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雕塑之历史文化篇(图文集二)_阿英_新浪博客

为了突出吴文化的人文特色,重现旧时姑苏的民俗风味,观前街有两组雕塑。一组是荡观前的村姑另一组是吆喝的摊贩。这两组雕塑反映了苏州人特有的闲适风格和观前街的民俗特色,洋溢着浓浓的姑苏风情,体现城市雕塑景观的人文品位。


吆喝的摊贩

其取材于上世纪50年代苏州深受市民喜爱的糖粥摊,一个骆驼担就像一个流动的,有灶有锅有碗,加上诱人的,画面以一个正在吆喝的老汉和一个被糖粥的香甜所吸引的儿童,反映苏州小吃特有的魅力。雕塑的主人公是一位满脸皱纹,花白胡须,饱经沧桑的老汉。他头戴滴滴头,身穿中式棉被,腰间还围着一条,脚穿蚌壳棉鞋,由于常年累月的辛苦,腰都有点直不起来了,为了维持生计还要每天挑着骆驼担满街叫卖。另一个主人公是一位长的胖乎乎,头戴虎头帽,脚穿虎头鞋的可爱小男孩。他一只手拿着一枚铜钱,一只手端着小碗,迫不急待地等着老爷爷的糖粥。

整座雕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仿佛听到了悠扬而富有节奏的梆子声笃,笃,笃,以及老汉深沉的吆喝声卖糖粥啰,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仔倷格肉,还仔倷格壳……虽然它只是一座雕塑,但是它把具有吴中特色和劳动人民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

 

  荡观前的村姑

苏州人将逛观前街称为荡观前,说是在通过一个字反映苏州人特有的无忧无虑、有说有乐、不紧不慢,宽松舒畅的逛街心态。作品以xx少女两人带一儿童,相携漫步观前的场景,通过两人正在行进的步态,独具苏州传统特色的拼接及有说有笑、欢悦愉快的神态形象,反映初夏荡观前这一主题。尾随其后的儿童似乎被鳞鳞比比的、琳琅满目的小吃吸引,忍不住要驻足。从侧面反映出观前街的繁华及苏州人的富足。人物衣衫随风飘动也,增加雕塑的生觉。


《苏绣》
    花岗石铸铜雕塑,高2.6 m×3.5m,位于文化水廊,小桥流水的苏州水城背景,优美的绣娘形象,灵动的刺绣原作,展示了苏州的千年传统工艺。


苏州城市雕塑之历史文化篇(图文集二) 苏州评弹乐器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

评话又称“大书”,弹词又称“小书”,一般多为双人档,一人弹奏三弦,另一人弹奏。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苏州城市雕塑之历史文化篇(图文集二)_阿英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