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介】认识唐卡中的法器、符号的象征意义(六本书) - 格鲁主 ...
名字有点土,可作者还算内行,有一定参考价值。



内容摘录:

喇嘛庙——佛的世界(第五章)

作者: 金申   

六大类器物

藏传佛教内的各种法器、供器等繁多,大致可以分成六大类,即:

1、礼敬类

袈裟、项珠、哈达等。

2、称赞类

钟、鼓、骨笛、六弦琴等。

3、供养类

供台、水盂、花笼、花盖等。

4、持验类

念珠、木鱼、金刚杵、磬、灌顶壶等。

5、护摩类

xx符、秘密符印。

6、劝导类

刻有或写有六字真言的轮、筒、壁、幢、石等。

但这些器物不xx于一种功用,有时是兼有几种功用,下面的介绍我想

将这些分类打乱,因严格按分类介绍有时一种器物会重复介绍几次,例如白海螺,应属于称赞类的乐器之中,但介绍到“吉祥八清净”时又有白海螺。为避免重复,下文只将那些不大常见的略加解释,其余则不一一介绍了。

六字真言

在喇嘛庙的建筑檐枋的彩画上,天花板图案上,门框上和大大小小宗教器具上到处可以看到六个梵文或藏文的字母(蒙古地区庙宇还能看到八思巴文字),这就是藏传佛教内最尊崇的一句咒语之一,称为六字真言。

这几个字汉文读音是(weng)唵(ma)嘛(ni)呢(ba)叭(mi)咪(hong)吽,密宗认为这是秘密莲华部的根本真言,也就是莲花部母观世音所说的真实言教,所以也称为六字真言。

“唵”表示“佛部心”,念这个字时,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也就是说要身、口、意都与佛成为一体,才能获得成就。

“嘛呢”二字梵文的意思是“如意宝”,表示“宝部心”,这个宝贝又叫嘛呢宝,据说它隐藏在海龙王的脑袋里,如果得到这个宝,入海就会有各种宝贝前来会聚,进山则各种珍宝也能无所不得,所以又叫“聚宝”。

“叭咪”二字梵文的意思是“莲花”,表示“莲花部心”,比喻佛法像莲花一样纯洁。

“吽”字表示“金刚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靠佛的力量才能达到“正觉”,成就一切,普度众生,{zh1}成佛的境界。

也有一种理论认为,“唵”字和末尾的“吽”字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只是感叹词,能够解读的意思不过就是“如意宝啊,莲花喲”!是一句没有念完的佛经,或者说是一句简短的咒语,表现出赞叹观音,希望发财,憧憬幸福的心情。

藏传佛教内将这六个字看成是一切经典的根源,循环往复不断念诵,既能消灾积德,功德圆满而成佛。

因此之故,这句简短的语录可以说是触目皆是,大到摩崖石刻,小到椽头瓦当图案乃至手中的嘛呢桶,都是这六个字母,给人以强烈的宗教气氛。

和嘛呢咒相关的还可以列举很多,如嘛呢石,嘛呢旗,嘛呢桶,嘛呢幢等等,不一而足。

除了大量地刻写绘制外,僧人们或老年牧民们整天时时刻刻,喃喃念叨的也是这句话,表现出对幸福的憧憬和对观音的崇拜。

喇嘛庙里每年还有一个重要的法会“嘛呢法会”也是专门为祈颂观音而举行的。

按《造像量度经》的要求,这些咒语字母{zh0}用梵文书写,因梵字是从梵土而来的,无论见者、闻者、读诵、xx、供养、右绕都能获得利益。如不熟悉梵文,那藏文、汉文也能代替,但这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罢了。

嘛呢堆和嘛呢旗

在蒙藏地区的山口路边还常可看到用石块堆积而成的圆锥形石堆,有的可高达二三米以上,这种石堆里边也有经咒、佛像等,信徒们路过时,都要随手往上添加石块,那石块上也有的刻画着佛像、经咒。在西藏地区,还习惯将一对巨大的牦牛角也奉献在这里,角上也刻有经咒,上面还系有各色哈达,使人看了真有一种神秘古奥之感。

在蒙古地区,这类石堆蒙语称为“鄂博”或“敖包”,汉语简称为“脑包”。它本来是旗界、牧场、畜点、营地的分界标志,起源大概也很古老了,应该是元明时代藏传佛教没传入蒙古地区时就有的东西,大概是由于藏传佛教的传入,使这几种功能都相互融合了,所以蒙古地区这种大石堆也很多,在没有石块的广袤草原上,牧民们往往用枯树枝推积成一个大鄂博。

在这些嘛呢堆或寺庙顶上、毡包顶上又往往竖立着嘛呢旗,它用各色布条写上六字真言等经咒,捆扎成串,用木棍挑起来,树立在那里,称为嘛呢旗。

牧民们路过这些地方,都要下马致意,顺右转一圈。蒙古地区每年秋天还要隆重地举行祭鄂博活动。

嘛呢桶和转轮藏

在喇嘛庙的屋檐、廊下殿角等处经常可以看到一排排直立的圆木桶或铜铸的圆桶,高一、二米,木制的多为大红色,上面刻写着六字真言,外有木框,上下有轴,用手轻轻一推即可转动,藏语称为“古拉”,因它面上写有或内装有嘛呢咒,一般人也称为嘛呢桶。

它的数量不限,小殿宇廊下有三、五个,大的殿宇回廊四周可有数十百个一圈环绕。

到了法会时,各地来观瞻xx佛寺的僧众每人依次从转桶旁经过,都要用手推动一下轮桶,数十百个轮桶一齐转动,嗡嗡之声不绝于耳,很为别致。

这是因为这些轮桶里边是空的,内装写有六字真言和其它经咒的经卷,用手推动一圈,即表示将经咒念了一遍,与诵读同功。不过这些桶转动的方向必须是从左向右,也即顺时针方向转动,否则是无效劳动。

除了这类大型经桶,还有小型的嘛呢轮,是用银、铜金属打制的,上刻真言及浮饰图案,下有手柄,很为精美。桶上还缀有小索坠,用以加速它的转动惯性。信徒们一般右手持嘛呢轮,左手持念珠,特别是老年人,闲来无事,手中转动,口中念念不停,也是一种健身运动,在蒙藏地区常可看到。

嘛呢桶还有利用风力来转动的,一般是安装在屋顶、毡房顶上,用木制或是纸制的。还有水力推动的,甚至还有利用烛火像走马灯一样转动的,总之凡是能转动的一切动力都充分利用到了。

和嘛呢桶的意义相同的器具在内地寺庙也有,称为转轮藏(音zang),只不过它的外形不是圆柱形,而是类似一座花塔,也是上下有轴,可以转动。因内中装藏经,所以称为转轮藏。

这个器物是南朝梁时有个名叫傅翕的居士(字玄风,497—569年)发明的,他鉴于老弱妇孺不识字,无法读佛经,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将经律论三藏经典(也有加上杂藏的,共称四藏)放在这转轮藏的各格中,令信者一推,即与看读同功(《释门正统塔庙志》),傅翕也因此被人尊称为(傅)大士,后来他也舍弃田宅,带着两个儿子出家了,法名“善慧”。

在内地寺庙里还有的专建转轮殿,也有供(傅)大士像的,有时身旁还有二小童子,表情欢愉,被俗称为“笑佛”,但没有出处记载,传说这就是傅翕的两个儿子,左边的叫普建,右边的叫普成。

宋代李诫著的专讲建筑规格的名著《营造法式》里还记载了转轮藏的详细尺寸要求,它是八楞形的,有的寺庙还在这八面龛中塑了八神将像,也有的塑一尊供奉鲜花的将军像。

在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上也有转轮殿,内中木制的轮藏很高大,轮藏下有地下室,当皇帝、太后要用手扶动时,地下室里也要有人配合推动,这样上面才能转,皇帝等只轻轻用手扶一下就表示念过这经了。

曼荼罗

我们到寺庙参观时会看到天花板上,壁画、帛画上等画有那圆形、棱形、八角形的各种图案,此外还供有各种立体的铜铸或木制的小宫殿一样的模型,这是什么含义呢?

我们知道,显宗佛教主意理论,对佛理用理论系统地阐释出来。而密宗最注重事相,也即是说对佛理侧重于用图像、图解、模型之类显示出来,这种图示就是“曼荼罗”。(图55)

“曼荼罗”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坛”、“坛场”。藏语称为“吉廊”。早期曼荼罗是古代印度密宗修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在修法场地筑起的一圆形或方形的土台,国王即位或梯度僧人均在台上举行仪式,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位神佛亲临作证,并在台上绘出他们的形象。以后逐渐演变和发展出多种形式和类别的曼荼罗。

例如,在显教中“转识成智”这个教理,在密教中就用五方佛来表达,认为只有接受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也是释迦佛的法身佛)的五种智慧才能成佛,这五种智慧密教就用五位佛像来表示,或画五尊佛,或铸五佛团坐像,或用代表五佛的五个梵文字母组成图案,甚至造一座五塔,都可称为曼荼罗。当然这只是五佛五智曼荼罗,代表其他佛理的曼荼罗还很多。

曼荼罗可分为四种形式:

一、         大曼荼罗

用代表地、水、火、风、空的青、黄、赤、黑、白五种颜色,分区域绘画神佛的形象,表示他们前来聚集。

二、         三昧耶曼荼罗

不画出神佛的形象,只绘出他们所用的珠宝、金刚杵、刀剑、法轮等等,

用这些法器组成图案。修行者看见这些道具就如同看到某尊佛一样加以膜拜和观想。

三、         法曼荼罗

不画佛的形象也不画他们所持的道具,而是只写出他们梵文名称的{dy}

个字母代表,修行者看见字母就如同看到佛一样。

前三种形式的曼荼罗都是平面的。壁画、唐喀和殿内天花板上的曼荼罗

图案都是这一类。

四、         羯摩曼荼罗

即立体曼荼罗。一般是用青铜或木头制作,根据修法者供奉修习不同的

本尊而有不同的形式。

这种立体的曼陀罗,像前面介绍过的五塔寺,承德普乐寺的阇城都属于

这类曼荼罗。

在普乐寺旭光阁内也有一座高大的木制曼荼罗,用三十七块方木头组成,上供铜铸的胜乐金刚像。

内蒙古五当召内也有两座铜铸曼荼罗,它们是歇山式的古建筑,下有城墙环绕,城墙四面有金刚交杵,宫殿的栏杆、台阶、瓦脊、兽头、花饰等非常精美可爱,游人们一般俗称为“铜城”。

曼荼罗除了绘制在布帛、天花板上以外,还有的是在作法时画在地面上的,绘画时也有一套仪轨要求,如《陀罗尼集经》即记载,先要用香水泥地作坛,画师们还要沐浴,受斋戒,不吃五辛酒肉之物,坛上要支帐,鸣奏种种音乐,四方供饮食果子以供养阿弥陀佛,画师身着白净衣,用彩色粉和安息香等香料作画。

在地上或木板上绘曼荼罗还有用各种颜色粉漏印制而成的,将色粉装入尺余长的金属管子内,管端有一小孔,画师一手持金属管,另一手用一小棒敲击管子,通过振动将色粉漏下来,用不同的色粉组成曼荼罗图案,色彩非常艳丽丰富。

佛教认为宇宙有二十八层天,欲界六层,色界十八层,无色界四层,但只有时轮金刚城不在天上而在地上的“香巴拉”国(见“时轮金刚”条),所以人多愿转生到时轮金刚坛城。这种用色粉漏印制而成的坛城也多是时轮金刚坛城,所以也叫“尘色坛城”,法会完毕,这坛也就毁弃不用了。

吉祥八清净

在喇嘛庙中常见的吉祥图案是轮、螺、伞、盖、花、罐、鱼、长,称为吉祥八清净,也即俗称的八宝图案。

一、         轮

轮就是法轮,像个圆形的车轮一样,古时候在印度,轮也是一种兵器,

后来佛教吸收为法器,象征着佛法xx熄灭,像轮子一样旋转不停,也就是说佛法不停留在某人某地一处,而是到处传播。所以寺庙的墙壁上也常写着“法轮常转”,即是这个意思。

法轮一般都制成八根辐条,以象征释迦一生传教的八件大事。

在寺庙的屋顶正中往往都安装着铜制鎏金的法轮,左右各有一伸颈俯卧的金鹿,这是象征着释迦在鹿野苑(今印度比哈尔邦瓦腊纳西城西北十公里处)初转法轮,首次说法。《毗奈耶杂事》中有:“刻转法轮象,两旁安鹿伏跪而卧。”汉族群众一般俗称为“二鹿听经”,这也未尝不可。

二、         白海螺

这是法会时吹奏的一种乐器,按佛经说,释迦说法时声音洪亮如同大海

螺声一样响彻四方,所以用它来代表法音。在《大日经》中即有:“汝自于今日,转于救世轮,其音普周遍,吹无上法螺。”就是这个意思。或者说叫“妙音吉祥”。

海螺一般都洁白莹润,表面光滑细腻。有的上面还雕刻有连续图案花纹,作为乐器使用时,还要附加上铜或银的饰件和吹口。

小的法螺也作为佛像、佛塔腹内的装藏之物。

但要注意的是,海螺外壳上的自然生长得螺纹也要自左向右旋,称为仙螺,否则不能作法会使用。但右旋的海螺据说极为罕见(见《造像量度经》)。

三、         白伞

伞在古代印度本来是贵族和皇室的象征,是贵族们出行时的仪仗器具,

后来被佛教采用,象征着遮蔽魔障,守护佛法,即所谓的“张弛自如,曲复众生”。因此也是一种吉祥清净之物。

四、         盖

所谓盖即是幢,也叫尊胜幢,它不像伞那样可以曲张,而是呈圆柱形。

幢本来是古代印度的军旗,佛教用来代表解脱烦恼,得到觉悟的象征。藏传佛教中认为它是“戒”、“定”、“慧”、解脱、大悲、缘起和脱离偏见的象征。所谓有十一种烦恼只有尊胜幢才能将他们降服。

尊胜幢也可制成铜的,外表鎏金,矗立在殿宇四角,上面浮饰着交杵、索子、双鱼、金翅鸟等图案,藏语称为“根其勒”,意义和用各种颜色的布帛制成的幢一样,均是吉祥压胜之物。

五、         花

花即莲花,佛经上说莲有五种,颜色各不相同,但以白莲花最为高贵,

所谓“出五浊世,无所污染”,是高尚纯洁的象征。佛经中用莲花喻佛法的例子很多。

如袈裟的异名又叫莲华衣,喻清净无染之意。五佛五智之一的阿弥陀佛的妙观察智又叫莲花智,佛菩萨的坐席称为莲花台等等,非常之多。

六、         罐

罐就是水罐,由于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不同,汉地图案画的是个水罐

形,但喇嘛庙图案中所见到的是本巴瓶形,称为瓶。这个瓶作为吉祥八清净之一是净瓶,同时也是密宗修法灌顶时的法器之一。

喇嘛庙中的瓶内装净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孔雀翎或生有如意树,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或者说福智圆满,具空无漏。

七、         鱼

鱼也是这样,有画成金鱼形的,有画成鲤鱼形的,八吉祥中一般画成双

鱼形。因为鱼是在水里自由游泳,自在生长的可爱动物。用鱼来代表得到解脱,坚固活泼是非常恰当的。

八、         盘长(吉祥结)

俗话叫“万字不断”,因它是个“卍”字,但组织成盘曲的没有开头和结尾的图案。用它来表示佛法回环贯彻,求无障碍。

七种宝

我们平时所说的七珍八宝,这八宝就是上文说过的吉祥八清净,为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七珍佛经也称为七宝,到底哪七宝,各经也略有出入,《法华经受记品》中是金、银、琉璃、砗磲(音车渠,即贝壳)、珊瑚、玛瑙、珍珠、玫瑰,也有的佛经加上玻璃合琥珀的,去掉珍珠或珊瑚,总之都是人间的稀有珍宝。但喇嘛庙内常见有另外的七种宝,这七种宝或是画的,更多的是做成立体的供器陈列在供桌上。

按照《增、阿含经》和《大宝积经》等记载,转轮圣王有七种宝,这七宝是:

一、         轮宝,即法轮,意义已述过。

二、         主藏宝,也叫嘛呢宝,表佛法如宝藏,海螺形。

三、         妃宝,女性菩萨形,去烦恼得净乐。

四、         大臣宝,文官坐像,表智慧理性。

五、         象宝,一头白象,背驮宝珠,表佛法大力,佛法远扬。

六、         胜马宝,白马,身带鞍疆,表吉祥消灾,一帆风顺。

七、         将军宝,一持兵器的武士像,表护持佛法。

这七种宝在寺庙常见到,又用金、银、铜、珐琅制作和木雕的,制作非常精

美。

喇嘛庙里还供有另一种七种宝,他们是剑、虎皮、坐垫、供佛水、袈裟、佛殿和轮子,一般常见是画在唐喀上,至于那意义也不外是佛法弘扬,吉祥如意等等。

六拏具

在许多木雕、铜的佛像背光上,都能看到祥云卷草和各种吉祥动物组成的图案。这些动物可以归纳为六大类,称为六拏具。

按照《造像量度经》的记载,六拏具是:

一、              伽噌拏,汉语即大鹏,是表慈悲之相的;因梵文慈悲和大鹏鸟的发音相似,所以用大鹏表示慈悲。

二、              布啰拏,汉语鲸鱼意,图案上表保护之意。

三、              那啰拏,汉语意龙女,表救度之相。

四、              波啰拏,汉语意童男,表资福之相。

五、              福啰拏,汉语为兽王,一般画成狮子,比喻自在相。

六、              救啰拏,汉语为象王,意为善师。

因这六件饰物词尾都带拏字,所以也叫六拏具。在北京居庸关元代的过街塔石券门和南京大报恩寺石券门上,以及呼和浩特五塔寺券门、北京五塔寺券门上都可以看到这六拏具的浮雕图案。

七种供养

在佛堂供案上的供品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在铜制的盅里放入清水、柱香、饭食等供品,一般是七个,其排列顺序和供品在蒙藏地区也大同小异。

供水灯藏语称为曲丁,供油灯称为曲贡,将七个配成一套称为七种供养。顺序是水、水、花、香、灯、茶、饭。也有称为二水和五受用。

据说这象征着释迦成佛前四处游方,化缘投宿到施主家,主人要先端上两盆水,作洗脸,洗足用,然后奉献鲜花和香料,再奉献灯烛请释迦讲经说法,{zh1}献茶进饭。以后演化成为供佛香案上的象征性的供品。

这些供品我们大多见过,只有食物是用酥油捏成的尖锥形,上附花饰,香是柱香,裁成数十公分一段,一捆捆竖立。

金刚杵

金刚杵梵语叫伐折罗,原来是古印度的兵器之一,后来被密宗吸收为法器。印度古代传说,有位饮酪仙人,他死后骨头变成了金刚骨,帝释天用来制成了金刚杵作为兵器。

佛教密宗用来代表坚固、锋利之智,可断烦恼,除恶魔,因此它是代表佛智的,有不性、空性、真如、智慧等等含义。

金刚杵有独股的、三股的、五股的、九股的等多种,一般以五股的为多见。

《大藏密要》说,金刚杵菩提心义,能“断坏二边契于中道,中有十六大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摧十种烦恼。”所以金刚杵图案在喇嘛庙里触目皆是。

在图案和曼荼罗上还常可以看到两个金刚杵垂直交叉,呈十字形,称为金刚交杵,据《陀罗尼集经》卷四“十一面观音神咒经”说,如果要使修法有成就,修法时的坛场外院四角要各安二金刚杵,交叉如十字形。

金刚交杵在北京居庸关石券门图案上和一些立体曼荼罗上都可看到。

金刚橛

它原来也是兵器,后被密宗吸收为法器。有铜、银、木、象牙等各种材料制成。外形上大同小异,都是有一尖状刃头,但手把上因用途不同而装饰不一样。

有的手柄端是佛头,也有是观音菩萨像,观音头上又戴五骷髅冠。最上端又有一马头。都有忿怒、降服等意思。

金刚撅又叫四方撅或四撅,修法时在坛的四角竖立,意思是使道场范围内坚固如金刚,各种魔障不能前来为害。

金刚铃

金刚铃的外形类似我们今天的手铃,也是修法时所用的法器,它的柄端也有佛头、观音或五股金刚杵形,这五股杵形的称为五钴铃。

它的意思也是惊觉诸尊,警悟有情的意思。在和金刚杵一起使用时,这些法器也有阴阳的含义在内。一般以金刚杵表阳性,以金刚铃表阴性。有阴阳和合的意思在内。

为什么有的铃柄端头铸有凶恶的像魔王一样的头呢?据说释迦佛说法时,魔王波旬(意为杀者)前来搅乱,佛弟子都走散了,释迦佛将他降服,并将他的头铸在铃柄上了。

月刀

月刀多少有点像我国古代的兵器斧,它也是修法用的法器。柄端是金刚杵形,下有斧状的刀身和刃口。

这个法器多为佛母用,修法时佛母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即持月刀。按密宗的说法,这也是断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的标志和象征。

月刀也多为银、铜、木、象牙等制作,手柄和器身上雕饰着龙头、火焰、连珠、卷草等,极为精美,抛开宗教意义不谈,也是很耐看的工艺美术品。

钩刀

钩刀也是密宗法器,外形和金刚杵类似,只不过另一端呈尖钩状,中部安有一长柄,在唐喀壁画上可以看到,但实物制作较少。

钩刀的意义是表如来的吸引力或说是召摄,将修习者或魔障勾召到佛智上来。

密宗中还有钩召坛法,是召集诸尊护持修法。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左边一手也持有钩,在时轮金刚的众多法器里也可看到。

斧钺

斧钺是把月刀和金刚橛交叉组合而成的法器,端部为佛头或金刚杵形,构思很巧妙,制作的工艺很复杂繁琐。

它的意义也是守护佛法,脱离轮回,割断烦恼等魔障。

骷髅碗

藏传佛教里的密宗部盛行用人的各部分骨骼制成各种法器,藏语称骷髅叫嘎巴拉(是梵文的译音)。

骷髅碗也称人头器,它是密宗修法者举行灌顶仪式时,在灌顶壶内盛圣水,在头器内盛酒,师傅将圣水洒在修行者头上,并让其喝酒,然后授予密法。灌顶的意义是使修行者聪明和冲却一切污秽。

这种骨器有说是前一代活佛的头盖骨,也有说是信徒生前发愿,死后将头骨献给寺庙作法器,来源不可详考。

骨器制作也很讲究,如碗口是头盖骨切割成的,口沿和内部包镶银皮,下有金属托座,上面还有金属碗盖,盖钮为金刚杵。

明朝皇室对藏传佛教也采取扶持政策,一些西藏、青海、蒙古活佛来京朝贡封赏频繁,这些活佛来时带来哈达、马匹、藏佛、法器等贡献明廷,明朝皇帝也回赠专门适合藏传佛教用的藏文经典、佛像、绸缎、茶叶等。在这种形势下,不少汉族群众也信奉藏传佛教。

明代余继登著《典故记闻》里还记载了一件人骨碗的风波:

京城外有叶玘、靳鸾等人盗掘坟墓,把骷髅和人骨制成嘎巴拉碗和念珠,伪称是西藏等地所产,拿到市场上获利,老百姓都纷纷购买,致使盗墓成风。后被官府侦知上奏朝廷,下令追查。没想到在京的青藏僧人也曾经买了这些假货,进贡朝廷,并伪称是从西藏带来的,事情败露后纷纷逃跑了。叶玘、靳鸾及其团伙被斩首。

骷髅鼓

俗称嘎巴拉鼓,藏语也称“札玛茹”,是用两块人顶骨弧面粘接而成,然后两面蒙上猴皮,左右有骨坠,下有一小柄及丝绦带子。有大、小两种,直径分别为二十厘米和十厘米左右。按密宗经典规定:修双身法用的手鼓的骨要用童男女的头骨制成,童男要用十六岁的,童女要十二岁的,然后蒙以猴皮,左右绘上八莲瓣,并在上面画雅布尤姆佛(藏语“雅布”为“父”意,“尤姆”是“佛母”,即父母佛,一般称双身佛)。

手鼓在法会演奏时和金刚铃并用,主要是伴奏用乐器,平时和铃、铙等一起并放在法师前面的小案上。

黄铜号角

作法用的乐器,大法号,藏语称为“然洞”,分成三、四节,可延长到三米以上,平时供置在平顶的大殿顶上,吹奏起来可声传数里。

在一些特殊法会上,一般是作为伴奏用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人骨笛

藏语称为“罡洞”,长约三十厘米左右,是用人的小腿骨制成的,局部包银或铜,吹起来声音尖利刺耳,给人以恐怖之感。



喇嘛庙里吹的种类也有好几种,一般都常见,内中曲柄鼓较有特点,它的鼓锤是曲如弓形的,鼓的直径约一米,下有一柄,颂经时,僧人自己左手持鼓柄,右手用曲柄的鼓槌伴奏,这种鼓在内地汉族寺庙是见不到的。

五佛冠

这是高僧作法时所戴的,象征着五智如来的宝冠。它是用皮、木、纸或镂空铜皮或银皮制成的,分为五页,连缀在一起,每页上有一个代表五佛之一的梵文。

噶乌

汉语意思即xx符,一般是用银或铜制成的小盒,很为小巧,外表雕饰非常精美,还有镶嵌宝石、松石、珍珠的,里面有泥或金属制的小佛,这是信徒们随身携带怀中用以祈佛法佑护的。蒙藏的贵族们也把它戴在发髻中,是官位的标志。

装藏

佛像和佛塔、经桶等内部都要装藏,才算具有了灵异,否则是仅有躯壳,没有佛的加持,是不能产生神力的。

据《造像量度经》八“装藏略”讲,装藏要有梵文或藏文的经咒,这些经咒印在长条纸带上,然后卷紧,用浆糊封口,不能用骨胶,形如爆竹,上下不能颠倒,否则将犯火灾,然后用黄绢包裹。

此外还需有五宝:即金、银、珍珠、珊瑚、青金石;五甘露即蜂蜜、石蜜、乳、酪、酥油;五药是菖蒲、仙人掌、苦参、乌贼、藤梨干;五谷:岛、大麦、小麦、绿豆、白芝麻;五香:白檀、沉香、肉寇、龙脑香、郁金香,将这些五谷杂粮、药材土产和金银珠宝都碾成颗粒混合一起,包以黄绢装入佛藏,从而使佛像不散不朽,不生虫蛀。

塔幢中还需要装旃檀、桧、柏等木条,这些木条必须是善价收买而来的,不能强索xx。

不过这些装藏之物并不是{jd1}的一样不差,有时也可用其它代用品。尤其是大量制作的小型佛像,这些东西是不太可能配齐的。

特别是塔藏中的佛舍利,释迦火化后二千多年,佛的真身舍利已极稀见,所以那经咒等都属于法舍利。据《如意宝珠金轮咒王经》说,如果没有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等都可代表舍利,如修行者无力备办这些昂贵之物,那么到大海边拾捡清净沙石,或者药草、竹木根节这些代用品也都可算是法身舍利。

曼达

在寺庙的供桌上还能看到曼达这种供器,这是在一个铜盆里边布满了五谷杂粮、各色石子、贝壳、碎玛瑙、松石、珍珠等等,中部竖立着一座五层的螺塔,这种供器是作法会时用的,它象征着须弥山,因须弥山按佛经说是由金、银、铜、铁四宝所成,所以它也是用各种金属珠宝装饰而成的。

这四层都是中空的环状,以银、铜等薄皮镂刻而成.非常精细,上面镶嵌珠宝,也有用金属丝串珍珠连缀而成,并编织成各色图案,每层依次网上收敛,形成塔形,最上有象征财宝的尖顶。

法会时,法师一面念经一面往上面撒上述的杂碎珍宝,撒满底层后再放一层,依次将{zh1}一层放上,象征着祈愿吉祥幸福,赞叹须弥山的功德。

须弥山

在大殿左右墙壁上还常能看到须弥山图,上面画着一座座小宫殿在层层云水之中像棋盘一样布置着,左右上角还有日月星辰等等。

须弥是梵文,汉语是“妙高”,也有称金刚山,我国有的山峰称为妙高峰,实际也是须弥山的意思。它原来是印度神话里的山名,后来被佛经采用。佛经上说它高八万四千由旬(古代印度帝王{yt}行军的里程为一由旬,也有说三四十里)。帝释天也即天帝居住在山顶的善见城,帝释天的身边又有三十二个辅佑他的助手,所以又称三十三天,帝释是三十三天(又叫忉利天)之首。

在这四面的山腰中住着四大天王,他们分别使用金、银、铜、铁的兵器巡游,护持着四天下。在它外围又有七香山、七金山,第七金山外又有咸海,咸海外围又有铁围山环绕,所以又称九山八海。在铁围山的外层又有四大部洲,八小部洲。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说:“须弥山在大海中,四宝合成。”《俱舍论》也说,须弥山东面是白银,北面是黄金,两面是颇梨(玻璃),南面是青琉璃。所以四宝所成曰“妙”,高过众山为“高”。

不过须弥山还不算大,整个须弥山加上九山八海等不过才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加在一起才是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加在一起才不过是各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再加起来才是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包括一亿个小世界。你看,整个宇宙有多么宏伟啊!实际上这不过是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观而已。

须弥山也有立体的,像雍和宫院内即矗立着一座青铜铸的须弥山,高约三米,它底部是一个汉白玉凿成的石槽,内有蓄水象征咸海,上面山峦叠嶂,最顶端是一座汉式歇山顶的宫殿,四周有城墙和城门,象征着帝释所居住的善见城。至于四大部洲等限于材料场地就省略不铸了。

六道轮回图

在与须弥山图相对称的大殿墙上画着的是六道轮回图,画面上一个棕色的凶恶明王抱着一个巨大的轮,锯齿獠牙衔着轮的上部,大轮分成三或四层,圆心画蛇、鸠、猪等,内轮分为六格,即六道,最外层又有十二个画面,称十二缘起支。

佛教宿命论的核心就是生死轮回,只要成不了佛,就永远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恶鬼)、人、天这六个界立轮回往复,永受轮回之苦。六道也叫六趣,也即是说众生各因自己的业(宿命)而趣的地方。

地狱趣,也就是佛经所谓的八寒地狱,有八寒八热之苦,在画面上圆盘时针六点钟那个位置。阎罗王高踞宝座,下有罗刹小鬼正忙着将一个个裸体小人剥皮抽筋,斧剁刀锯,还有用石磨匠人扎碎,以及上刀山、下油锅,抛入深水中的,小人一个个连枷带铐,正痛苦哀号,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景其实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刑讯的真实写照。

恶鬼趣在八、九点钟那个位置。一群东倒西歪的恶鬼正哭跪乞食,他们一个个都是大头,咽喉却细若针管,嘴中还冒着火。这是依据《佛说盂兰盆经》和《焰口饿鬼经》而来的,因为他们生前为人时不肯施舍食物给僧人,所以死后就受到这种倒悬之苦,想吃东西但咽喉细如针管,咽不下去,还要冒火。据说有个名叫目犍连的年轻人的母亲就犯了这个错误,死后痛苦万状,如处倒悬,目犍连只好求释迦佛开恩,于是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法会对恶鬼施食(盂兰盆意思即救倒悬),并为僧人供精细斋饭、百味饮食(又叫僧自恣日),京剧《目连救母》说的就是这件事。  
但《焰口饿鬼经》说的是阿难夜见饿鬼,名焰口,向阿难求情,请阿难为饿鬼们施食一斛,于是阿难请示释迦,释迦为其诵经咒,所以密宗中举行这个仪式和诵经咒并不是专门在七月十五日,中国汉地佛教习惯是在盂兰盆法会时还要举行放焰口活动。

畜生道在三、四点钟那个位置上。按佛经说他们都是大力神王所生,个个都怀瞋心而好战斗,因此,古人也把战场叫作修罗场。他们都住在深山幽谷里,远离人世,免得打仗误伤人类。

人道在九、十点钟那格里。人道及人类世界,这格的人物,楼阁亭台确实很美,对一般老百姓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佛经说人界分成阎浮提等四大洲,各洲人民不能相互往来。

十一、二点到一点钟这段的位置是天道,这里的情景就不用说了,自然是日月星辰拱卫,琼楼玉宇掩没于祥云,仙人天众身有光明,舒适快乐,有六种欲所,所以又叫六欲天。

那圆心部分画着鸠(或鸡)、蛇、猪,分别象征着贪、瞋、痴, 这三种人类的坏毛病,统称为三毒,这些无知和愚昧,就是众生永远摆脱不了轮回之苦的根源。

比圆心略大一圈的画着直立的人和带索倒悬的人,分别象征着善趣和恶趣。最外围的一圈分为十二个画面,象征着十二缘起。也叫十二因缘,十二支。这十二种因缘图画是这样的:

1、无明,盲目的女人;

2、行,一个人正在制作陶器;

3、识,摘取果实的猿猴;

4、名色,船中有两个人乘坐;

5、六处,一个小房子有六扇窗户;

6、触,男女拥抱接吻;

7、受,一男子眼睛被箭射中;

8、爱,一女子陪伴着醉汉;

9、取,摘果的人;

10、有,男女同床;

11、生,妇女生产;

12、老死,一人背负死人。

这里实际将很深奥的佛学理论都用图画形式表达出来了,这些教理很为艰深玄奥,不过参观游览倒也不必太费精力钻研。

六道轮回图各地都大同小异,个别画面也有不同之处,意义没太大出入。

轮回图

在西藏唐喀图案上还能看到另一种轮回图,藏语读为“斯巴霍”,“斯巴”即含有生死轮回的意思,“霍”是汉语“画”的不准确发音。

画面最上方有文殊、四臂观音、金刚手三尊,藏语统称“日松贡布”,以这三尊为一祖代表智慧,救度苦难和护持平安吉祥的意思。

中央也画有一个大轮,外围是十二生肖,中央是九宫和八卦,都有点阴阳五行道家的味道。西藏历和夏历的干支纪年一样,用十二地支属相来纪年,又以十天干和五行相配。这些都反映出了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藏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在西藏各寺院重大宗教仪式上和原来噶厦政府官员的升迁以及藏族人民的婚丧嫁娶等喜庆之时,都要悬挂和用它举扬开道,被视为吉祥伏妖,避除不洁的压胜之物。

六长寿图

在有些小巧的殿宇或活佛、僧人居住的小楼门口墙上还能看到六长寿图,画面上有老人、鸟、鹿、树木、山水、岩石等等,这些动物、人物和景物都被认为是吉祥长寿之物。

画面上方是长寿佛,周围还穿插着轮、伞盖、海螺等八吉祥标志,麋鹿和长尾雀嬉戏出没于林木之间,山峦中有曲折隐现的溪水,加以缭绕的祥云和日月,确有一种和平宁静的感觉。

长寿老人图

这类壁画也可在上述殿宇和一些藏族人民家中张贴的木刻和唐喀中看到。

这是一个皓发银须,面目慈祥的老寿星骑在一头叉角梅花鹿身上,双手正展示一幅唐喀,那形象令人想起骑青牛的老子,高隆的前额和汉族地区的老寿星像也相差无几。

正上方是长寿佛趺坐于云端,背景仍然是象征长寿的古木山岩和溪畔饮水的仙鹤,下放供桌上也摆满了象征八吉祥的种种供物以及团坐的老人和献食者,整个画面烘托出一种静谧和平,融洽无间,其乐陶陶的气氛。和那凶恶的明王相比真是截然不同。(图72)

长寿图

这也是另一种长寿图,画面上充满了八吉祥图案和金翅鸟、龙、梅花鹿、狮、虎、山羊、猫等各种动物,形象写实而夸张。这样多的动物济济一堂而和平共处,确也呈现一片吉祥、和平、长寿的景象。

比较稀罕的动物是画面下部那三种∶一是左边那个海螺中钻出个象龙头的动物,据说是海螺和摩羯鱼相配而生的。右边那个叫不上名的动物据说是海獭和鱼相配而生的。最下方那个带翅膀尖嘴的狮子据说是金翅鸟和狮子相配而生的。这三种珍奇的杂交动物藏族人民称为三种尊胜。(图73)

敬长图

在活佛寝室或一些不太隆重的小殿堂里还能看到敬长图,那场面也很有意思,大白象身上骑着猴子,猴子身上蹲着兔子,兔子上方有飞着鸟。这是表现这些动物都去问桃树,看谁的年龄{zd0},结果是鸟最老,兔子第二,猴子居三,大象却居尊第四名。于是各位都去恭敬鸟。

这个画面早在三、四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拉石窟即已出现了,称为《象猴鵽本生》,可见其来源甚古,但内地寺庙却少见到。(见《十诵律》卷50)(图74)

佛足图

在一些石雕上或唐喀上有时还可以看到一双大脚印,它是依据印度的佛足石而来的。

据说释迦佛临入灭时在摩羯陀国的石头上留下了脚印。《大唐西域记》里记有那里的佛塔旁石上有如来的双脚印,长一尺八寸,宽六寸,脚印上还带有法轮图案,十指上有花纹,像鱼身一样突起,光明映现。

在其它的经典中也记载着佛足的指头上有卍字纹、宝剑、保瓶、海螺、法轮、象牙等等纹饰。

北京真觉寺五塔的塔座石雕和内蒙古呼和浩特五塔寺的浮雕上都能看到这种佛足图,但上面没有那些吉祥纹饰,在一些唐喀或木刻图画上可以看到。(图75)

十象图

壁画上还能看到这样有趣的画面,一条曲回蜿蜒的山路上有一群象在向山顶行进,那些象的颜色,则随着登顶的不同高度变化着,起初山脚下象是黑色的,前面有一只小黑猴引路,身后有一个小僧人正在追赶,十只象顺着曲似回肠的小路往山上爬,那身色也逐渐由黑变白,先是白头,以后是白身黑屁股,爬到山顶已经是一头纯白的象了,那只小猴的颜色也同样由黑变白,象屁股后还有一团火焰,也是由大到小,{zh1}熄灭了。

在看那牧童,刚开始因象不驯服,他又是鞭打又是追赶,到山腰时给那象拴上了缰绳,{zh1}到达山顶时他已经可以骑在象背上了,象也服服贴贴地对塔俯首听命。

这是用象来比喻学习佛法的几个领悟阶段,意思是说人刚学佛时就像那不羁不驯的象一样,到处乱闯,思想不开悟,障碍重重,必须加以强制。那猴子和火焰大概是象征着佛教哲理中所说的“心”吧!{zh1}是那些魔障和心灵都得到了净化,有强制达到了自觉自愿,就和那象的颜色由黑逐渐变白,脾气由暴躁变驯服一样,彻底开悟了。按哲学上常用的话叫做从必然王国达到自由王国的境界了。

再看看那背景,山脚下有翻滚的水浪,沿途的风光也很枯燥,可到了山顶,却是花红柳绿、白云缭绕,星辰日月争辉,真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或可说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吧!

佛教确实是很善于用各种画面来表达教理的,这方面是较其它宗教都突出的特点。

这个比喻手法不知是谁先使用的,有趣的是在汉族的禅宗里也流行着类似的牧牛图。

例如宋代的僧人普定也编过《普宁禅师牧牛图》,用十幅连环画的形式,画着一头不服管教的大黑牛,开始又顶又撞,狂骜不驯,在牧童的绳缰鞭打之下,{zh1}也逐渐由头至尾地蜕变成一头大白牛,在第八、九幅画面时,牧童仰卧草地悠闲地吹笛,那白牛独自安卧,看来是达到驯化的程度了。{zh1}牛和牧童驾云而去,象征着彻底解脱,每幅画下面还有一首诗,很有哲理性。

舍利

不论汉地佛教还是藏系佛教,对舍利都是相当敬重的。

舍利或作“室利罗”或“设利罗”,都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灵骨或遗骨。这种灵骨是当年释迦牟尼在拘尸城双树上结绳床涅槃后,弟子将他火化后骨灰中出现的结晶体。

这种结晶据说光明五色,有大神力。闹得当时八个国王都来争舍利,差点动了武力,幸亏一位名叫香姓的婆罗门,从中调解,劝各位按释迦教导求得和平,别为舍利伤了各国的友谊,并在他建议下将舍利均分八份,每个国分得一部分,各国王这才收兵回国(见《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

佛灭度后百年,阿育王出世,据《阿育王传》卷一说,王搜集各地如来遗存的舍利,即是阿育王当年建造的八万四千座塔之一。

为什么如来火葬后会有这些晶莹光泽,坚固不坏的舍利呢?

按照《金光明经,舍身品》说,这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是戒定慧修持的结果。

因此之故,只要坚持修定,不光是如来佛有,佛弟子也有舍利,所以各种佛书上,祖师传上都记载了许多高僧火化后获“舍利盈斗”或获“舍利无算”的灵异现象。

如来的舍利称为佛舍利,弟子的舍利称为僧舍利。

喇嘛庙的佛舍利,如北京白塔寺,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发视之,内有舍利二十粒。1976年唐山地震时,白塔寺的塔刹部分也略有损坏,维修中发现许多经书佛像,其中有一尊纯金铸无量寿佛双手捧一宝瓶,瓶上镶一颗黄豆大小的米黄色的舍利,仔细看类似一个小圆骨珠,这是乾隆时又重新装藏的。

喇嘛庙——佛的世界(第六章)

舍利的颜色也不相同,按《造像量度经》说,其色有三:骨舍利色白,发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获圣果者都有舍利,但只有佛舍利锤击不碎,有大神异。

藏传佛教中也非常重视建塔以供奉舍利,当然,如来的生身舍利是不能轻易得到的,但高僧、祖师的舍利是必须供奉的,在西藏历代DL、班禅和其他大喇嘛的舍利都用金、铜塔隆重装藏。甘、青、内蒙等大喇嘛庙中也都有灵堂供奉本寺历代活佛的舍利塔。

不过,舍利也有骗人的僧人伪造的。例如《北梦琐言》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泽州(山西晋城)有个僧人叫洪密,宣称自己身上能出舍利,他到太原时,招引来一群善男信女的崇拜,待他离开后,信女们到他的居处,捡到了百余粒舍利,拿给大家一验视,原来竟是干鱼眼睛,真可谓名副其实的“鱼目混珠”了!

第六章

六  服饰礼仪类

僧人的服饰饮食

这里说的是黄教僧人的服饰,其它教派的僧人所见较少,这里省略不谈了。

僧人们一般穿三件衣服,称为三衣,上身里面穿一件红色无袖的坎肩,也可以叫衷衣,北方汉族人称为腰子。下身围一紫红色的围裙,外面披一件紫红色的粗布袈裟,蒙藏甘青地区的僧人习惯按释迦佛的装束,左露着胳膊。

活佛的袈裟可以穿明黄色的。在学术上获得格西学位的僧人的坎肩也可以是黄色的,在肩口的部位镶有红边。

平时僧人们一般不戴帽,只有到法会时,才戴起那种像公鸡冠一样的黄帽子。

当然,我们说的都是现在所见到的服饰,历史上有不同的演变过程,此外还有地区的差异,但是这种紫红色的袈裟,在历史上却是有依据的,汉晋时候,佛教刚传来不久,汉族僧人也曾一度穿过红色的袈裟。

例如《魏书•释老志》即有,汉代僧人都是赤色袈裟,以后才换成杂色的记载。古人甚至用袈裟色来代表红色,如晋代葛洪作《字苑》就说:“袈裟此云赤血色衣。”可见藏传佛教僧人的紫红色袈裟渊源很古老。

还有一点和汉族僧人不同的是,藏传佛教僧人头上不爇顶,也就是受戒时不用香在头顶上烧疤。爇顶这个仪式实际上并不是佛教固有的制度,而大约是元朝汉族地区寺庙才创立的规矩,信徒受菩萨戒时要烧疤,疤点一般是九个或十二个。古时候僧人苦行甚至有燃指代香或烧顶供灯的,以示诚心皈佛。烧疤大概是从这儿演化而来的。也可能是政府为了严格控制僧人,不许私自出家,以防假冒,才烧疤以示区别吧。

可是有些电影、电视剧在描绘唐朝时的僧人受戒时也烧疤,这就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例如电影《少林寺》就是这样处理的。

由于爇顶制度于佛典无证,有碍僧人的身心健康,最近中国佛教协会已明确规定,今后凡新出家的僧人一律废止爇顶。

藏传佛教僧人的生活习惯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基本上没什么太大区别,西北地区的僧人以奶食、炒米、奶茶为主要食品。

和汉族僧人的{zd0}不同是藏传佛教僧人可以吃肉,这也属于教义的变通之处,作为牧区来说,肉类是当地人民的主食,不吃肉几乎是无法生存的,也可以理解为这些畜生前生犯了恶业,所以此世才转生为供人果腹的佳肴了。

东南亚地区流行的南传佛教也是这样,例如柬埔寨等国的僧人是可以吃鱼的。

但酒还是被禁止的,只有灌顶仪式时才必须用骷髅碗饮少许酒,以冲却邪魔和不祥。

磕长头

也叫等身头,这也是藏传佛教信徒礼佛和汉地佛教不同的地方。磕头时要双手合掌高举过头顶,从顶到额再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双手双脚平伸,全身俯卧地面,用手划记号,起立后往前行至记号处再重复刚才动作。大概有点类似我们平时说得五体投地吧。

往往有不少信徒是远从青海、四川这样一步一磕来到拉萨礼佛的,往往要历数年才能到达目的地,甚至有的信徒就病累而死在礼佛途中,尽管他们满身尘土,蓬头垢面,但毫无怨言,大昭寺前的石台阶就被这样磨光了。

右绕

在寺庙佛塔旁还常能看到老年信徒手持念珠,转动着小嘛呢桶,口中喃喃地从左往右绕塔来回走,他们认为右绕是可以积功德,消灾病的。

右绕在佛典中是有依据的,在北朝和隋唐石窟里的一些中心塔柱,当年也是供信徒右绕而xx的,但这个礼仪在汉地佛教中目前已不太显著了。

《无量寿经》上就有“稽首佛足,右绕三匝”的话,因为右绕是依顺佛法的意思。佛经中还专门有一部《右绕佛塔功德经》说的就是右绕佛塔的功德。

藏传佛教中对右绕极为重视,如嘛呢桶、嘛呢轮要向右转动,海螺的旋纹也要选用右旋的才能作法器。

跳恰穆

在各地的大喇嘛庙里每年都要跳恰穆,也就是人们俗说得跳神。

“恰穆”是藏语,蒙语称为“布札”,跳恰穆的活动一般都在年终举行。例如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和木鹿寺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举行跳神活动,称为跳神节。僧人们戴上各种假面具,扮装成牛神、羊神、鹿神和各种金刚、护法神,以及阎罗王等,绕大昭寺游行,表示除去旧岁的鬼祟和不祥,迎接新年,平安如意。

北京雍和宫每年正月的跳神活动非常有名,每次要连续举行三天,场面非常热闹隆重。整个过程分为十三幕,有跳黑鬼、跳白鬼、跳螺神、跳蝶神、跳金刚、跳星神、跳天王、跳护法神、跳白救度(白度母)、跳绿救度、跳弥勒、斩鬼和{zh1}一幕送祟。

跳神活动的{zh1}一幕是以烧巴林结束的,巴林是用秸秆搭成一个高大的三角架,上面有各色纸带,架顶上有个纸骷髅头像,由僧人们和观众拥簇着绕庙一周,然后抬到空旷处在鼓乐声中烧掉,每个人都尽量往巴林底下钻,让巴林从头顶上通过,意思是讲邪祟晦气等都随巴林一起带走烧掉。有些大喇嘛庙并不举行跳神活动,但在大的法令结束时也有烧巴林活动。

明清时皇宫里和番经厂也举行跳恰穆,据清人福格所著《听雨丛谈》载,每年年终集喇嘛于中正殿,建诵经道场,祈福送祟,羽葆幢幡,鼓乐跳舞,大概也是古人乡傩(音挪,nuo;古人腊月前{yt}击鼓驱疫)的意义。又据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记载,万历时宫内也曾训练宫女们跳步叱(布札),但要经过挑选,缠足者不能用。

展示大佛

喇嘛庙中都有展示大佛的活动,即将大幅的唐喀佛像在每年的一定时间内由殿堂抬出来展示供人瞻拜,意思是佛来到人间,普度众生。

展示大佛的时间各寺庙不尽相同,一般多在春夏季举行,届时由许多僧人将那巨幅的唐喀由殿堂里扛出,好像扛一大卷地谈一样,大佛像长宽可达数十米,从寺院的殿顶可一直悬挂到地面,也有的是将唐喀铺敷在平缓的下山坡上,面积可达数千平方米;前来瞻拜的信徒和观众人山人海,人们祈祷膜拜,那场面的热烈确实令人赞叹不已。

例如布达拉宫有两幅大唐喀长达五十余米(约合十几层楼房高),真难以想象当初绘制时工匠们是如何把握大佛的比例的。为了存放着两幅大唐喀,布达拉宫展佛台脚下专门建造了一幢三百四十平米的二层楼房做佛堂。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拉萨要举行赛宝法会,各大寺庙的数千名喇嘛要持各种珍贵乐器、祭器、幡幢等游行至布达拉宫前举行宗教仪式和各种表演。这时展佛台上就挂出这两幅巨大的唐喀佛像,在万人瞩目之下,将唐喀处遮护的黄色罩绸徐徐揭起,露出了金色身相,蓝色发髻的释迦像,僧众诵经瞻拜,那巨幅唐喀的宏伟气势和精致的做工确有一种强烈的慑服人心的力量。

这种巨幅唐喀为了达到饱满的立体效果以适应远观,一般都是用堆绣制成的。这需要大量丝绸、布帛和各色丝线,制作一幅大唐喀不知要耗去多少僧匠的岁月!

笔者注:此书大致内容可以在下述网址寻得:

郑重声明:资讯 【【好书推介】认识唐卡中的法器、符号的象征意义(六本书) - 格鲁主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