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另一重含义_木门长子_新浪博客

我的老家正月十五是不食元宵的,元宵在我记忆里出现大约是一九九三年的事。但有关元宵节的诗有几句却清晰地记得,最熟的大概就是宋代欧阳修所写《生查子 元夕》。诗中写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非常感伤的诗曾经很深地打动过我青春时柔弱的神经。

这种真正的感动缘于一位远房亲戚从台湾来山东老家省亲。那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应该称呼他四姥爷,是我母亲父辈的姑表亲。他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一九四九年离开大陆去台湾,舍下了当时一岁八个月的儿子和青春年少的妻子。原想大概二三个月就能回来将母子俩接过去,但事与愿违一等就是四十四年。九三年两岸通航后老人还是极其谨慎地转道美国回到山东老家。当时能够团聚的同辈老人共十一个,他们都来自大陆的四面八方,曾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分别加入各种党派。如今相聚却是一家相亲抱xx哭,互相唏嘘感叹人生如白驹过隙。攀谈过程中老人问起留在大陆的妻儿,喧嚣声瞬间消失殆尽。所有的人都低下头。许久之后我大姥爷说xx的时候因为国民党家属的原因他的妻子承受不住迫害远走他乡了。走之前没有告诉任何人。其实在那个年代那种环境下她也不可能得到任何人的帮助。这种结局四姥爷也许不至一次的想过了,他的想象中妻子或死、或嫁终是可以再见到儿子,但是突然之间所有的企望都消失了。而他四十多年来再未曾娶妻生子。

那夜正是元宵佳节,门外孩子们的喧闹声时不时传进房来。

四老爷手捧着一碗元宵突然放声大哭,泪珠不停地落入眼前的碗里,花白的头不时抬起低下。我母亲的父辈在过去曾经是个大家族,拥有土地几百亩,仆人、丫环一大堆,很有些《大宅门》里白家的气势。但是在四十年代先是庄稼被日本人征收,后是土地被归公。总之,到四八年底整个家族的财产已所剩无几。各房的子孙们更是四处逃散。战争年代有参加国民党的、有参加共产党、有出国定居的。后来的结果死的死了,升职的升职了,还有一些人远走他乡后隐名埋姓开绐异地生活。十一个团聚的老人是当时所有亲戚中与政治瓜葛不大的人,他们曾经或从事农业、或在矿山做工、或为人师表。听说同辈人中如今有一个是共产党的高官,但是那年我没有见到他。四姥爷的哭声大概引起大家的共鸣,使得房里原本悲凉的气氛更加沉重,似乎压抑了四十多年的愁苦终于有了渲泻的机会,一时间所有的人都跟着啜泣。

那年我二十一岁刚刚毕业分配,刚刚参加中国共产党,刚刚有了自己的男朋友,对一切事都处于懵懂状态。

四姥爷哭泣的过程中从怀里掏出一面手帕,是绢丝的那种白底红花,上面绣了几个墨绿色的字,我曾经接过看了一眼。那几个字是“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他说这块手帕是离开老家当天妻子递给他的。听着很有些戏剧化的味道,但这些都是真实的,因为他的眼泪告诉我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已经没有必要再用虚夸博得他人的同情。在台湾的日子里老人一直跟着弟弟一家生活,没有自己的家庭、没有自己的孩子。他把一生所有的积蓄在那次回乡时分送给了在场的同辈或小一辈的人,然后孤独地离开。

今年的元宵节听母亲说四姥爷已经病入膏肓在美国xx。一时间我的心里竟然有了很深的伤痛。人生短暂,不过几十年,其中我们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幸与不幸。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同时还有可能面对战乱、疾病等人为的灾难。能够好好过日子的时光真的不多,所以一定要珍惜!人这一辈子不该错过的人或事一定不要错过!团圆不应该只是元宵的寄托更应该是一种必然的人生选择!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元宵的另一重含义_木门长子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