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芯片实验室在中国医院科研和临床中的定位研究- 戴天岩- 职业日志 ...

  

                                            图:

                      □生命科学与医学服务中心暨医药科技公司戴天岩

第二,利用政策和临床技术优势,拿来患者。大医院的资金积累,主要是靠抢夺基层医院的患者资源,并不是靠科研力量。比如一个xx脑热病人,作为病人选择优质医疗是合理的,但作为大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争夺xx脑热病人就不合理,搞得三级医疗网建设乏力,缺少内需的驱动,特别是社乡医疗机构沦落到倒闭和缺医少药的地步。所以,医改政策强调要医疗公益化、加大社乡投入、双向转诊制、三级医疗的科研基础等,当然还有一个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利用临床学术推广的优势,拿来外资企业(国际制药公司)的科研实验室或科研设备或课题,行不行?这里我不做太多的表态,以免引起太多的外资企业的歧义。因为财力的悬殊,外资制药企业,出手很大方,捐助医院实验室,捐助医院设备,捐助专项科研基金或活动等等,外资制药企业得到了什么?它们要谋求的就是学术推广和媒体公关的地位,卫生部部长在各类会议三令五声强调:发扬国产药,抑制外资高药价。但是发改委的定价、医院的临床用药都挡不住“实惠”(也可以说是重磅“糖衣炮弹”)。任何的利益所谓无偿“拿来主义”背后,我们就得接受一系列的潜规则和义务。中国的科研,还得依靠中国政策支持并且依靠医院自身的财力支撑才能够完成。
长期的“拿来主义”,导致三级医院头重脚轻,本来三级医院是以科教研为中心,但现在是以临床医疗为中心,客观地说,是以诊疗普通病患者为中心,医生每6分钟诊疗一个患者流水作业根本不希奇了,在这样的环境,医疗专家怎么产生呢,我不知道。专家留给科研的时间少了,毕竟每天承担了80%的时间诊治普通病患者(医生几乎是全负荷,很疲劳了),还得带本硕学生,还有20%的时间(一般是周六日都用上了)参加走穴技术推广教育,专家之所谓成为专家,多是因为走穴技术推广教育的成功,全国的医生均是大串联,参加各种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专家医生也忙个奔走不停,还能有几个专家潜心钻研和留在科研实验室里搞科研。想一想,时间不容许,环境背景不容许,功利驱动也不容许。
长期的“拿来主义”,导致的另外一个问题,转化整合医学乏力。基础医学中的很多成功科研、成熟技术,是可以在临床应用的,但是临床医学上都没有应用,我们得反思两个问题:一、医院的疾病诊疗,特别是分子检验实验室,我们能够应用多少项?现在很多疾病诊疗不出问题来,就让中医科去“望闻问切”,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医院的中心实验室(或科研平台)是一个公共科研服务资源,应该满足临床医学针对患者的各类分子检测检验需要,这对疾病诊断是有利的,中国的分子检验几十项,国外的有几千项,究竟是临床对科研实验室应用不起来,还是临床大夫对科研没有兴趣?根本问题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脱节的问题,这属于转化整合医学的范畴,也是一个螺旋式促进发展的问题,不是单一依靠哪一方就能够完成的。我们需要不需要弥补这个差距?我们怎么弥补这个差距?二、科研实验室,对医院究竟是临床还是基础的问题。大多数医院不具备科研人员或基础医学的科研人员,就比较亲睐于B超、CT之类的设备,简单啊,容易操作啊!中国的很多医院对分子医学的科研要么兴趣不大,要么还是停留在医院要赚快钱的历史高度上,客观地说,“十个医生九个商人”,医生追求的不是科研和医技提高,而是怎么经营和赚钱。二级医院搞个临床应用为主的分子实验室(含临检)也许就是高科技和科研行为了,而且又有多少医院又能够长期坚持科研和把科研进行到底呢?再换句话说,基础医学生,大多远离了医院,就业也远不如临床医学生抢手,失业也大有人在,与中国的医院大量缺少临床应用实验室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相比,主要还是在管理层院长的思维导向出了问题。只要带有一点点科研色彩或者稍微费点力气解决的问题(如分子检验等),都不是太热衷。诊疗患者,一者是诊断,二者是xx。不是现在传言很多误诊率高吗?我认为,不能xx怪医生,医生都很用心费力了,医院的所有诊断医疗设备能用基本都用上了(为了确诊病情,大xx也没有办法),但还是有很多诊断不出来,只能靠经验主义或主观臆断了,客观地说,医生不能准确诊断病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医生诊断项目(包括大量的分子诊断项目)根本就没有,医生是无米下锅;(二)另外,就只要靠医生的经验来判断了,经验主义是最有用,但比起实验和仪器定量也是最没有用的。
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三级医院围绕科研而开展的工作,如兴建各类科研实验室,如高精尖的生物芯片实验室、生物芯片科研平台、生物芯片等解决方案等,实验室是我们开展科研的先决条件,有了实验室和专家技术人员就能够围绕临床去开发xx、疫苗、诊断试剂、临床技术和方法等,这是一个方向。就中国的三级医院的科研实验室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不建议一哄而上,而是应该围绕医院的专科、重点病种方向去建立实验室,鉴于三级医院处于中国医改过程的长期转型阶段,很难甩开临床,建议科研实验室(生物医学、生物芯片实验室、生物芯片科研平台等)建设应该按照医院的资源去合理规划、整合原有的实验室资源或设备,避免实验仪器的重复采购,集成为一个中心实验室(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实验室的建立应该通过国家的认证,不是自封的实验室。实验室应该能够满足六成临床需要(临床产品输入,直接在临床上使用,产生收益)和四成科研需要(能围绕长期科研课题开展科研公关和医药研发工作)。建议实验室建立,可以由第三方机构承担,如国家发改委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xxx实验室、有条件的大学等。承担实验室的建设单位,目标不以实验室的建设完成为达标,而是能够就医院专科、重点病种科研提供长期的科研技术服务,在科研服务中,通用生化技术输出、基础医学科研技术解决方案是重点,实验室设备输出是次重点,医院能从单一依赖临床科研逐步转向和基础医学结合,进而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和产学研优势。
三级医疗网(主要是县二甲医院)的医学实验室建设,考虑到科研基础的薄弱,就应该xx依赖第三方机构来建设,建设的目标是临床生化产品的临床应用,比如: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肿瘤标记物检测等,实验室的目标90%都是满足临床的直接需要,10%为了科研的需要。实验室的临床产品主要还是采用“拿来主义”,即建设一个生物及生物芯片实验室后,主要还是满足各类生化、生物芯片产品在临床上的直接使用,不建议做医药研发工作,主要还是现有产品的临床应用和直接使用。这是和三级医院明显不同的地方。
中国的医疗转化整合上不去,不应该责难任何一方,有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也与大多数医院院长的惯性思维有关。对于医院而言,科研上不去,主要还是因为基础医学和科研技术水平跟不上,这是事实,如果要解决科研基础薄弱的问题,就要不但在能力和条件具备的医院普及建立科研实验室(生物及生物芯片实验室等),重点是要有相关的科研机构(如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大学等)介入,提供科研技术的长期服务和支持,形成产学研联盟,是一个重要思路。在医院科研的过程中,需要形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三方科研机构”合作的框架,医院的科研服务单靠医院自身难以解决,在卫生政策制订和科研合作灵活性方面,卫生厅局应该给予医院(二级以上医院)一定的自主权,也要在科研经费申请和科研项目立项上给予{zd0}的支持,这才能使中国整体的基础和临床科研上一个新台阶,也能够使得中国疾病防控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换句话说,中国医疗科研能否上去?不在内而在外联也!
科研实验室,不但能针对传染病防治和疾病综防综治,也能把很多科研院所的xx技术转化到医疗临床应用中去,如果不能深入做好专业领域的临床应用,就很难把理论和基础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产品和服务,医院需要技术的输入,很多生化(生物芯片)技术也需要输出到医药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产业的价值,也才能真正达到服务于患者的目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H1N1发生流行前,就能够做出全流感快检芯片或其他快检解决手段或xx,今天的流感防控起码不至于这么被动,作为医药卫生行业,我们如何才能先决和预知做好科研准备?如果在大多数的二级以上医院都具备一定的生化科研和xx条件,能做到收治H1N1患者,防控的压力会减轻很多。如果很多三级医院都具备生化产品研究研发能力,通过短期集中课题公关,特别是在检测检验试剂、灭活疫苗、xx研发方面,都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医院的科研合作,特别是生化及生物芯片实验室建设方面,在医疗领域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生化及芯片实验室建设、生物芯片科研合作、生物芯片技术合作、生物芯片等设备采购、技术转让与交流、芯片投融资服务,请联系:生命科学与医学服务中心暨医药科技公司,戴天岩 主任、总经理,手机:13051069337E-mail:davad311@126.commsn:davad311@hotmail.com,qq:104974415。)
  • {zx1}评论
  • 共有评论 3 条
技术不能束之高搁,一定要加强成果转化力度,走向对接是必然趋势,无论是芯片技术和医疗、芯片技术和药品研发、芯片技术和农业、芯片技术和环保等等,其他的领域也是一样,没有xx的适宜技术输出和成果转化,不能侧重于面向应用一线的产品开发,再好的技术和成果也是产生不了价值的。作为转化环节,不是把技术和成果一卖了之,还是要形成紧密的产学研的长期联盟或产学研经济体(有紧密的利益关系),才能加快xx技术或成果向应用层面的转移,如果谁都自以为是,就谁也成不了事。中国需要改变,中国需要真正有行业背景和能力的成果转化机构。
  • 谁在xx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 个人名片 周现强
  • 个人名片 周晓明
  • 个人名片 易海涛
  • 个人名片 沈凌莉
  • 个人名片 戴天岩
郑重声明:资讯 【生物芯片实验室在中国医院科研和临床中的定位研究- 戴天岩- 职业日志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