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和希望就像央视和地方台的春晚,总有“一套”!_万莲子曰_新浪博客
记忆和希望就像央视和地方台的春晚,总有“一套”!(新春走键)

人的记忆很奇妙,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有一种过滤功能,只留美好的,稀释痛苦的,抛弃尴尬的,回味起来总是甜丝丝的温软软的,颇像央视和各地方台的春晚,总有“一套”!

这种另样的感慨,与中年我的虎年春节,在曾生活过18年的湘北农村陪伴老母亲过,有很大的关系。

腊月二十七晚,我在城里观赏了一场现场直播的地方台春晚,小品、舞蹈、杂技、魔术、红歌联唱等一应俱全,与央视一套差不离,热热闹闹的,欢欢喜喜的,特别是压轴的颂歌,《生在XX多自豪》《和平家园》《和谐XX》更是一派清明盛世的气象。新空降来的书记、市长,在“春晚”晚会现场与民同观节目,老百姓熟悉他们的面孔,就是从这地方台小匣子开始的,摄像不时从他们端坐的地方扫过,这让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对于“GD大神”,各个层级的监管都需要十分严格把关,因为从中央到地方,各路“蟹将”各司其责,为的就是严防死守这块可以制造政治和经济双子星的“风水宝地”哩,只有“八音克谐”、一派祥和了,方能确保方方面面的“肥水”不落外人田嘛?

第二天我们起早赶往乡下,南方冬春之交的天气,格外潮湿而阴冷,就连只在北方上了半年学的小M都说不适应了,我开他玩笑,“千万别变修、不要忘本噢,你的出生地比老妈伟大、光荣,是真正的伟人家乡哩。”说笑间,中午1点多,我们来到了乡下老母亲住的小屋,临到屋外菜园子篱笆口了,还没听到往常母亲欢喜的叫唤声,这已属奇怪,待到屋门口,出现在自己面前的老母,竟像个做了错事的小孩子一样,怯怯地同我们打着招呼,身上穿了那件平常格外珍惜而素来少穿的浅黄色鸭绒长棉袄,右手藏着,没有动弹,只听老母小声地说:“我不小心绊了一跤,右手不大方便”。待我俯身察看,只见右手腕肿得碗粗,右手上面还渗出小珠儿样的血水,呈黑青色,据说是扎了墨针,用了一种平原上的乡村人家疗治一般性跌伤的土法子。

“为什么不照个片子正规xx呢?”大M在问。

小弟说:“只有县城医院有设备,姆妈坐不得车。”

“镇上不是有家卫生院吗?”我问小弟。

小弟年前忙于卖芹菜,节前价格好,腊二十五下午他要母亲帮忙整理一下芹菜,没想到在倒垃圾时老人家摔倒了。小弟心中已是很愧疚,都两三天了,他在电话里不敢对我们声张,从他的角度,我很能理解,所以我这么问,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没想到他却说:

“听H医生(乡村土郎中)说,镇里卫生院没有照X光设备”。

70岁的老人,经不起摔了,就这样肿着,肯定不是个事,于是,之后,我们坚持按正规措施来处理老母的跌伤。先是到三里外的镇卫生院打探有没有照片设备,再返回来说服母亲接受正规医疗就诊。

于是乎,下午好一阵忙活,带姆妈到镇里卫生院上石膏、打点滴、开口服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悉了乡村土郎中与镇卫生院的生意利害冲突关系。

其实,近在三里路的镇卫生院,已在前年添置了“照片”设备,也有了几位正规的医生。小弟是地道的老实巴交乡下人,并不知晓这一情况,还一直以为过去的公社卫生院因为生意不行,拆了也就拆了。而周边方圆几十里的乡里人家,小病忍着,有了大点的毛病,一般也都习惯上县城看病。

而那些跟乡村代课教师身份一样尴尬的乡村医生们呢,在国家新农合医疗体系逐步正规化的建设过程中,个人利益明显会受损,于是也就有了前面所述的互不买账、甚至拆台的情形发生。也真难为老实的小弟了,他当然有所不知啦。

大年三十,年夜饭后看“春晚”,一如既往的热闹非凡、喜笑颜开,而让我个人印象较深的除王菲倾情演绎的情歌声外,其他如《五十元钱》和《捐助》这两个小品,似乎多少有那么点意思。这类连讽带刺的节目,能在过五关斩六将后保留下来,编创人员的用心是显而易见的。在目前只允许央视一家独秀的春节大舞台上,要想讨好各方的口味,“傻乐”其实就是一种最万无一失的选择了,谁“傻乐”到家了,谁也就赚了。

与恭喜发财相关的这两个小品,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但我却以为,两个小品或中性化xx的形象、或人性化小人物的角色,多少吊起了一点底层社会百姓“傻乐”的胃口。

前者在50元钱的真假反转剧情中,警民关系其乐融融,人的诚信底线因它(50元xx)守住了,真正的嫌疑人也因它有可能逮到了,派出所xx则因它也不那么面目可狰了,末了包子铺的主人夫妻俩呢,以像中了头彩般的欢喜心情,头一回坐上了警车,这又将小百姓的无厘头傻乐生活情态,表现得入木三分,令人捧腹。

后者围绕农民捐助数字三千和三万的误差,用底层人之间不加思索的援手行为,侧面敲打了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中为富不仁的一方,镜照了现实中个别捐助行为算计名利得失的复杂性,即示恩式的捐助,远没有弱者间出于人类基本同情心而当机立断的施善行为靠得住。问题在于,两农民亲家一年的收入总共才三万,一方亲家误将三千认捐成了三万,另一方不干了,这是人之常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何况那些钱(一万五)是来年讨老婆要用的“色”钱呢,新媒体“刨根问底”栏目对于这个无伤大雅的真相,穷追不舍,轻而易举就挑起了凡夫俗子们的好奇心,故事呈现的胶着状态,正是小品急于想要的“傻乐”效果。

当然咯,粗放的东北文化大男人意识十足,这并不可取,但终究瑕不掩瑜吧。

说到底,在“利”字当先的今天,无论社会道德防线如何在一点一点地溃败,但民间社会总是不乏一些与自然法相关的基本元素,生长在你我他/她的心田深处,温暖而动人。见钱眼开,毕竟是见不得阳光的。

譬如我之出村进城,年复一年,往返于城乡之间,这几乎成了我不可避免的人生功课之一。其动力恰在于我在城里靠个人工资收入能积攒下一点数目并不大的金钱,可以一次次地在家乡亲人间流动而发挥那么一点点的实际作用。这{jd1}没有谁逼我非得这样去做不可,然而,不得不承认,有一种儿时的记忆和希望很是摄人,就像央视和地方台的春晚,总有“一套”呢。我不得不往返城乡的过程,在乡下亲人那里,是一种需要,因为我是“开篓人”(家乡话,见过点世面的读书人,是拿了工资的人);在我自己,也是一种需要,因为从小生长的地方,牵动的记忆丝丝缕缕,与到“开篓”后的阅历密切纠结,虽然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不要说是基于人伦的孝道,也不要说是缘于一种文学审美的故乡情怀,更不要说是出于一类自我心理上的满足,总之记忆使我的宿命人生一开始就打上了这种不同于城里出生优越者的特征,既关爱着、又懊恼着、也不舍着,有关乡村里的一切。就像本博文随心记述的央视和地方台“春晚”节目,需要用过滤性的记忆、选择性的记忆,支撑起无数次往返城乡之间的那份复杂心绪和希望。

我终归算是幸运的,20多年前,能够在国家需要人才的时代夹缝中溜了出来,之后有了一份正当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像当下罗玉凤这类社会{zd2}层农家女娃子,出村进城后的人生希望,又在哪里呢?嫁人?工作?自身条件有些摆不上台面的凤姐,还在追求当中,谴责“凤姐”的妄念,说实话,我于心不忍,除了祝福,还是祝福吧。乡下侄女们正在做着当年我一样的读书进城梦,同样,除了支持外,我其实心里也没有什么底。

姑且相信未来中国:记忆和希望,就像央视和各地方台的春晚,要做得光鲜可人,总有“一套”!至于如何识真辨假?如何刨根问底?可以暂时搁置,生活的五味,得靠每个人一口一口地尝。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记忆和希望就像央视和地方台的春晚,总有“一套”!_万莲子曰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