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釉里红瓷器欣赏- 寻找历史的足迹——玩古很累,但也快乐! - 郁江 ...
明洪武釉里红瓷器欣赏 [转贴 2010-02-24 11:40:32]   



明洪武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高41.7厘米。

1957年3月出土于江苏省江宁县东善桥响龙山宋琥和安成公主合葬墓中,现南京市博物院藏。

    该梅瓶胎土洁白。梅瓶带盖,完整,少见,是全国现存{wy}一件保存完好的带盖明洪武釉里红梅瓶,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组定为国宝级文物。盖呈倒铎形,宝珠钮,内有一锥拔状管。瓶为唇口短颈,平底内凹。盖与瓶的外壁皆白釉滋润,匀净泛青。釉里红发色泛黑。盖钮为火焰条纹,盖面饰红地白花菊花纹、如意莲瓣纹,盖沿绘十字斜方格纹装饰带、红地白花缠枝牡丹纹。 

    瓶颈为双重双茎蕉叶纹,肩部纹饰三层:红地白花如意云纹、卷草纹、缠枝菊纹。腹部主题纹饰岁寒三友是元代文人画的传统题材。取松、竹,梅三种耐寒植物,象征高洁的志向。为求对称美观,画面加绘一株芭蕉,并衬饰山石花草。胫部为如意云莲瓣纹。砂底,见少许粘砂。

     该梅瓶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也许是追求画面对称的缘故,明代洪武朝的岁寒三友纹饰都添绘一株芭蕉(这种情况沿袭明、清两代),这件梅瓶也不例外。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高32.5cm,口径8.5cm,足径11.5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内外釉里红装饰。内口沿绘卷草纹,外壁颈部自上而下依次绘蕉叶纹、回纹、卷草纹,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莲瓣纹。圈足外墙绘卷草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瓶造型优美,纹饰层次分明,绘画工整细腻,釉里红发色略显灰暗,表明当时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并未达到娴熟。

    明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纹饰题材丰富,构图严谨,主题纹饰鲜明醒目。



明洪武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高33cm,口径8.8cm,足径11.3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瓶撇口,细颈,圆腹,平底,圈足。通体釉里红纹饰:里口沿绘卷枝纹一周,颈部绘蕉叶纹,颈、腹之间绘变形海水、卷枝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松竹梅,衬以山石、芭蕉、灵芝纹。近足处绘莲瓣纹一周,圈足上亦绘卷枝纹。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个品种,烧成难度大。此件玉壶春瓶继承元代釉里红的烧制技术,红呈色较纯正,纹饰清晰,是明初釉里红之佳作。



明洪武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  高8.6cm,口径45cm,足径22.1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盘菱花形口折沿,瓣形的弧壁与花口对应,圈足呈梯形,细砂底,泛火石红色。盘胎体厚重。图案采用釉里红线绘装饰技法,颜色鲜亮。盘心为主题纹饰,内绘折枝牡丹纹,盘心与内壁转折处绘两两对称的花卉图案,装饰繁缛,勾绘娴熟。

    明洪武釉里红器装饰以植物题材为主,其植物种类之繁多,内容之新奇,是以前各时期所无法比拟的。这件洪武釉里红大盘纹饰富丽多彩,釉面发色纯正鲜艳,较好地体现了明初釉里红的烧制成就,在品种、数量都不甚多的明初釉里红器中堪称珍品。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  高14cm,口径2.3cm,足径7.1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军持小口,口下出沿,短颈,扁圆腹,平底。肩部置一短流,无柄。通体釉里红装饰,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花叶布满器身,釉里红发色略显灰暗。沿上绘蕉叶纹,颈部绘卷草纹,肩部绘莲瓣纹,近底处绘变形莲瓣纹。

  明初洪武时,景德镇窑烧造釉里红瓷器已很盛行,这件釉里红军持为佛教僧侣用以饮水或净手的器皿。其造型独特,堪称洪武釉里红瓷器中的珍品。



明洪武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尊 高53cm,口径26.5cm,足径23.2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尊石榴形,撇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敛,通体起瓜棱。外壁釉里红纹饰,共10层。口沿饰回纹一周,其下饰如意头纹。肩部纹饰顺序为变形莲瓣纹内绘折枝花,变形云头纹,如意头纹内绘折枝花。腹部绘四季花卉12组,均配以湖石。腹下饰变形莲瓣纹内绘朵花,胫部饰回纹一周。足上饰变形莲瓣纹内绘折枝花,足边饰卷草纹。底无釉无款。

    国内传世或出土的元末明初之釉里红器极少,成功者更为少见。此尊不仅釉下铜红色纯正,釉面匀净,且造型高大规整,四季花的描绘更是细腻精致,自然生动,其纹饰繁密但层次清晰,体现了元末明初瓷器粗犷豪放的艺术特色。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高32cm,口径7.3cm,足径11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于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唇口绘回纹一周,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壶柄绘有缠枝栀子花等纹饰,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足外墙绘卷草纹。足内满施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此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甚鲜艳,多为红中偏灰黑的色调,此壶发色较为鲜艳纯正,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高10cm,口径20.6cm,足径9.1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外釉里红装饰。内外口沿均绘回纹,内壁绘缠枝菊纹,内底双线圈内绘折枝牡丹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碗的造型和纹饰构图都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为洪武釉里红瓷器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其釉里红纹饰的发色,在传世或出土的洪武釉里红瓷器中,称得上较为纯正。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高10厘米、口径20、3厘米。

1982年山东文物总店收集,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碗侈口,深鼓腹,圈足;白胎白釉,正红色花纹,口沿内外和圈足部绘条带状回形纹,内外腹壁绘缠枝牡丹,纹饰布局疏朗有致,绘画技法潇洒自然,整器风格端庄高雅。是一件罕见的釉里红瓷器珍品。

    釉里红瓷器是在元代烧制成功的新品种,为白釉红花,是采用还原焰烧制的一种釉下彩瓷,与青花瓷的作法一样,只是所用釉料不同,因而呈现的颜色不同。釉里红是以铜的氧化物为彩绘原料,所绘纹饰经高温烧制呈红色。由于烧制难度较大,产量较青花瓷少,存世数量更少,而且由于红色釉在烧成中的稳定性较差,不同釉里红瓷器上的颜色差别也很大,有深有浅,有的甚至由于火候不适而呈灰黑色、浅灰色或淡红色,色泽鲜红者甚少,因此十分珍贵。
    器撇口,细颈,溜肩,垂圆腹,圈足。通体釉里红装饰,饰有蕉叶纹、如意云肩、卷草纹、莲瓣纹、缠枝菊花纹。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烧造的名贵釉下彩绘瓷品种之一,由于釉里红烧制对窑室中的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成品率低,元代釉里红瓷器产量较低,流传至今的数量不多。明初洪武时期釉里红瓷烧造技艺娴熟,釉里红发色纯正艳丽,装饰纹样多种,釉里红造型较为丰富,有玉壶春瓶、执壶、尊、盏托、盘、碗等。

 

    造型较元代荷叶形盖罐秀美,颈部较长,鼓腹,下腹收束,可见胎接痕。景德镇洪武御窑遗址出土一件造型、纹饰基本相同的釉里红罐,有荷叶形盖,可知此罐原当有荷叶形盖。器身饰釉里红图案,图案保持元代风格,层次很多,但纹饰已无元代繁密。口颈、近底部以回纹、如意云头纹、莲瓣纹等为辅助纹饰,腹部主纹为串枝花卉。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暗棱大罐,高50厘米,口径20厘米,腹径43.5厘米,底径23.5厘米。

1966年出土于辽宁沈阳市于洪区平罗乡上蒲河村恩格德里清代墓葬,现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该罐短径、大腹、平底,胎骨厚重,施釉较厚,有暗棱,绘纹10层,肩部绘云纹,腹部绘金菊、海棠、芍药、蕃莲等折枝花卉,是元代的釉里红器,比较罕见。





明洪武釉里红串枝纹大罐 高48.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明洪武釉里红蕉石纹执壶 高32.5厘米 日本松冈美术馆藏



明洪武釉里红龙纹环耳瓶  上海博物馆藏 。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菱口杯托   上海博物馆藏 。

郑重声明:资讯 【明洪武釉里红瓷器欣赏- 寻找历史的足迹——玩古很累,但也快乐! - 郁江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