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12_讀鍺_百度空间

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 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 长在汉家营。
xx今春意, 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 一为取龙城。
  这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之一。诗人类似无题的《杂诗》共有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这一首诗除了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是思想上较为积极的一首,艺术上也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交代背景:黄龙戍一带,常年战事不断,至今没有止息。一种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抒情,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宫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象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
  抒写至此,诗人意犹未尽,颈联又以含蓄有致的笔法进一步补足诗意。而又而又,分别写出xx和良人,其妙xx。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xx怎不倍觉惆怅!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今春意昨夜情互文对举,共同形容xx良人。联系前面的频年长在,可知所谓今春昨夜只是举例式的写法。在频年不解兵的年代里,长期分离的夫妇又何止千千万万,他们是春春如此思念,夜夜这般伤怀啊!
  这一联说闺中xx和营中良人的相思。双方的离情别意之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这就是末联所写的: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是带领的意思。古代xx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代xx。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这里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一层意思,揭示出诗的主旨,感慨深沉。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全诗以问句作结,越发显得言短意长,含蕴不尽。

  (陈志明)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 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 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 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 褒城闻曙鸡。
  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又名五盘岭,有石磴七盘而上,岭上有七盘关。沈佺期这首五律写旅途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惆怅不寐的愁绪。据本诗末句褒城闻曙鸡,褒城在今陕西汉中北,七盘岭在其西南。夜宿七盘岭,则已过褒城,离开关中,而入蜀境。这诗或作于诗人此次入蜀之初。  首联破题,说自己将作远游,此刻夜宿七盘岭。独游显出无限失意的情绪,而高卧则不仅点出住宿高山,更有谢安高卧东山的意味,表示将独游聊作隐游,进一步点出失意的境遇。次联即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象要流进房门那样低。三联是写夜宿的节物观感,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平仲是银杏的别称。左思《吴都赋》写江南四种特产树木说:平仲君迁,松梓古度。旧注说:平仲之实,其白如银。这里即用以写南方异乡树木,兼有寄托自己清白之意。子规即杜鹃鸟,相传是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暮春鸣声悲哀如唤不如归去,古以为蜀鸟的代表,多用作离愁的寄托。这里,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末联承子规啼,写自己正浸沉在杜鹃悲啼声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浮客即游子,诗人自指。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说: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此化用其意。空留听是指杜鹃催归,而自己不能归去。过褒城便是入蜀境,虽在七盘岭还可闻见褒城鸡鸣,但诗人已经入蜀远别关中了。
  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已臻严密,但显然尚留发展痕迹。通首对仗,力求工巧,有齐梁余风。它表现出诗人有较高的艺术才能,巧于构思,善于描写,工于骈偶,精于声律。诗人抓住夜宿七盘岭这一题材的特点,巧妙地在独游高卧上做文章。首联点出独游高卧;中间两联即写高卧独游的情趣和愁思,写景象显出高卧,写节物衬托独游;末联以浮客独游,以褒城高卧作结。结构完整,针迹细密。同时,它通篇对仗,铿锵协律,而文气流畅,写景抒怀,富有情趣和意境。在初唐宫廷诗坛上,沈佺期是以工诗xx的,张说曾夸奖他说:沈三兄诗,直须还他{dy}!(见刘餗《隋唐嘉话》)这未免过奖,但也可说明,沈诗确有较高的艺术技巧。这首诗也可作一例。

  (倪其心)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xx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本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xx,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卢家xx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xx,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xx的代称。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多么芬芳,多么华丽啊!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此时,又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啊!这进一步勾起xx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xx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
  颈联出句的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怎样?命运是吉是凶?几时才能归来?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上联的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
  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xx如何入眠呢!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
这首诗,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xx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论手法,则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赵庆培)
古剑篇

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 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 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 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 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 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相传是郭震受武则天召见时写的,则天览而佳之,令写数十本,遍赐学士李峤、阎朝隐等(张说《郭公行状》)。从此,这首诗广传于世。   古剑是指古代xx的龙泉宝剑。据传是吴国干将和越国欧冶子二人,用昆吾所产精矿,冶炼多年而铸成,备受时人赞赏。但后来沦落埋没在丰城的一个古牢狱的废墟下,直到晋朝宰相张华夜观天象,发现在斗宿、牛宿之间有紫气上冲于天,后经雷焕判断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这才重新被发掘出来。这首诗就是化用上述传说,借歌咏龙泉剑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抒发不遇的感慨。
  诗人用古代造就的宝剑比喻当时沦没的人才,贴切而易晓。从托物言志看,诗的开头借干将铸剑故事以喻自己素质优秀,陶冶不凡;其次赞美宝剑的形制和品格,以自显其一表人材,风华并茂;再次称道宝剑在太平年代虽乏用武之地,也曾为君子佩用,助英雄行侠,以显示自己操守端正,行为侠义;{zh1}用宝剑沦落的故事,以自信终究不会埋没,吐露不平。显然,作者这番夫子自道,理直气壮地表明着:人才早已造就,存在,起过作用,可惜被埋没了,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应当珍惜、辨识、发现人才,把埋没的人才挖掘出来。这就是它的主题思想,也是它的社会意义。不难理解,在封建社会,面对至高{zz1}的皇帝陛下,敢于写出这样寓意显豁、思想尖锐、态度严正的诗歌,其见识、胆略、豪气是可贵可敬的。对于压抑于下层的士子来说,更会深受感奋。这首诗的意义和影响由此,成功也由此。
张说评述郭震文章有逸气,为世所重。所谓逸气,即指其作品气势不羁,风格豪放。《古剑篇》的艺术特点,正如此评,其突出处恰在气势和风格。由于这诗是借咏剑以发议论,吐不平,因而求鲜明,任奔放,不求技巧,不受拘束。诗人所注重的是比喻贴切,意思显豁,主题明确。诗中虽然化用传说,不乏想象,颇有夸张,富于浪漫色彩。例如赞美宝剑冶炼,称道宝剑品格,形容宝剑埋没等,都有想象和夸张。但是,笔触所到,议论即见,形象鲜明,思想犀利,感情奔放,气势充沛,往往从剑中见人,达到见人而略剑的艺术效果。实际上,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形式技巧,而在丰满地表现出诗人的形象,体现为一种典型,一种精神,因而能打动人。文以气为主风格即人,此诗可作一例。  (倪其心)
罢相

李適之

避贤初罢相, 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 今朝几个来?
  这是一首因事而写的讽刺诗。   李適之从天宝元年(742)至五载担任左相。他是皇室后裔,入相前长期担任刺史、都督的州职,是一位以强干见称的能臣干员。而他性情简率,不务苛细,待人随和,雅好宾客,饮酒一斗不乱,夜则宴赏,昼决公务,庭无留事,又是一位分公私、别是非、宽严得当的长官。为相五年中,他与权奸李林甫争权不协,而与清流名臣韩朝宗、韦坚等交好,所以时誉美之。但他清醒了解朝廷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和自己所处的地位,只自忠诚治理事务,不充诤臣,不为强者。因此,当他的友好韦坚等先后被李林甫诬陷构罪,他就俱自不安,求为散职。而在天宝五载,当他获准免去左相职务,改任清要的太子少保时,感到异常高兴而庆幸,遽命亲故欢会,并写了这首诗。
  就诗而论,表现曲折,但诗旨可知,含讥刺,有机趣,允称佳作。作者要求罢相,原为畏惧权奸,躲避斗争,远祸求安。而今如愿以偿,自感庆幸。倘使诗里直截把这样的心情写出来,势必更加得罪李林甫。所以作者设遁辞,用隐喻,曲折表达。避贤是成语,意思是给贤者让路。乐圣是双关语,即圣人,但这里兼用两个代称,一是唐人称皇帝为圣人,二是沿用曹操的臣僚的隐语,称清酒为圣人。所以乐圣的意思是说,使皇帝乐意,而自己也爱喝酒。诗的开头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的相职一罢免,皇帝乐意我给贤者让了路,我也乐意自己尽可喝酒了,公私两便,君臣皆乐,值得庆贺,那就举杯吧。显然,把惧奸说成避贤,误国说成乐圣,反话正说,曲折双关,虽然知情者、明眼人一读便知,也不失机智俏皮,但终究是弱者的讥刺,有难言的苦衷,针砭不力,反而示弱。所以作者在后两句机智地巧作加强。
  前两句说明设宴庆贺罢相的理由,后两句是关心亲故来赴宴的情况。这在结构上顺理成章,而用口语写问话,也生动有趣。但宴庆罢相,事已异常;所设理由,又属遁词;而实际处境,则是权奸弄权,恐怖高压。因此,尽管李適之平素夜则宴赏,天天请宾客喝酒,但今朝几个来,确乎是个问题。宴请的是亲故宾客,大多是知情者,懂得这次赴宴可能得罪李林甫,惹来祸害。敢来赴宴,便见出胆识,不怕风险。这对亲故是考验,于作者为慰勉,向权奸则为示威,甚至还意味着嘲弄{zz1}。倘使这二句真如字面意思,只是庆贺君臣皆乐的罢相,则亲故常客自然也乐意来喝这杯酒,主人无须顾虑来者不多而发这一问。所以这一问便突兀,显出异常,从而暗示了宴庆罢相的真实原因和性质,使上两句闪烁不定的遁辞反语变得倾向明显,令有心人一读便知。作者以俚语直白写这一问,不止故作滑稽,更有加强讥刺的用意。
由于使用反语、双关语和俚语,这诗蒙有插科打诨的打油诗格调,因而前人有嫌它过显不雅的,也有说它怨意不深的。总之是认为它并未见佳。但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到李適之时却特地称引此诗,有衔杯乐圣称避贤句,可算知音。而这诗得能传诵至今,更重要的原因在事不在诗。由于这诗,李適之在罢相后被认为与韦坚等相善,诬陷株连,被贬后xx。因而这诗便更为xx。  (倪其心)



郑重声明:资讯 【唐诗鉴赏12_讀鍺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