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城镇化”成为当前及以后中国几十年的热门词汇。城镇化必然成为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潮流,而这个过程,必然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人口的大量流动;二是农村土地的再次分配;三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四是民间金融、农村金融的繁荣;五是社会分工、专业分工的细化;六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七是城镇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本人结合自己家乡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主要谈谈对城镇化及农村土地的一些思考。
伴随着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城镇化呈现两种潮流:一是一部分人在外安家落户;二是一部分人就近在本地小镇居住成为城镇人口。这些人都是从农业人口变成非农业人口,必然涉及到户籍的问题,好在国家已经开始户籍改革。今后公民不再有农业和城市人口之区分,而统一称为居民,并且国家在一些中小城市逐步取消和放松了户籍限制,这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城镇化发展。以前是“孔雀东南飞”,今后可能是“孔雀西部飞”了。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人口越来越稠密,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一部分人般往内陆地区居住成为理想选择。在家乡,子女通过上大学而在外地工作,{zh1}在外地城市安家,而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挣到钱了多是回家在镇上修房、买房。伴随着这两股潮流的发展,农村土地的分配和使用成为必然解决的问题。
城镇化了,一部分人成为非农业人口,必然会失去土地,而留在农村的人平均拥有的土地会增多。这些土地怎样使用?全部由剩下的人来耕种,人力已不够,可能采取的方式就是土地集约化使用,就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承包大量的土地,聘请一部分剩下的那些人来耕作,采用机械化生产的方式,既能有效、集约使用土地,又能扩大产能,提高经济价值。
伴随着国家加大农村投资、支付转移力度,农村通讯、交通、电力取得重大发展,新农村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今后,这样一个崭新面貌的新农村可能出现在世人面前:所有用泥土修筑的房子由水泥砖房代替;农村的住房全部集中在一块儿,形成全村住房的集中区;家家都有摩托车、电视、电话、洗衣机、冰箱,甚至空调、小轿车等;乡镇的学校、医疗卫生服务能够全部覆盖所辖区域;乡镇的中小企业雨后春笋,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在企业里打工;农村的银行等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所辖居民的需求;乡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繁荣,报刊、杂志、民进艺术取得长足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全面覆盖,{zd1}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更加健全和完善。总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会取得显著发展。
城镇化要顺利进行,除了相关法律和制度要跟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也要及时跟上。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就业问题。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些人的收入问题怎么解决?在一个乡镇,要大力支持和发展乡镇企业,搞出特色,既要生产出特色产品,又要搞出特色服务。对于解决这样一部分低文化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应该放在重中之重,因为服务行业吸纳的人口多,需要的知识文化和智力较少,而且现在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更加倾向于精神享受和消费的需求,但相关上岗培训工作要建设得好。总之,在一个小市场内,只要法律和制度完善,尽量减少交易费用,各取所需,各为所用,创造出适合当地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努力向外拓宽市场,加强和外界的信息沟通和分享。考察当地人幸福与否,人们脸上是否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就是{zh0}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