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普洱——沱茶
1986、1987、1993年三次获得世界食品金冠奨,让云南普洱茶扬名于国际的紧压茶为何?最早得以让欧盟及日韩等先进国家认同的养生普洱茶品为何?答案是——“沱茶”。早年,在香港、台湾普洱茶品饮风气还不是相当兴盛的年代,多数茶商所认为的{zy}质紧压茶品为何?还是“沱茶”。能让古今中外认同为优质茶品,定有其特殊缘由;笔者认为,从历史背景与制程探讨,应能得以窥知一二。
普洱茶从历史探源,至今近二千年渊远流传。从唐代至明清之前,普洱茶可说是少数民族与一般百姓的日常饮品,对于茶菁选用与制作工序并无刻意之处。直至普洱茶在清朝时上贡朝廷后,茶品就开始注重采摘季节、茶菁选择与制作工序等等;虽然贡品花色众多,到十九世纪初普洱茶贡品花色就有八种,即「八色茶」,除了茶膏以外,其余茶品花色的共通点,就是使用细嫩芽叶。喜爱芽毫,是中国人品茗的传统,也是让“沱茶”往后成为古今中外最受喜爱茶品的主要原因。
一?历史与传承
唐朝樊绰的《蛮书》中提到,当时滇南地区的茶品为「散收,无采造法,已椒姜桂合烹而饮之」。这是叙述云南地区制茶与当时唐朝内地所谓「龙团凤饼」的繁复制程有许多差异,而非表示当地茶叶不经加工。具历史学家考就,唐朝时期,云南制茶虽然许多少数民族只是将茶叶直接日晒而成,但也有某些较先进的做法经过锅炒、手揉及日晒而成的散茶。到了明朝,云南大理感通茶“炒而复曝”,仍然一直沿革晒青茶的制程。而今,多数沱茶因应市场需求及拜现代科技文明之赐,产量大增;然,在量产后,为求质量的稳定,制程中许多任务工序已无法坚持传统,此乃传统普洱茶爱好者{zd0}的隐忧。
关于沱茶名称的由来,确实的时间与历程,众说纷纭。现代形状的沱茶形成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今已经一百多年的历史;另一考就,则认为成形于1916年。以下略述几种目前较为市场接受的说法:其一,是由思茅景谷地区所谓“姑娘茶”的小团茶所演变而来,后因畅销四川宜宾沱江一带,故称沱茶。其二,因“沱”与“团”谐音,故名。其三,由明朝“普洱团茶”与清朝的“女儿茶”演变而来。大而圆者称紧团茶,小而圆者称女儿茶。女儿茶为未婚女孩所采摘之雨前茶,即为四两重之小团茶(约150g,与后来发展出来的沱茶重量相似)。
三种沱茶名称由来,都指称与古代之团茶有关。于清朝之时,制茶没有依赖机械等现代科技,却能制作出十斤团茶,且不散不霉,由此可知古代制茶技术之精湛。虽此,团茶仍然很容易因为些许技术上的瑕疵,或是因为气候影响而霉变,所以在历史传承演变上,成为小巧精致化的沱茶,应是型态与规格上转变的关键。
云南沱茶因源于下关,故又称下关沱茶。近代所见到的沱茶,也多出于下关茶厂,为当然之沱茶市场主流,其规格重量以250g与100g为主。下关茶厂曾于1962年生产125g规格,1968年为配合茶厂定量供应的原因,沱茶重量从原来的125g改为100g。笔者近年在坊间亦发现下关茶厂与1994年定制一批盒装销售日本之甲级沱茶,其单品重量为125gx2。这也代表厂方近年亦有根据订单而改变规格之产品。
历史上所使用过的商标有许多种,1947~1951年新康藏茶厂时期商标为“复兴牌”,1951年中国茶叶总公司统一注册为“中茶牌”,为各国营厂之共同品牌。甲、乙级沱茶至今都有生产,而于1988年为了解决过多中档原料试制丙级沱茶,另外还有外销为主的普洱沱茶、微型沱茶等。1984~85年为解决省公司春芽茶库存积压四百余吨的问题,而加工压制“大理沱茶”交省公司销售。历史上也先后出现过“沧洱沱茶”、“大众沱茶”等等商标。“中茶牌”于1991年底停止使用,1992年3月起,开始使用“松鹤牌”注册商标,1993年生产内销的一级沱茶,1996年以下关茶厂厂徽图案取代原本加压于甲级沱茶凸面的“甲”字。
在1950年xx始,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就刻意将多数沱茶订单专由下关茶厂制作,而猛海茶厂历来以制云南七子茶饼为主,沱茶产量不高,然其茶菁选用与加工技术亦十分精良。因饼茶所使用的茶菁多为3~6级为主,所以猛海茶厂甲级沱茶的茶菁多为厂方三大生态基地茶园(南糯、布朗、巴达)之xx春尖芽茶,产量虽少、质量均高,不让下关沱茶专美于前。在台湾市场,猛海茶厂所生产的沱茶,在市场接受度方面,并不在下关沱茶之下。
近几年随着大陆经济改革开放,尤其在1999~2002年间,云南普洱茶在港、澳、台,甚至日本、韩国都掀起一阵风潮,云南出现许多私人精制茶厂,普洱茶品良莠不齐。此时期普洱市场乱象,与台湾普洱市场于2001年底崩盘不无相关,但却也是转折点的开始。私人茶厂没有悠久的制茶文化,硬设备较差、资金不足、货源供应与质量较不稳定,在各项资源与经验都不如国营厂的情形下,目前市场占有率也相对小了许多。但也因此私人茶厂相对没有传统之包袱,只要有心经营,便能制作出优质茶品。从未来自由市场经济面的角度来观察,私人茶厂的兴起,对整个普洱茶市场有着正面的激励与良性竞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