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的六大命题_抄录-ZOL博客

       自从学习风光摄影以来积累了一些拍摄风光照片的心得,在此进行了整理,并汇集成了对6个问题的思考,与影友们一起分享。

 

一、为什么选择风光摄影?


       大凡要做某件事、尤其是假如还想长久地做这件事的话,必须把这个问题想透彻了。事前要想,事中还要经常去想。

 


这个命题背后,更广义的问题是:风光摄影的意义到底何在?


        在安塞尔 "亚当斯眼里,“一张伟大的作品”必须“在最深刻的意义上完整地表达我们对正被拍摄的东西的感受”,拍摄者要能“预先设想影像”;卡蒂埃-布列松说,好的作品来自“决定性的瞬间”;而在摄影批评家苏姗 "桑塔格笔下,摄影几乎什么也不是。


         在我看来,风光摄影既不像过去的摄影大家说的那么庄严、神秘,也不像桑塔格说的那么一无是处。风光摄影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它促使我们去思考什么是风光作品中的“美”?别人是如何拍摄出“美”的?自己怎样才能拍摄出“美”?


        我们自己在拍摄风光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愉悦或满足:无论是拍出了一张广为认可的作品,或者拍出了自己愿意挂在客厅自娱自乐的作品;还是特别享受拍摄美景时的激情时刻,又或者享受结伴出行的快意旅程……都是美好的、值得的。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破坏的加剧,“美景”正呈几何指数般消失,所谓“拍一个少一个”。风光摄影对于自然环境的记录意义、警示意义将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这个命题对于我自己而言,就是为什么选择风光摄影,而不是选择其他题材的摄影的问题。 其实,选择任何摄影题材都是有道理的。只有不好的作品,没有不好的题材。


         我在开始学习摄影之初,曾经尝试过人像摄影,但是最终没有找到感觉以及持续拍摄下去的动力。 在无法出远门去拍摄风光的日子里,我也尝试过拍摄人文作品、观念作品。今后我还将投入很大精力去拍摄人文题材,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自己真正感到“有感觉”的领域还是风光摄影。

 

        于是,是否“有感觉”,就成了我选择摄影题材的标准。当然,暗含的前提是{zh0}尽量尝试各种不同的题材,这样才有比较、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题材。事实上,最终我们不可能什么题材都喜欢、并且都去做同样的投入,每个人一定会有所侧重的。


 之所以选择风光摄影作为长期的努力方向,我还给自己找了这样的辅助理由:


         拍摄风光,可以顺带享受山水野趣;


         拍摄风光,要背着几十斤重的器材爬山涉水,顺便就起到了健身的作用。


 对于什么是“有感觉”,我自己是这样来判断的:


        我是否拥有了拍摄这类题材必备的器材和拍摄技能?


        我是否掌握了对这个领域的作品的普遍性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我是否在这个领域研究了足够多的代表性作品,从而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否跨入能够得到公众及专业圈认可的{zd1}门槛有所判断?


        我是否能从拍摄这类题材的过程中获得金钱以外的收获?


        我是否确定,即使将来得不到任何经济回报,我仍然会长期地、甚至默默无闻地去投入到这类题材的拍摄?

二、风光摄影要跨越哪几个阶段?


我把风光摄影分为三个阶段:


{dy}阶段——掌握必备的关键技能


        在这个阶段,重点是配备自己需要的器材系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曝光、获得清晰的照片、学会使用必要的滤镜、掌握必要的图片处理技能。

第二阶段——学会看图


        在这个阶段,学会用专业的角度来审视和评判作品,并且自觉地用这些标准来指导自己的拍摄。

第三阶段——像大师那样去拍摄


        这个阶段最漫长,并且没有终点——除非摄影人自我放弃。进入这个阶段后,要树立自己的摄影理想,确立自己的摄影理念,明确自己的摄影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阶段性拍摄计划,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努力达成各阶段的目标。

 

三、风光摄影要掌握哪些必备的关键技能?


        这里不打算对风光摄影的技能进行全面的叙述,只是结合自己的拍摄心得,讨论其中几个我认为关键的环节。

 

1、曝光:由准确到正确


        要拍出好的片子,曝光这道坎是必须要迈过的。“准确”的曝光,就是将现场按照18%灰度还原成照片的曝光,或者说就是尽量真实地去再现现场景物,是以客观值为标准的;而“正确”的曝光,则是摄影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准确”曝光值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正,以实现自己预定的光影效果的曝光,是以主观值为标准的。 因此,“准确”曝光与“正确”曝光的关系,就是复制与创作的关系。要拍好风光作品,就必须从“准确”曝光走向“正确”曝光。
 

 以下是我测光的一些心得,所有操作均以胶片相机为例。


 我入门后不久就购置了世光508点测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它来确定曝光值。多数情况下我测光的手法是:
       

        先锁定构图;
        先后点测画面中有细节的{zg}光处、有细节的最暗处曝光值,分别储存;

        观察两个值之间的差值;


        如果差值没超过胶卷的宽容度(通常反转片是5档,黑白片是7档),那就取其平均值,以这个平均值来曝光,多数情况下是“准确”的;而要想获得“正确”的曝光,就要根据主体受光情况、构图中暗部和亮部面积各占的比例大小来对平均值进行微调。通常,主体处在暗处、或画面中暗部面积居多,就要适当增加曝光(1/3至1/2档);反之亦然(1/3至1档)。要注意的是,这个补偿的方向是与用机内多区测光的情况下相反的,因为后者在测光时已经计算了面积因素。


         如果超过了胶卷的宽容度,就要看是否能用渐变灰镜压低亮部从而降低光比,否则就只能在亮部和暗部之间进行取舍了,这取决于死白和死黑之中哪个部分的存在不影响作品的创作意图。
几种特例下的测光与曝光方法:

 

(1)主体处在高光(比如集束光)直射下:这时,通常直接对主体点测曝光就可以了。必要时,可以根据构图中暗部和亮部面积各占的比例大小来进行微调。


        比如像下面这个场景。空旷的平地上,这丛逆光下的小树在背光的山体阴影里格外醒目。由于亮部和暗部的比例大致相当,所以就直接点取树梢的读数来曝光(图1)。

 

 

图一

 

(2)雪景:如果雪地在阳光下、想突出雪地白色的质感,则可点测白雪亮部后加1.5档曝光;如果雪地上有树木的影子、或者重点想表现凹凸不平的雪地的光影,则可点测白雪亮部后加1档曝光。


        下面这张于2008年“五·一”摄于四川理塘。当时天色渐暗,为拍出白色的雪地而又不过曝,用F/22直接点测脚下的雪地加1.5档曝光(图2)。

 

 

图二

(3)日出日落:光比大时,通常要用渐变灰镜来帮助降低天地间的光比、保留天空云彩的层次,有前景时更加有必要,可用点测表读取太阳附近干净天空与前景物的光比(差值)来决定用几档的渐变灰镜,然后直接点测前景的读数曝光;如果不使用渐变灰镜,则可以点测与太阳相反方向的天空,加1档进行曝光,这样可以保留天空的细节,但是不能指望前景的细节。


        有关早晚拍摄的更多技术细节,参见本人发表在《中国摄影》2008年4月刊的拙作《只争朝夕——黎明与黄昏的拍摄》。


(4)长时间曝光:多用于日出前或日落后的拍摄,表现天空的浓郁色彩、城市的万家灯火、水流绸缎般的质感或海水云雾般的虚幻意境。快门读数超过1秒后的测光,基本上不准确,需要各自结合不同的场景去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整套的经验数据。建议固定一个光圈值(比如F/8),来摸索不同场景下的快门时间,这样便于记忆。推荐F/8的理由是:


        F/8下的快门时间长短适中,适合表现浓郁色彩的需要;


        F/8的景深足够大;


       对多数镜头来说,F/8左右的解析度是{zg}的。


       下面这张片子于2006年9月某日凌晨摄于深圳三门岛。当天凌晨风大浪急,天没亮就趟着崎岖不平的礁石去守候了。为表现海浪在礁石周围形成的缥缈意境,决定采用长时间曝光;同时为了突出五彩礁石的质感,加1档渐变灰滤镜压暗天空。F/8,3分钟曝光(图3)。

 

 

 (5)多重曝光:多用于拍摄城市灯光夜景、焰火晚会、月光夜景等。拍摄城市夜景时通常采用二次曝光,操作顺序是:


        把相机设置成多重曝光模式、快门设到B档或T档,如果是B档,快门线定到按下后能卡住(旋盘式)的模式,也有的快门线带手工锁定用的小旋钮;


        光圈值设到F/8;


        在天空还没全黑时,先点取地平线上天空的读数做{dy}次曝光,此时相机应该不进片才对。参考的曝光值是F/8、1/4秒;


        等建筑物上的灯光全部开启后,进行第二次曝光。快门时间长短需要各自摸索。参考的曝光值是F/8、15-45秒。


        下面这张蛇口夜景,是我拍摄的{dy}张二次曝光作业。{dy}次以F/8点测天空后直接以天空亮度曝光(约1/4sec);第二次按照F/8、约45秒曝光。右边海上世界的灯光太亮,过曝了;右下方的树叶在霓虹灯的照射下,产生了红叶般的感觉;天空如果没有{dy}次的曝光做背景,就会很暗(图4)。

 

 

图四

 

(6)包围曝光:熟练掌握上述曝光手法的话,通常能应付九成以上场合。然而,如果是出远门拍摄、尤其在拍摄重要场景的时候,建议进行包围曝光。反转片建议加减1/3至1/2档包围。一定程度上,包围曝光可以挽救你轻微的测光失误。当然,如果错得太离谱,那就谁也帮不了你。


 其他重要注意事项:


        使用偏振镜时,一定要记得增加曝光值(通常是2档);


        中途换用不同度数的胶卷时,切记相应调整相机上的(如果有的话)以及测光表上的ISO设置,以免错误曝光。

2、如何获得清晰的画面


        对于风光作品来说,除了主观上让主体模糊的以外,清晰的画面几乎是最起码的要求。通常,摄影师在挑选自己的作品时,首先排除掉的就是曝光不正确的、或主体不清晰的片子。
 

有很多环节影响照片的清晰度:


        对焦是否准确;
        景深运用正确与否;
        各种滤镜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照片的清晰度;
        射入镜头的光线会使画面起雾;

        相机自身的机震如何(是否有反光板预升功能);
        是否使用了快门线/快门遥控器;
        云台是否锁紧;
        三脚架是否结实;
         支撑三脚架的地面是否结实;
        风速如何、是否有车辆通过等外部因素……


 
 明白上述环节能影响照片的清晰度后,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对策了:


        准确对焦,必要时手动对焦;


        风光作品很多情况下要求全程清晰,所以镜头的焦距越短、所用的光圈越小,就越有助于获得大景深,画面看起来就越清晰。使用大画幅技术相机,在这方面优势更大;


        除非必要,少用滤镜,尤其不建议为了保护镜头一直套着UV镜拍摄;


        尽可能使用遮光罩;


        相机有反光板预升功能者,每次都使用它,不要嫌麻烦;


        坚持使用快门线/快门遥控器,养成带上备份才出门的习惯(有时朋友还能沾你的光);


        经常检查云台与三脚架的连接是否结实,云台和三脚架的工具要带在身边、每次拍摄时锁紧云台;


        选用结实的三脚架。使用时,优先展开口径较粗的管段,不到万不得已不升中轴;


        支三脚架时,选择结实的支点(如果是泥沙地,{zh0}垫之以石块、砖块);


        风大时挡在上风按快门,有车辆通行的话在通过前/后200米开外按快门等等。


        这张片子,是在有海风的细软沙滩上,给三脚架垫上石块后拍摄的(图5)。

 

 

图五

 

3、适当使用滤镜以获得预期效果


 无论胶片机还是数码机,偏振镜目前还是必备的滤镜。用它可以:


        降低水面反射从而加深水面颜色;


        清晰地拍出水面下的鱼类、石块、枯枝等;


        加深天空的蓝色;


        减轻雾霭对画面的影响;


        xx树叶等非金属物体表面的反光,加深其色彩饱和度。


        对于胶片机来说,渐变灰镜也是必备的,因为现场光比超出胶片宽容度的场合很多,这时如果没有它,就要后悔这趟白来了。

4、必要的后期处理技术


目前对于反转片作品来说,后期处理、输出有如下路径和环节:


         路径一:冲洗>>>扫描>>>图片处理>>>打印输出 
         路径二:冲洗>>>直放出图


 首先不管哪个路径,反转片的冲洗环节是非常关键的。有以下不良记录的冲印店应该坚决予以xx:


        给底片造成连续划痕的;


        冲洗不同厂家的胶片之间不按规定更换药液,导致胶片变色或变质的(很遗憾,这方面如果不吃亏是无法事先认定的,建议入门者多请教资深摄影人士)。
 
        关于路径一,扫描环节有平板扫描仪、底片扫描仪和滚筒扫描仪三档选择,质量和扫描成本都是依次升高的;打印输出环节有数码彩扩、彩喷/写真、艺术微喷几种选择,后者的效果{zj0},已经普遍用于博物馆收藏级别作品的输出。


        后期处理中惟一可以xx由摄影人自己控制的环节就是图片处理,所以这个环节不可草率,也不可轻易放弃自己控制质量的权利。这一环节里又可以分成三个子环节:硬件设备、设备校色和使用Photoshop等软件对图片进行处理。


        硬件设备要求{zh0}配一台较好的显示器,以便显示出更多的色彩和层次;设备校色就是使用专业校色产品来调校自己的显示器,并且通过调校后生成的ICC文件来与输出设备对接,从而保证前后的色彩一致性;图片处理方面,要精通几乎是没有止境的,我要求自己掌握最基本的几招,比如在尽量少损失画质的前提下,如何调整色彩平衡、色阶、饱和度、对比度、亮度,除尘降噪,校正镜头畸变,锐化,压缩图片等。


        关于路径二,国内能提供反转片直放出图的商家还很少。我观摩过成都一家商家的反转片直放实物,效果确实非常精美。只是,与目前气势如虹的“艺术微喷”比起来,抛开质量的比较不说,可能在价格和{zd0}输出幅面上要吃亏一些。

 

5、器材选择/胶片还是数码


        本来对于我来说,这些都不是个问题。只是看到网络上经常有这方面的纠结,就借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器材选择方面,我个人更多是希望拍出好作品,器材只是我的工具而已,所以我从不拘泥于某个品牌。当然,对于有条件、有兴趣的朋友,购买高价的xx器材也无可厚非,xx器材可以给自己增强信心,还有把玩和收藏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对于没有这方面需求的朋友来说,也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好消息是过往的传世之作基本上很少标明、也很少有人关心它们是什么器材拍摄出来的。


        我的主力系统是宾得645两机身加6镜头(30,35,45-85,120,200,2x),全部是网上淘来的二手货;其他有Fotoman617加尼康SW90/4.5(机身买不到二手货只好买的新品)、尼康FA机身加4镜头(18,24-50,50,2x),基本上都是淘来的二手货。我之所以选择宾得645作为主力系统,是觉得它在画幅大小、系统配套、便携性、xxx方面取得了xx的平衡。

 

        胶片还是数码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是个伪问题——我相信大多数双修的朋友都会有同感。用胶片相机拍摄和用数码相机拍摄,除了在出品风格上略有差异以外,我感觉{zd0}的差异其实是来自xx不同的拍摄体验。就好比吃大米饭和吃红薯,虽然都能达到吃饱肚子的目的,然而它们的口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去辩论谁好谁差、谁取代谁没有太大意义,剩下的只是个人喜好而已。没准,若干年之后的主流相机既不是胶片机、也不同于现在的数码相机呢?

  • 我的其它日志...
  • ·
  • ·
  • ·
  • ·
  • ·
  •   
  • 你可能还喜欢...
  • ·
  • ·
  • ·
  • ·
  • ·
  • ·

郑重声明:资讯 【风光摄影的六大命题_抄录-ZOL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