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领域的作用已经被超过20万人参与的200多个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证实,是拥有最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最广的适应证和{zj0}成本效益比的抗血小板xx。ESC和AHA/ACC等各国指南均将阿司匹林列为抗血小板xx的基础用药。
然而,在世界各地进行的调查却显示,仍有一小部分能从阿司匹林xx中获益的心血管病高危患者未能坚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顾虑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其中胃黏膜损害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肠溶剂型提高胃肠道耐受性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合酶(COX-1)使血栓素A2合成减少,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但阿司匹林在抑制血小板内COX-1的同时,也会抑制胃黏膜上的COX-1催化前列环素(PGs)形成,后者对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所以阿司匹林主要通过(1)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作用;(2)干扰PGs(主要为PGE2)合成,降低黏膜供血并使具有保护作用的黏液及碳酸氢盐合成减少这两大途径,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果能避免阿司匹林在胃内崩解,并使其在肠道内缓慢释放,保证PG的平衡,就能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
胃肠道耐受性可通过改变剂型而提高:如微胶囊剂型可使活性成分缓慢释放,经充分缓冲,较常释片剂对胃粘膜的刺激性小。但更好的方法是肠溶片,在肠道内崩解,避免了胃黏膜损伤,如果同时具备缓慢释放的特点,则可进一步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所以,能保证充分缓冲的肠溶片是{zj0}剂型。
一项为期3个月的研究比较了不同剂型(普通、缓释和肠溶剂型)阿司匹林与安慰剂对胃黏膜的影响。84例受试者每天服用325mg单一剂型阿司匹林或安慰剂,在胃镜下观察胃黏膜的损伤程度。结果显示,普通剂型阿司匹林更易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缓释剂型略佳,但与普通剂型间无显著性差异。肠溶剂型对胃黏膜的影响基本与安慰剂相似,显著优于普通和缓释剂型。所以临床上,应尽量采用肠溶剂型,避免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直接损害。AHA指南也推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应选择肠溶剂型。
xx肠溶的拜阿司匹灵
肠溶阿司匹林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疗效和安全性有一定差异。在众多的肠溶阿司匹林中,拜阿司匹灵凭其独特的xx肠溶技术而独树一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版药典指出,肠溶片在特定酸性环境中的溶出度只要小于标示量的10%即可。而拜阿司匹灵肠溶标准远高于国家标准,在胃内xx不溶解,在肠内xx、缓慢释放,即所谓xx肠溶,从而保护胃黏膜,{zd0}限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而其他一些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包衣抗酸能力弱,在胃内就有部分溶解,导致胃部不良事件增加。
复旦大学药学院曾对我国6种市售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过体外溶出试验比较,以评价其内在质量。研究者将6种阿司匹林分别编号为制剂1-6,其中制剂1为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拜阿司匹灵。研究结果显示:
拜阿司匹灵在酸性介质中不溶解:在模拟胃液(0.1mmol/L盐酸)中,拜阿司匹灵、制剂4和6在2小时内均未见释放,而制剂2、3和5在酸性介质中均有部分释放,分别为6.42%、1.53%和1.78%。
提示: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不同产品肠溶包膜存在差异。目前某些市售阿司匹林由于肠溶包膜的制剂工艺和理化性能等原因,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拜阿司匹灵在模拟胃液环境中稳定性良好,无溶出,避免xx与胃壁直接接触,从而降低了胃肠道不良反应。医学教育网搜集
拜阿司匹灵在碱性介质中缓慢释放:6种市售阿司匹林肠溶片在pH6.8磷酸盐缓冲液的释放均符合中国药典对肠溶衣片的要求。但将拜阿司匹灵与其他5种制剂进行组间比较显示,拜阿司匹灵与其他5种制剂的主要溶出参数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拜阿司匹灵的溶出速度显著慢于其他5种制剂。
提示:阿司匹林的肠溶衣包膜在十二指肠快速崩解,导致阿司匹林迅速释放,从而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尤其是制剂2、3和5,在酸性介质中就有微量释放,说明制剂的肠溶衣膜理化稳定性不足,在碱性环境中肠溶衣膜将迅速溶解,xx快速释放,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拜阿司匹灵在模拟肠道环境中的溶出速度慢于其他5种制剂,在保证xx生物利用度的同时达到充分缓冲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了胃肠道不良反应。
虽然6种制剂的体外溶出限度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但拜阿司匹灵与其他制剂间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体外模拟试验看,拜阿司匹灵可以做到xx肠溶,从而避免胃肠道不良反应,是长期用药的理想选择。
xx肠溶源于严格的工艺标准
肠衣工艺及产品纯度直接决定了肠溶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和胃肠道不良反应,严格的工艺标准造就了拜阿司匹灵100mg肠溶片xx肠溶的{zy1}品质。
精心的原料控制:原料控制方面,拜耳企标与国标对比要求更严格(表1):均匀的原料颗粒避免了阿司匹林非正常颗粒在肠壁的聚集,副产物少表明原料的纯度更高。
独特的肠衣工艺:拜阿司匹灵使用水为介质的包衣,包衣厚薄均匀,其独特的工艺使包衣具备强抗酸能力,确保xx在胃内xx不溶解。水为介质是目前国际公认的{zj0}包衣介质,但以水为介质对设备及工艺要求更严格,需同时控制温度、湿度及喷淋速度等。目前市售的大部分肠溶阿司匹林包衣采用有机介质,抗酸能力弱,稳定性差,导致xx早期快速释放,损伤胃肠黏膜。
临床试验证实拜阿司匹灵胃肠道不良反应与安慰剂无差异
拜阿司匹灵的顺应性高:拜阿司匹灵100mg上市后进行了一项临床检测,所有受试者(n=2739)均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部分患者因其他阿司匹林不耐受转而接受拜阿司匹灵xx。结果显示,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胃炎0.99%(27例)和胃痛0.58%(16例)。患者服用拜阿司匹灵100mg,2年后的顺应性高达84.3%.
拜阿司匹灵胃肠道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等同:妇女健康研究(Women‘sHealthStudy,WHS)是阿司匹林对健康女性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的里程碑研究,首次证实小剂量阿司匹林能降低女性卒中的发生率,服用拜阿司匹灵的患者首次卒中危险显著降低24%(P=0.009),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亦有所降低。对65岁以上老年女性的亚组分析证实,阿司匹林给老年女性带来双重收益,不仅首次心肌梗死降低34%(P=0.04),而且首次缺血性卒中降低30%(P=0.05)。WHS同时显示,拜阿司匹灵组出血性卒中发生率和胃肠道不良事件发生率都和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说明拜阿司匹灵100mg具有良好的胃肠道安全性。
Darius等人进行的研究亦表明,拜阿司匹灵肠溶片胃肠道耐受性和安慰剂等同,与普通阿司匹林相比,拜阿司匹灵肠溶片显著降低胃肠道损害,使上腹部不适主诉减少60%,病休率下降78%,住院率下降64%。
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与胃肠道副作用的研究仍在继续
大量随机临床研究提示,采用xx肠溶的小剂量阿司匹林其胃肠道副作用和安慰剂无显著差异,为何会得出此结果?仔细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原因:(1)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呈剂量依赖性,既往阿司匹林主要作为解热镇痛xx,剂量多在500~1000mg以上,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胃肠道副作用。(2)最初人们并不知道阿司匹林抗血小板xx长期用药的{zj0}剂量为100mg/d(75~150mg/d),因此当时大量研究多采用300~500mg/d甚至更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导致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xx具有一定的胃肠道副作用,而大量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包括女性健康研究、内科医师研究、国际卒中试验等)显示,其胃肠道副作用与安慰剂无差异。(3)许多其他原因导致的胃肠道不适被误认为阿司匹林所致:胃肠道不适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由多种因素导致,女性健康研究显示服用安慰剂的患者其胃肠道不适发生率高达59.5%(拜阿司匹灵组发生率为59.7%),在日常临床实践中,此类非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往往被归罪于阿司匹林。(4)肠溶阿司匹林剂型的改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胃肠道不良反应。
目前全世界仍有大量的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正在进行(如ASCEND,AAAT,ASPREE等),相信这些试验结果的揭晓,对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否导致胃肠道不适及其发生率会给出一个更加准确的答案。
小结
总之,在众多的肠溶阿司匹林中,拜阿司匹灵凭借严格的工艺标准和先进的包衣技术,达到xx肠溶,可以{zd0}限度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改善患者依从性。其确切的疗效及{zy1}的安全性已被临床研究证实,是心血管高危患者长期用药的理想剂型。
通用名 |
阿司匹林肠溶胶囊 |
曾用名 |
|
英文名 |
ASPIRIN DELAYED-RELEASE CAPSULES |
拼音名 |
ASIPILIN CHANGRONG JIAONANG |
药品类别 |
解热镇痛及非甾体xx镇痛药 |
性状 |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肠溶包衣小丸,除去肠溶包衣显白色。 |
药理毒理 |
药理学 (1)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2)xx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xx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3)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4)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xx作用。 (5)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 |
药代动力学 |
本品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但肠溶片剂吸收慢。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65%~90%。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肾功能不全及妊娠时结合率也低。t1/2为15~20分钟;水杨酸盐的t1/2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值,一次服小剂量时约为2~3小时;大剂量时可20小时以上,反复用药时可达5~18小时。 本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萄醛酸结合物,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药后1~2小时达血药峰值。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μg/ml;抗风湿、xx时为150~300μg/ml。血药浓度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随每日剂量而增加,在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时一般需7天,但需2~3周或更长时间以达到{zj0}疗效。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因xx主要代谢途径已经饱和,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改变。本品以结合的代谢物和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增多。个体间可有很大的判别。尿的pH值对排泄速度有影响,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 |
适应症 |
(1)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xx、牙痛、神xx、肌肉痛及月xx,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xx引起疼痛和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xx对病因进行xx。 (2)xx、抗风湿:为xx风湿热的常用xx,用药后可解热、使关节症状好转并使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xx和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3)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本品也用于xx类风湿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但须同时进行病因xx。此外,本品也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但近年在这些疾病已很少应用本品。 (4)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xx不稳定型心绞痛。 |
用法用量 |
1.用于抗血栓形成应用小剂量,每日75~300mg,每日1次。 2.解热、镇痛,一次0.3~0.6g,一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 3.抗风湿,一日3~6g,分4次口服。 |
不良反应 |
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如xx风湿热)、尤其当xx血浓度〉2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9%),停药后多可消失。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有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2)xxxx: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200~300 μg/L后出现。 (3)过敏反应:出现于0.2%的病人,表现为xx、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多为易感者,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称为阿司匹林xx。有的是阿司匹林过敏、xx和鼻息肉三联症,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4)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250μ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但有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报道。 |
禁忌症 |
(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下列情况应禁用: ①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③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xx药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xx、神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者。 |
注意事项 |
(1)叉过敏反应。对本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或另一种非水杨酸类的非甾体xx药过敏。但非{jd1}。必须警惕交叉过敏的可能性。 (2)对诊断的干扰: ①长期每日用量超过2.4g时,硫酸铜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阳性。葡萄糖酶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阴性;②可干扰尿酮体试验;③当血药浓度超过130μg/ml时,用比色法测定血尿酸可得假性高值,但用尿酸酶法则不受影响;④用荧光法测定尿5-羟吲哚醋酸(5-HIAA)时可受本品干扰;⑤尿香草基杏仁酸(VMA)的测定,由于所用方法不同,结果可高可低;⑥由于本品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剂量小到40mg/日也会影响血小板功能,但是临床上尚未见小剂量(<150mg/日)引起出血的报道;⑦肝功能试验,当血药浓度>250μg/ml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可有异常改变,剂量减少时可恢复正常;⑧大剂量应用,尤其是血药浓度>300μg/ml时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⑨每天用量超过5g时血清胆固醇低;⑩由于本品作用于肾小管,使钾排泄增多,可导致血钾降低;大剂量应用本品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状腺素(T4)及三碘甲状腺素(T3)可得较低结果; 由于本品与酚磺酞在肾小管竞争性排泄,而使酚磺酞排泄减少(即PSP排泄试验) (3)下列情况应慎用: ①有xx及其他过敏性反应时;②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本品偶见引起溶血性贫血);③痛风(本品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于,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滞留);④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变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⑤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量用药时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⑥肾功能不全时有加重肾脏毒性的危险;⑦血小板减少者。 (4)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肝功能及血清水杨酸含量。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
|
儿童用药 |
|
老年患者用药 |
|
xx相互作用 |
1.与其他非甾体类xx药同用时,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而疗效并不加强。 2.抗酸药(长时大量应用)或尿碱化药:因便尿液碱化可增加本品排泄,使血药浓度降低。 3.与口服抗凝药同用时可能增加出血的危险。 4.与其他水杨酸类药同用,可使水杨酸血浆浓度升高甚至引起毒性反应的水平。 5.碳酸酐酶抑制药可使尿碱化,不仅能导致水杨酸盐排泄增加,血药浓度降低,而且因继发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透入脑组织中的量增加,出现毒性反应。 6.糖皮质xx可增加水杨酸盐的排泄,同用时为了维持本品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增加本品的剂量。 7.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药效,可因与大量的水杨酸类药同用而更加明显。 8.与甲氨蝶呤同用时,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的结合,减少其从肾脏的排泄,使血浓度升高而毒性反应增加。 9.尿酸化药:酸性尿可减低水杨酸盐的排泄,使后者血药浓度升高。水杨酸血浓度已 达稳定状态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水杨酸盐血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 |
xx过量 |
|
贮藏 |
遮光,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
包装 |
20粒/盒 |
有效期 |
暂定二年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