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偶得

学书偶得

金杏书苑教师 乔文才

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我倾注精力在家研习碑帖。先从网上下载汉隶、唐楷、苏东坡黄山谷的行书,然后用钢笔临习——由于网上古帖美不胜收,我不忍舍弃其自以为精华者,时间又有限,不得不如此;后来我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在写字方面有了新的感觉。

这是一个值得总结的事情。我在想,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高,用毛笔临帖多受时空限制,要在短短的几年内把字写好,不妨试试用钢笔临古帖,然后用毛笔临古帖,再后形成自己的书风。这很可能是一条便捷高效的路子。

{dy},选择古帖,不要选今人作品。“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学于古训,乃有获”。(语出《尚书》)学书的人需要重视这两句话。古帖,如汉隶,”“二王”行书,唐楷,等等,是公认的书中之上品,我们选择之,临习之,没有什么风险,为什么不选它们呢?现在市场上可以买到汉隶、唐楷的范本,古代名家的范本,还附有要领提示,应当说这是时代的恩惠,我们应当珍惜。古人学书,多难得弄到一本好帖;如果弄到了“摩玩之不已”(见袁枚《黄生借书说》),还说“与赤刀天球共珍”(见《华山庙碑》拓本后注);因此,古人于好帖,多珍藏之,密而不外传。但是,今天不同了,有了影印技术,电子照相技术,几乎所有的当世可见的古帖拓本都可以见到,都可以成为我们采取“拿来主义”的选项。

第二,用钢笔临习。古人写字之所以几乎都用毛笔是因为那时没有钢笔,如果那时已有钢笔,他们肯定更多的是把钢笔作为书写工具,——钢笔多么便捷,谁会蠢到便捷的不用偏用不便捷的?当然正是因为没有钢笔,不得不用毛笔,而毛笔又具有表现力丰富的特点,加上汉字特有的方块字形体,表意文字特征,可以线条化、美术化的无穷魅力,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我们不是古人,是今人。今人可不可以用今天主流的书写工具——钢笔临古帖呢?我觉得应当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只是用钢笔临写时,要把握好间架结构,把握好用笔的轻重、缓急、方圆、呼应、对比等,力求把古帖的神韵表现出来。

第三,用毛笔临习古帖。这是必须的。不如此,用钢笔临习的成果难以有效巩固;不如此,在书法上难以登上更高的山峰,——即令大书法家,也多是终生坚持用毛笔临帖的。用毛笔临写,有几点必须注意:1、选好毛笔,正确使用书写纸。初学者买毛笔要注意,到正规文具商店去买,买10元左右一支的或者更xx的白云毛笔为佳。选毛笔时,要把毛捻开,细细观察,如果每根毛的长短从整体上看基本一致,中无半桩子,毫毛与笔杆部位的衔接是紧的,笔杆是直的,方为合格的毛笔。绝不要使用质量低劣的毛笔——初学者本来就不会写毛笔字,又弄一支劣质的毛笔来鼓捣,不但肯定把字写不好,还可能因学无长进而丧失学写毛笔字的意志和信心。书写纸也要注意,要打格子,学写字时严格按格子的比例进行书写。2、尽量悬腕,且做到腕平、笔直、心圆(即心中有范帖上原字的形体与精气神)。做到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并不容易的。但是,不容易也得做到,并且坚持下去。3、中锋用笔,这是用毛笔写字的基本规律,是写好毛笔字的头等大事,不可忽视。关于如何做到中锋运笔,市场上我们可见的字帖中多有语言提示与图示。字帖中提示的话语,图示的内容,要读,要记,要摩仿着去做。4、要循序渐进。不要想一锹挖一口井,一个早晨就把字写好。上海有位书法家叫刘小晴,光临习、练习楷书就弄了大半辈子。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四十余年来,笃嗜楷法,操毫面壁,未敢稍有懈怠也。”(见《书法》杂志2004339页)刚刚开始研习书法的人,{zh0}{yt}只学写一个字,不超过三个,待笔路熟了,再把数量加上去。另外,先学简单的字,再学难写的字。我相信,有了前面钢笔临写的基础,又注意按以上要领去做,一个初学者肯定会走好用毛笔临写这重要的一步。

       第四,写出自己的个性与风格。一个人学书,假定(我是说假定)经过长期的临习,有朝一日成了与王曦之、颜真卿、苏轼等古代大书法家毫无二致的书法工作者,这并不{jd1}是什么好事情。道理很简单,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千人一面叫雷同,异彩纷呈才叫艺术。所以,到了一定时候,要注意创造性临帖,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再后,有了自己的书风,继续坚持临帖,使自己在书法上不断地臻于xx。当然,这是后话。



郑重声明:资讯 【学书偶得】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