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表面上看,每个行业各不相同,比如,全球汽车行业与全球艺术品市场或欧洲严格管制的医疗保健服务行业,它们看起来并无共同之处,但是决定其获利能力的基本因素却是一致的。若想了解这三个行业的竞争状况和获利能力,都必须从五大力量入手来分析行业的基本结构。
如果五种力量都很强势,就像在航空、纺织、酒店等行业中表现的那样,那么就很难有哪家公司能获得不错的xxxx。如果这些力量较为温和,就像在软件、软饮料、化妆品等行业中那样,那么许多公司都能赢利。无论一个行业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是刚刚兴起还是成熟已久,科技含量是高还是低,受管制还是不受管制,其竞争格局和获利能力都是靠行业结构推动的。影响一个行业短期获利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天气和商业周期等等,但是决定一个行业长期获利能力的则一定是行业结构,而它是通过五大竞争力量来体现的。
了解了这些竞争力量及其内在成因,我们就能发现某一个行业当前获利能力的来源,并获得一个指导性框架,以此来预测和改变行业的长期竞争格局和获利能力。战略制定者在考虑竞争问题时,不但要考虑公司的自身定位,同时也要对行业结构予以周密的思索,因为只有了解了行业结构,才能进行有效的战略定位。我们会发现,抵御竞争对手,并使它们朝着有利于自己公司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战略至关重要。
决定竞争格局的五大力量
在不同行业,五大力量的构成各不相同。在商用飞机市场,强势力量是空中客车公司(Airbus)和波音公司(Boeing)两大制造巨头之间的激烈对抗,以及签下飞机大订单的航空公司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而进入威胁(threat of entry)、替代品威胁(threat of
substitute)以及供应商议价能力较为温和。在影院行业,替代娱乐方式的激增,以及制片商和发行商的议价能力是重要的竞争力量,因为在这个行业,关键的投入要素——电影影片——是由他们提供的。
最强势的竞争力量决定了一个行业的获利能力,所以它也是战略制定中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哪种力量最为显著,并不总是那么容易看到。
例如,大宗货品行业内的对抗程度往往非常激烈,但是这可能并不是行业获利能力的制约因素。摄影胶片行业的利润之所以低,是因为出现了一种更好的替代品。数字摄影技术刚一出现,{sjlx}的胶片厂商柯达(Kodak)和富士(Fuji)就明白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应对替代品就成为头等战略大事。
行业结构包含一系列经济和技术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每一种竞争力量的强度。接下来,我们将从一家已拥有一定市场份额或已在行业内立足的公司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驱动因素。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分析方法,了解潜在进入者面临的挑战。
一、新进入者威胁
因此,进入威胁给一个行业的获利潜力设定了一个上限。当进入威胁大时,现有企业就必须降低价格或者增加投资,以威胁新的竞争对手。例如,在特色咖啡(specialty
coffee)零售业,由于进入壁垒(entry
barrier)相对较低,现有企业星巴克(Starbucks)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来更新门店和品种。
一个行业的进入威胁有多大,取决于现有的进入壁垒有多高,以及进入者对现有企业所做反应的判断。如果进入壁垒很低,而且新进入者认为现有竞争者不会采取什么报复行为,那么进入威胁就大,行业获利能力也不会太高。由此可见,制约行业获利能力的是进入威胁,倒未必是真的有新的竞争者进入。
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现有企业相对于新进入者的优势,它主要来自7个方面:
1.供应方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
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几乎都能发现这种规模经济,而哪些环节最为关键则因行业不同而不同。在微处理器行业,英特尔(Intel)等现有企业在研发、芯片制造和消费营销等方面享有规模经济。对于Scotts
Miracle-Gro等草坪保养公司来说,最显著的规模经济则体现在供应链和媒体广告上。而在小包裹递送行业,规模经济则出现在全国性物流系统和信息技术方面。
2.需求方规模效应(benefit of scale)
3.客户转化成本
4.资本需求
不过,也没必要高估资本需求对市场进入的威慑作用。如果一个行业的投资收益相当可观且有望继续保持下去,同时资本市场效益又很好,那么投资者就会为新进入者提供必要的资金。例如,雄心勃勃的航空公司总能获得融资来购置昂贵的飞机,因为飞机的转售价值很高,这也是几乎每个地区都会出现大量新的航空公司的原因之一。
5.与规模无关的现有优势
6.无可比拟的分销渠道资源
对进入壁垒的评估应根据潜在进入者的具体能力而定。这些潜在进入者可能是新创企业、外商企业或相关行业内的企业。而且,正如文中部分例子所表明的,
预期报复行为
现有企业曾对新进入者做出过强烈的反应。
现有企业拥有大量资源,可以进行反击。这些资源包括过剩现金和尚未动用的借款能力、可利用的产能,或者对分销渠道和客户的影响力等。
现有企业可能采取降价行为,因为它们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市场份额,或者因为该行业固定成本很高,从而有力促使企业通过降低价格来利用过剩产能。
行业增长缓慢,新进入者要实现销量,只能从现有企业手中夺取。
对于任何打算进入一个新行业的企业来说,分析进入壁垒和可能的报复行为都极为关键。这些企业应该设法越过壁垒,同时避免因投资过大而削弱自己的获利能力。
二、供应商议价能力
卖方行业的集中度大于买方行业。例如,微软近乎垄断了操作系统领域,而同时个人电脑组装市场又较为分散,于是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供应商群体的收入并不主要依赖于这个行业。为许多行业提供服务的供应商会毫不犹豫地从每个行业中获取{zd0}利润。但是,如果某个行业在供应商群体的销量或利润中占到很大比重,供应商就会通过合理定价来保护这个行业,并在研发、游说等活动中提供支持。
行业参与者更换供应商将面临转换成本。例如,如果企业已在专业配套设备购置或供应商设备操作培训上投入巨资,如金融专业人士学习使用彭博(Bloomberg)终端机,或者企业把生产线放在了临近供应商工厂的地方(如某些饮料公司把工厂建在容器生产商附近),更换供应商就会非常困难。当转换成本很高是,行业参与者将会感到想挑动供应商互相竞争是很难的。(注意:供应商也可能面临转换成本,这会削弱它们的力量)
供应商提供的是差异化产品。例如,与生产相仿或非专利xx的制药公司相比,生产具有独特疗效的专利xx的制药公司,在向医院、保荐机构和其他药品购买者进行销售时,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供应商群体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没有替代品。例如,飞行员工会在与航空公司进行谈判时,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这部分是因为一名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很难找到替代者。
供应商群体xx有可能实行前向整合。如果行业参与者的利润大大高于供应商,就会吸引供应商进入这个市场。
三、买方议价能力
和供应商一样,不同的客户群体也会拥有不同的议价能力。在下列情况下,客户群体拥有较强的谈判能力:
买方很少,或者每个买方的购买量相对单个供应商的规模来说很大。在通信设备、海洋钻探、大宗化学品等高固定成本的行业中,大宗买方尤为强势。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使得竞争各方面临更大的压力,不得不通过折扣手段保持产能满负荷。
行业产品标准化或无差异化。如果买方认为他们总能找到相同的产品,他们往往就会让供应商之间相互竞争。
买方不需转换成本就可更换供应商。
如果供应商获利过于丰厚,买方xx有可能实行后向整合,自己生产该行业的产品。软饮料和啤酒厂商长期控制着包装材料制造商的议价能力,因为它们威胁后者要自己生产包装材料,而它们有些也确实这样做了。
在下列情况下,买方群体对价格比较敏感:
买方购买产品在其成本结构或采购预算中占很大比重。这时,买方很可能会货比三家,竭力讨价还价,就像消费者在选择住房抵押xx时那样。相比之下,如果某个成本或指出的一小部分,买方通常对价格就不太敏感。
买方群体利润低、现金紧张,或者必须削减采购成本。相反,利润高或现金充裕的客户通常对价格就不太敏感(当然,这时候,产品采购可能也不在其成本中占很多比重)。
买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不受行业产品影响。如果其产品或服务质量受行业产品影响很大,买方通常对价格就不太敏感。例如,电影公司为制作大片在线购买或租用摄影机时,会选择具有{zx1}功能的可靠设备,这时它们并不怎么在乎价格。
行业产品对买方的其他成本没有什么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就会看重价格。相反,如果行业产品或服务能够改善绩效,或降低劳动力、原材料或其他成本,从而使其价值远远超过自身成本,买方通常就会更关心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不是其价格。这样的例子包括税务、会计、测井(测量地下油井状况)等产品和服务,它们可以为买方节约成本,甚至为买方赚钱。同样,买方往往对投资银行等服务的价格不敏感,而更关注服务质量,因为这种服务若是质量太差,会给买方带来高额成本和很多麻烦。
上述对买方议价能力的分析,对个人消费者和B2B客户都适用。个人消费者其实和工业客户一样,如果他们要购买的产品缺乏差异化,或者相对于他们的收入来说价格较高,或者行能不怎么样,他们往往就会对价格更为敏感。要说他们与工业客户有什么主要区别,那就是他们的需求可能更模糊,更难量化。
我们也可以像分析其他买方一样来分析中间客户。所谓中间客户,是指购买了产品但自身并不是最终用户的客户(如组装商或分销渠道)。不过,对中间客户的分析还包括一个重要环节,即:中间客户如果能够影响下游客户的购买决策,就会拥有巨大的议价能力
生产商往往会与某个分销商或零售商达成{dj2}经销协议,或者直接向最终用户进行营销,以此来削弱渠道影响力。零部件制造商为了拥有比组装商更强的议价能力,可能会努力让下游客户更偏爱它们生产的零部件。(何万斌注:由此可见:“顾客是上帝”这句话应该做具体分析,确切的说法应该是“顾客是合作伙伴”)自行车零部件制造商和甜味剂生产商就是如此。杜邦公司(DuPont)不仅向直接购买其纤维产品的地毯生产商宣传自己的Stainmaster纤维地毯品牌,还向下游消费者也进行宣传,从而造成巨大影响,促使消费者纷纷要求购买Stainmaster纤维地毯,尽管杜邦公司自己并不生产地毯。
四、替代品威胁
替代品无处不在,只不过它们往往被忽视,因为它们看起来与行业产品似乎迥然不同。比如有人想买父亲节的礼物,那么领带和电动工具这两种分属不同行业的产品xx可以相互替代。放弃使用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购买二手货而不是新产品,或者干脆自己动手解决(自给自足),这些都是替代品。
如果替代品威胁大,行业获利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替代产品或服务带来了价格上限,从而限制了行业的获利潜力。如果一个行业没有通过产品性能、营销等手段与替代品拉开距离,其获利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增长潜力往往也会受到制约。
替代品不仅会在平稳时期削弱行业利润,也会在景气时降低行业可以收获的利润。例如,在一些新兴的经济体,由于许多消费者选择移动电话作为自己{sg}也是{wy}的通信工具,所以固定电话需求的增长就受到了制约。
在下列情况下,替代品的威胁很大:
替代品具有比行业产品更高的xxx。替代品的相对价值越高,对行业获利潜力的制约作用就越大。例如,Vonage、Skype等低成本网络电话服务的出现,对传统的长话服务提供商带来的冲击,因为现在市场上出现了悠闲和卫星视频点播服务、Netflix等网上影像出租服务,以及谷歌(Google)的YouTube等视频网站。
买方转而使用替代品的成本很低。例如,停止使用一种专利品牌xx,而选择一种分专利xx,通常不会发生多少成本。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会很快转向非组专利xx,而这导致了药品价格迅速大幅下降。
五、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对抗
在下列情况下,竞争对抗最为激烈:
竞争者数量众多,或者规模和实力旗鼓相当。在这种情况下,竞争者很难做到不互抢生意。这时,如果再缺乏行业{lx1}企业,那么对整个行业有利的做法就无法得到贯彻实施。
行业增长缓慢。增长缓慢会加剧企业的市场份额之争。
退出壁垒高企。退出壁垒与进入壁垒相反,如果有高度专用资产,管理层又全力投入于某一特定业务,那么就会形成退出壁垒。由于存在这些壁垒,企业获得的回报纵然很低,甚至亏损,还是不得不留在这个业务市场。这样,就导致了有些企业虽然产能过剩,却仍在勉强维持;而有些发展良好的企业也在遭受损失。
竞争者高度致力于业务运营,并渴望成为{lx1}者,尤其是如果它们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在该行业的经济表现,情况会更为严峻。例如,国有企业的目标可能还包括就业率或声誉。大型企业的业务单位可能会出于形象原因或为了提供整个产品线而进入某个行业。在媒体、高科技等领域,有时个性冲突和唯我独尊的霸气也会使对抗升级,进而损害获利能力。
由于相互不了解、竞争方法不同,或目标差异,企业无法读懂彼此发出的信号。
企业之间的对抗强度不仅反映出竞争激烈程度,从中也能看出企业的竞争基础。企业在哪些维度上展开竞争,以及竞争对手是否也集中在相同维度上展开竞争,都会对获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几乎相同,而且买方没有什么转换成本,这将促使竞争者通过降价来争取新的客户。航空业持续多年的价格战就反映了上述情况。
固定成本高企,边际成本趋低。这会使竞争者面临巨大压力,迫使它们把价格降低到平均成本之下,甚至接近边际成本,以挖取增量客户,同时仍能获得一些赢利以弥补固定成本。造纸、铝材等许多基础材料行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需求没有增长的情况下。投递线路固定的快递公司也是如此,因为不管快递量有多大,都必须维持这个网络。
为实现有效生产,必须大幅扩大产能。就像在聚氯乙烯行业那样,大规模扩大产能,不仅会打破行业的供求平衡,还常常导致长期的、反复行的产能过剩和降价行为。
产品具有易逝性(perishability)。这会有力驱使企业趁产品尚有价值之际进行降价销售。易逝产品和服务的数量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多。西红柿具有易逝性,因为它们会腐烂,同样,各型号的电脑具有易逝性;因为它们很快会过时。如果信息传播太快或者已经过时,从而失去价值,那么信息也可能具有易逝性。在酒店等服务领域,未使用的产能将无法重新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也具有易逝性。
非价格维度上的竞争——如产品特性、支持服务、交货时间、品牌形象等——则不太可能削弱获利能力,因为它会提升客户价值,支持更高的定价。而且,这些维度上的对抗,还可以提升现有产品相对于替代品的价值,或者提高新进入者面对的进入壁垒。虽然非价格竞争有时也会升级到危害行业获利能力的程度,但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要低于价格竞争。
与竞争维度同样需要予以重视的问题是:竞争对手是否在相同维度上展开竞争?当所有的或许多竞争者都想满足相同的需求,或者在相同属性上展开竞争时,就会形成零和竞争。(zero-sum
competition)。在这种情况下,一家企业的收益往往就是另一家的企业的损失,从而导致获利能力的下降。虽然价格竞争要比非价格竞争更容易导致零和结果,但是如果企业对市场进行了细分,将自己的低价产品瞄准了不同的客户,那么价格竞争可能并不会导致零和结果。
因素,而不是力量
五大竞争力量的强度分析表明,行业结构决定了一个行业的长期获利潜力,因为它决定了行业创造的经济价值的分配方式——有多少价值被业内企业保留,有多少被客户和供应商攫取,又有多少受到替代品或潜在新进入者的制约。通过全面考虑这五种力量,战略制定者把握了整体行业结构,而不只是关注其中一个要素。此外,战略制定者会持续关注行业的结构状况,而不是那些短期因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应该避免一个常见的误区,即讲一个行业的某些显著属性误认为是其基本结构。我们来看下列这些属性:
技术和创新
政府
互补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战略研究者十分强调互补品的作用,尤其是在互补效应最显著的高科技行业。但是,绝非只有高科技行业存在互补品。例如,当驾车者找到加油站、获得道路援助和汽车保险时,汽车的价值也会提升。
战略制定者必须追踪互补品对所有五大力量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才能确定它们对获利能力的影响。互补品的存在可能抬高或降低进入壁垒。例如,在应用软件行业,当互补品操作系统软件行业,当互补品操作系统软件的生产商——其中最xx的当数微软公司——提供了一系列工具,方便应用软件编程时,进入壁垒就降低了。相反,如果需要吸引互补品和生产商,进入壁垒势必会提高。视频游戏硬件行业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互补品的存在还可能影响替代品威胁。例如,由于需要建造合适的燃料补给站,所以使用替代燃料的汽车很难取代传统汽车。但是,互补品也可能使产品替代更为容易。例如,苹果公司的iTunes软件就加快了从CD到数字音乐的替代过程。
互补品可以给行业对抗带来正面(如增加转换成本)或负面(如xx产品差异化)的影响。我们也可以通过类似方法分析互补品对买方和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影响。有时候,企业在参与竞争时,会从自己利益出发改变互补行业的状况。例如,尽管从技术角度看,索尼公司(Sony)的标准可能更好,在电影公司发行预录带时,录像机生产商JVC公司还是说服它们采取了它的标准。
识别互补品是分析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做这项工作,就像对待政府政策或重要的技术一样,{zh0}通过五大种竞争力量角度来认识理解互补品的战略重要性。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