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石昆牧文集之——精致普洱——沱茶

2010-02-22 11:05:02 来自: (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升按玉箫)

精致普洱——沱茶

1986、1987、1993年三次获得世界食品金冠奨,让云南普洱茶扬名于国际的紧压茶为何?最早得以让欧盟及日韩等先进国家认同的养生普洱茶品为何?答案是——“沱茶”。早年,在香港、台湾普洱茶品饮风气还不是相当兴盛的年代,多数茶商所认为的{zy}质紧压茶品为何?还是“沱茶”。能让古今中外认同为优质茶品,定有其特殊缘由;笔者认为,从历史背景与制程探讨,应能得以窥知一二。

普洱茶从历史探源,至今近二千年渊远流传。从唐代至明清之前,普洱茶可说是少数民族与一般百姓的日常饮品,对于茶菁选用与制作工序并无刻意之处。直至普洱茶在清朝时上贡朝廷后,茶品就开始注重采摘季节、茶菁选择与制作工序等等;虽然贡品花色众多,到十九世纪初普洱茶贡品花色就有八种,即「八色茶」,除了茶膏以外,其余茶品花色的共通点,就是使用细嫩芽叶。喜爱芽毫,是中国人品茗的传统,也是让“沱茶”往后成为古今中外最受喜爱茶品的主要原因。

一?历史与传承

唐朝樊绰的《蛮书》中提到,当时滇南地区的茶品为「散收,无采造法,已椒姜桂合烹而饮之」。这是叙述云南地区制茶与当时唐朝内地所谓「龙团凤饼」的繁复制程有许多差异,而非表示当地茶叶不经加工。具历史学家考就,唐朝时期,云南制茶虽然许多少数民族只是将茶叶直接日晒而成,但也有某些较先进的做法经过锅炒、手揉及日晒而成的散茶。到了明朝,云南大理感通茶“炒而复曝”,仍然一直沿革晒青茶的制程。而今,多数沱茶因应市场需求及拜现代科技文明之赐,产量大增;然,在量产后,为求质量的稳定,制程中许多任务工序已无法坚持传统,此乃传统普洱茶爱好者{zd0}的隐忧。

关于沱茶名称的由来,确实的时间与历程,众说纷纭。现代形状的沱茶形成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今已经一百多年的历史;另一考就,则认为成形于1916年。以下略述几种目前较为市场接受的说法:其一,是由思茅景谷地区所谓“姑娘茶”的小团茶所演变而来,后因畅销四川宜宾沱江一带,故称沱茶。其二,因“沱”与“团”谐音,故名。其三,由明朝“普洱团茶”与清朝的“女儿茶”演变而来。大而圆者称紧团茶,小而圆者称女儿茶。女儿茶为未婚女孩所采摘之雨前茶,即为四两重之小团茶(约150g,与后来发展出来的沱茶重量相似)。

三种沱茶名称由来,都指称与古代之团茶有关。于清朝之时,制茶没有依赖机械等现代科技,却能制作出十斤团茶,且不散不霉,由此可知古代制茶技术之精湛。虽此,团茶仍然很容易因为些许技术上的瑕疵,或是因为气候影响而霉变,所以在历史传承演变上,成为小巧精致化的沱茶,应是型态与规格上转变的关键。

云南沱茶因源于下关,故又称下关沱茶。近代所见到的沱茶,也多出于下关茶厂,为当然之沱茶市场主流,其规格重量以250g与100g为主。下关茶厂曾于1962年生产125g规格,1968年为配合茶厂定量供应的原因,沱茶重量从原来的125g改为100g。笔者近年在坊间亦发现下关茶厂与1994年定制一批盒装销售日本之甲级沱茶,其单品重量为125gx2。这也代表厂方近年亦有根据订单而改变规格之产品。

历史上所使用过的商标有许多种,1947~1951年新康藏茶厂时期商标为“复兴牌”,1951年中国茶叶总公司统一注册为“中茶牌”,为各国营厂之共同品牌。甲、乙级沱茶至今都有生产,而于1988年为了解决过多中档原料试制丙级沱茶,另外还有外销为主的普洱沱茶、微型沱茶等。1984~85年为解决省公司春芽茶库存积压四百余吨的问题,而加工压制“大理沱茶”交省公司销售。历史上也先后出现过“沧洱沱茶”、“大众沱茶”等等商标。“中茶牌”于1991年底停止使用,1992年3月起,开始使用“松鹤牌”注册商标,1993年生产内销的一级沱茶,1996年以下关茶厂厂徽图案取代原本加压于甲级沱茶凸面的“甲”字。

在1950年xx始,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就刻意将多数沱茶订单专由下关茶厂制作,而猛海茶厂历来以制云南七子茶饼为主,沱茶产量不高,然其茶菁选用与加工技术亦十分精良。因饼茶所使用的茶菁多为3~6级为主,所以猛海茶厂甲级沱茶的茶菁多为厂方三大生态基地茶园(南糯、布朗、巴达)之xx春尖芽茶,产量虽少、质量均高,不让下关沱茶专美于前。在台湾市场,猛海茶厂所生产的沱茶,在市场接受度方面,并不在下关沱茶之下。

近几年随着大陆经济改革开放,尤其在1999~2002年间,云南普洱茶在港、澳、台,甚至日本、韩国都掀起一阵风潮,云南出现许多私人精制茶厂,普洱茶品良莠不齐。此时期普洱市场乱象,与台湾普洱市场于2001年底崩盘不无相关,但却也是转折点的开始。私人茶厂没有悠久的制茶文化,硬设备较差、资金不足、货源供应与质量较不稳定,在各项资源与经验都不如国营厂的情形下,目前市场占有率也相对小了许多。但也因此私人茶厂相对没有传统之包袱,只要有心经营,便能制作出优质茶品。从未来自由市场经济面的角度来观察,私人茶厂的兴起,对整个普洱茶市场有着正面的激励与良性竞争的意义。

  • 二?茶菁使用特色

    清人吴大勋的《滇南见闻录》提到:“夷人管业,采摘烘焙,制成团饼,xx客商”。此文献证明于十九世纪以前,普洱茶所有制程全部由茶农完成后,始交茶商xx。十九世纪初,茶商才开始收购青毛茶,设立作坊,把青毛茶筛分成细嫩的盖面茶和粗老的里茶(包心),也成为现今茶菁级数拼配技术的原始。1950年初期,沱茶为五个茶胚(里茶、二盖、三尖、四尖、撒尖)所拼配,后改为三个,后又简化为里茶与面茶二种,近年仍以三个等级茶菁拼配。现时市场对茶品优劣的评定,除了制程与香气口感外,茶品中是否夹杂碎末,茶菁是否完整也是一大关键。

    1955年以前,沱茶所使用的原料都是{dj0}滇青毛茶,以各优质茶区之“春尖”拼配。1958年茶样价改革后,沱茶原料仍然取各优质茶区xx春茶1~2级为原料。近年,为求质量与数量之稳定,使用筛分与风选作业将不同质量(粗细长短轻重)之茶菁分离出来;较于传统使用人工挑选,效率高与卫生为其优点,但不完整的碎断茶菁的大量出现则成为常态。

    相较于一般私人茶厂,国营厂较惯于使用不同季节、年份与茶区之茶菁来拼配。主要目的,不外乎稳定每年同唛号之茶品差异不大,且能够量产。私人茶厂则偏向于单一茶区茶菁。而目前较具规模的私人茶厂制作沱茶,多以完整的芽毫制作,不容易出现过多的枝梗碎末;反倒是有些国营厂因为大量生产,为迁就沱茶外观的一致性与质量的稳定性,所使用的茶菁则多经过切断与轧细作业,将粗的切细、长的切短,成为一定规格的茶条。

    在茶菁条索方面,消费市场较偏好叶底的完整性,综观大多数坊间沱茶产品,目前以私人厂沱茶稍具优势。在美观、数量上,当然还是以国营厂为上选;而质量上来说,因使用的茶菁差异甚大,所以各有擅长。

    与其它紧压茶相较,则沱茶茶菁的使用明显细嫩许多。主要原因,除了上述品茶文化与传承外,沱型角度弯曲明显,细嫩茶菁较美观且容易成型,若有粗老叶或枝梗,则容易松脱掉落且外观不讨喜。


    三?制程

    沱茶的制程,基本上与其它紧压茶并无不同。因茶菁重量不同,蒸压与成品干燥时间自有增减

    (一)采摘

    明、清以来,晒青毛茶分级与一般茶品相同,用二十四节气来区分。明前春尖茶(清明前加工)、春尖茶、春中茶、春尾茶、夏茶(农历五六月以后亦称二水茶)、谷花茶。1958年中国茶叶样价改革以后,废除按生产季节命名的常规,一律按质量分为五级十等。

    云南地处大陆型亚热带高原气候,与江南地理环境气候差异甚大,在当地只区分为旱季、雨季。每年五月到十月为雨季,此时采茶制茶容易出现许多状况;十一月至来年四月为旱季,尤其农历三四月间日照较长、气候干燥,需要依赖长时间日晒的传统云南晒青茶,在此时节制作最为合适。

    以最标准的制程,早上采摘鲜叶,中午前完成萎凋杀青,以及揉茶、解块,在太阳下山或起雾前完成毛茶干燥。以此制程,只需要一次日晒即可。但也确见过有少数民族青毛茶制程,下午才采摘鲜叶,萎凋杀青揉茶完成后,已经太阳下山了。所以将未晒干的“半成品”以编织袋收起来,隔天继续日晒。这样就出现一个干燥不足的问题,茶菁持续发酵,此种制程必然成为轻中度发酵茶品。所以采摘时间,的确影响整个毛茶质量。

    (二)萎凋

    在多类茶品中,都有萎凋这道工序,目的在于使鲜叶中多余水分散失,避免因为过多水分而提高不必要的温度,或多或少也出现发酵与氧化作用。普洱茶,萎凋方式有轻微日晒与晾干二种;以茶园茶而言,因为茶区通常紧邻初制厂,若产量、设备与经验能够配合,茶园茶在萎凋工序上十分稳定,不容易出现萎凋不均或不当发酵的情形。然,野生茶的状况百出,通常主要因为茶区广阔,采摘后送到初制厂的距离相当遥远,有时隔天后才送达,如此就容易出现萎凋不均及制前发酵的状况。这就是野生茶的质量不容易掌控的原因之一。

  • (三)杀青

    文献记载,除了直接日晒而成生散茶外,从唐朝开始,现今云南省南部当地居民就有以锅炒杀青,而后以日晒成散茶,这就是延革至今的晒青茶工艺。目前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制茶,仍以锅炒杀青;尤其是相对于茶园茶、产量较少的野生茶都是以锅炒杀青。而拜现代科技之赐,在规模较大的初制厂或精制厂,目前都以滚筒式杀青,在温度方面已经很容易掌控。

    在杀青工序上,与云南绿茶(滇绿){zd0}的不同在于杀青温度。锅炒杀青,一般温度都不会高于摄氏180度,每次投茶量约二公斤左右、为时约六分钟(依茶菁嫩度);而滚筒式则可以随意控制,甚至到达摄氏250度以上,投茶量与时间、温度也是依鲜叶状况而定。在笔者多次实际参访云南普洱茶制程后,以及参考多年的选购与储存茶叶的经验,杀青温度控制{zh0}在摄氏180度左右。因为普洱茶为后发酵茶,过于高温将不利于酵素酶的作用,只剩下氧化。温度过高,将导致汤色较绿而水质口感变薄,但如果毛茶与成品干燥低温,茶品仍能保持一定质量。而在雨季制茶,是容易产生高温杀青的关键,因为鲜叶湿度高,势必以高温才能将茶叶内高含量的水分干燥。虽然,杀青温度过高会影响滇青茶质,但杀青温度不足,也会让茶菁发酵度过高,成为轻发酵茶。

    (四)揉茶

    传统少数民族揉茶方式是以人工团揉,现在各家初制厂与精制厂都以现代机械的揉茶机揉茶。目前茶园茶因为量产,多数以机器揉茶;而野生茶因为产量少,且多为家庭式农民自制,所以仍维持手工揉茶。二者的差异,在于机械揉茶条索紧结精致且工整;而手工揉茶通常条索较粗糙、细致度不够,也较不平均。

    (五)毛茶干燥

    日晒干燥,是晒青茶最主要的特色。其所产生的“太阳味”,是烘干毛茶所无可取代的特点。晒青茶在揉捻完之后,直接均摊在竹席或水泥晒场,以日晒干燥,晒干过程翻拌2~3次,日晒加热幅射,温度一般不可能超过摄氏40度。传统晒青有一特别注意的地方,通常在早上十点左右会完成采摘、杀青与揉捻,到十点左右开始进行日晒至下午四点左右结束,依晒茶量与气候而定。如果采摘制程时间不当,导致干燥不xx,将会使茶菁过度发酵,甚至可能发霉现象。

    若以机械式干燥毛茶,其温度介于摄氏90~130度之间,如此也将水分含量降低至7%,抑制茶叶中酶的活性,虽藉以提升毛茶的香气,但也让普洱茶后发酵的意义阙如。以摄氏百度以上高温干燥之毛茶,如果就以散茶型态储存,在一二年内香气扬、汤清而薄,往后会劣变微酸、且无茶质可言。

    (六)蒸压

    经过筛分、风选茶菁分级(或人工挑选),再通过秤重后,进行蒸压工序。早期,茶菁经过蒸软后,置放于碗型木模中以人力压制成型。1954年开始利用杠杆原理,在板凳上设置沱茶木模具,以人体重量进行压制。1959年改良成铁木结构的“杠杆偏心转压茶机”,1973年试制成“立柱式压茶机”,1977年成功研制“{dy}代沱茶专用压茶机”,沱茶压制工序正式进入快速量产的时代。

    1954年以前,蒸茶使用的是落地是土灶、大铁锅,因为蒸气无压力,所以蒸茶时间长、效率差,含水量相对高,茶品也容易发生过度发酵。1956制造{dy}批直立式锅炉,往后不断的改进,蒸茶时间相对缩短,效率高、质量稳定性增加。现代锅炉蒸压制程,是将青毛茶铁瓯之中,以蒸气蒸软后压制,蒸压时间100g沱茶或小方砖约三秒、250g沱或砖茶约五秒、357g饼茶约七秒;紧压摊凉后,解外套棉布进行成品干燥工序。没有使用锅炉、以没有加压的传统蒸茶,依茶品的量多寡、茶精细嫩度,时间大约在三十至四十几秒,端看制茶者的经验判断。

    (七)成品干燥

    传统干燥方式有三种,一为自然阴干2~3天,第二种是正反面日晒二小时后,再阴干{yt}。第三种方式是将成品晾干{yt},外包纸与竹壳包装好后,整筒茶品进行日晒{yt},将茶饼与竹壳一起干燥。以笔者的经验,成品干燥{zh0}的方式,是在晴天时进行阴干二三天,如此能产生优良的茶品。包覆在竹壳内进行干燥,容易产生“蒸熟”的效应,汤水较柔而滑口、发酵度变高,笔者较不建议使用日晒。

    现代精制厂多具备高温烘房,能稳定温度湿度的控制,是为了克服雨季,以及因应快速量产效率所设计。传统干燥方式为阴干,温度多在二十几度,而短时间日晒,温度顶多三十几度,完成干燥需要2~3日,以要求效率的现代产业来说,旷日费时。目前许多精致厂的烘房,依位置不同或设备不同,温度多在摄氏45~60度之间,甚至可能高于摄氏60度以上,成品干燥依茶品重量数量,干燥时间不同,但多只需几小时就完成。

    高温干燥,将茶品含水量将低至9%以下、甚至7%以下,初期会使茶品出现高温香气,汤水清甜而淡。但相对于自然环境的相对湿度平均在70%以上,茶品置放于一般环境中很容易回潮,产生劣变、霉变现象,一二年后汤色变浊,约四五年后茶香滋味全无。此类高温制茶如绿茶般,适合立即品饮;有些部分制程并未出现异常高温的茶品,不会产生劣变,但没有晒青茶浓烈香醇的特色。

  • 四?如何选购沱茶

    (一)香气口感与陈化特征

    相较于其它紧压茶,沱茶使用茶菁较细嫩、紧压度略高。若以相同之茶区、茶种、茶树生长型态与制程,在以上共同条件下来做分析讨论沱茶的香气口感与其它紧压茶的差异性。沱茶细嫩茶菁,相较于饼茶所使用的青壮叶,其质感较细腻、香扬,苦涩味都较不明显,汤水较短、甜而薄、层次变化少、黏稠感不明显。

    其陈化特征,因为较为紧压、接触空气面少,在没有入仓的状态下,茶菁出现油光、沱身松开的时间都略较饼茶慢,相对香气口感的转化稍慢。但也因为紧压,以致于在稍有湿度的情形下(轻微入仓),与中茶牌铁饼相同,容易出现类似花香的口感。这也成为喜爱沱茶之人,除了形状与口感外,最主要的原因。

    (二)如何选购

    从外观辨识,以新制、没有入仓的沱茶而言,色泽不要过于杂沓,以墨绿色为优,芽毫显露、茶菁肥壮,没有枝梗碎末、紧压适中为佳。由汤色观察,金黄色由优质,避免出现碧绿色或是暗红色。叶底以完整为佳,过多碎末枝梗不仅外观不佳、冲泡不易控制,也将影响后续陈化。叶底也须柔韧有弹性,避免有糜烂之叶底。

    入过仓的沱茶,外观色泽{zh0}也能保持干净油亮,叶底仍保持柔韧,汤色虽深红但为清亮。因为沱茶紧压度高,所以时常出现外观干净,但内部仍满布白霜,这也是选购时应注意的事项。另外,若有茶菁十分干净,但却出现异常红变,且外观与内部茶菁颜色差异甚大,也避免选购。

    (三)冲泡要点

    沱茶因为紧压、使用茶菁较为细嫩,冲泡时茶叶延展性会较明显,所以置茶量要比一般青壮叶压制的饼茶或砖茶为少。水温稍低、浸泡时间稍短。

    若品茗新制未入仓茶,使用盖杯或瓷器类,也是不错的选择,突显出其香气特色。若冲泡老沱茶、入仓沱茶,仍建议以紫砂壶为佳,扁腹、宽口有利于温度散发与茶叶伸展。

    五?市场优势与缺点

    历史上,因为使用茶精细嫩,加上形状小巧可爱,又有圆满吉祥之意,所以早年中国人将团茶、沱茶视为品饮与馈赠之高级茶品。目前港澳台与大陆普洱茶市场,以沱茶与七子饼茶为主流,但在比例上仍以饼茶较高。在此,本文先撇开个人品饮好恶,单纯以沱茶之客观因素来探讨在市场上的优劣形势。

    优点

    1.外形精致讨喜。

    2.多使用芽毫之细嫩优质茶菁,符合视觉上的要求。

    3.规格小(100g,250g)、单价较低,利于试饮、馈赠。

    4.因茶菁细嫩,相较茶饼,口感较不苦涩,水甜而香,刚入门者较容易接受。

    缺点

    1.较砖茶、饼茶占空间,不利收藏。

    2.较砖茶、饼茶紧压度高、茶菁细嫩,剥开时茶菁容易碎断。

    3.相较饼茶,泡水较短。

    4.多数均无内飞,除了辨识年份与厂方较困难,且容易被更换外包装外,遭不肖茶商作手(高湿高温或xx等)的机率也大增

    5.单位重量小、年份不易辨识,相对市场流通与收藏量较低,以致近年增值空间不若饼茶,茶商与收藏家较有疑虑。


(1434)
(424)
(997)
(3892)
(73)
(999)
郑重声明:资讯 【(文摘)石昆牧文集之——精致普洱——沱茶】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