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 江波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广义:指因用药引起的任何不良情况WHO定义:A response to a drug which is noxious and unintended, and occurs at dose normally used in man for prophylaxis, diagnosis, or therapy of disease, or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我国:质量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ADR辨析xx滥用(xx)超量误用伪劣药品差错、事故(未按规定方法用药)
药品不良事件 (Adverse Drug Event, ADE)WHO定义:Any unwanted medical occurrence that may present during treatment with a phamaceutical product but which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a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this threatment. 指xx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两者区别:因果关系
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Serious Adverse Event ,SAE ) 指因服用药品期间出现以下损害情况之一的反应: ①引起死亡; 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③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yj}或显著的伤残; ④对器官功能产生{yj}损伤; ⑤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二、ADR的种类和临床表现形式
WHO分类:A型(量变型异常):药品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特点:可预测,与常规的药理作用相关,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停药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1%),但死亡率低. 包括:过度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征、后遗效应.
B型(质变型异常):与药品的正常药理作用xx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 特点: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1%),但死亡率高. 包括xx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C型:不能用A型、B型分类的其他不良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难以预测. 特点:背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或不全,非特异性,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潜伏期长. 如妊娠期服用己烯雌酚,子代女婴至青春期后患xx腺癌
三、xx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一) xx方面:xx剂型:制剂中主要成分的分解产物,原料中的杂质,以及制剂中的附加剂、溶剂、稳定剂、色素、赋形剂等都可引起不良反应.xx应用引起的药理作用:如阿霉素引起心脏毒性,皮质xx使毛细管变性出血(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
(二) 机体方面:种族:动物种属间差异,人类白色人种与有色人种间 差异,与遗传因素有关(xx代谢酶)性别:部分xx反应存在性别差异.xx皮炎:男女(32)保泰松、氯霉素引起粒细胞缺乏:男女(13) 年龄:小儿及老年人对xx敏感性、xx分布、代谢 和排泄均存在差异.
个体差异:药效学差异(催眠药兴奋,xxx抑制)药动学差异(xx代谢)过敏性病理状态:可影响药效学及药动学过程 胃肠道疾病:影响口服xx吸收 心血管疾病:影响xx吸收、分布、代 谢及排泄 肝脏损害: 影响xx代谢xx 肾功能损害:影响xx排泄
(三) 用xx面xx相互作用:为xx不良反应产生的重要因素,用药种类越多发生率越高.合用 5种xx 4.2%6 ~10种7.4%11~15种24.2%16~20种40.0%21种以上 45.0%
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性
上市前xx临床试验的局限性观察对象样本量有限观察时间短病种单一多数情况下排除老人、孕妇和儿童审批时依据理论的发展 开展xx上市后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再评价
本世纪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年代 地区 xx 用途 毒性表现 受害人数1890 欧美亚 甘汞 通便、驱虫、 汞中毒 死亡儿童~1950 制牙粉 >585人1900 欧美 蛋白银 xx、xx 银质沉着症~1949 >100人1930 各国 醋酸铊 xx 铊中毒 半数用药者~1960 死亡(>1万人)1922 各国 氨基比林 退热、止痛 粒细胞缺乏 死亡>2082人~1970 1940 各国 硫代硫酸 风湿病、xx 肝、肾、骨髓 约1/3用药者~金钠 损害1935 欧美 二硝基酚 xx 白内障 近万人失明~1970 死亡9人1937 美 磺胺酏 xxxx 肝肾损害 358人中毒 (含甘二醇)107人死亡1953 欧美加 非那西丁 止痛退热 肾损害、溶血 肾病>2000人 死亡500人
年代 地区 xx 用途 毒性表现 受害人数1954 法 二磺二 疥、粉刺 神经毒性、中毒270人 乙基锡 脑炎、失明 死亡110人1956 美 三苯乙醇 高血脂症 白内障、xx、 >1000人,脱发 占1%1956 欧南美 反应停 妊娠反应 海豹样畸胎 >1万人~1961 日本 死亡5000人1967 欧 氨苯 xx 肺动脉高压 70%用药者 唑啉1960 英美澳 异丙肾 止喘 心率失常、死亡3500人 气雾剂 心衰 1963 日本 氯碘喹啉 肠炎 脊髓病变、中毒>7856人~1972 失明 死亡5%1933 美 乙烯雌酚 保胎 xx腺癌(女)300人~1972 1968 美 心得宁 抗心率失常 眼、粘膜损害 >2257人~1979共计 16种 死亡2.2万人1890~1980 伤残1.1万人
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美国住院病人严重ADR占6.7%,致死ADR占0.32% (106000) ;药源性死亡高居美国人口死亡的第4-6位,仅次于心脏病(743460)、癌症(529904)、中风(150108)和肺部疾病(101077)
定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 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Pharmacovigilance:1974年法国首先提出.WHO定义为:The science and activities relating to the detection, assessment,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on of adverse effects or any other drug-related problem.WHO官员强调:药品不良反应预示着继续给药会有危险,需要预防或特定xx措施,或减少剂量,乃至停药.
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美国1906年《纯净食品药品法》针对假冒伪劣药品、食品等,要求xx纯净无污染,并未对上市后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进一步要求.美国1938年《食品、药品、化妆品法》规定上市前必须进行毒性试验,提高了上市前的审批标准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的起源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的起源
美国1954年 、英国1964年 、瑞典1965年、法国1973年 、日本1967年建立ADR报告制度,较早建立ADR报告制度的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 荷兰、新西兰、德国等国家. 例如:美国医学会建立了针对某些xx的重症血液病报告制度,英国药品安全委员会的黄卡制度(自愿报告制度).
我国ADR监测的发展历史
我国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始于80年代.《药品毒副反应报告制度》,后改为《药品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卫生部药政局和医政司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共十四个医疗单位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试点1989年,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成立1998年3月,加入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计划组织1999年,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并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改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999年11月,法规依据的颁布——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
2001年11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和各地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情况通报制度建立2001年12月1日开始实施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第71条明确提出"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003年8月18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发布2003年11月,在5个地区测试成功的基础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远程信息网络开通,目前正在部分地区开展试运行2004年3月4日,修订后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71条《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80、81条《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80条《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65条2004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颁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我国目前的ADR监测只收集病例资料,没有人群数据,尚不能计算ADR的发生率,十分有必要建立健全医院的病历和xx登记报告系统,并与ADR监测资料链接,获得真实可靠的发生率.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自发呈报系统(自愿报告系统)义务性监测xx事件监测集中监测系统分析流行病学(包括病历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自动记录数据库(包括记录连接和记录应用)
六、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监测方法:自愿呈报(最主要的监测方式) 医生、护士发现可疑不良反应病例 填写不良反应报告表 交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组 核对收集的报表整理、加工或补充 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优点:1. 监测范围广、能监测所有的患者以及所有上市药品,不受时间限制、可作长期观察2. 可发现罕见的、新的不良反应,以及特殊人群和xx合用的药品不良反应3. 最为经济,不需要昂贵设备、耗资少、便于推广4. 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药品不良反应问题的信号,从而形成假说,提出早期警告5.不影响医生的xx习惯,反映了实际医疗中的药品不良反应问题.缺点:1.过度归因 2.低归因 3.漏报
医院内集中监测 指定有条件的医院,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和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系统监测研究.优点:针对性和准确性高,能反映一定范围内某些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缺点:覆盖面较小最成功的案例:波士顿xx协作计划(Boston Collaborative Drug Surveillance Programme,BCDSP)
(一)建立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架构
医院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模式
临床科监测员:人员组成:住院总或主治医、护士长职责:收集本科室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向专职收集员报告.
不良反应专职收集员(临床药师兼)人员:由高年资的主管药师或以上的药学专业人员担任,具有对不良事件有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力.职责:负责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收集;深入科室协助医生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不良事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对重大、严重、复杂、疑难的药品不良事件建议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进行评价;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的其他重大问题.
各药房、临床药学室收集站人员组成:全体所在的药学人员职责:收集到的不良反应(事件)信息,及时向专职收集员通报;临床药学室对怀疑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药品检定后(尤其"输液反应")同时报告专职收集员.
(二)收集药品不良事件主要途径
医生护士主动向各信息收集站或专职收集员报告(目前比例较少)出现注射反应或"输液"反应,同批药品经检验符合质量标准,由病区药房向专职收集员报告.(约占30%)患者使用药品以后出现不良事件,医生需要退、换药品时实行强制填报而获得(大部分) 临床药师下临床收集不良事件信息
(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范围
我国: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和列为xxxx监测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上市5 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进口药品代理企业代理的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5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满5年的,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发现的群体不良反应/事件应及时上报.预防接种性生物制品,必须立即向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同时抄报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局.
七、我院xx不良反应收集工作流程
目前主要来源:1.门诊患者退换药品时填报(40%)2.临床药师门诊咨询时获取的药品不良反应咨询信息(50%)3.住院患者发生输液反应(10%)
住院患者发生xx不良反应比例高达10~20%,如何激发医护人员发现和上报不良反应的积极性? 医护人员不愿上报较多由于两方面原因:1. 医疗工作繁忙2. 将药品不良反应与医疗过失挂钩,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应对方法:宣传教育,xx医护人员顾虑建立方便简捷的上报方式 医护人员发现不良反应 住院病人药品不良反应院内直报系统填报 临床药师至上报科室填报不良反应报告表 上报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住院病人药品不良反应院内直报系统
(我国SFDA,ADR中心推荐的关联性评价)1.开始用药的时间与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有无合理的先后关系?(是/否)2.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不良反应的类型? (是/否)3.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减轻或消失?(是/否)4.再次接触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的反应? (是/否)5.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可用并用药的作用、病人的临床状态或其他疗法的影响来解释? (是/否)
八、药品不良反应的判断方法
无法评价:评价的必须资料无法获得
待评价:需要补充材料才能评价
± ?
?
± ?
-
-
可能无关
± ?
?
± ?
-
+
可能
-
?
+
+
+
很可能
-
+
+
+
+
肯定
5
4
3
2
1
判定药品与ADR的关联性:
说明:+表示肯定;-表示否定;表示难以肯定或否定;?表示情况不明.
例1:女,34岁,因流行性腮腺炎采用注射用阿昔洛韦钠250m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100ml,静滴,qd.用药8h后(另1例为12h)患者出现肉眼可见血尿,终末呈血滴状,尿样本分析红细胞++++,白细胞+~++,少量鳞状上皮细胞及粘液,为排除月经或xx分泌物干扰、留取中段尿确认,并停用阿昔洛韦,4d后,血样本恢复正常.按五项标准分析:
1
2
3
4
5
+
+
+
?
-
结论:很可能为注射用阿昔洛韦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