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企业为何没有得到垄断利润? - 中国机电工业的日志- 网易博客

垄断企业为何没有得到垄断利润?

2010-02-22 10:51:20 阅读5 评论0 字号:

   

垄断企业为何没有得到垄断利润? - 中国机电工业 - 中国机电工业杂志

 

   尊敬的企业家先生:您好!

   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邀请您来一起探讨:

   有这样一家企业,它占据了所在行业80%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但2009年前三季度,在销售收入增长11%时,净利润却大幅下滑44%,目前利润率只有5%左右。垄断企业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垄断利润,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家企业,就是赫赫有名的振华港机。多少年来,它都是中国企业界的骄傲,以至于虽然更名为“振华重工”,很多人还是习惯称其为“振华港机”。想想看吧:59岁才从国家机关出来的创始人,87%的全球市场份额,节节击败国际竞争对手的爽心故事,哪一个不让人敬意暗生?

   然而,如果我们的思绪仅停留在上述大众聚焦点中,未免流于“只看热闹不见门道”的平俗。现在,让我们转换一下视角,以商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一下这家企业,看看它的财务报表,一个令人生疑的现象就产生了。

 

 

(数据来源:振华重工历年财报)

 

由上图可见,自2000年A股上市以来,振华重工的净利润率就在4%~10%之间徘徊,即使在2005~2008年的经济繁荣期,也没有超过10%,而一旦遭遇市场波动,则迅速下滑至5%左右(2002年前后)。2009年前三季度,虽然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上升11%,但净利润却下降了44%。

   垄断企业获得垄断利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可以将成本的上涨有效转移给下游客户,以维持自身较高的利润率。在2000~2009年的十年间,振华重工在集装箱机械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5%稳步提升至近90%。按理来讲,如此高的市场份额应该可以保证一家企业具备足够的议价能力——除非市场需求极度萎缩,但这些年间,国际海运和码头建设都在快速发展,应该不存在这个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削弱了振华重工的议价能力呢?

   我先抛砖引玉,做如下猜测:

   其一,其他竞争对手快速崛起的可能。

   虽然振华重工占据了港机市场87%的份额,但还有另外13%呢?它们散落在德国诺威尔、克鲁勃,日本三菱、三井和韩国现代、三星等公司手里,新兴的国内同行(如三一港机)也跃跃欲试。 

   一个正常的市场中,根据客户对价格的接受能力不同,可分为xx、中端、低端三类,如果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百分之八九十,那就意味着它必须同时照顾好这三类客户的需求,那么,其价格必然要向中低端靠拢(如果向xx靠拢,低端客户将没有支付能力),结果就是利润率受损。另外,低价会使企业丧失挑选客户的能力,一些不那么优质的企业也成为了你的客户,一旦遭遇经济波动,这些“将就着成为你的客户”的企业因无力抵御风暴,很容易发生延期提货、讨价还价等违约行为,甚至有可能破产倒闭,从而导致垄断企业也随之震荡。

   其二,低价接单以分担成本。

这些被低价吸引来的客户还会影响企业对市场的判断,放大了需求(市场需求和价格紧密相关),于是,不断扩大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制造业,尤其是重工行业,随之而来的就是固定资产的大笔投入。然而,一旦有风吹草动,再想退出将固定资产另作他用就很难了。为了不让固定资产闲在那里折旧,企业只能接受一些虽然无利可图、但尚可分担部分成本的订单,显然,这些订单将进一步拉低整体利润率。

   其实,探讨“垄断企业为何没有得到垄断利润”这个话题,还有一个比振华重工更合适的案例,那就是中集集团。这家在1996年就荣登世界{dy}的集装箱生产商,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过去!然而,最近几年来却增长乏力,2008年,净利润大幅缩水50%以上,净利润率也创下不足3%的新低。进入2009年,中集以收缩集装箱业务应对危机,截止2009第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仅139亿元(远低于2008年同期的431亿),这意味着大量产能的闲置,以及某些产品种类的停产。

   尊敬的企业家先生:

   现在,您是不是跟我一样在考虑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带来超额收益,我们要那么大的市场占有率干什么?如果在一路豪情万丈地扩充产业王国的版图之后,却落得自断臂膀的结局,那我们图的是什么?

   人们常说,不要在追逐过程中忘记目的,同样地,如果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要以牺牲利润或利润率为代价的话,是不是还是算了?

{zh1},为使话题的讨论不走偏,需要做如下几点说明:

   {dy},没错,企业追求的是利润{zd0}化,而非利润率{zd0}化,但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平衡。一家下功夫将利润率维持在一定水平的企业,其盈利情况通常也都很不错。利润率看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却能折射出企业经营战略的方方面面:对客户的挑选,定价战略,维持适度的市场规模等。

   第二,利润率并非越高越好,但任何一家想要长治久安的优秀企业,必然都需要维持一个与之相称的利润率水平。这样,它的抗风险能力才会增强,在经济低谷或者产业变革出现时,才有足够的财力来应对。一般来说,如果一家企业的净利润率低于5%,那就不能算是一种“健康”的经营状态,因为它很容易遭受亏损。

   举例来说,有A、B两家公司,在正常的年份,A公司的净利润率一直维持在18%左右,B公司5%左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两家企业都受到冲击,A公司净利润率下降至12%左右,但B公司却很有可能只剩1%的微利,甚至亏损破产(如果经济持续收缩)。

   做企业都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辛辛苦苦奋斗那么多年,争取到的只是生存,又有什么意思呢?

   第三,有时候,有选择地放弃一些市场份额,利润反而会增加。

   在经济不景气之下,净利润率有所下降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就是有那么一批企业,净利率不降反升。

   举两个例子,2009年前三季度,知名家电生产商格力电器在主营收入下降12.64%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上升41.97%;还有机电行业内有“黑马”之称的某公司,也是在主营收入小幅下降1%时,净利润同比增长13%——收入下降,利润增加,显然净利润率是上升的。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无外乎调整结构,重点销售附加值高的产品。比如,格力电器就是放弃了部分为国外品牌的代工,加强自主品牌的营销。而之前提到的那匹“黑马”公司,也是开发了大量迎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对冲原有品类的下滑。

那么,垄断企业就一定不能获得垄断利润吗?

当然不是。这要看你的垄断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仅凭成本优势依靠低价从竞争对手那里攫取大量市场份额,那么,赚取垄断利润的可能性不大(比如中国服装行业);而如果是以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为核心形成的垄断,比如医药和医疗设备行业,往往都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作为对创新能力的回报,本来就应如此。

   尊敬的企业家先生:

   至此,本刊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希望您加入进来继续讨论:企业的市场份额是不是越大越好?如果不是,那多大的规模才算合适?如何实现和保持这种适度规模?

 (如果您愿意发表您的看法,欢迎给我们留言回复)

文 | 《中国机电工业》记者仝亚娜

文章来自: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垄断企业为何没有得到垄断利润? - 中国机电工业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