彼得和帕维尔、圣徒瓦西里和神学家格里高利。基督像之上是玻璃十字架,其它饰板之上是四颗宝石,镶嵌宝石的底座呈十字形,边镶珍珠。
银镀金冠十分光滑,其上有两串螺钿以及金线制成的装饰。金冠的边缘处也用金线刺绣而成。
布匹,意大利制,17世纪中期
刺绣,克里姆林宫作坊制,17世纪晚期
这是俄罗斯东正教执事穿着的一件xx用法衣,出自克里姆林宫天使长米迦勒大教堂的法衣室。它用经过裁剪的天鹅绒制成,饰以一种反复出现的图案:一对叶子浓密的树枝、几串葡萄、麦穗和一些变形花朵围绕的大鸢尾花,上面连着一顶xx。黑色天鹅绒的领口和袖口饰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图案,并配以金色亮片增xx果。边缘处装饰着金黄色的蕾丝花边。
克里姆林宫作坊
17世纪晚期
圣母领报大教堂用于布圣餐的金质神龛是17世纪下半叶的典型作品,它见证了俄罗斯金银业的繁荣。
在运用传统方法加工贵金属、使用大量宝石和艳丽色彩的画珐琅的同时,神龛的装饰中也反映出了俄罗斯和西欧文化相互影响的成分。精致典雅的乌银雕刻以高超的创作水平、xx的构图和栩栩如生的形象独树一帜。建筑背景的xx和线条使人联想到图书的插图。位于中心的巨大的、重量约为130克的玫瑰色碧玺和分布在神龛四角的四颗小碧玺象征着俄罗斯教堂传统的五个穹顶。
1763年出版
封面,诺夫哥罗德,16世纪
封底,17世纪
16世纪诺夫哥罗德的累丝图案具有鲜明的工艺和装饰特点,因此,通过这种装饰就可以相对准确地判断作品的年代。福音书的银累丝封面虽没有标明制作地点和时间的铭文,但装饰它的累丝奥米伽型图案(由三根线条构成,一根扭曲,两根平滑)与16世纪下半叶诺夫哥罗德作品中的此类装饰十分相似。
福音书来自索洛韦茨基修道院,该修道院于15世纪前25年在白海的一座岛屿上落成。随着时间的流逝,索洛韦茨基修道院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政教中心之一,也成了最富有的俄罗斯修道院之一。现在,索洛韦茨基修道院以罕见的美丽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人们了解俄罗斯北方文化的圣地。
俄罗斯莫斯科
18世纪晚期
这一小而堂皇有着洛可可风格的神龛曾放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丘多夫男修道院的祭坛上。18世纪的东正教神龛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格。至今不为我们所知的创造这一作品的工匠显然掌握了银器制作的各种技巧:镂刻、铸造和乌银镶嵌。此神龛造型和装饰的特点说明这个才艺超群的银匠创作的地点是莫斯科。
克林姆林宫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