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柱原理

液相色谱柱原理

2010-02-22 17:20:09 阅读3 评论0 字号:

与液相色谱柱的性能相关的因素很多,基质(matrix)或者说担体、载体的化学性质、键合相(固定液)的化学性质、填料形状大小粒度分布、碳量和键合度等等。

色谱柱填料可以由基质直接构成,如硅胶、氧化铝、高交联度的苯乙烯-二乙烯苯或者甲基丙烯酸酯等等;也可以在这些基质的基础上涂布或化学键合固定液来构成,如:最经典的各种ODS柱、氨基柱、氰基柱等。

一、我们先来看看各主要基质的特点:

1、 硅胶

硅胶是陶瓷性质的无机物基质,刚性大,不易变形。化学性质较稳定,但对于水溶液尤其碱性水溶液仍然是不稳定的,即使表面经过良好的化学键合,覆盖了固定液,还是要注意水、碱性溶液、酸性溶液对硅胶的溶解作用,基质或者说是柱床(packed bed)溶解对色谱柱的影响是致命的。以硅胶为基质的填料构成了目前绝大多数的色谱柱填料。纯硅胶填料适宜分离溶于有机溶剂的极性、弱极性的非强离解型的化合物,硅胶也可以做凝胶色谱但柱效较低。硅胶基质键合固定相的高压液相填料,有其他填料无法比拟的高分离效能。

2、 二氧化铝

二氧化铝和硅胶相似,但对水溶液、酸性碱性水溶液溶液更加不稳定。所以,极少用作键合固定相的基质,也是适宜分离溶于有机溶剂的极性、弱极性的非强离解型的化合物,尤其是分离芳香族碳氢化合物。酸性易离解的化合物容易在二氧化铝上形成死吸附。另外,氧化铝分离几何异构体能力优于硅胶。

3、 聚合物填料

聚合物基质受压会变形,压力限度低但pH使用范围宽。苯乙烯-二乙烯苯基质疏水性强,使用任何流动相,在整个pH范围内稳定,可以用强酸、强碱来清洗色谱柱。甲基丙烯酸酯基质比苯乙烯-二乙烯苯疏水性更强,但可以通过适当的功能基修饰变成亲水性的。由于不耐压、有溶胀性,所以聚合物填料适宜用于大分子像蛋白质或合成的高聚物,另外还可以制成分子排阻、离子交换柱。近年发展迅速的大孔树脂,实际上主体就是苯乙烯-二乙烯苯聚合物或类似的合成高聚物。

由于硅胶基质的{jd1}地位,以下主要以硅胶为例。

二、形状大小粒度分布

基质要成为填料,首先要制成合适的形状和大小。硅胶形状有:薄壳型、无定形全多孔、球形全多孔,另外还有先做成微珠再堆积成球形全多孔的。通常只说不定形、球形。无定形全多孔的填料容易制备、价格低、粒度分布较均匀,但涡流扩散大,渗透性差,比较难填装出稳定的柱床,一般用来做制备柱。球形全多孔填料涡流扩散小,渗透性好;如果是硅胶先做成珠子再堆积而成的话,具有传质阻抗小、载样量大的优点,柱效也更高。球形填料外形对称,比较容易填出稳定的柱床。填料的大小一般不能直接测量,因为填料粒度有一定分布范围,一般给出的大小只是用一定方法测得的表观大小。填料大小与柱效、柱压的关系为:柱效与填料大小成反比,柱压与填料大小的二次方成正比。所以,快速分析柱使用3微米粒度的填料、一般做成5厘米长,就是为了降低柱压;需要注意到降低粒度所得到的柱效增加跟不上柱压的增加快。

基质做成合适的形状和大小后,可以通过各种化学修饰(modified)的手段,获得各种不同选择性的填料。有时候,我们增加柱长、降低填料粒度都无法把一个化合物分离的更好,这时候就要考虑使用选择性更好的填料。

三、碳量和键合

硅胶主要通过表面的极性硅醇基保留极性分子,属于正相分离模式。通过硅烷化技术,可以把各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团(functional group)建合到硅胶表面,例如:键合十八烷基(ODS,octadecyl silane)、辛烷基、甲基、苯基增加对非极性物质分子的保留,构成反相色谱;键合带二醇基、氨基、氰基等极性基团的硅烷改善对某些极性分子的保留,构成正相色谱;键合有醚基的键合相构成中等极性的正相或反相色谱;键合强酸性磺酸型或者强碱性季铵盐型键合相,构成离子交换色谱。

 

对于硅胶反相键合相填料,键合的烃基,链长增加,载样量增大,k值增大,对非极性物质的保留时间延长。填料含碳量用元素分析来测量。通常,所得结果直接用来表示填料的碳量。在相同的硅胶基质上,相同的键合度,配基分子量越大,碳量越大;因此,C18固定相比C1固定相有更高碳量。相同配基,相同硅胶;覆盖率越高,碳量越大。对于相同配基,相同的表面覆盖率;填料的碳量随孔径的增加而减少,因为比表面积下降了。因此,我们可看到,只用碳量是不能衡量填料的保留性能的,所以要引入键合度概念。

键合度有时候也叫做表面覆盖率。键合度是键合相表面组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量,也是决定填料的选择性的一个重要的参数。

键合相是用有机硅烷与硅胶表面进行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目的是获得均匀的单分子层。在键合反应中可使用单功能基、双功能基和三功能基的硅烷,多功能基的硅烷可以获得更高的键合密度。填料的选择性决定于键合的密度。尤其是在分离碳水化合物时,不同键合密度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性。多数商品键合柱属于单功能基的,单功能基的键合覆盖率更容易预测,因为不会有第二功能基产生复杂的副反应,用单功能基硅胶可以得到高的重现性,但是,硅胶表面键合单功能基硅烷比键合多功能基的更容易水解。三功能基硅烷在硅胶表面的键合,更难重现,折衷一下,键合二功能基,使得更耐水解。对于在高或低pH,易于水解的流动相中,{zh0}使用耐用的多功能基键合硅胶。所有硅胶基质的离子交换填料都是三功能基的。如果氰基填料用于反相色谱,硅胶基质(低孔体积)的用三功能基硅烷较好。一些生产商会生产专门用于反相色谱的氰基键合相。

对于许多反相填料,要进行二次键合以覆盖硅胶表面未被反应的硅醇基。通常使用小分子硅烷,如三甲基氯基硅烷(TMCS),以便获得{zd0}的覆盖率。这个步骤称为封端(end capped)。在反相色谱中,封端用于多数的键合相;用在正相或其他色谱的键合相一般不用封端。没有封端的反相色谱填料通常比封端的有复杂多样的选择性。但是,碱性物质在不封端的填料上,容易产生拖尾。三甲基硅烷基(封端基团)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水解。因此,对于不同的被分析物要按实际情况选择封端或者不封端的填料,封端的填料也不能在pH<2的条件下使用。

四、色谱分离模式:正相、反相、离子交换、离子抑制、亲水作用等。

正相色谱是色谱的经典形式,使用极性固定相和非极性流动相。洗脱物通过其极性基团和固定相上的极性基团作用被保留。这种应用,经典的是使用未键合的硅胶和氧化铝,但现在使用的极性键合相有以下优点:键合相平衡快,对流动相中微量的水不敏感,和产生不同的选择性。二醇基键合相比纯硅胶极性小,平衡速度快;氰基键合相是保留能力最小的正相吸附剂;氨基键合相适宜分离芳香族碳氢化合物

反相色谱已成为{zlx}的色谱分离模式。反相色谱中,固定相非极性,流动相极性。典型的流动相一般是水或水系缓冲液与甲醇、乙腈或四氢呋喃的混合物。典型的固定相是用脂肪烃硅完化的硅胶键合相,其它用于反相色谱的基质有石墨化碳和苯乙烯-二乙烯苯基质。反相色谱的性能还受残留的硅醇基的活性的影响。硅醇基与洗脱物的极性基团作用。因此,根据硅醇基的活性不同,填料显示出不同的选择性。而且,常能观察到碱性物质在硅醇基活性高的填料上产生拖尾峰。修饰硅醇基活性的一个办法是封端,即用硅烷化试剂把硅醇基转变成三甲基甲硅烷基基团。不过,即使是作了封端,基质表面的硅醇基密度还是比键合配基的密度大。硅醇基的活性也和硅胶的预处理(基质灭活)、硅胶纯度有关。碱性分析物的色谱分析推荐使用高纯度硅胶基质、充分封端的键合相。未封端的填料在许多应用中有可以获得不同选择性的优点。

使用带有离子电荷的固定相,使根据洗脱物电荷进行分离成为可能。对于硅胶基质的离子交换填料,离子基团通过标准的硅烷化技术键合到硅胶表面。对于聚合物基质的离子交换填料,离子交换基团分布于交联聚合物的整体(through the matrix)。有四种离子交换填料:强/弱阳离子交换填料和强/弱离子交换填料。弱离子交换填料的特征是电量与pH值有函数关系。以羧酸基为功能基的离子交换剂是弱阳离子交换剂的代表。弱阴离子交换剂由一级、二级、三级铵为功能基。大部分强离子交换剂的电荷与pH值无关。四级铵形成强阴离子交换剂,而磺酸基构成了强阳离子交换剂。所有这些离子交换基团都可以在聚合物基质上见到,主要用于分离生物大分子。除了弱阳离子基团外,其它功能基都可以键合到硅胶上。

离子抑制(离子对)色谱广泛用于在低pH下分析洗脱液中的有机酸。它只是反相色谱的一个分支。特殊的聚合物固定相适用于这种应用,因为耐酸碱范围大。亲水作用色谱是正相色谱扩展到水系洗脱液。用极性固定相配合水-有机流动相。与反相色谱相反,保留随有机相的增加而增加。这种应用多用胺丙基键合相作固定相。当然,硅胶本身,二醇类或其他极性固定相也可以用。通常应用胺丙基固定相来分离碳水化合物。专门设计用于这种应用的柱子称为糖柱。

五、填装

有了好的高效色谱柱填料,还要有办法把它很好的填装到优质的不锈钢管才行。装柱是把填料分散到液体中形成匀浆后,通过特殊的高压泵泵入钢管中的。使用的泵通常耐10000PSI以上的压力。至于不锈钢管xx几何形态的管腔和优质的材料也是很重要的。

六、柱子长度和内径

已经说过,填料粒度小,柱子就要做的短,因为压力太大颗粒和机器都受不了。3微米的填料一般装到10厘米就是极限了,5微米可以装到20厘米。较窄的孔径,可以增加柱效,它会影响范氏方程中的涡流扩散,但是同时它会增大柱压、减少载样量,一般的内径是2.1毫米到4.6毫米。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

液-固色谱法

液—液色谱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

凝胶色谱法

 

1.液-固色谱法(液-固吸附色谱法)

        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它是根据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吸附作用不同来进行分配的。

①液-固色谱法的作用机制

吸附剂:一些多孔的固体颗粒物质,其表面常存在分散的吸附中心点。

流动相中的溶质分子X(液相)被流动相S带入色谱柱后,在随载液流动的过程中,发生如下交换反应:

X(液相)+nS(吸附)<==>X(吸附)+nS(液相)

其作用机制是溶质分子X(液相)和溶剂分子S(液相)对吸附剂活性表面的竞争吸附。

吸附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

K值较小:溶剂分子吸附力很强,被吸附的溶质分子很少,先流出色谱柱。

K值较大:表示该组分分子的吸附能力较强,后流出色谱柱。

发生在吸附剂表面上的吸附-解吸平衡,就是液-固色谱分离的基础。

液相色谱柱原理 - pan20061011 - pan20061011的博客 

②液-固色谱法的吸附剂和流动相

   常用的液-固色谱吸附剂:薄膜型硅胶、全多孔型硅胶、薄膜型氧化铝、全多孔型氧化铝、分子筛、聚酰胺等。

    一般规律:对于固定相而言,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铜)之间的作用力很弱,分配比k较小,保留时间较短;但极性分子与极性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很强,分配比k大,保留时间长。

对流动相的基本要求:

试样要能够溶于流动相中

流动相粘度较小

流动相不能影响试样的检测

 

常用的流动相:甲醇、乙醚、苯、乙腈、乙酸乙酯、吡啶等。

 

③液-固色谱法的应用

常用于分离极性不同的化合物、含有不同类型或不;数量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不同的异构体;

但液-固色谱法不宜用于分离同系物,因为液-固色谱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同系物选择性不高。

2.液-液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

   将液体固定液涂渍在担体上作为固定相

 

①液-液色谱法的作用机制

   溶质在两相间进行分配时,在固定液中溶解度较小的组分较难进入固定液,在色谱柱中向前迁移速度较快;在固定液中溶解度较大的组分容易进入固定液,在色谱柱中向前迁移速度较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液-液色谱法与液-液萃取法的基本原理相同,均服从分配定律:

K=C固/C液

K值大的组分,保留时间长,后流出色谱柱。

②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

正相分配色谱用极性物质作固定相,非极性溶剂(如苯、正己烷等)作流动相

反相分配色谱用非极性物质作固定相,极性溶剂(如水、甲醇、己腈等)作流动相

一般地,正相色谱是固定液的极性大于流动相的极性,而反相色谱是固定相的极性小于流动相的极性。正相色谱适宜于分离极性化合物,反相色谱则适宜于分离非极性或弱极性化合物。

③液-液色谱法的固定相

常用的固定液为有机液体,如极性的β,β′氧二丙腈(ODPN),非极性的十八烷(ODS)和异二十烷(SQ)等。

缺点:涂渍固定液容易被流动相冲掉

采用化学键合固定相则可以避免上述缺点

使固定浓与担体之间形成化学键,例如在硅胶表面利用硅烷化反应:

形成Si—O—Si—C型键,把固定液的分子结合到担体表面上

液相色谱柱原理 - pan20061011 - pan20061011的博客 

优点:

化学键合固定相无液坑,液层薄,传质速度快,无固定液的流失

固定液上可以结合不同的官能团,改善分离效能

固定液不会溶于流动相,有利于进行梯度洗提

④液-液色谱法的应用

液-液色谱法既能分离极性化合物,又能分离非极性化合物,如烷烃、烯烃、芳烃、稠环、染料、留族等化合物。化合物中取代基的数目或性质不同,或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均可以用液-液色谱进行分离。

3.离子交换色谱法

原理:离子交换色谱法是基于离子交换树脂上可电离的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被测离子进行可逆交换,由于被测离子在交换剂上具有不同的亲和力(作用力)而被分离。

①离子交换色谱法的作用机制

聚合物的分子骨架上连接着活性基团,如—SO3-,

—N(CH3)3+等。

为了保持离子交换树脂的电中性,活性基团上带有电荷数相同但正、负号相反的离子X,称为反离子。

   活性基团上的反离子可以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被测离子发生交换:

液相色谱柱原理 - pan20061011 - pan20061011的博客 

离子交换色谱的分配过程是交换与洗脱过程。交换达到平衡时:

液相色谱柱原理 - pan20061011 - pan20061011的博客 

K值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②溶剂和固定相

    两种类型:多孔性树脂与薄壳型树脂

多孔性树脂:极小的球型离子交换树脂,能分离复杂样品,进样量较大;缺点是机械强度不高,不能耐受压力。

薄壳型离子交换树脂:在玻璃微球上涂以薄层的离子交换树脂,这种树脂柱效高,当流动相成分发生变化时,不会膨胀或压缩;缺点是但柱子容量小,进样量不宜太多。

③离子交换色谱法的应用

    主要用来分离离子或可离解的化合物,凡是在流动相中能够电离的物质都可以用离子交换色谱法进行分离。    

广泛地应用于:无机离子、有机化合物和生物物质(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的分离。

4.凝肤色谱法(空间排阻色谱法)

   凝胶是一种多孔性的高分子聚合体,表面布满孔隙,能被流动相浸润,吸附性很小。凝胶色谱法的分离机制是根据分子的体积大小和形状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

①凝胶色谱法的作用机制

体积大于凝胶孔隙的分子,由于不能进入孔隙而被排阻,直接从表面流过,先流出色谱柱;

小分子可以渗入大大小小的凝胶孔隙中而xx不受排阻,然后又从孔隙中出来随载液流动,后流出色谱柱;

中等体积的分子可以渗入较大的孔隙中,但受到较小孔隙的排阻,介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

凝胶色谱法是一种按分子尺寸大小的顺序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

②凝胶色谱法的固定相

软质凝胶、半硬质凝胶和硬质凝胶三种。

③凝胶色谱法的应用特点

保留时间是分子尺寸的函数,适宜于分离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400~8×105的任何类型的化合物

保留时间短,色谱峰窄,容易检测

固定相与溶质分子间的作用力极弱,趁于零,柱的寿命长

不能分辨分子大小相近的化合物,分子量相差需在10%以上时才能得到分离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液相色谱柱原理】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