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照相机械制造业60年发展回顾(二)_非专业理财

(三)照相机工业调整和新的发展时期(19912000年)

1989年下半年起,由于国外新型相机进口增多、特别是照相机“xx”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再加上国产相机技术落后、质量不稳定等原因,国产相机市场开始大滑坡。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大多数企业无竞争力,到1990年国家投资定点生产照相机的23家企业中,有12家开始亏损,产量锐减,90年代初产量由鼎盛时期的300万架,下滑到100万架左右,一些企业开始停产。到1994年全行业仅剩下上海照相机总厂和江西光学仪器总厂两家,仅保留了“海鸥”和“凤凰”两个品牌。

80年代末,港、台地区的照相机工业为了降低劳务费,逐渐将生产加工地转移到大陆,在珠江三角洲形成年产超过1500万架的“以销定产”的照相机加工企业。90年代这种合作、合资生产方式逐步向内地渗透,使我国的照相机产品结构、生产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1992年苏州照相机总厂、青岛照相机总厂、江光总厂转换机制,分别与外商成立合资公司。1993年上照总厂与普立尔照相机有限公司合作,“以销定产”生产中、xx小型照相机。甘光总厂与潘太克斯合作生产PG系列照相机,成为当时畅销的国产xx照相机之一。北照总厂与台商合资组建北京北照·宝源光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平视取景照相机。常州照相机总厂与港商合资组建公司,生产4个系列9种照相机,产品大部分外销。

1994年照相机械工业走出低谷,生产、销售开始回升。此时国外一批知名的照相机企业,特别是日本的照相机公司如佳能、奥林巴斯、尼康等公司,看中了中国潜在的大市场,纷纷来大陆建合资和独资企业;进一步改变了我国照相机行业的企业结构和经济运行。

1994年全行业规模以上95个企业中,合资企业40个,全行业80%的大、中型企业都有与外商合作生产产品的历史。1995年照相机产量达到4373.5万架,其中4000万架为“合资”企业生产,占总量的91.5%

1964年启用的“海鸥”商标,在1999年获“上海市xx商标”称号,2000年获“xxxx商标”称号。1983年启用的“凤凰”商标,在1999年被评为“xxxx商标”称号。

19975月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开盘,成为我国光学、照相机行业{dy}家上市公司。

20029月,江西凤凰光学仪器(集团)有限公司的凤凰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和xx取景照相机、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的金柏得丽牌xx取景照相机、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的海鸥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荣获2002年“中国xx”产品称号,复审后,称号一直保持到2007年。

中国的彩扩设备,一直以价廉物美的特色占据着国内90%的市场,并出口俄罗斯及东南亚、东欧和中东地区。90年代中国的彩扩业日趋成熟,生产企业都开发出第二代连体型彩扩机,市场有20多个型号产品供选择。1994年上海劳力士、上海多丽、上海八一就先后推出桌面式彩扩机。特别是上海天马、索维尼的桌面彩扩机,扩印尺寸达到18英寸,超过了进口设备,使国产第三代桌面式彩扩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到2000年底,国产彩扩设备产量达3000套。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照相机及器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83个(其中三资企业47个,占总数56.6%),年平均人数47315人;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187.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57.7亿元,利润总额6.6亿元,利税总额8.2亿元;照相机产量5514.5万架。

(四)数码影像时代(20012009年)

进入新世纪,随着WTO的加入,我国照相机行业的骨干企业,都在寻求机会,快速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开拓国内外市场。上海海鸥把握科技创新的规律,精心构筑传统相机、数码相机、立体相机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开发中国人买得起的产品。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会,与日商、美商等先后组建6个合资企业,大力发展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上市开盘后,19982004年先后成立“上海青浦凤凰光学有限责任公司”、 “南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凤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 “凤凰光学(广东)有限公司”、“上海嘉定凤凰光学加工基地”,形成上饶、中山、上海三地互动,优势互补的光学加工企业架构。乐凯集团组建保定乐凯光学电子有限公司、专攻照相机和器材的生产。北照总厂、佛山普立华都在积极推出系列全自动变焦相机、全自动相机系列。此外彩扩设备、电子闪光灯、影室闪光灯、云台三脚架等和其他照相器材,以优良的性能价格比,不仅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竞争力。

19988月上海海欧照相机有限公司推出国内{dy}款海鸥DC33型(33万像素)数码相机,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世界数码相机生产行列;20002月发布100万像素数码相机DSC1100。同年,清华紫光推出自有品牌数码相机,凤凰公司推出4款数码相机。

为推动我国数码相机的发展,原国家计委以“计司技函(200016号”文《关于组织实施数码相机产业化专项通知》号召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数码相机产品的开发和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攻关。

2000年佳能、索尼、尼康三大日本厂商进入中国市场。2001年富士、奥林巴斯、柯尼卡、美能达、理光等品牌也先后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三星数码相机正式登陆中国;5月尼康宣布在苏州建厂,之后,奥林巴斯在深圳建厂,索尼在上海合资建公司,三洋与深圳华强合资在东莞建生产基地,外资独资企业开始全面建立,并搭建了营销网络和服务网络,实行本土化战略。外资引入改变了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开始了诸强争霸时代。

200311起,中国取消进口相机每年1400万美元的配额限制,导致数码相机进口激增。

2003年,清华紫光、联想等陆续推出自有品牌300万像素、400万像素和500万像素数码相机,接近了与国外品牌的差距。联想数码相机销量突破20万台,成为国内市场五强中{wy}中国厂商。其他国产数码相机厂商包括朝华科技、华旗资讯等IT类厂商和海鸥、凤凰等传统相机厂商以及TCL、先科等家电厂商,共计有30多个品牌上市,产品大多定位在家用数码相机市场,形成内外资企业争夺市场的局面。数码相机产业在2000年至2003年高速发展,堪称“黄金时期”。

2003年底,国内已有规模以上照相机生产企业49家,组装厂和零配件生产企业近千家。出口创汇41.6亿美元,出口照相机1.1亿架(其中数码相机4863万架)。中国已成为世界照相机的加工制造基地,全球{zd0}的照相机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

作为一个高技术投入、高品牌导向、高市场推广费用的产业,由于投资者和厂商蜂拥进入,导致数码相机市场竞争生态恶化。经过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价格大战和像素大战,在2004年达到高峰,国产数码相机品牌全线收缩,联想不再重点发展数码相机,清华紫光、方正和TCL等品牌暂停发布新品,全面收缩数码相机业务。众多国产小品牌被淘太出局。

2005年,华旗资讯推出包括800万像素的V80系列在内的6款数码相机。同时明基、联想也纷纷推出新品,展开促销活动,再次冲击国内市场。

2007年中国品牌剩下爱国者、明基、TCL和联想四家,其中明基将数码相机部门出售给台湾佳能企业,仅保留品牌;TCL和联想发展重点都不在数码相机;中国数码相机品牌发展的主力只有爱国者一家。

爱国者自2005815发布属自主知识产权的800万像素V815型数码相机以来,经过近5年的努力,开发出V系列、T系列、A系列、E系列、F系列等近50款数码相机。其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水印数码相机—WM01、全球{sk}带GPS导航功能的数码相机DCP1、全景摄影数码相机DCT1260(实现超广角拍摄)、全球{sk}双核(速睿双核双线程高效图像处理器)数码相机T60等,同时完成了从800万像素向千万以上像素的过渡,掌握了多种对焦模式、智能防抖,笑脸快门、全景超宽画幅拍摄、红眼修正等先进技术,推动了国产数码相机的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照相机及器材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42个,人数10.49万人。生产各类照相机8900万架,其中数码相机8188.3万台;进出口额119.6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31.55亿美元;出口额88.08亿美元。

展望未来,中国数码相机的路还很艰难,全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  

                                  曲金魁编

                            2009820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照相机械制造业60年发展回顾(二)_非专业理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