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简介- 北京真道教会——为基督赢得这城市- 张颂恩 ...
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简介 [原创 2010-02-20 12:20:18]   
2009-03-30 14:03

保安族的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是保安族全民信仰宗教。保安族先民不论是元代的色目人或蒙古人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伊斯兰教在其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清代初,伊斯兰教苏菲派传入中国并形成门宦以后,保安族主要信奉嘎的林耶教派的崖头门宦和高赵家门宦,少数人信奉花寺门宦和伊赫瓦尼。

基本信仰有五个方面:

(1) 信仰“安拉”(即真主)。认为“安拉”是{wy}的神,任何信徒都不能“以物配主”,也就是说,在信仰的对象上,不能以任何其它神灵同“安拉”并列。但“安拉”又没有具体的形象。在伊斯兰教的经语中,“安拉”是“无似象,无如何,xx无样,而又无所不大的创造宇宙万物的{wy}的主宰”。

(2) 信仰“天仙”。伊斯兰教认为,“天仙”是供“安拉”使唤的差役,数目很多,职务各不相同。

(3) 信仰“经典”。认为“安拉”给每个“选知”都降有一本经典,《古兰经》提到的大经典是“富尔尕尼”(即《古兰经》)、“诗拉特”(即《xx全书》)、“引支勒”(即《新约全国》)和“载布尔”(即达伍德的《xx·诗篇》),并把承认这四部经典的人,称为“有经典的人”。但被认为降自“安拉”的真经是《古兰经》。

(4) 信仰“使者”。伊斯兰教认为,自人祖“阿丹”以来,“安拉”曾派了许多“使者”或“先知”向人类传播“正道”,穆罕默德是{zh1}的使者,又叫“封印的圣人”

(5) 信仰死后的复活和审判。同其它宗教一样,伊斯兰教也有生前和死后的“两世”之说,不过在用词和具体说法上略有不同。

崖头门宦与高赵家门宦:

崖头门宦因其始传人祖籍在今积石山县刘集乡崖头村而得名。在保安三庄的大墩村,有百分之九十的保安族信奉崖头门宦。

崖头门宦的道统源流是清光绪初年河州花寺门宦的阿訇马如彪,由马占鳌资助、委派前往麦加朝“天房”。其时,马如彪接受了沙孜林耶道堂“口唤”,返回家乡后传其教旨,被花寺门宦负责人马永岭斥为“新教”。从此花寺门宦内部分成了老教与新教两派。

崖头门宦主要信奉“虎非林耶”(虎夫耶)的教义、教律,其遵行既有“虎非林耶”(虎夫耶)的干功,也有沙孜林耶的遵守,还掺杂了乃格什板顶耶的教法,与其他门宦不同之处在于这个门宦只尊活着的穆什勒德(教主),不尊已无常(亡故)的穆什勒德。

崖头门宦遵守严谨,对“天命”、“圣行”不得有丝毫违背。要求教民必须严格遵守“舍勒阿提”(即严格履行五功和基本信仰),在此前提下,才要求干“托勒盖提”(道乘),再后干“哈格盖提”(真乘)。

崖头门宦的主要传教地区在今保安族聚居的积石山县大河家乡;其次在今临夏州各县,以及兰州市、临潭县、岷到、定西到。在今青海省民和县的西马营、循化县和西宁市等地,也有该门宦的信奉者。

高赵家门宦是从崖头门宦分出来的,因其创始人马以黑雅的籍贯是积石山县高赵家村而得名,信奉该门宦的保安族主要分布在高赵家村,其余散布于大河家乡的大墩、甘河滩和刘集、柳沟、癿藏,以及临夏县的银滩乡等地。

高赵家门宦遵行《古兰经》、“天命”和“圣行”。主要特点是在夜间聚会,大点香火,高念“则可若”。另一特点是既信“真主”,又信“桃花”(马桃花),不修建拱北和道堂,一般都在教徒家中活动,较大的宗教活动则在教主家举行。

该门宦教主本身没有大的特权,也无不合理的摊派,教徒的奉钱基本上是自愿的。其宗教生活(包括五功)涣散,宗教意识较淡薄。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05
达斡尔族的宗教信仰

达斡尔族信仰的原始宗教,被称为萨满教。这种原始宗教的信仰特点是,崇拜众多的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供奉各种神灵,祈求各种神灵的保佑。祭祀神灵主持宗教活动的是“耶德根”。他身穿法衣跳神,神灵附体作为人与神的中间媒介,代表人向神灵的献祭祈求,又代表神灵向人传谕。人们称其为萨满。

达斡尔族对信仰的神进行供奉,有偶像和无偶像两种。如供奉的天神、河神等是无偶像的;偶像按想象塑造其形象加以崇拜,如以木雕或金箔或布剪成人形的偶像。

达斡尔族对神灵的祭拜主要有以下几种:

(1)祭敖包,也就是祭神灵。“敖包”是在山岗上用石头堆起的小圆丘,上插树枝表示天、地、山、河诸神所在。进行祭祀举行仪式,要宰猪屠羊。以其头、胃、心肝等奉祭,众人下跪,耶德根祷告,祭祀完后会餐。在清代,以旗为单位的祭祀称为官祭,由官方主办祭祀,以村为单位的祭祀称为民祭,也有数村联合祭祀。除此之外每年春秋也举行祭祀,一般在五月进行春祭,其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能风调雨顺,兴旺发达;秋祭一般在8月,以表示感谢诸神恩赐而保丰收。

(2)河神也是无偶像,一般是渔民或放木排的人祭祀,以求捕鱼、放木排顺利,如遇大旱时,也要祭河神,由全村妇女到河边祭河神赐雨。祭时要宰鸡,将整张鸡皮剥下来,挂在杆上作为供奉河神的祭品,主祭者祈祷降雨。解除干旱,妇女叩拜,同时在河边煮鸡肉,熟后吃鸡。吃完用盆、桶等在河边舀水,互相泼水。

(3)天神无偶像,遇到天灾xx,要对天神进行祭祀,祭祀时门***一双靴子,院子的南角架一横木,并用被子或毯子遮盖,关上大门,不许任何人出入,房顶上有一人持***瞭望。据说最早祭天神时因无牛而偷牛祭祀,为不留下牛蹄印而给牛蹄穿上靴,怕牛主追来而关上大门;靴子挂在门外,只有靴印而无牛蹄迹;横木上搭上被子是为了挡住吉雅其神的视线,看不见宰牛,房顶上的人是为防备牛主追至。在院子中架一大锅,锅旁设案,然后把牛牵至案前,由主祭者念诵祭词,宰牛后,割牛尾、胆、蹄等供奉,{zh1}众人共餐牛肉,毕,众送神归天,开门散去。

祭祀各种神,其目的是通过对诸神的供奉,以达到神灵保佑,避灾求吉,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牲畜兴旺,去病保平安。尽管人们不断祭祀供奉各种神灵,自然灾害仍不能xx。随着科学知识在达斡尔人中传播,信仰萨满教的宗教观念日渐淡薄,萨满教开始衰亡。达斡尔族受蒙古族和汉族的影响,也有一部分人信奉喇嘛教和崇拜关帝。但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是与社会的经济、生活以及民族传统、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关联着的。因此,萨满教在很长时间在达斡尔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尤其是宗教信仰上,还是居于主要的、统治的地位。

(4)萨满的职能和法器

达斡尔族的萨满教主持者耶德根,最早是由女性担任,”这是最古老称呼的遗留,保持了母系氏族社会萨满的女性本源”。到父系社会,男的成为主持者,但仍沿用耶德根,名称男女兼用。达斡尔族的耶德根,作为哈拉和莫昆的成员,由他主持举行大型祭祀,而低于耶德根地位的是斡托喜,是娘娘神的代表,女性。耶德根的助手巴格其也能独自主持一般小的祭祀活动。这些人员不脱离生产劳动。耶德根还进行驱鬼治病活动。耶德根在跳神时,穿上法衣,戴上神帽,穿上神靴,敲击神鼓,边击边走,忽前忽后、忽左忽右,旋转、跳跃、坐下,用歌词唱诵患者的病情,以神灵附体,驱送鬼魂。

关于耶德根跳神用的服饰,大体如下:

法衣也称神衣,达斡尔语称为“扎瓦”。与一般的服装不同,法衣华丽精致,是用熟软的皮缝制而成。式样为对襟长袍,无领,襟上有铜扣八枚,前胸为一大镜护胸,缀有三十小铜镜,背后为一大镜护背,两旁各有两小镜。铜镜,达斡尔语称“托里”。据传耶德根跳神时带上铜镜,可保护自己的魂灵不被精灵鬼怪摄去。法衣的肩部有布制两只小鸟,雄在左,雌在右。据说这是耶德根的使者。长袍背后自腰以下绣着日、月,以及松树下的鹿图,图上下排有两行二十四条飘带,这是耶德根神灵的羽毛。袖筒及长袍两侧下摆,各绣有三条花绒,条上缀小铜铃。

神帽,是耶德根跳神时的头饰。达斡尔语称“玛嘎拉”。帽架是用铜或铁等金属条片制作,帽边系于颏下的布带,帽顶有一圆形铜片,上有一对鹿角。角叉一般在三叉以上,以作识别耶德根资历的标志。角叉上悬着数条绫带,两角中间立一铜制飞鸟,象征布谷鸟这一神灵。帽前正中配一小镜,称为“照妖镜”。帽沿上有黑色丝绶遮住其眼脸。还有神靴,用狍子腿皮、颈皮缝制。

耶德根跳神用的法器,有神鼓和神槌。达斡尔语称神鼓“翁土尔”,以榆木板条弯成圆圈,直径二尺余,用狼皮或牛皮蒙面,鼓背边上钉有三个小铁,圈成三角形,以系皮条为持鼓之用。达斡尔语称神槌“吉苏尔”,用细藤条为心,用毛朝外的兽足皮套着。耶德根跳神时右手握着神槌,左手持单面鼓,击鼓发出震响声。耶德根在跳神时穿着这种服饰,使用这些法器,施行法术,构成萨满教宗教活动最主要的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跳神活动已经成了历史陈迹。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05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祖先。重要的宗教活动有祭山神、祭龙潭、祭祖先等。普米族的宗教信仰还受到藏传佛教、纳西族的东巴敖、摩梭人的达巴敖的影响。

1.丁巴教

普米族的巫师过去又称丁巴,他们信奉的宗教被称为“丁巴教”。但后来不用“丁巴”这个名称,而改称巫师为“韩规”或师毕。丁巴敖也称作“韩规教”。

“丁”是指土地,“巴”指普米。丁巴敖是指普米土地上的宗教。丁巴教信仰巴丁喇木女神。丁巴敖的神鬼体系比较庞杂,在全部神鬼中,属于本民族创造的不超过1500个,其余异族创造的神鬼中,以藏族创造的神鬼居多。

丁巴的活动,包括驱鬼,焚尸送葬、给婴儿起名字,孩子十三岁进行成年仪式等。另外,祭祀山神、天神、地神以及祖先和年节,婚娶、生育、收割、乔迁新居等庆典活活也是丁巴的主要活动内容。

韩规只能由普米的某些姓氏担任。韩规实行父子相传,但只传给一个儿子。每个普米家庭都有自己的韩规,每个韩规都有自己的信徒。信徒从事宗教活动时,只能请自己的韩规主持。韩规则必须熟悉各家信徒的族谱和送魂路线等情况,以担当有关信徒通神的桥梁。

丁巴教有五个教派,就是“一董当吉管布”、“一董翁扎比马”、“一董瓦沙”(黑教)、“一董吉录扎布”、“一董吉也得吉”。前三派在云南、四川的普米族中传播,后两派的分布情况不详。据传说,丁巴教的始祖名叫“松吉达拥卓巴”,其下有三百六十位大神,分管四方。

2.自然崇拜与多神信仰

普米族人对于山川日月等自然现象和动植物都有崇拜,凡遇节庆、婚嫁、生育、出行、上山下地、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杀牲祭献神灵,祈祷消灾免难。主要活动有“祭家神”、“祭灶神”、“祭山神”、“祭神潭”、“祭梭塔”、“祭房头”及“开财门”等。

祭社神,普米语称之为“日真崩”。每个村寨在附近的山林中认定某棵xx栗树(或松树)为全村的神树,由村寨成员集体祭祀。各户又分别认定一棵松树或麻栗树为自己家的神树,多在七月或腊月的某{yt}举行祭祀。

每个普米族村寨都认定一座山作为自己村寨的山神。在四、五月封山和八、九月开山时,全村公祭“山神”。请韩规诵经祈祷,以牛、羊作牺牲供祭。作祭的牛称作“莫瓜”,即“天牛”,祭前,不论它走到那里,都不许伤害。

祭天仪式是最隆重、最复杂、所耗牺牲最多的,这种祭祀仪式每三年举行一次,主要是以氏族为单位居住的地区。祭礼对象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雹等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祭天仪式已很少举行。

普米人称山泉为龙潭。兰坪普米族在正、二月举行祭祀,宁蒗普米则在三月或七月举行。各户祭毕,再全村共祭,设“尼塔”标竿及面偶五十个,用牛奶、酥油、乳饼、鸡蛋、茶叶、清酒等素食供奉。当天各户不能食肉,以示虔诚。

公祭龙潭活动多选在农历三月初五或是七月十五举行。祭前要搭好祭塔、备好礼品,祭坛上还要插上一根6米长的标竿,竿尖上挂7个用箐鸡或鹦鹉毛扎成的六角形斗架,作为泉水神的所在。祭祀时,韩归登坛念经作法,祷毕,将在巫棒上压制的百余具水栖动物面偶和部分祭品投入泉中,表示龙潭神已享用。祭祀结束后,全村人在龙潭附近露宿之夜,杀鸡宰羊,饮酒食肉。沟水旁,巫师和老人向年轻人说唱祭龙坛经和本民族的创世纪古歌《直呆木喃》,祭山泉活动又成了普米族重要的娱乐活动。

普米族社会还存着图腾崇拜的遗迹,尤其是在宁蒗、木里、盐源等县的偏僻地区。普米族的图腾崇拜物有蟾蜍(蛙)、虎、熊、草、狗等,主要是蟾蜍和虎。

3.巴丁喇木

巴丁喇木是普米族、藏族,摩梭人共同崇拜的女神。传说她是一位美丽能干的女神,身穿白衣、白裙、骑着白骡,只饮清泉和牛羊奶,不食五谷。她的化身被认定是位于四川省木里县屋角区孜山腰岩洞里的一尊钟乳石。普米人认为她是{wn}的神,能保佑人丁平安,家庭和顺,婚姻美满,众畜兴旺。特别是妇女不孕,可以乞求巴丁剌木的帮助。

由于巴木喇木是过穴居生活的,人们只能在山野岩穴中祭祀她。这反映了对巴木喇木的信仰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居无定处的原始游猎时代。对巴丁剌木的信仰,还包含着更深的寓意。“巴”是族称,“丁”是土地,“剌”是虎,“木”是女性。全意为“西番土地上的母虎神。”称母虎而不称公虎,是由于对巴丁剌木的崇拜产生于母系社会。

4.喇嘛教

由于藏族的统治势力,一度曾统治过普米地区,所以部分普米族也信仰喇嘛教。喇嘛所从事的活动,大致与韩规相类似。普米族的喇嘛平时不在寺院居住,而住在自己的经堂内。大喇嘛脱离生产,终身从事宗教职业。婚丧嫁娶时,请喇嘛念经。普米人生病时,也请喇嘛赶鬼。办大事都要请喇嘛念经,遇到意外和灾难时,也要请喇嘛来解除。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06
鄂伦春族的宗教信仰

鄂伦春族主要信仰萨满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信仰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早期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崇拜 由于人们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感到畏惧而产生崇拜。“居拉西其”是天老爷,每家农历三十或初一要朝南方供天。

崇拜太阳。鄂伦春人认为,太阳(得勒钦)至圣,给人们带来温暖光明。他们正月初一要拜太阳,供奉太阳神像。遇到委屈、苦难都要向太阳诉说,祈求保佑。发生日蚀则敲击铜盆拯救太阳。

崇拜月亮。除了在神像上画月亮外,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要供奉月亮。鄂伦春人认为月亮是负责夜间照明、监督野兽行动的值班神。若打不到猎物,他们就在空地上放一个盆子,向月亮叩头,祈求月亮保佑他们打到猎物。发生月蚀,也要击盆叩头拯救月亮。

崇拜星辰。鄂伦春人对北斗星和三星尤为笃信。北斗星(奥伦博如坎)象征长寿,除夕晚上,他们要向北斗星跪拜,告诉它又增加了一岁。

崇拜“恩古包”。恩古包包括三大神:“阿路狄达力”(雷神)、“毛鲁开依达力”(旋风神)、“根球鲁阿狄尔”。鄂伦春人认为雷神是一位很大的神,打不到猎物或人有病时,都向它祈祷。他们对旋风感到神秘,人畜避免走旋风刮过的地方。

崇拜虹。认为是天与地接起来了,要叩头祷告。

崇拜山神。山神(白依那恰)是在高山大树上砍去树皮画上的一个脸形,猎人路过时,要向它跪拜叩头,请求山神保佑多打野兽。在吃饭饮洒前,要将饭碗、酒杯在空中绕两圈,以表示让白依那恰先品尝。

崇拜马神(昭路博如坎),供了马神后,可保佑小马驹健康长大。

宗拜草神(楚卡博如坎)。马有病时,在草甸上供野鸭和细鳞鱼,祈求楚卡博如坎保佑。

崇拜火神(透xx如坎)。鄂伦春族除夕之夜都要点篝火,供酒肉,磕头祈求保佑。

〈二〉图腾崇拜 鄂伦春族崇拜的动物主要有虎、狼、熊。在他们眼中,这些动物似乎与自己的祖先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对它们都不直呼其名:虎(塔斯喀)要称之为“乌塔气”(太爷)或“博日坎”(神);狼(吉斯克)要称之“嗡”或“大嘴巴”;熊(牛牛伙)要称之为“雅亚”(祖父)、“阿玛哈”(舅舅)、“额替堪”(老头)或“太帖”(祖母)、“额聂赫”(伯母)。他们对熊尤其敬畏,猎到熊后,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并且有一些禁忌。打到熊后,要假装哭着把它抬回来,吃熊肉之前,必须先向之叩头。熊头必须留在猎获处进行风葬,不能食用。吃剩的熊骨头等要由猎熊人收起来,举行送葬仪式之后,假哭一通,再将其风葬或土葬。分熊皮时,一个人拿熊皮在乌力楞中挨户串门,以示与熊告别。

〈三〉祖先神崇拜 祖先神鄂伦春语称“阿娇儒博如坎”。“阿娇儒”是根的意思。鄂伦春人认为祖先的灵魂对本氏族活着的人还有佑护或惩罚的作用。他们每户都供奉祖先神,每逢年节都要烧香、上供、磕头,求其保佑。在每三年一次的氏族大会上,要对阿娇儒博如坎进行祭祀,仪式十分隆重,其习至今尚存,只是规模、形式有所变化。

鄂伦春族氏族制瓦解后,其宗教信仰主要转变为偶像崇拜。鄂伦春供奉的神像分为三类:一类为木制的,称为“毛木铁”;一类是画在纸上或布上的,称为“阿尼罕”;一类是绣在布或狍皮上的。木刻的神多为祖先神,画像上的多为野外的神,绣的是管马的神。

〈四〉萨满教 鄂伦春族信奉原始的萨满教。萨满男的称“尼罗萨满”,女的称“阿西萨满”。萨满的来源有:一,得病后许愿当萨满,经萨满跳神病愈,即还愿成为萨满;二,老萨满死后,他的神会找另一个人附体,找到的这个人能说出老萨满的情况,就可以成为萨满。萨满有“阿娇儒”萨满与“德勒库”萨满之别,前者为氏族萨满,一个氏族只有一个,后者为流浪萨满,可以有数个。因此鄂伦春族奉前者为正神,其xx要高于后者。萨满供的神多寡不一,但总称为“斯文”。一个萨满有多少神,可以从他们的“档士”(登记各种神的用具)看出来,“档士”上刻的一个豁口就表示一位神。

每年春季,鄂伦春族举行纪念性的祭神活动和娱乐性的敬神赛神活动。选择好日期、地点,人们便按时将供品准备好。祭祀活动开始,神鼓敲过三遍,萨满由二神引路,四侍卫随从,环绕一圈步入围门。萨满头戴神冠,穿神衣,神衣上缀有贝壳、纽扣,腰间皮带上有各色飘带,前襟后背挂满大大小小的铜镜,总共约百余斤重,走动时叮叮咚咚。二神宣布仪式开始,萨满开始请神,与二神对唱《请神歌》。三遍鼓声响过,萨满进行跳大神表演。随着鼓声、歌声节奏渐快渐响萨满越跳越快,叮当声也越来越响。{zh1}萨满疯狂起来,眼睛朝天,口中大声念诵,全身抖动,转如旋风。当达到顶点时,萨满突然大叫一声,冷不防倒在一边,这时,四周的人必须要接住倒下来的萨满,若接不住,则意味着{wn}之神不肯下凡,整个跳神就失败了。接住之后,萨满慢慢站起来,暗示神已在身,接着唱起《吉祥神歌》,众人合唱,祈祷神灵。歌毕,二神宣布仪式结束。这样的活动一般要进行三天,参加活动的人们心情舒畅。整个场面充满欢乐气氛。

驱除病魔时萨满的跳神仪式不用供品,只燃香柱,一般在晚上进行。请神人家在门前点起篝火,萨满在二神的配合下开始请神。这时需将一团撒有“阿查”(能发出香味的爬山松叶子)的火炭放在萨满面前用以引路。然后萨满便开始了全身抖动,说明“神已附体”,于是开始说唱,与二神一问一答,请神看病。如果病人病情严重,则让其躺在床上,萨满向病人身上喷水,以此治病。

萨满为别人跳神看病不要任何报酬,平时也同大家一样劳动,虽受敬重,但没有任何特权。私有制产生后,萨满为人跳神也收取一些报酬,但总的看来,他们是以自食其力为主,始终没有形成如其他民族中所有的那样的职业僧侣的宗教团体。

〈五〉占卜 鄂伦春语叫“阿嘎沮”。其目的是为了预卜猎获品的多少、知吉凶祸福。方法有多种,如用野兽肩胛骨占卜,把啃光肉的肩胛骨放到火里烧,如烧制的骨缝为顺茬、清晰,则视为吉利。与占卜相关的是算卦(阿嘎钦)。方法是用猎枪枪筒绑上斧子,对神依次发问,问得对时,手持枪柄,轻轻一抬便可抬起;问得不对,则手抬不起枪来。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08
鄂伦春族的宗教信仰

鄂伦春族主要信仰萨满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信仰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早期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崇拜 由于人们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感到畏惧而产生崇拜。“居拉西其”是天老爷,每家农历三十或初一要朝南方供天。

崇拜太阳。鄂伦春人认为,太阳(得勒钦)至圣,给人们带来温暖光明。他们正月初一要拜太阳,供奉太阳神像。遇到委屈、苦难都要向太阳诉说,祈求保佑。发生日蚀则敲击铜盆拯救太阳。

崇拜月亮。除了在神像上画月亮外,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要供奉月亮。鄂伦春人认为月亮是负责夜间照明、监督野兽行动的值班神。若打不到猎物,他们就在空地上放一个盆子,向月亮叩头,祈求月亮保佑他们打到猎物。发生月蚀,也要击盆叩头拯救月亮。

崇拜星辰。鄂伦春人对北斗星和三星尤为笃信。北斗星(奥伦博如坎)象征长寿,除夕晚上,他们要向北斗星跪拜,告诉它又增加了一岁。

崇拜“恩古包”。恩古包包括三大神:“阿路狄达力”(雷神)、“毛鲁开依达力”(旋风神)、“根球鲁阿狄尔”。鄂伦春人认为雷神是一位很大的神,打不到猎物或人有病时,都向它祈祷。他们对旋风感到神秘,人畜避免走旋风刮过的地方。

崇拜虹。认为是天与地接起来了,要叩头祷告。

崇拜山神。山神(白依那恰)是在高山大树上砍去树皮画上的一个脸形,猎人路过时,要向它跪拜叩头,请求山神保佑多打野兽。在吃饭饮洒前,要将饭碗、酒杯在空中绕两圈,以表示让白依那恰先品尝。

崇拜马神(昭路博如坎),供了马神后,可保佑小马驹健康长大。

宗拜草神(楚卡博如坎)。马有病时,在草甸上供野鸭和细鳞鱼,祈求楚卡博如坎保佑。

崇拜火神(透xx如坎)。鄂伦春族除夕之夜都要点篝火,供酒肉,磕头祈求保佑。

〈二〉图腾崇拜 鄂伦春族崇拜的动物主要有虎、狼、熊。在他们眼中,这些动物似乎与自己的祖先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对它们都不直呼其名:虎(塔斯喀)要称之为“乌塔气”(太爷)或“博日坎”(神);狼(吉斯克)要称之“嗡”或“大嘴巴”;熊(牛牛伙)要称之为“雅亚”(祖父)、“阿玛哈”(舅舅)、“额替堪”(老头)或“太帖”(祖母)、“额聂赫”(伯母)。他们对熊尤其敬畏,猎到熊后,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并且有一些禁忌。打到熊后,要假装哭着把它抬回来,吃熊肉之前,必须先向之叩头。熊头必须留在猎获处进行风葬,不能食用。吃剩的熊骨头等要由猎熊人收起来,举行送葬仪式之后,假哭一通,再将其风葬或土葬。分熊皮时,一个人拿熊皮在乌力楞中挨户串门,以示与熊告别。

〈三〉祖先神崇拜 祖先神鄂伦春语称“阿娇儒博如坎”。“阿娇儒”是根的意思。鄂伦春人认为祖先的灵魂对本氏族活着的人还有佑护或惩罚的作用。他们每户都供奉祖先神,每逢年节都要烧香、上供、磕头,求其保佑。在每三年一次的氏族大会上,要对阿娇儒博如坎进行祭祀,仪式十分隆重,其习至今尚存,只是规模、形式有所变化。

鄂伦春族氏族制瓦解后,其宗教信仰主要转变为偶像崇拜。鄂伦春供奉的神像分为三类:一类为木制的,称为“毛木铁”;一类是画在纸上或布上的,称为“阿尼罕”;一类是绣在布或狍皮上的。木刻的神多为祖��神,画像上的多为野外的神,绣的是管马的神。

〈四〉萨满教 鄂伦春族信奉原始的萨满教。萨满男的称“尼罗萨满”,女的称“阿西萨满”。萨满的来源有:一,得病后许愿当萨满,经萨满跳神病愈,即还愿成为萨满;二,老萨满死后,他的神会找另一个人附体,找到的这个人能说出老萨满的情况,就可以成为萨满。萨满有“阿娇儒”萨满与“德勒库”萨满之别,前者为氏族萨满,一个氏族只有一个,后者为流浪萨满,可以有数个。因此鄂伦春族奉前者为正神,其xx要高于后者。萨满供的神多寡不一,但总称为“斯文”。一个萨满有多少神,可以从他们的“档士”(登记各种神的用具)看出来,“档士”上刻的一个豁口就表示一位神。

每年春季,鄂伦春族举行纪念性的祭神活动和娱乐性的敬神赛神活动。选择好日期、地点,人们便按时将供品准备好。祭祀活动开始,神鼓敲过三遍,萨满由二神引路,四侍卫随从,环绕一圈步入围门。萨满头戴神冠,穿神衣,神衣上缀有贝壳、纽扣,腰间皮带上有各色飘带,前襟后背挂满大大小小的铜镜,总共约百余斤重,走动时叮叮咚咚。二神宣布仪式开始,萨满开始请神,与二神对唱《请神歌》。三遍鼓声响过,萨满进行跳大神表演。随着鼓声、歌声节奏渐快渐响萨满越跳越快,叮当声也越来越响。{zh1}萨满疯狂起来,眼睛朝天,口中大声念诵,全身抖动,转如旋风。当达到顶点时,萨满突然大叫一声,冷不防倒在一边,这时,四周的人必须要接住倒下来的萨满,若接不住,则意味着{wn}之神不肯下凡,整个跳神就失败了。接住之后,萨满慢慢站起来,暗示神已在身,接着唱起《吉祥神歌》,众人合唱,祈祷神灵。歌毕,二神宣布仪式结束。这样的活动一般要进行三天,参加活动的人们心情舒畅。整个场面充满欢乐气氛。

驱除病魔时萨满的跳神仪式不用供品,只燃香柱,一般在晚上进行。请神人家在门前点起篝火,萨满在二神的配合下开始请神。这时需将一团撒有“阿查”(能发出香味的爬山松叶子)的火炭放在萨满面前用以引路。然后萨满便开始了全身抖动,说明“神已附体”,于是开始说唱,与二神一问一答,请神看病。如果病人病情严重,则让其躺在床上,萨满向病人身上喷水,以此治病。

萨满为别人跳神看病不要任何报酬,平时也同大家一样劳动,虽受敬重,但没有任何特权。私有制产生后,萨满为人跳神也收取一些报酬,但总的看来,他们是以自食其力为主,始终没有形成如其他民族中所有的那样的职业僧侣的宗教团体。

〈五〉占卜 鄂伦春语叫“阿嘎沮”。其目的是为了预卜猎获品的多少、知吉凶祸福。方法有多种,如用野兽肩胛骨占卜,把啃光肉的肩胛骨放到火里烧,如烧制的骨缝为顺茬、清晰,则视为吉利。与占卜相关的是算卦(阿嘎钦)。方法是用猎枪枪筒绑上斧子,对神依次发问,问得对时,手持枪柄,轻轻一抬便可抬起;问得不对,则手抬不起枪来。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09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

土家人的宗教信仰,旧时有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与巫术信仰。还有部分人信仰从异民族传入的道教、佛教,基督教。

(一)多神信仰

土家族先民们也经历了早期人类的“万物有灵”观念的阶段。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这种万物有灵信仰变成了多神信仰。

1.猎神

多数土家人尊媒山为猎神。她是一位美丽勇敢而又善射猎的姑娘。媒山神位设置在堂屋内(意念神位)或室外(在僻静处砌石小屋),祭祀时间多在出猎前{yt}晚上的夜深人静时刻。祭祀时必须衣冠整洁,而且不得出语粗俗,以免惹恼了这位猎神姑娘。人们祭猎神,目的是祈求她保佑猎人平安,保佑捕获到丰足的猎物。在长阳、五峰、鹤峰等县,人们敬奉的猎神叫张五郎。酉阳、黔江、秀山等地以山神为猎神。

2.土地神

土家地区有众多的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家的土地神。土地神主管家禽家畜、虫害兽害等。土家人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神生日烧香烧纸、虔诚奉祭、祈求土地神赐予丰收,安泰。

3.生育神

土家妇女生下孩子后,便剪一个打伞的菩萨——巴山婆婆,贴在碗柜或火坑屋的板壁上,产妇每日吃饭时,都得敬她。婴儿到三四个月后,逢年过年和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也得祭祀,祈求巴山婆婆保佑孩子健康。到孩子十二岁时人们把贴着的菩萨像撕下烧掉,祭祀并送归神位。

此外,土家人还敬奉管五谷丰收的五谷神,管六畜兴旺的四官神等。

(二)图腾崇拜

土家人的先民巴人以白虎为图腾。在巴人活动过的广大地区,历代不断有众多的虎饰文物如錞于、铜剑、铜戈、铜钺出土。

土家地区建有白虎庙,长阳等地修有白虎寺。人们还以白虎做家神,用纸或布画虎贴于堂屋,用木雕有虎形象的吞口,用以驱邪。他们的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使孩子们从小便得祖先荫护,不受鬼怪侵扰。结婚时铺虎毯、跳丧时唱“三唱白虎当堂坐,当堂坐的是家神”类祭祀歌。酉阳、秀山等地土家人在堂屋后墙中间位置放一凳子,用作白虎坐堂的神位。这种对白虎的崇拜,代代相传,深入土家人生活的诸多方面。

此外,土家族中还有部分人以鹰为图腾。

(三)祖先崇拜

土家人的祖先崇拜,包括对远祖廪君的崇拜、对土王的崇拜、对家先的崇拜。

1.廪君崇拜

传说廪君死后瑰魄化为白虎,因为虎嗜人血,古代曾用人牺牲来祭祀它。清江流域及附近地区设有许多寺庙,其中大多是向王庙、相王庙、“向王天子庙”里面供奉着廪君神像。船邦、船夫因为廪君开拓清江有功而怀念它,祭礼它、求它保佑。

2.土王崇拜

土司制度在土家地区有较长的历史、土司统治时期,土王是土家地区生活的主宰,土司对土民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人们认为,即使土王死亡,其灵魂照样会管民间的一切,因此便祈求土王灵魂保佑太平。也有一些土王在世时或施政有方,使土家地区繁荣兴盛一时。人们为了缅怀他们而立庙祭祀。

改土归流后,汉民族的儒家思想、宗法制度对土家人影响越来越大,土家族修建宗族祠堂、修族谱的越来越多。对宗族祖先的祭祀也愈加注重。他们在堂屋供奉“天地君亲师”位,也重视祭祀家族祖先了。

(四)鬼神信仰与巫术

土家人旧时信仰鬼神。一般来说,他们以为神会保佑平安、鬼是带来灾祸的,因而他们对待鬼神的态度也不一样,对神敬祭,对鬼则用巫术驱赶、捉杀。

从事祭神驱鬼巫术的人常是土老司,土家语称他叫“梯玛”。土司统治时期,土老司权限较大,他可管村寨的祭祀、驱鬼、许愿、还愿、婚姻与婚礼,求子嗣、求雨、解纠纷、治病、占卜、丧葬等。土老司所用的法器有师刀、斩刀、铜铃、牛角号、五彩柳巾棒等,其装束是头戴凤冠,上穿花褂子、下系八幅罗裙。

土家人认为恶鬼有麻阳鬼、青草鬼、水鬼、过堂白虎等,这些鬼给人带来灾祸、疾病甚至死亡。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土家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鬼神观念逐渐淡化。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10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

高山族还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仪式。他们崇拜精灵,各地信仰的神不一,不天神、创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灵妖怪。祭仪有农事祭(包括开垦祭、播种祭、除草祭、收刈祭、新谷入仓会等,主要的是栗祭)、狩猎祭、渔祭、祖灵祭等。盛行巫术,其占卜方法有鸟卜、梦卜、水占、竹占、瓢占、饭占等,并有多种形式的巫术。

(一)灵魂崇拜

高山族社会是一个灵魂崇拜及祭祀盛行的社会。灵魂,被认为充斥于宇宙万物,从浩渺苍穹的日月星辰、浮云彩霞、霹雳闪电,到辽阔大地的山川湖海、飞禽走兽、螣蛇游鱼,无不具有神秘的灵魂。在他们看来,千年古木的蓊郁葱茏,萧瑟茅芦的迎风摇曳,如同活人动作神态一样,是受某种灵魂所支配的。这种泛神论观念存在于扑朔迷离的图腾神话和图腾艺术里面,也体现于繁褥冗长的祭祀仪礼之中,例如人祖神话传说中溯源人类生于巨石、大树、蛇、虫、鸟等,排湾人在门楣窗檐以及人体上有关百步蛇与人头的的纹饰与图绘,曹人对榕树的祭礼与禁忌,都是泛神论观念的产物。

高山族一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永世长存,并在默默中保佑其子孙后代。一般称灵魂为神,对神的信仰大部分就是对祖先的崇拜。从而将祖训看成是神的旨意不敢违犯。同时还相信祖神会附托在动物身上。传说“西稀利”(小鸟,形似麻雀)和“夫伦”(毒蛇名,即百步蛇)是神灵的化身,人们不能杀害。过去,高山族中还传说“西稀利”的不同叫声,会暗示给人吉凶祸福,排湾人之后以喜爱蛇形的雕刻,据说也是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对其他的自然现象、疾疫、灾害等,都认为有神在司掌。神有好坏之分,祭祀好神求降人以幸福,农业丰收,多得猎物和鱼类,并祈祷好神xx坏神所带来的各种灾害。

总之,祖灵崇拜不仅渗透到高山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了深入到每个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变成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强有力的支柱。

(二)占卜

高山族征兆迷信很盛行。他们迷信日食、月食、彗星、鸟鸣、鸡啼、作梦、生双胎等等,包含着祖灵与鬼神对人的启示、警告,会产生某种惩罚或赏赐。由于某些自然现象和事物变化被认为有预知吉凶的征兆,人们因此在出猎、征战、耕作以及祭祀过程中,十分留心征兆变化,甚至先行占卜,以决定行动的可否与步骤。

高山族征兆迷信的范围广泛,休征包括豹、鼠、树木、薪炭、水、湖、海、捕鱼、旗帜、沙滩、兽肉、槟榔、茅草、悬钩子、竹子等等;咎征包括鸡、犬、旱、疫、疾病、日月食、日月晕、彗星、喷嚏、排气、洪水、双胎、跌倒等等。被当作征兆的事物和现象,都被赋予自然的力量,能显现吉凶、安危、祸福的兆象。便如屋里老鼠多了,预示粮食多,是丰年的兆头;日、月食,意味着“太阳、月亮死亡”,是凶兆;茅草有芒,悬钩有刺,具有避邪崇之功能,因而是吉祥之物。

以生物为兆象的前兆迷信中,特别是人的一些生理现象,例如嚏嚏与排气认为是凶灾之兆,出猎、农耕及祭祀等都忌讳喷嚏与排气。一些不寻常的人事变化,也被认为是预示凶灾的咎征,例如暴死与双胞胎,非正常的死亡;诸如跌崖、溺水、难产、xx等,死后成恶灵秽鬼,徘徊于住宅与死难禁靠近。双胞胎被认为凶兆,必须毫不犹豫地把共中一婴儿噎死,抛弃荒郊野外,以免恶魂回村骚拢。某些被迷信为前兆的动植物现象和人体生理现象,后来被发展为降兆示知判断吉凶的占卜。高山族常见的占卜形式有鸟占、梦占、竹占、草占、水占等。

(三)祭祀

据统计,高山族祭祀多达70多项,举凡农耕、渔猎、征战、生育、婚丧、建筑、长旅等皆有祭,特别是围绕粟、稻、芋、薯等农事的系列性祭祀活动,既有固定的仪式,如开垦、播种、除草、间苗、收割、入仓、狩猎、丰年等祭典;又有因地制宜的临时性祭礼,如驱虫、求雨、乞晴等。除了常见的祖灵祭、农事祭、狩猎祭、河川祭之外,还有特殊的祭祀,如赛夏人“矮灵祭”、曹人“粟祭”、阿美人“船祭”、雅美人“飞鱼祭”、排湾人“五年祭”、卑南人“猴祭”与“大猎祭”等。就祭祀的时间而言,短的10天、8天,长者竟是4个月之久。例如雅美人的飞鱼祭,在每年捕捞飞鱼的季节,即3月至6月之间举行,与捕飞鱼的生产相始终。可以这样说,祭祀多、时间长,而且仪式繁复,是高山族祭祀庆典的一个突出特点。

从祭祀对象说,高山族的祭典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类是以粟谷为对象的祭礼。粟谷是高山族传统作物,日常生活离不开粟谷。传统的祭典几乎都围绕粟谷的农事进行,有关粟谷耕作的每一次活动,也都伴随以祭典。例如布农人一年中的祭典多以粟谷为转移:1月粟谷播种祭;2、3月移植间苗祭;4月农事空闲,举行隆重的“平安祭”;6月粟谷成熟,举行“摘穗祭”,揭开收粟繁忙的序幕;粟谷入仓时举行“入仓祭”;农事既毕,7月举行“丰年祭”,酬谢粟神、神灵和祖灵。其他族群除雅美人之外,祭祀多数与粟谷农事有密切关系。各族群粟谷收成之后的“丰年祭”,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祀庆典,一般在七、八月间举行,仪式包括祭献神灵与祖灵,酬谢天地万物,祈求来年丰收等礼仪,规模浩大,相当于“年祭”。

一类是以祖先为中心的祭祀。对祖先亡灵的尊崇,遍及各族群、各部落。他们迷信祖灵具有不同寻常的法力,对其崇仰备至,并且形成一套祭祀制度,借以对子孙后人赐福禳灾,并维护以血缘为纽带的共同群体的团结与力量。

对祖灵的崇拜,反映在固定的祭礼上,例如排湾人的五年祭、泰雅人与赛夏人的祖灵祭等,也体现在其他的祭祀上,各部落无论出猎、打仗、驱虫、除草、求雨等,都要先祭告祖先亡灵,祈求福佑或降兆,在祭司和巫师的祈祷、咒语里,也常有求祖颂祖的辞句,可见祖灵观念之深入人心了。

一类是以敌人亡灵为对象的祭祀。最为典型的要算赛夏人的“达爱祭”。赛夏人世代相沿祭祀“达爱”亡灵,一方面出于感念“达爱”人传授耕作技术和歌舞娱乐的恩德,一方面也出于对敌灵的极度敬畏,希望使敌灵的威力转化为护佑本族的神力。这种崇拜敌人亡灵的宗教观念曾一度在高山族社会盛行,除雅美人之外的高山族各族群,历史上都有过猎取异族人头并对之祭奠的“猎首祭”,这种祭典礼仪也是基于对敌人亡灵的崇拜,以为敌灵会保护本族,为本族人服务。因之,“猎首”之风曾遍及台湾本岛的所有族群,“猎首祭”曾经是最庄严、隆重的部落性的祭典,通常由德高望重的祭司主祭。尽管“猎首祭”已于40年代被废止,但崇拜敌灵的观念依然存在,以敌灵为中心的“达爱祭”也沿袭至今,没有因为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有所改变。综观名目纷纭的祭祀庆典,其特点是:其一,祭祀以维护渔猎、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为主旨,兼有宗教禳祝与纺织生产双重职能,尤其是农业祭祀几乎与节令性生产活动同步安排,对劳动生产起了动员、示范、组织与总结的积极的作用。

(四)基督教

在17世纪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里,原始宗教主宰着高山族部落社会,人们并不知道基督、天主为何物,虔诚地崇拜祖先亡灵以及周围世界的芸芸众神。

然而,从17世纪20年代,紧跟着荷兰殖民主义的炮舰,西方宗教势力也随之而侵入台湾。先是荷兰传入耶稣教于南部,而后西班牙传入天主教于北部。为了在精神上解除台湾人民的思想武装,彻底奴役台湾人民,荷兰殖民者派遣大批训练有素的传教士到新港、目加琉湾、肖珑、麻豆、大目降、大杰颠以及南部的放索、琅峤等地传教,许多高山族居民受洗礼入教。

据1638年教会的视察报告,新港社人口1047人,几乎全部入教,其他各社大约也有十分之一的人入教。

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之后,西方宗教一度销声匿迹。但是,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和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基督教与天主教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死灰复燃,又变本加厉侵入台湾。传教势力也由南部、北部沿海渗透到内地,印发《xx》,设立教堂,同时建立教会学校。

台湾“光复”之后,西方宗教蜂涌而入,各种传教士深入山地,到处传教,广设教堂、医院、散发衣物、救济品,从高山族中物色“牧师”用本民族语言传经布道,颇有迷惑性,入教xx者一时蔚然成风。仅南澳村,就有长老教会、安息日会、真耶苏教会、万国xx会等4所基督地和一所天主教堂。各个教会笼络人心,相互竞争吸收成员,全村158户泰雅人中,加入长老会的有68户,占总户数的43%,不入教的仅5户,西方宗教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由于西方宗教思想的传入和日益渗透,固有的传统文化习俗受到冲击,逐次削弱、变异以致崩溃,不少人放弃原来的宗教信仰,而皈依西方宗教。许多迷恋传统习俗和道德的老人们陷入迷惘、苦恼、无所适从的境地,而更多的年轻人流入城市,在接受西方宗教影响的,被卷入现代“生活改进运动”的旋涡,有的沦为酒吧女,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面对着“外来”文化的侵蚀而带来的社会问题,高山族有识之士不能不大声疾呼:恢复我们的传统文化、道德吧!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11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仡佬族认为万物有灵,供奉“牛王”、“神树”、“山神”、“灶王”等。除每年逢节要祭祀外,在天灾、病痛时,还有烧香、烧纸钱敬供。祈求消灾除病,丰收平安。

仡佬族崇拜祖先,敬供办法和仪式,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地区在家里堂屋内设神龛;有的地区在灶房内放一块木板或在堂屋帖上“古老先人,地盘业祖”的字幅,表示祖先的位置;也有的以村寨附近的小山作为祭祖先的地方;或在灶前默念祖先的名字,进行祭祀。在仡佬族祭祀活动中,以祭祖为最多。年节,要祭祖;拜树节,要祭祖;吃新节,摘新祭祖。仡佬族信奉的祖先有蛮王老祖(农神)、竹王(建立夜郎国的民族英雄)、宝王(财神)、狐狸祖婆(正安县石井乡仡佬族冯氏所信奉)、蜘蛛神(贵州凤冈大都乡杨、王、岑、李姓认为蜘蛛曾拯救过祖先性命,故敬之)等。

仡佬族有本民族专司祭祀、祈福求寿、退鬼、超度亡灵的巫师,对其称呼各地不一。水城仡佬族称“巴磨”,关岭仡佬族称“濮菲”,普定仡佬族称“果珠”,安顺、平坝仡佬族称“纳汗”,遵义、务川、道真仡佬族称为“道土”或“端公”。

仡佬族还受佛教、道教影响,兼收并蓄,各种宗教互相渗透混杂。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11
朝鲜族的宗教信仰

朝鲜族虽然没有全民性的统一的宗教,但宗教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朝鲜族曾发生过不同的深刻影响。原始宗教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后来产生檀君教等民族宗教,萨满教是朝鲜族的传统宗教。儒教、道教、佛教传入朝鲜族地区后,特别是儒教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佛教在朝鲜族中传播也有悠久的历史,如农历四月八日的燃灯节,本是为庆祝释伽牟尼生日的,后来成为民间风俗。20世纪初,佛教信徒主要集中在延边地区,解放后佛教信仰在朝鲜族中渐少至消失,只有个别老年信徒仍然信教。19世纪末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延边,但目前信徒数量也不多。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民族宗教,即东学教系的天道教、侍天教、济愚教、水云教和青林教,檀君教系统的檀君教、大倧教和元倧教等。这些新兴的民族宗教,到20世纪4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基本绝迹。

哲学思想

朝鲜族先民的哲学思想在其神话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朝鲜族神话《檀君神话》、《解慕漱神话》等反映了朝鲜族原始的宗教观念和原始意象即原型的统一性,朝鲜族原始意象的核心是“天空”观念,它是作为原始人自然崇拜思想之核心的太阳观和光明观相联系而成为朝鲜族理想乐园的象征表象。巫俗是古代朝鲜民族的原始宗教之一,具有强烈的崇祖观念和天命论表征。而虎的传说,反映了扬善征恶、崇尚伦理的观念。

进入封建社会的朝鲜族把儒家思想融入了本民族的哲学思想之中,原始崇祖观念与儒教的忠孝思想融合,形成了朝鲜族巨大的民族聚合力。朝鲜李朝的朱子学之储集大成者李退溪(501—1570)建立的退溪学,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了程朱的理学思想,给李朝封建社会时期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领域以深刻的影响。退溪学克服朝鲜先行儒家们偏重经世致用的“至治主义”倾向,将朝鲜儒学推进到探讨理论的理性高度。它侧重于人的心性情及道德认识论研究的倾向,具有明显的朝鲜理学特征。

李珥(1536—1584)(号栗谷)的诚哲学,属于人性理论哲学。他的哲学思想总体上未超出儒学经典的框架,但包涵了丰富的实学思想:(1)反对俗家文与道脱离;反对假儒的“空言无实”,强调直践力行的实证、实用为特征的实事求是;(2)民本的民主思想;(3)强调民族的自主精神;(4)贯穿着社会改革思想;(5)哲学上的气一元论。栗谷因此而被认为是朝鲜实学理论的奠基人。实学思想其后又有李脺光的“实心、实政、实功”及“民者君之天”;柳馨远的“法久则弊生”;洪大容的“正心诚意”;丁若镛的“牧为民”等思想,形成了一定影响。

徐敬德(1489—1546)是朝鲜16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朝鲜哲学史上影响颇大。他的《花潭集》中收录的《原xx》、《xx说》、《鬼神生死论》反映了他们的思想:(1)“气不灭”的本体论;(2)“二化一妙”的辩证法;(3)“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崔汉琦(1803—1877)是朝鲜中世纪{zh1}一位哲学家,他总结、完善了朝鲜唯物主义哲学理论,提出了以“神气通”为宗旨的认识观和“推气测理”的认识方法,虽未xx走出封建的圈子,但他所倡导的重视现实的精神,为后人学习西方文明,改造封建朝鲜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

19世纪末期以后,逐步传入了近代启蒙思想。金泽荣(1850—1927)是清末民国初期xx的朝鲜族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他把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以及古代人道主义的思想由古代唯物化转向了近代进化论。申采浩(1880—1936)是近代朝鲜族xx思想家、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但其中也有合理因素:他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认为人类和历史是进步的,即反对退化、主张进化;并提出了“人格平等”和“人权平等”的进步民主思想。作为朝鲜农民起义{lx}的全奉准(1855—1895)也提出了改革朝鲜封建制度的平等的朴素民主思想、反对侵略的爱国主义及民为国本的思想,是朝鲜近代思想史上一位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家。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12
鄂温克族的宗教信仰

鄂温克人原始宗教信仰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前反映的是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他们崇拜的各种神是处于守全平等的地位。鄂温克族普遍信仰东天的牛神、西天的马神、“卡哈”天的人神等9种天神。但在鄂温克人的意识形态中,还没有把“天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是把它分为两个部分,这是和他们的社会中还没有统一的君主相适应的。这说明鄂温克人崇拜天神的思想正在逐渐形成过程中。他们在原始氏族社会,把氏族祖先树为神,而阶级出现前后之际出现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人们尊重那些在生产上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人,在他们死后树为神灵加以供奉。鄂温克族中的“卓日”和“哈音”就是这样两位神灵。

“卓日博如坎”是由一位生前善于饲养牛和挤牛奶的具有养牛的丰富经验的奴仆变的,保佑生病或挤不出奶的奶牛早日痊愈。

“哈音博如坎”是由一对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饲养牲畜的经验却十分穷苦的老夫妻死后变的,可佑牲畜兴旺。

这两位神的产生,既反映了鄂温克人复杂的鬼神观念和进心主义世界观,即他们仍把牧业的丰歉和人畜的平安归于神是的保佑;又同时反映了他们初步具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胚芽,因为他们已经观察到只有具有丰富的牧业知识和经验,才能使牧业丰收。

鄂温克族早期善恶观念的形成,主要跟人们同自然界的斗争有关,反映意识形态方面的是人同自然界的矛盾。自从鄂温克族社会中产生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突出出来,使人们的善恶观念在不断发展。他们以强烈的感情赞美善良的人和事,抨击邪恶的人和事,相信善良终究会战胜邪恶。这种意识形态可能早在氏族社会末期就已逐渐产生,而进入阶级社会后,表现得更加强烈起来。

多神崇拜的萨满教

解放前的鄂温克族,大部分人信仰萨满。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衍生出万物有灵的观念。此外,某些鄂温克人的宗教观念中,还保留有图腾崇拜的残余。如莫尔格河一带的山林中鄂温克人的图腾一般以鸟类为最多,也有以兽类或者山城为图腾的。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嘎勒布勒”(图腾)。在额尔古纳旗的鄂温克人的意识中,对熊可能带有若干图腾崇拜的因素,因而对于熊的凶猛有着恐惧心理。他们打到熊以后,将熊骨熊头等进行风葬,并且禁食熊身上的某些部分。

鄂温克人生活中,还处处都流露出对自然崇拜的残余,特别由于火曾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对火的崇拜也特别普遍。

而鄂温克人多神的信仰,最集中的体现在萨满身上。解放前,额尔古纳旗鄂温克人的萨满不仅是氏族的巫师,而且在社会上也有很高的威望,头上(酋长)一般都由萨满来担任,一切鬼、神、吉、凶和疾病的来源都由萨满解释。但没有职业萨满,跳神赶鬼也没有什么报酬,在已进入封建社会的萨满,虽然没有特殊的社会地位,但有时利用一部分人对它的信仰,掠取很多的财物。

此外,鄂温克人由于受周围民族的影响,也接受了外来的宗教,如牧区的鄂温克人同时也信仰喇嘛教(佛教)。而居住在陈巴尔虎旗与额尔古纳旗部分鄂温克人则受到了东正教的影响。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13
纳西族的宗教信仰

东巴教是纳西族固有的一种原始多神教。因其巫师叫“东巴”(泸沽湖地区叫“达巴”),故���东巴教(“东巴”为纳西语,意为“智者”或“山乡诵经者”)。

从东巴教的经典及其活动内容等方面看,它基本上是在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保留有较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残余。东巴教所宣扬的核心观念便是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即认为山、水、日、月、风、雨、雷、电、木、石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均附有不朽的神灵,既可赐福,又可降祸。因此,就有了祭祀众多神灵的频繁仪式活动,以希冀祈神免灾。东巴教没有较为系统的教义,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自己的寺庙。当东巴的多是家中清贫的农民,平时不脱离生产劳动,仅在有人邀请时才外出做法仪,没有什么特权。东巴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只有经典的熟悉程度和作法仪的能力高低的区别。东巴的传承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上辈亲戚中有人当东巴,后辈男性便可自幼在其口传心授的教育下,加上耳濡目染而渐修习成东巴;另一条途径便是前去拜谒有名望的大东巴为师,从为其当助手开始见习,随师父学习诵经并出席各类仪式,逐渐学成而后自立门户。云南省中甸县白地村一带被人们公认为是东巴教的发源地,xx大东巴久干吉曾于民国年间在此收徒传艺,据说最盛时学徒人数达20余人。

东巴在做法仪时所使用的法器主要有:象征着太阳的“展兰”(铜板铃),象征着月亮的“达克”(皮手鼓),以及神轴画、海螺、法杖、五佛冠、刀、弓等物。在整个法仪进行过程中,东巴所吟诵的经文和所跳的舞蹈,都要严格按照东巴经典中所记载的内容和规定的动作进行。东巴经原先多来源于纳西族先民原始巫教的一些口诵经咒,后来又受到藏族苯教和藏传佛教的强烈影响,乃至有部分经文就是用藏文经译写照搬过来的。由于东巴经的经文往往不是按一字一意的方式书写表达的,象形或标音等字符一般只能起到提示人们记忆的作用,因此,要完整地吟诵出经文便只有靠东巴师的口传心授,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把经文学会并记牢。这样,自然也就形成了因各位东巴出自不同的师门,对同一段经文的吟诵与释义就不尽相同的情况。东巴教深受到藏族苯教以及藏传佛教的影响。比如“东巴”一词的古称原为“钵波”,这同苯教经师的称谓“苯波”十分相似;东巴教传说中的创教者名叫“丁巴什罗”,实际上与苯教的祖师“敦巴辛饶”为同一人。另外,东巴经典中所记载的东巴教{dy}位神名叫“古孜盘苯波”,其意即“藏族盘经师”;东巴教中的“鹏”、“龙”、“狮”等护法神,也多来自苯教;其头上所戴的“五佛冠”,也同苯教经师所戴的一样。

东巴教的发源地大致在云南省中甸县白地村一带,这是一种普遍流行的说法。但是,对于东巴教究竟起源于何时这一重大问题,则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的。

纳西族除信奉本民族固有的东巴教外,还信奉藏传佛教和中原佛教与道教。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13
壮族的宗教信仰

壮族信仰多神。全民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壮族宗教思想开始萌芽。随着壮族社会的发展,壮族的宗教思想逐渐发展成本民族的宗教——巫教。至迟在南朝时期,由于汉壮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汉族的道教传入壮族地区,并与壮族的巫教融合,形成为巫道教。巫道教、巫婆(即仙婆),为壮族人民所普遍信仰。佛教于东晋时传入广西,宋明时期佛教扩大到桂南、桂西壮族聚居区,但壮人信仰不多。18世纪中叶以后,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壮族地区,但均未能形成影响。

万物有灵

壮族祖先相信万物有灵,周围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有灵的。从天上讲,认为太阳是太阳神,打雷是雷神擂鼓,刮风是风伯作崇,下雨是雨师作法。天上的星星不仅是神灵,而且还分雌雄呢。在神话《三星的故事》里,太阳、月亮和星星是一家神灵,太阳是父亲,月亮是妻子,星星是儿女。因为父亲过去严厉,所以他一露面,妻子、儿女便匆匆地隐去了,直到太阳落山他们才出现在天空,儿女们愉快地在妈妈周围眨巴着眼睛。人们按照人的性格、家庭和社会,赋予天上的自然现像以人的特征,创造了神。而在早期是人神不分的。地上的鬼神就更多了,山中花草树木无不有灵。特别是奇花异草,怪藤怪树。长得异乎寻常的,莫不以为神。有的树被奉为神树,不让砍伐,逢年过节还要祭它。因此,在壮放地区的自然崇拜有:日、月、雷、山(洞穴、山脉)、河水、火、树、草、禾等的崇拜。

图腾崇拜

壮族也跟世界上各民族一样,曾普遍存在过图腾崇拜。图腾观念是从万物有灵,演化而来的。因为人们觉得周围一切都有神灵,并在诸物之中总有一种与本氏族生产生活关系特别密切,直到认为该物与自己氏族有亲缘关系,可以佑护氏族繁荣,尊之为“图滕”。对之特别敬畏,不准破坏,不准杀害,不准亵渎,还要有祭祀父式。氏族成员以成为该图腾子孙而自豪,并把其形象刻画在额头、手腕或胸脯上,甚至衣饰也依照图腾的色彩和式样。于是图腾又变成了氏族的标记。壮族的很多姓氏原来就是氏族的标记。隋唐以后才用近音的汉字姓氏来表示的。如莫姓为黄牛氏族;侬姓为森林氏族;梁姓为禾稻氏族;潘姓为游猎氏族;区姓为蛙氏族,等等。

壮人曾崇敬过的图腾天象方面有太阳、月亮、星星、云彩、雷电、雾霭、暴雨等;动物最多,有鳄鱼、蛇、野鸡、鸟类、犬、蛙类、牛、犀牛、熊、虎、鹿、猴等;植物有森林、榕树、竹、木棉以及其它怪树;其它还有怪山、怪石、怪岩、山泉、伏流、河流、深潭等。其中比较重要的图腾有这些:雷王、鳄、图腾、蛇图滕、狗图腾、牛图腾、蛙图腾、而这些图腾又以蛙图腾最xx。蛙图滕,蛙大约开始是瓯部落的图腾。瓯是中原汉族人记的壮语蛙的近音。故瓯部落即蛙部落。春秋战国时代,西瓯人统一岭西各部,他们的图滕也就上升为民族的保护神。这时期留下的花山崖壁画,上面的蛙人形象十分明显,表明这些画不过是当时人们敬奉民族保护神——蛙神的遗迹。直到1949年前,壮人对蛙依然敬若神明,认为它是雷王公子,被作为天使派到人间来的。其身份与宙斯之子阿波罗极其相似。所以壮族祖先铸的铜鼓上有蛙的立体雕象。东兰、凤山还保留有祀蛙的“蛙婆节”。不少地方禁杀蛙。

祖先崇拜

随着父系氏族的确立,从图腾崇拜中产生了祖先崇拜,而且两者最初是合而为一的。正如汉代的龙,人首蛇身,人首乃是夏人祖先伏羲和女娲。壮族的蛙神也是人身蛙形。祖先崇拜的前提是认为灵魂存在。壮族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依然在奈何桥(壮人观念中的阴阳分界)那边生活下去。还认为,在阴间的祖先,能给阳世的子孙福佑。平安发财,消灾除难。这就是一系列葬仪和祭祀祖先的前提和依据。壮族干栏厅堂正中板壁跟前,立着一个高约五尺的长条形神台,神台下为八仙桌,是放祭祖供品的地方。神台往上是神龛,稍往里凹,有遮檐,壁上写“×门历代宗亲考妣之神位座”,下方摆一溜白瓷香炉。一年的很多节日,祖先都可以优先享受香火,其中春节和中元节是两次大祭。在人们观念里,祖宗在天之灵是很神圣的,切忌亵渎。大新县有些地方特在墙壁中留有祖先出入的神道,从门侧直通神龛,并禁止妇女站在神道出口。清明节,还要给祖先扫墓。如果是一族人的祖先,还有蒸尝田,收入留作同族人祭祀之用。到时子孙不管住在何方,能聚集的聚集,不能都来的派代表,十分隆重。祖先崇拜曾是维系家庭、氏族的强大力量,在阶级社会里曾被地主阶级加以利用。但它也常常和追念祖先艰苦创业、弘扬传统优良道德渗合在一起,成为教育激励后人的一种力量,有一定积极意义。

庙神崇拜

昔日,壮乡的村村寨寨,都在村前建造庙宇,庙内设神台,立神位,供奉祭祀。壮族的庙宇较多,主要有“盘古庙、土地庙、北帝庙、三界庙、观音庙、雷王庙、水神庙、竹王庙、药王庙、伏波庙、莫一庙、文庙肉庙等。

巫教 壮族的巫教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人们认为,巫教的教土是天神和人间的沟通者,也是祖先和人间的沟通者,因而教士是祭祀天神的组织者及祭神者。在古代,壮族巫教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参与祭祀、战争、生产及文化娱乐等各种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巫教的职能才限于祭祀祈祷、符咒治病的范围。壮族的巫教,有巫公、巫婆。

巫婆壮语叫“雅禁”,俗称禁婆。她们声称是神鬼的替身,可沟通阴阳两界,能卜吉凶、问鬼怪,跳神驱鬼治病。巫婆多单独活动,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打听虚实,而且多是民歌高手。当巫婆的,事先可能得个什么病,昏迷当中说胡话。或者精神分裂。或得过癔病。好了之后,便顺水推舟说鬼神附身,吃斋守仙百把天,便当起巫婆来。再则巫婆不要经典,法事仪式简单,只要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会唱山歌,也就行了。

巫公(师公)活动方式与巫婆不同。古代他们进行茅卜、鸡卜、鸡卵卜、鸡骨卜、牛卜、田螺卜、篾卜等。巫公是巫教向宗教{zg}发展的标志。但它还没有达到世界三大宗教那样的高级阶段。它没有全民族统一的组织,各自为政,教义、收徒、作法也不统一。大体上是一个小范围(区或乡)有一个老师公当头领(师父),活动限于几十里范围。师公的活动一是跳神,每年几次,内容是祭祀、敬神、游神,以后发展到立庙、安龙、打醮。跳神有时一年一次,开始是敬三元,后来发展到敬邓保、赵光明、马光华、关志明四帅。后来又加上朱统鉴等九官。其它神还有楼头圣母、天宵三十郎君与三十娘子,宝山三十郎君与三十娘子,等等。一般是三十六神各有一个鬼脸壳(假面具)。跳神时边唱边舞,舞蹈有花灯、鲤鱼跳龙门等,是按一定的符箓路线走的。这表示请神驱鬼,祈福消灾。再就是占卦,为人卜吉凶。超度亡灵也是师公的重大活动。这种道场是与道公同时做的。但各做各的法事,互不干扰。其最主要的活动是按一定程序唱有关经书。有时还要戴假面具。唱词中有的不堪入耳。所以壮人把说庸俗话及假话的人叫做“带鬼脸壳说话”。一般唱两句,敲一阵锣鼓过门,有一定锣鼓曲牌。也有的地方乐器较全,有大鼓、蜂鼓、大锣、大钹、小锣等,无弦乐和管乐,只用打击乐。师公最经常的活动是送鬼。

佛教和道教

大约在唐代,佛教传入壮族地区。它与巫教差不多,没有全民族性的组织,没有严格的戒律。门徒不出家,也没有出家的寺庙,可以成家,照样结婚生育女子,照样喝酒吃肉,下地干活,没有法事时,与平常人一样。其宗教团体也是以师父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小团体,各地互不相属。因此壮族地区的释教实际上还不能算是一种宗教。他们挂的佛像,雷王和如来混杂,不伦不类。其活动主要是授戒、超度亡灵、安祖、安墓、赶鬼、做斋、解关、解命、看课、算命、造房念咒等。其法器有法衣、昆禄朝珠、海螺、神像、木鱼、铜板、皮芦帽、红僧鞋等。有的袈裟带花,称花僧;也有穿青衣的,称青衣和尚 。做法事时念《金刚经》、《地藏经》等汉文经卷,但并不严格按和尚做法事的仪式。有些地区竟释、道、巫合一,不僧不道。

道教在壮族地区流传较广,与巫教处于同等地位。道教门徒壮人称为道公。他们尊张道陵为天师。道公除不吃牛肉和狗肉,每月有几个斋日,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与常人无异。所供神像老子居前,老子所化三清随之,跟着是张道陵、葛洪,有的地方雷公也混在里面。他们以《道德真经》、《正经》、《太平洞一经》为主要经典。其组织与释、巫教一样松散,各自为政,无全民性组织。

道公专做赶鬼、除病、造屋择日、看八字、解关、超度亡灵、打醮、xx、安花等迷信活动。其中做道场和社祭是较大的法事活动。

道公的法器除了神像、短剑,还有笏、小饶钹、小铃铛,法衣以及后面拖着一根飘带的方土帽。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14
东乡族的宗教信仰

东乡族的宗族组织,有家伍、阿恩德和老庄。

1.家伍。家伍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组织,并以血缘亲疏分亲家伍与大家伍。由一个祖父的后代组成的单个家庭,互相视为亲家伍;由曾祖父或太祖的后代构成的单个家庭,相互视为大家伍。亲家伍的职责是会商办理婚丧嫁娶,排解纠纷,商谈分家时的财产分配、幼子的继承权,以及房屋、土地的变卖等。亲家伍办不成的事,则请大家伍商办。家伍中辈份越大或是最富有的人,说话的份量就越重。

2.阿恩德。一作阿恒德,东乡语音译。“阿恩”意为“村落”。“阿恩德”是以父系血缘关系形成的村落。由同一姓氏,或同属一宗族的十几户、几十户乃至上百户人家组成,包括因人口繁衍而派生的几个或十几个村落。因此,有的阿恩德在同一个或邻近的村庄,有的则散布于相距很远的许多地区。一般由本阿恩德内德高望重的乡老管理内部事务,解决纠纷。相互以宗亲相待,辈份相称。阿恩德没有组织结构,也没有公认的民间首领。

3.老庄。亦称“老根子”,是迁徙他乡或另辟新村的阿恩德分支对原住村庄的称谓。由于相距遥远和年代久远,分支出去的各村寨之间,来往渐疏,辈份难辨,便互称“阿哈教”或“阿哈勒”,即同一祖先的后裔。在东乡族地区,所有的村寨都有自己的“老庄”和清楚的系谱。同一姓的人,若阿恩德不同,常在姓之前冠以老庄的名称,如同一马姓,有麻失里马、拾拉泉马、东达恒马、果果承马、奴拉马等。

东乡族信奉伊斯兰教,信教者仅次于回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伊斯兰教对东乡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东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对东乡族的风俗、文化、伦理道德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伊斯兰教在东乡地区兴起大约在明代,但东乡族的先民早在进入东乡族地区以前就已信仰伊斯兰教。传说明代有一位名叫哈木(姆)则的穆斯林领着四十个弟子,自中亚来到和政县南门河坝传教。在举行过祈祷仪式之后,到今东乡族自治县坪庄乡进行传教活动,并在该地建立了哈木(姆)则岭清真寺。哈木则去世后,就葬于此,后人为其修建了拱北。据说,哈木则的四十位弟子中有十四位殁后葬于今东乡族自治县境内。人们还在这些弟子的墓地上修建以各人名字命名的拱北。

清康熙后期,东乡地区伊斯兰教逐渐兴盛起来,此时,伊斯兰教中的不同教派与门宦也随之传入和建立。伊斯兰教与当地政治、社会经济相结合,对东乡地区及东乡族的发展,包括社会文化生活与风俗习惯等产生重大影响。

在东乡族中,伊斯兰教通常分为三大派系,即老教、新教、新兴教(又称色勒夫,俗称三抬)。

老教分为四大派系,即哲赫林也、虎菲也、库不林也、嘎底林也。各大派系又分出若干小支系。西北地区,习惯上把伊斯兰教的这种老教派派系称作“门宦”。“门宦”属于伊斯兰教中的神秘派,在国外称为“苏菲”(阿拉伯语),在我国新疆称为“依禅”(波斯语),在甘肃、宁夏、青海一带亦称为“门宦”。东乡族信奉老教(门宦)的人数最多。共有九个门宦,即胡门、白庄、华寺、大拱北、张门、穆夫提、沙沟、海门、风门等。 新教(又称伊赫瓦尼)信徒分布也较广。 新兴教(又称色勒夫,俗称三抬)是解放初期产生的,信徒较少。 在东乡族中,各族派门宦都有虔诚的信徙。老教(门宦)传教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自清代以来,甘、宁、青地区伊斯兰教门宦的不断兴起,对一些伊斯兰教教旨教义,《古兰经》念诵法及某些祭典的解释有了分歧和区别,并各持已见,因而各教派(门宦)之间的排他性也日趋明显。特别是清末以来,新教(伊赫瓦尼)崛起之后,各教派之间,特别是新、老教派之间,界限分明,构成了各自迥然有别的明显特点。

各门宦都有自己的教主,又被称为“老人家”,教主的地位由创始人的嫡系世袭,有的门宦也有不世袭的,传给贤徒或者由教徒们举贤。

老教和新教各有自己的清真寺,教民只参加本教派清真寺的活动。新教(伊赫瓦尼)的教民一般都与本教派的教徒结婚;伊斯瓦尼的教民对五桩天命(念、礼、斋、课、朝)

每天的五次xx(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抓得很紧,不准怠迟,各教派举行宗教祭典活动时宰的牛羊,都由本教派自己的阿訇献祭。

老教有门宦,有拱北,有教主;新教没有门宦,没有拱北,也没有教主。

老教的主麻日(xx五聚礼日)在任何清真寺都可以做,新教则认为非在中心地区的大寺不可。

老教阿訇在教民中进行宗教活动时,先念《古兰经》尔后吃饭,也可以接受“哈吉牙”(教徒施舍的财钱)。新教阿訇念了经就不能吃饭,吃了饭就不能念经,并且不能接受哈吉牙。老教做了乃玛子(xx)以后要念“苏来”,(《古兰经》的章节)而新教仅作了“班达”(晨礼)和“火伏担”(宵礼)后才准念“苏来”。

新教对天课五拾勒、非堤勒、则卡提(宗教规定的税捐)看得很重;老教注重念经、“哈吉牙”。

新兴教(色勒夫,俗称三抬)xx时要抬手三次(新教,老教只抬一次),教徒留长发,而老教和新教均不留长发。 解放以前,各教派之间因各持已见而引起严重的对立情绪,特别是新教(伊赫瓦尼)和老教(哲赫林也、虎菲也、库不林也、嘎地林也四大教派)之间纷争不断,甚至发展到大动干戈和互不通婚的地步。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蓄意挑拨离间,东乡族民族内部曾出现过互相械斗的不团结的悲惨局面。解放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感召下,东乡族各教派之间各行其事,互不干涉,互相尊重。

清真寺和哲玛其

在东乡聚居区到处可以看到高高耸立的清真寺,它遍布各个山庄。在东乡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清真寺,甚至一个村子里能有好几个。全县共有清真寺532处,其中新教寺院较多。在过去,它是东乡族寄托精神生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公共场所和活动中心。新教清真寺是教民做xx和给儿童教经的地方。新教清真寺有大、小两种,大寺管辖数十个小寺,并有数量较多的满拉,将这种中心寺称之为“韩英寺”。老教的清真寺则属于一定的门宦。但其它门宦的教民也可以转到该寺xx。过去,一般的清真寺和拱北都有土地,同时还有供阿訇骑用的牲畜(骡、马)。

哲玛其,是东乡族真正的民间行政单位。哲玛其,汉译为教坊,以清真寺为中心,将周围的教民组成地区性的宗教单位,具有民间行政单位的特点。哲玛其对团结本属成员有着巨大的内聚作用和强烈的向心力。它的地区范围和包括的人数不尽一致,大的哲玛其有数百户、包括好几个,乃至十几个村庄;小的哲玛其数十户,只含一个村庄。哲玛其的头领通常叫乡老,一般由大家推选产生。乡老除了为清真寺的分排、收集钱、粮等东西以外,还可以在各村、各家伍乃至家庭中调解各种纠纷,充当典卖土地房屋的契约公证人等。

哲玛其和清真寺的宗教职务有:

(1)阿訇:清真寺主要的宗教职业者。主持寺内的教务,给满拉教经,为本哲玛其的信徒举行婚丧嫁娶的礼仪活动。如念“尼卡”(证婚经)作青年男女的证婚人;举行“之拿则”(葬礼)主持送葬殡仪等。

阿訇又分为三种:大阿訇,又叫开学阿訇,具有很高的伊斯兰教知识,具有较高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知识,经文程度高,在教民中间有较高的威望;掌学阿訇,是开学阿訇的助手,帮助开学阿訇主持清真寺的各项事务,讲经、教学,有较高的经文程度;二阿訇,又叫小阿訇,仅能讲一般的经文和初级经文课本,给哲玛其的小孩子讲宗教启蒙知识。

开学阿訇、掌学阿訇和小阿訇都是应哲玛其教民充分协商后招聘而来的。在招聘期内,开学阿訇便是一寺之主,掌握清真寺的教权,并可以选任和指使掌学和二阿訇。无论开学阿訇,掌学和小阿訇,因各种原因得不到哲玛其大多数教民的拥戴,便可自动辞职,哲玛其也可以随时解聘他们。开学阿訇、掌学和二阿訇等人员的生活费用和部分家庭生活费均由本哲玛其的群众负担。

(2)学董:是哲玛其的教民们推举出来的,专门管理清真寺财务以及群众的“伍拾勒”(宗教捐助)等事务的人。学董必须是选举产生,一般由德高望众者担任,他有权召集本哲玛其的群众会议,商议选聘阿訇,从事宗教祭典活动,修葺清真寺等其它重要事务,并具体负责掌管财务。学董,一般是没有报酬的。

(3)乡老:地位仅次于学董。他协助学董管理寺务和哲玛其内其他事务,类似办事员之类。乡老也是本哲玛其群众选举产生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哲玛其和清真寺,学董只推选一个人,乡老则可以推选多人。

(4)满拉:满拉是向阿訇学习经文的学生。满拉分大满拉和小满拉两种,大满拉通常指具有10年左右学历的年龄较大者,他们一般脱离家庭,由清真寺供养其生活和学费。在自己家里食宿,学历较浅者叫小满拉(刚入寺念经的儿童不在其内)。满拉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一个教派的发展,所以清真寺都很注重培养满拉。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14
土族的宗教信仰

土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还信奉萨满教、苯教、道教、儒教、地方神,以及藏传佛教中的萨迦派(花教)、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等。各种宗教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互相影响,互相吸收。

(一)萨满教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多神崇拜。因通古斯各族称巫师为“萨满”而得名。土族的先民吐谷浑在辽东时,信奉萨满教。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佛、儒、道教的影响,特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强力渗透,土族中的萨满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遗俗在旧时和今日的土族中,依然清晰可见。其主要的宗教活动有:祭腾格热、祭敖包、白虎祭、选神羊等。

(二)苯教

苯教,俗称“黑教”,西藏古代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崇信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崇尚咒术、卜算等。约于八世纪初期苯教兴盛时,就已传入土族先民吐谷浑中并逐渐受到土族人民的信奉。到十四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土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苯教遂衰微下去,未能在土族地区建立专门的苯教寺院。如今仅在互助、大通等地的一些土族村庄中,有少量的苯教神职人员胡古安爹。

(三)佛教

土族先民吐谷浑迁徙到青藏高原以后,到南北朝时期,其周边的北朝、南朝、柔然、于阗等皆信奉佛教。吐谷浑在与南朝刘宋、萧梁通贡使、通商贾以及频繁的交往中,约在吐谷浑王慕利延在位(436-452年)的后期,自西域与中原同时传入了佛教。开始时佛教只在统治阶级中传播,后在平民中流行开来。唐代以后,随着吐蕃王国势力的兴盛,西藏佛教东进,并在吐谷浑地区普遍流行起来。

元代时,佛教中的萨迦派(俗称花教),由于得到元朝的推崇,势力大盛,在土族地区也得到广泛传播。

明清以来,在土族地区兴建了许多佛教寺院,有一些寺院较xx,如互助地区,1958年以前,全县共有佛教寺院十五座。尕扎寺与甘冲寺为宁玛派寺院,其余的均为格鲁派寺院。尚有数十座佛堂,称为“拉康”。xx寺院有佑宁寺、白马寺和却藏寺。

大通地区,历史上在今大通县境内修建过十八座佛教寺院或静房(日朝)、佛堂。至1958年尚存八座。以广惠寺最为xx。

(四)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与儒、佛教鼎足而立,并称“三教”。土族人民在与汉族人民长期密切的交往中,接受汉族信仰之一的道教是很自然的。约在元明时期,道教就已传入土族中。道教在土族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新的特点,即道中有佛,道佛合璧,甚至某些萨满教的内容也搀杂在道教之中。道教对土族人民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旧时在土族聚居的民和、互助地区,供奉着不少道教的神,特别是在民和地区,每个村庄都有一座小庙,小庙中供奉着一二个或三四个道教的神。道教的宗教职业者阴阳师,在土族中也博得相当的崇信。道教的宗教活动,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展。

土族所尊奉的道教诸神有二郎神、灶神、财神和门神等。

道教的宗教性活动,主要是通过阴阳师进行的,平时他们给人合婚、算卦、看日子。人死时,要请阴阳师开殃榜(亦称阴状),念经。盖房子、选坟茔时,请阴阳师看风水。结婚时,给女方家推算新娘面向的方向,以及应躲避的人等。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宗教活动;搜牌子、立雷台、祭神农等,土族信奉的道教神及宗教活动,反映了道教文化在土族中的深刻影响与变异。

(五)地方民间信仰

地方民间信仰,是指本地区所特有的民间信仰,带有极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互助地区,土族所信奉的治病的神,有勒木(骑骡天王,也称娘娘)、路易加勒(老爷)、尼答克桑、柴俩布桑(山神)、丹木煎桑(羊头护法佛)。如保佑平安解决疑难的神,寺院中所供的各种神,各村庄小庙中所供的神,一般土族人认为都能保平安、降福祉。但有时遇有疑难也要向勒木、路易加勒或尼答克桑、柴俩布桑、丹木煎桑等神求问,请神解答。

在民和地区,土族所信奉的神,有本村村神和家神两种。村神有龙王爷、娘娘、摩羯爷、文昌爷、五郎爷、土主爷、坐神爷、寺主爷、先生爷、四郎爷、大王爷、青马督司、索家大帝、黑池爷、没脚龙王、黑虎大神、黑马祖师、豆娃娘娘、变化二郎、阿姑娘娘等。这些神都供在村中小庙里。家神,是每家所供的一位特殊的神,是该家的保护神,有祖师爷、灶君娘娘、白马天将、金丝绵羊(即羊头护法、羊头人身)、牛头护法(阴阳的祖师)、丹煎他母爷、他母爷等。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15
怒族的宗教信仰

怒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其发展可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个阶段。

自然崇拜是指怒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尚处于较低级的万物有灵阶段。在他们看来,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巨树、怪石等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有神灵存在,并支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水火崇拜主要��现在捕鱼捞虾的祭祀活动和天旱水涸时的祈雨仪式,以及对灶神的祭祀和对火塘的禁忌当中。而山石崇拜则集中表现在对崖神的崇拜与祭祀活动当中。

在怒族原始宗教里,崖神常常同山神、猎神以及雨神、谷神等神祗混为一体而难以区分。如在怒苏人中,崖神“米处于”仅仅是司某种疾病的鬼神之一;但在阿龙人中,崖神“吉米达”,是集山神、猎神、谷神、生育神、婚配神和保护神于一身的重要神祗。它主宰着山林的茂盛衰落和野兽的出没,主宰着谷物的生长,也主宰着人间的疾病、婚姻和生育,甚至还主宰着自然界的阴晴雨雾和月缺月圆。几乎较大的溶洞和崖壁都有崖神的传说。传说中的崖神几乎都是人变的,有男有女而以女性居多。这一点在怒族男子出猎之前和出猎归来之后对女猎神顶礼膜拜的祭祀活动和有关女猎神的诸多传说当中尤为突出。这些传说中的各种崖神同凡人一样,有配偶家庭,有七情六欲。他们之间有悲欢离合,也有相互仇杀,更有善恶之分。善良的崖神能庇护人畜平安,带来好运;邪恶的崖神或给人降灾致病,或掳人妻女。有关这方面的神话传说,在怒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善良的崖神虔诚朝拜,供以大量祭品;对作恶的崖神异常惧怕、敬而远之,或采取顺势巫术,满足其欲求,限制其恶行。而无论是祭拜还是巫术,都充满了原始的生殖崇拜和性器官崇拜遗迹(何叔涛:《贡山怒族的崖神崇拜》,《怒江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在此过程中,人们把酷似人体的溶岩和山峰,视作崖神的化身加以膜拜。

总之,怒族原始宗教中对崖神的祭拜,已逐步取代了对其他鬼神的祭拜。而“朝山节”祭拜崖神,成了最主要的宗教礼仪。

怒苏人是怒族中保留图腾崇拜遗迹最多的一个支系,而图腾实际上是人们把与自己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某种动植物当作自己祖先来加以崇拜的一种原始信仰。伴随着图腾崇拜的是各氏族关于图腾物是自己祖先的传说,对图腾物的禁忌,以及把图腾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和标志。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曾有过图腾崇拜,而怒族则是我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中保留图腾崇拜遗迹较多的民族之一。

在图腾传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怒苏支系中关于蜂氏族的传说和蛇氏族的传说。

蜂氏族传说:远古时代,天降群蜂,落在怒江边腊甲底村,蜂蛇婚配,生下怒族女始祖茂英冲(一说茂英冲是从蜂筒中出来),茂英冲长大后又分别与虎、鹿、麂子、熊、鼠、鸟婚配,其后代分别繁衍为怒苏各氏族。

蛇氏族传说:古代一位织布的少女,歌声打动了一条巨蛇,巨蛇变成小青虫来听歌,并向少女求婚,少女答应它如能变成人就和它成亲,结果小青虫果然变成一英俊少年,二人结为夫妻后,所生子女即发展为蛇氏族。

从某种意义上讲,图腾崇拜只不过是自然崇拜的深化。

怒族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一些创世神话中,讲述着人类起源,如xx的《创世歌》(又叫《瘟神歌》,因祭祀瘟神所唱而得名)。主要讲述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人类仅剩兄妹二人,因得到天神或动物(九江狸)的启示,躲进葫芦或竹筐、蜂窝、树洞等藏身,得以保全性命;{zh1}兄妹二人出于无奈而遵照天意结为夫妇,生下的后代就是人类各民族或怒族各氏族的祖先。其中《创世诗》中还有类似汉民族“后羿射日”的传说,不同的是,传说中的怒族勇士射落了九个太阳中的八个、七个月亮中的六个,而不是十个太阳中的九个。

但在家中,怒族还没有崇拜祖先的习尚,屋里一般不供奉祖先的灵牌,安葬后除{dy}年垒坟上坟外,以后均不再扫墓。

近代以后,基督教、天主教传入怒族地区,对怒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与藏族相邻的贡山北部,也有一些怒族群众信喇嘛教,但人数较少。

1950年后,由于实行了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无论是信仰藏传佛教还是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的怒族教徒,其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均得到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动亦受到法律的保护。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15
柯尔克孜族的宗教信仰

历史上,柯尔克孜人最早信仰萨满教。约在公元10世纪柯尔克孜人的意识中还充满着崇拜自然神的宗教观念,主要是水神和草神。这跟当时柯尔克孜人(时称黠戛斯)以游动的畜牧业经济为生有密切关系。由于当时生产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种种自发现象(如天旱缺水、牧草枯萎等)无法理解而又无力抗拒,于是相信在这些现象后面有超自然的力量,即有神灵在主宰着。因为水和草对于人和牲畜来说太重要了,所以柯尔克孜人对主宰着这两者的神最为崇拜。同时,他们还崇拜大自然的其他现象。10世纪上半期阿拉伯旅行家米撒尔在其游记中,也曾谈到了“合尔合孜”(即柯尔克孜)人在宗教方面的一些情况,他说:“他们有自己的特殊的习俗、法规、意识、文字和庙宇。他们不扑灭灯火,要让它自己熄灭。他们把有香味的东西放在前面祷告,信奉它。他们信奉苍天,朝南方祷告,尊敬天山的‘祖哈勒’、金星和土星,而认为火星不吉利。”从这些简单的记述中,对于柯尔克孜最初的原始宗教信仰,可以略窥一斑。随宗教观念的产生而出现的巫师,他们称作“甘”。祭祀不定时,可见他们对这些神灵的信奉程度还不是很深的,故没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仪式。

这以后,柯尔克孜主要信仰的是伊斯兰教,其渊源可上溯至中古时代。在10世纪到17世纪初,柯尔克孜族从其发源地叶尼塞河上游地区逐渐向天山地区迁徙。这期间,柯尔克孜人与邻近各个民族或部落接触频繁,经过一段时间后,相互融为一体。这样,一些信仰伊斯兰教而又融合于柯尔克孜族的人开始把伊斯兰教带给了柯尔克孜人。16世纪下半期,有些穆斯林“沙亦黑”在柯尔克孜地区传播伊斯兰教,但与此同时,他们又称柯尔克孜人为“卡菲尔”,意即“不信教的人”。由此可推知,伊斯兰教在柯尔克孜人中得以广泛的传播,最早也在17世纪以后,或18世纪前半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柯尔克孜民间史诗《玛纳斯》,把他们反抗准噶尔的战争描写成一种宗教战争,可为一佐证。

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人主要分布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新疆各地。在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及各种具体繁多的宗教仪式方面,他们与别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上是一样的。比如,他们也承担“吾受儿”(粮食税)、“扎卡提”(牲畜税)、“费得尔”(回历新年向宗教职业者送的礼)、“车西曼”(每次收粮食时交的税)等多种宗教税;也要在“主麻日”做xx及各种宗教功课;凡柯尔克孜人的生养、婚、丧、吉庆及灾祸等,也都要请宗教职业者来主持举行规定的仪式;贫苦教徙也要经常无偿地为寺院和宗教上层分子服各种劳役,等等。

由于受别的民族的影响,在新疆北部靠近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额敏县的柯尔克孜人,则主要信仰喇嘛教。在教规、教义及各种仪式上也跟别的信喇嘛教的民族差不多。

此外,于18世纪中叶被清朝强迫迁去黑龙江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由于居住环境的影响,则信奉当地的主要宗教——萨满教。他们认为萨满蛇神是柯尔克孜人固有的宗教信仰。因此解放前家家都用布剪出蛇形供在墙壁的神龛里。大凡治病、丧葬等祭祀仪式,都请萨满跳神。同时,他们还信奉天马神、树神、金星神、北斗星神等。他们认为,这些大小诸神都是在他们来黑龙江以后才信奉的。这说明,这里的柯尔克孜人信仰的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除此,他们中也有信喇嘛教的,平时供奉各种佛,至一定时候则祭祀敖包等。

住在黑龙江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在每年4月18日,杀牛宰羊以祭树神,集会{yt}并赛马射箭。10月25日,祭北斗七星,用荞麦面做一千个佛灯,用黄油灯上供。过春节时,正月初一的早晨先到同姓同房的亲族家拜年,进屋后必须先给堂屋中供奉着的神象及佛象磕头,然后再给老年人磕头,并斟酒一同欢饮。过年时还点燃两堆牛粪代替狼烟,有的直点到正月十五的灯节。从这些习俗中反映了这里的柯尔克孜人还保留着自然崇拜的宗教意识。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4:16
回族的宗教信仰

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伊斯兰教是在7世纪初阿拉伯各部氏族制度瓦解的过程中,由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种宗教。由阿拉伯商人至迟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即传入我国。在唐宋时期,居住在东南沿海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蕃客”们,也就是我国较早的回族先民,就在广州、泉州、杭州等地修建了怀圣寺、清净寺、真教寺等。由于当时人们对蕃客门的宗教信仰相当陌生,故将伊斯兰教称作“大食法”。到了元代,回回人已遍布我国各地,他们的宗教信仰开始被人们大量接触并广泛的注意。从官方的文书诏令到私人的著述,人们已很自然地将所接触到的这种宗教看作回回所信奉的宗教,称伊斯兰教为“回回法”或“回回户体例”,把xx寺称为“回回寺”,称伊斯兰教教长为“回回掌教”或“回回大师”,将伊斯兰教的希吉来历法称为“回回历”,等等。延至明代人们,更习惯地沿袭这种称呼,把伊斯兰教称作“回回教门”或“回回教”,后又简称“回教”。清代以后又把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东乡、撒拉等民族也加上了“回”字,称为“缠回”、“东乡回”、“撒拉回”等。以致人们从称谓上错误地把回教与回族混淆、甚至等同起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兰教与回族的密切联系。可以说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就是回族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我国回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就宗教法学学派而言,又有哈乃裴派、马立克派、沙费尔派和罕伯里派等四大宗教法学派,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属于其中的哈乃裴派。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是信仰安拉为宇宙{dywe}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回族宗教学家把这个信条编为16字诀,也叫“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穆斯林教徒必须尊行五项功课,即:念(时常念诵“清真言”)、礼(面向麦加{yt}作五次xx,每xx五到清真寺参加聚礼)、斋(一年封一个月的斋)、课(按财产比例交纳天课——宗教税)、朝(有条件的,一生至少去麦加朝觐一次)等“五功”。此外穆斯林每年要举行圣纪、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三大节日和进行其他一些宗教活动。

(一)《古兰经》

《古兰经》,也称《可兰经》,是世界伊斯兰教经典著作。“古兰”系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诵读”、“读物”。中国旧译为《宝命真经》、《天经》等。全书共30卷、114章、6236节。由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于公元610—632年间,以“奉安拉颁降名义”陆续口授公布。最初由其弟子默记或录在兽皮、枣椰叶、石板上。穆罕默德逝世后,经哈里发阿布·伯克尔(632-634)、欧麦尔(634-644)、奥斯曼(644-656)指派专人搜集、追忆、核实、抄写并保存,并在此基础上汇集分卷,划定章节,形成定本,被称为《奥斯曼定本》;后又几经精通阿拉伯语法和诗歌韵律专家标注意符,统一规范,流传至今。本书以公元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徙麦地那为界,分为“麦加篇”和“麦地那篇”。前者约占总章数的72%。内容除阐发其宗教哲理、规定宗教礼仪外,还申述伊斯兰教的社会主张、人伦道德观念以及立身处世应持的态度;许多篇幅专门或穿插讲述了阿拉伯民族的古老传说、谚语故事。“麦加篇”经文侧重于讲述安拉的独一及特性、赏善罚恶及末日报应等方面;“麦地那篇”经文大部分是立法宪制,包括该教基本信仰和“五功”等宗教规定,涉及饮食禁忌、交易xx、债务纠纷、婚姻程序、财产继承、释放奴婢、缴纳赋税等民事和刑事。该经最初仅以手抄本通行。公元1530年在意大利xxx首次印刷。《古兰经》原文为阿拉伯文,现有数十种各国不同语种译本。中国明清时期开始选本及翻译工作。清同治元年(1862){dy}个刻印本的云南大理回民政权中问世。20世纪初以后,先后有李铁铮、姬觉弥、王静斋、刘锦标、杨仲明、时子周等人的汉译本问世。建国后又有马坚通译本、林松诗韵体本出版。近有香港时子周新版问世。

(二)中国回族中伊斯兰教派门宦简表

1.三大教派:格迪目、西道堂(汉学派)、伊赫瓦尼(分白派,即赛来非耶;苏派)

2.四大门宦:虎夫耶(花寺、毕家场—小刘门、穆夫提—临洮、北庄、胡门(太子寺、胡门、红泥滩胡门)、洪门、青海鲜门(刘门、宁夏鲜门)、法门、文泉堂(撒拉教、崖头—高赵家、通贵)、灵明堂(疯门)—明月堂、碱沟井、丁门、凉州庄)、哲赫忍耶(沙沟、板桥、北山、新店子、南川)、嘎的林耶(大拱北、香源堂、齐门(七门)、阿门、韭菜坪、青海后子河)、库不忍耶(东乡大湾头)(参见邱树森:《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四族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新来研究的 2009-03-30 15:47
锡伯族的宗教信仰

过去锡伯族的宗教信仰较杂,曾经有过对天、地、日、月、星等的自然崇拜;对鲜卑兽、狐狸、蛇、虫、古树、人参等动、植物的崇拜;对土地神“巴纳厄真”、谷神、瘟神、牲畜神“海尔堪”、灶神“肫依妈妈”、门神“杜卡依恩杜里”、娘娘神、河神“罗刹汉”、山神“阿林乌燃”、引路神“卓有恩杜里”、猎神“班达玛法”、柳树神“佛多霍玛法”和渔神“尼穆哈恩杜里”等神的崇拜;对灵魂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所信的程度都不一样。一般说来,主要是崇奉“喜利妈妈”,素信萨满教,兼信佛教——喇嘛教。

(一)、喜利妈妈

“喜利妈妈”(sirimama)是由“喜仁妈妈”(sirinmama)演变而来。在锡伯语中,“喜仁”(sirin)是“藤蔓系”的意思;“妈妈”则为奶奶、老妪。合起来意为“世系奶奶。”喜利妈妈在东北锡伯族中汉译为“子孙妈妈”,意思是有了女祖宗,子子孙孙才能不断地繁衍生息,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也包含保佑家宅平安和人丁兴旺之意。因而,过年时给“喜利妈妈”贴“福”字,或是贴上“供圣喜生聪明子,奉神永保寿男儿”等对联。

喜利妈妈,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名曰“索绳”,上系小***、小靴鞋、箭袋、摇篮、铜钱、布条、嘎拉哈(猪羊的背式骨)、木锹、木叉等物。其中嘎拉哈(借“背”音)表示辈数,即添一辈人,加一个嘎拉哈;小***表示男儿,添一男孩,两个嘎拉哈之间就添一张小***;布条表示女孩,这一辈有几个女孩,就有几块布条;摇篮、小靴鞋等表示子孙满堂;箭袋表示男儿长大之后,成为骑射能手;铜钱表示生活富裕;木锹、木叉等表示农业丰收。

喜利妈妈供奉在西屋内西北墙角上。平时将其拢在一起,用纸包好挂在西屋西北墙角上,每年除夕将“喜利妈妈”请下,将丝绳拉开,从屋内西北角扯到东南角,把绳的两端挂在房椽上,摆上供品,烧香磕头,直到农历二月初二,再将“喜利妈妈”拢在一起,用纸包好,放回原处。这一行事,带有结绳记事的遗意,是家族繁衍的标记,是锡伯族没有文字时代的家谱。有了文字以后,家谱代替了“喜利妈妈”的作用,而“喜利妈妈”则被锡伯族人视为保佑子孙后代的神灵而保存下来。

制作喜利妈妈所用的东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家户去找,并邀请家族中年纪{zd0}、子孙满堂的人来制作。立“喜利妈妈”,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要杀猪宰羊,请全族人参加祭祀仪式并设酒席款待。现在供奉喜利妈妈的现象正日渐减少。

(二)萨满教

萨满教是锡伯族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基本观念是崇拜大自然,相信存在鬼神,万物有灵。它把自然界划为三界。天上(天堂)为上界,是诸神所居之地;地面为中界,是人类所居之地;地狱(阴间)为下界,是魔鬼所居之地。锡伯族人认为,萨满是居于人和鬼神之间的使者,有时萨满可做鬼神的代言人,向人转达鬼神的意愿和要求,又可代表人去向鬼神祈祷、问卜。萨满又可做鬼神的替身,鬼神附体,直接向人提出要求或接受人的请求。每当萨满作法给人“驱邪治病”时,都像鬼神附体一样,口念咒语,手舞足蹈。萨满不作法时如同常人。

萨满教是在母系社会末期和父系社会初期形成的,所以锡伯族萨满有男有女。男者为觋,女者为巫。觋的祖师爷是布尔堪巴克什,巫的祖师母为伊散珠妈妈。早期多为女萨满,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男萨满增多。

萨满是个跳神作法的巫师,既没有专习的教义,也没有祭祀的寺庙,只有一本跳神时唱的《萨满年春》、《萨满画》和萨满舞。锡伯族每当遇到家人患有疾病,多方xx无效时,便请萨满来跳神,驱邪问卜。或者,遇到家宅、家园不安,屡遭灾难时,请来萨满跳神,驱妖压邪。

萨满跳神作法治病时,有法服和法具。萨满帽,锡伯语叫“萨门骊哈拉”,是用铁片制成的,帽子前部正中央有一块玻璃镜,叫“照妖镜”,此镜表面光滑,背面有“长命百岁”四个字;帽子后部正中央有两根飘带。胸前垂一面小铜镜,叫“护心镜”。系神裙,即腰围布裙,布裙由内层、中层、外层三部分组成。布裙最外层又系上12条飘带,每条飘带上均绣有各种花草纹饰。在飘带外还围上圆形布条裙子。腰间系大小不等的13块铜镜(重达四五十斤),其用意是在萨满跳神时,让铜镜相碰撞而发出响亮的声音,好把鬼怪吓跑。萨满作法时手拿神矛,锡伯语称“激达”,由铁制矛头和木柄构成,供萨满跳神时与妖魔搏斗用。还有“神鼓”,用山羊皮蒙面,背面用铁条或皮绳串着铜钱,作法时发出急促的相撞声以驱鬼。

由普通人成为萨满,必须经过一段复杂而又离奇的经历。一个经常患病的人,经过萨满跳神祈祷后,病人如来真的病愈,被认为此人与萨满有缘分,其家长也表示愿让他当萨满,同时也被萨满认可者,方可做萨满。被认定可以做萨满的人,首先要接受思想的洗礼,表示愿意遵守上界的意愿,替上界与人间沟通。然后跟着萨满师傅学习三年的“法术”。{zh1}举行“喝血”(山羊血)和“上刀梯”的仪式。刀梯一般设在正屋外西南方向,离屋二三十步远,竖立两根木杆,高约10米,木杆上绑扎铡刀、xx作刀梯,刀刃向上,刀梯级数少者18级,多者49级,一般为25级。日子选定后,上刀梯的头天晚上,师傅代上界赐给徒弟一块“护心镜”,戴在胸前护心。次日上午,经过跳神、喝血后,徒弟开始上刀梯,光脚踩着刀刃往上爬。这时,萨满师傅在刀梯周围激烈跳神,口中念念有词,一面以手击鼓,一面摇头摆腰,待徒弟爬上刀梯顶端之后,下面的萨满师傅对徒弟发问:东、南、西三面各看见了什么?徒弟回答:“往南看见伊散珠妈妈的场院,往西看见了布尔堪巴克什的场院,往东看见了义巴罕(妖怪)的场院。”(因为北面是下界地狱,所以不向北望)徒弟回答之后就可下刀梯。下刀梯不允许一级一级下,而是从顶端猛翻一个跟斗下来。下边备有一个深坑,坑里填满麦草,还有四人扯着一床大被子接着,防备摔伤。仪式结束后,萨满师傅当众宣布,该徒弟已成为正式的萨满。

跳神是锡伯族萨满教的中心内容。一般在病人家里举行。萨满身着神衣、神帽,手拿神鼓,口念祷词,由慢而快地边击鼓边跳神,二神(扎里)在一旁击鼓配合。跳过十几分钟,达到高潮时,萨满忽而跃上土炕厮杀,忽而跳出窗户追刺,以示和病魔进行搏斗。神舞高潮过后,萨满开始“迷迷糊糊”,东碰西撞,昏倒在地,过十几分钟,萨满慢慢苏醒过来,向众人陈述他去神界的情况和神灵的意愿,并嘱咐患者及家人用什么办法治病。

锡伯族萨满的职责最初范围很广,除了治病跳神外,还有几次固定的跳神,即春季为xx邪气跳神,秋季为丰收跳神。后来其内部发生分化,出现了专职巫师,如,天花由“尔琪”管,斗妖怪由“斗琪”管,惹“狐仙病”由“相通”管,婚丧之事由喇叭管,萨满的职责范围越来越窄。

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文化和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萨满教已失去存在的基础。

(三)喇嘛教

喇嘛教(确切地说是藏传佛教)传入锡伯族地区始于元代。元朝统治者由于喇嘛教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因而,在西藏大力扶持它的同时,又通过各种形式,把它很快传入蒙古族统治地区,使大部分蒙古族以及其他所属少数民族相继都皈依了此教。在此期间,喇嘛教虽然受到了来自这些民族原有萨满教的强烈反抗,但是萨满教终究未能阻挡人为宗教的“侵入”,在不长的时间内,喇嘛教便站稳脚跟,取得了多数民众的信仰。据充足的史料证明,当时的锡伯族正是处在蒙古科尔沁部的统治之下,他们和科尔沁蒙古人,也是在此时开始信仰喇嘛教的。因此锡伯族信奉喇嘛教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关于锡伯族早期信仰喇嘛教的资料记载很少,目前只有沈阳市俗称“锡伯族家庙”的喇嘛教“太平寺”及其碑文。锡伯族家庙“太平寺”(锡伯族喇嘛教寺院)建于康熙四十六年,占地面积12406平方米,坐北朝南,正门上方悬挂一牌匾,上横刻“锡伯家庙”四个大字。此寺建筑宏伟,寺内供有诸佛尊;藏有康熙年间所请之《大宝积经》、《华严经》、《第二大般若经》、《律师戒经》等经文。

在太平寺内,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四月初八日至十五日,要举行庙会。此时,众喇嘛身披袈裟,颈挂佛珠,手持香火,辇载***寺释迦牟尼铜像,让两名小男孩儿扶持,经小北门、中街,来到太平寺。一路上,像辇在前,众佛在后,众人见之,即跪叩相送。初九至十日念经。六月十五日到八月初一日,不出庙门,举行念经活动。念完一部甘珠尔经,听者捐钱。每日午刻还要举行念太平经之典,逢年过节,人们来到太平寺,听喇嘛念经。

锡伯族迁到新疆以后,到清乾隆后期,伊犁四营相继修建了镇远寺、圣佑寺、普化寺、康远寺、积福寺、靖远寺等九座喇嘛寺庙。其中靖远寺就是锡伯营喇嘛寺庙,位于今察布查尔境内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八团医院驻址。这里是五牛录{dy}次建乡之地。

喇嘛教宣扬“大慈大悲”、“因果报应”、“普渡众生”。锡伯族信奉喇嘛教中的黄教。黄教喇嘛穿黄衣、戴黄帽,教规严格,主张“密宗”、“显宗”并修,以求得佛法无边。锡伯族喇嘛每年举行三次大规模的念经活动,除此之外,在民间红白喜事、大人物寿辰、节日和国家大事之日还焚香念祷、祈祝,遇有灾祸病疾、“鬼魔邪气”流行的年月,还举行送邪恶仪式(民间俗称“抛筐”仪式),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夜还要举行“千盏灯”仪式。

由于信仰多神,锡伯族的宗教观念也比较淡薄。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锡伯族的宗教信仰正渐渐变为历史的陈迹了。
郑重声明:资讯 【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简介- 北京真道教会——为基督赢得这城市- 张颂恩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