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国计量院原总工程师施教授讲测量不确定度
施教授曾任中国计量院原副院长,参与过8个国际机构:BIPM, IEC, IFCC, ILAC, ISO, IUPAC, IUPAP and OIML联合制订的 Guide to the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 (简称GUM)的讨论工作。与美国NIST(之前的NBS)的专家探讨过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问题。是中国计量技术规范JJF1059的三位编写者之一,及GB/T27025:2008的起草者之一。
我国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等效采用了(GUM)的内容,该规范已为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文件《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报告通用要求》(CNAS-CL07:2006)所引用。CNAS的认可规则中要求校准实验室和开展自校准的检测实验室制定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程序并将其用于所有类型的校准工作。要求检测实验室制定与检测工作特点相适应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程序,并将其用于不同类型的检测工作。
在报告测量结果时不仅要给出测定的量值是多少,还应给出以数量表示的该值分散程度是多少,它是测量质量的指标,用于判断该测定值的可靠程度,在过去,习惯用误差、准确度概念来描述测量的准确程度,误差定义为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真值。准确度定义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由于真值多数情况下未知,因此误差和准确度很难得到,它们只是一个定性概念,不能用明确定量的数字表示。同样在误差分类时,通常使用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等,由于定义本身的局限,在实际判断时,这些误差很难区分,因此引进不确定度概念。
能聆听这样的{gjj}不确定度评定泰斗的讲解是难得的,过瘾的,如他所说,对于不确定度的评定众说纷纭,即使过去在国家计量院也有四大流派。他将不确定度规范制定中一个个典故娓娓道来,对GUM及JJF-1059的讲解廓清了我的一些疑惑。另外,他是GB/T27025(IDT ISO/IEC17025)的起草者之一,对于标准的理解也很到位。偶尔谈一下如期间核查,方法确认,测量溯源性,计量检定/校准证书的使用等都令人茅塞顿开。
但鉴于许多同事对不确定度接触较少的现状,我建议施教授采用互动式教学,给大家压力。或者考试,或者请大家分组讨论,自己评估现实的测试问题,上台演讲,请施老师点评,这样会收到实效。{zh1}{yt}的试验,证明这样做是有效的。JK提供了过去的评定实例,一些同事提出了现有测试的评定,有些评定如GAVIN部门的功率测试的类型,连施老师也未碰到过。但经过探讨,问题即可辩明。这次发现,JK对不确定度有深入研究,几位实验室自校准的同事,电气实验室的同事都有良好的评定,令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