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教育:现代教育的本质- 家教中心的日志- 网易博客

过程教育:现代教育的本质

2010-02-26 15:27:21 阅读5 评论0 字号:

 

     

 

  摘要:在教学中出现的学生不质疑,不提问,盲目模仿等一些的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教学过程中的长期困扰广大教师的问题,就是“过程教育”的主要目标。所谓“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探索、求证、发掘的过程来学习,既对已知内容也对未知进行探讨研究的教育教学方式。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主动探究和不断获取新知识,善于与人合作,勇于在实践中创新。

  一、案例描述
在高一化学教材(人教版){dy}册{dy}章中,有一个用以证明一个吸热反应的演示实验:氯化铵晶体与氢氧化钡晶体放在烧杯中搅拌,反应后温度会急剧下降,使烧杯与其下面的木板之间的水结冰,通过观察水结成冰说明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这个反应同时也产生了刺激性的氨气。为了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我在课堂上对演示进行了“改进”:取消了水和木板,而直接让学生用手来摸一摸反应后的烧杯已经非常冷,证明这是一个吸热反应。在把烧杯传递给学生之前,我把烧杯放在鼻子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因为这种闻气味的方法是错误的,当然这只是一个假动作,并没有吸进气体),然后点点头说:“气味不错。”接下来,我把烧杯传递给了学生,让大家都“感受”一下。{dy}学生有点犹豫地照着我的样子把烧杯放在鼻子下吸了一口气,结果被氨气刺激得非常难受,脸上突然出现了痛苦的表情。第二个学生接过烧杯后与{dy}个学生的情况几乎xx一样! 就这样,第三个,第四个……,这个烧杯在教室中一直传递,后面的人在不断地重复着痛苦的表情,同时也有不少人在窃窃私语,好象他们感受到的气味与老师的感受到的不一样。我故意装着没有看见的样子,当烧杯回到我手上之后,有超过60%的人出现了痛苦的表情!这时,我又一次拿起烧杯,教室突然一片安静,我然后轻声问道:“能这样子闻气味吗?”
  “不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什么?”我问。
  接着是短暂的沉默。有许多人意识到犯了一个错误,低下头,脸上出现了羞愧的表情。
  这xx是个意外的发现!接下来我在所教的另外两个班级也进行了试验,结果是几乎xx一样。
  二、问题讨论
  质疑与提问的问题。从这一案例来看,学生在观察时xx没有对老师所做的演示进行质疑!很少有学生会质疑书本上的内容有错误、质疑老师讲述的内容有误,学生总是认为老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内容是不会有错的。正因为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质疑的观念与习惯,所以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发现问题,更无法提出问题。
  模仿的问题。模仿本来是一个人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模仿上。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在思想、行为、方式上的模仿的对象,关键就在于要有明确的模仿目的以及选择好的模仿对象和模仿的内容,而不是随意的模仿。从这个案例来看,学生对模仿老师的“动作”没有应有的警惕。如果对所模仿的内容不假思索就全盘接受,显然是不正确的。模仿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随意地模仿而失去了目的、原则,那么模仿必然只能停留在表面,学习不到实质的内容,甚至可能会学到错误的行为。所以任何一个学习者的模仿需要在模仿前作认真的思考,并随时注意避开模仿的负面影响。
  知识应用问题。就知识的掌握来说,学生都能说出这种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是错误的,根据平时考试的情况,这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也是很高的。而在特定情境中的应用,学生的实际表现远不如他们在考试中所表现的优秀,用“纸上谈兵”来形容这一现象并不过分。这一事实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还存在的严重欠缺。这样的实验技能状况,能放心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单独完成实验吗?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离开了实验,能真正学会多少化学技能呢?考试本来是为了检验教育教学的一种方式,一旦考试变成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教学情形会变成什么样子?当教学的重点转移到考试的时候,教育的真正目的就会被淡化,甚至会被取代。出现在考试中的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只是一个很小的题目,答错了也就是扣一分而已!但是在化学实验中,有些气体以及许多的试剂是有毒的,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实验操作规则没有掌握,是不能进实验室做实验的!在考试中只是无足轻重的一分,而在化学实验中却是一个原则问题!
  三、诠释与研究
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当前教学与教育关系的错位。从教学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好的,考试也能顺利通过,甚至能得到高分,应该说教学是很成功的;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情境中却不能得到有效应用,说明这样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败的。
以上诸多问题的出现,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因为现在的教育是“结果教育”模式造成的。所谓“结果教育”,是指在规定范围、已知结论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过程都围绕结果服务,目标和实现方式都较为单一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以考试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方式。“结果教育”最终会因为教学范围的局限性、结论的确定性、结果的极限性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教学范围的局限性使老师和学生总是在已知的范围内学习,使教育变成了一种简单的重复,视野狭窄;结论的确定性使得大家都不敢提出新的观点;结果的极限性使学生即使做了大量的练习,也无法在考试中轻松拿到满分。长期以来,分数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珍宝”,多数学生认为{zh1}会在考试中以失败而告终,xx没有成功感。因此,长期的失败氛围使学生产生了不少心理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而对于那些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来说,他们所承受的痛苦还要多,他们总是会受到来自家长、同学、教师方方面面的歧视,关爱的“阳光”离他们也越来越远,他们的心中只有失败。更为糟糕的是在他们的“短处”被充分暴露时,他们的长处并没有得到培养,自信心得不到培养,以致于有不少人形成了扭曲的性格,故意去犯一些错误,这不仅给学校、教师、家长增添了不少负担,而且对于社会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标,甚至是走向了对立面。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教育必须从对结果的过度追求,回归到对过程的理性把握,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过程教育”。所谓“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探索、求证、发掘的过程来学习,既对已知内容也对未知进行探讨研究的教育教学方式。简单地说,过程教育就是通过一件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使参与者认知知识,学会方法,掌握原则,甚至是获得新的发现。学生与老师是过程中的共同发现、分析、探索、学习者,老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指导。
  过程教育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是已经喊了多年的问题,在高考化学xx中每年都会有实验方面的xx出现,这些“实验题”成为考生最怕的xx。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也就是说,更多的情况下,老师没有与学生参与到同一个实验过程中,所以学生存在的问题,老师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分析或者是推断得到的,而不是从共同参与的实验过程中得到的{dy}手的资料,因而,很难真正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对于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不只是在实验室里才能做到,生活中洗干净一件衣服、一个碗与在实验中洗干净一个试管、一个烧杯没有区别!
  (二)、过程教育的开放性。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说教,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在课前就可以“设计”得xx的,不只意味着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与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主体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教学的目标是清晰的,而方式是多样化的。
  (三)、多目标体系是过程教育的所要xx的重要问题。设定科学的教育目标体系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如果教育只是停留在为考试服务核心目标上的话,最终只能是培养考生,而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过程教育就要避免总是在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中徘徊的现状,不断去探寻新的领域、新的观点,并发现过程本身的美。
  (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是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和参与者,教师是一个引路人,对于前方的未知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遇到的疑惑要及时去分析、研究、试验,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相比现在的情形,教师只根据自己的视角来精心设计一节课,课前早已准备好的各种实物、挂图、模型,把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都作了精心安排,甚至是该提什么问题都已经作了安排,学生上课只要看一看、听一听、记一记,学生当作被传授者,甚至是被灌输者!表面上看效率很高,其实效果很差。案例中,学生忘记了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既不是不懂知识,也不是没有实验的经验,问题在于学生没有成为过程的真正参与者。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实质上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不应该被用来作为区分老师和学生的一个标识。教师的xx可以给学生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但从这一故事中可以发现,一旦教师出现了差错,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这一点在故事中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所有学生闻气体的方式都是对老师的简单模仿,对老师所做的一切无条件的接受!所以在过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是一个学习合作团队,其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在教育过程中,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对象,老师教育的一个资源,是教育的载体,其地位{jd1}不能在学生之上;教育过程不仅仅只是传授和学习知识,更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和交流。
  (五)、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与结果教育的急功近利相比,过程教育针对的是一个人的长远发展。由于结果教育过度强调对已知结果的追求,必然失去对未知目标的发现、探索机会。所以“结果教育”只是一种短期行为,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过程教育对结果的淡化,可以让参与者有更开阔的视野,更长远的规划。
  五、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教师教学行为变革、评价方式变革的方式的出发点和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主动探究和不断获取新知识,善于与人合作,勇于在实践中创新,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素质。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提出过程教育的观念,并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和实践。以上内容是我自己这些年来在教学中看到许多学生在痛苦中挣扎所作的思考后得到的一些启示。过程教育如何具体实行?其评价标准又是什么?是否能得到学生、教师、社会的认同?这些问题都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过程教育:现代教育的本质- 家教中心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