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GMP认证(原料药)检查评定标准--物料-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 ...
药品GMP认证(原料药)检查评定标准--物料 [转贴 2009-03-28 17:49:31]   
 

四、物   

3801   药品生产所用物料的购入、贮存、发放、使用等应制定管理制度。

1.检查文件

1.1制定了物料采购管理制度。

1.2规定了必须在质量保证部批准的供货商处采购。

1.3制定了对供货商质量体系的审核程序,内容符合要求。

1.4对供货商质量体系的审核记录及供货商档案符合要求。

2.制定了物料接收、储存保管、发放使用等管理制度,内容符合要求。

2.1库存原料、辅料的保管按规定方法定期养护,防止害虫、霉菌的污染,并有详细记录。

2.2有有效的防止昆虫、鸟类、鼠类等动物进入的设施。

2.3有有效的通风、降温、xx设施及温、湿度监控仪器,有详细记录。

2.4物料按批发放使用,发放物料按物料入库时间顺序先进先出。

3.现场按规定执行

3802   应有能准确反映物料数量变化及去向的相关记录。

检查文件和记录是否能准确反映物料数量变化及去向

3803   物料应按品种、规格、批号分别存放。

1. 制药企业物料的标识通常包括三个要素:品名、代码(相当于质量标准/规格)和批号(一些要求较低的包装材料或大宗物料可酌情设编号)。检查企业物料管理制度,看物料的标识是否符合GMP的基本要求。

2. 检查原料药生产企业是否设有代码系统,以便于区别物料名称相同、质量标准或规格不同的物料,有利于实现GMPxx混淆和差错的基本目标。

3. 现场抽查,购进物料是否按规定给定批号/编号,并按批号/编号及物料贮存要求贮存;帐、货、卡是否相符。

3804   原料药生产中难以xx按批号分开的大批量、大容量原料、溶媒等物料入库时应编号;其收、发、存、用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检查文件规定和记录。

*3901  药品生产所用物料应符合药品标准、包装材料标准、生物制品规程或其它有关标准,不得对药品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1. 原、辅料药国家药品质量标准/企业内控质量标准。

2. 包装材料(包括内、外包装材料)标准。

3. 国家管理的内包装材料的生产企业,国家批准生产的许可证和生产批件。

4. 企业可通过验证建立物料的内控标准,无任何标准的物料不得用于原料药生产。

*3903   非无菌药品上直接印字所用油墨应符合食用标准要求。

检查供应商的资质档案,和材料证明文件。

3904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应经过批准。

检查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批准证明文件。

*3905   物料应按批取样检验。

1. 查相应管理文件。

2. 购进物料时,是否附供货商的质量检验报告书。

3. 抽查某批物料的进货量、样本数、取样时间、取样量、取样容器,看是否按批、按书面规定取样;取样后,被取样物料包装的密封、标记情况,样品的登记、贮存和分发(化验室)情况。

4. 留样观察样品的登记和贮存。

5. 工艺助剂、有害或剧毒的原料、其他特殊物料或由同一集团公司内部或总厂分厂间转移的物料可以不检验,先决条件是取得制造商检验报告,证明它们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在物料到货验收时,如对容器、标签和批号的现场检查发现与合同和检验报告书不符时,应报告质量及物料部门及时处理。

6. 现场考察取样过程,看是否在规定的地点、用规定的方法取样,避免取样的物料受到污染或污染其他物料。

4101   物料应从符合规定的供应商购进并相对固定,变更供应商需要申报的应按规定申报,供应商应经评估确定。对供应商评估情况、供应商资质证明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情况、购买合同等资料应齐全,并归档。

1.物料质量保证部批准的供货商处采购。根据质量管理部门批准的供货商清单,抽查进货货源。

2.执行物料接收管理规定入库,记录完整。

3.供货商应经评估确定,内容包括供应商评估情况、供应商资质证明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情况。

4.有购买合同并归档。

4102   购进的物料应严格执行验收、抽样检验等程序,并按规定入库。

1.检查文件和记录。

2.检查现场物料的验收、抽样检验等程序是否按规定执行。

*4201   待验、合格、不合格物料应严格管理。不合格的物料应专区存放,应有易于识别的明显标志,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如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应能确保不合格物料及不合格产品不放行。

1.文件有待检、合格、不合格物料的管理规定。

2.检查现场

2.1按规定严格分区域(库房)存放。分区管理的设施、条件和标识。

2.2待检物料(黄色标记)、合格物料(绿色标记)、不合格物料(红色标记)分别有明显的状态标记。

2.3不合格物料按规定专区(有效隔离)单独存放。

2.2不合格物料有明显的状态标记。

2.3不合格物料记录(台账、货位卡)中其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等与实物相符。

2.4按规定及时处理不合格物料,处理过程严格履行规定的程序,记录内容完整。

2.5退货是否有效隔离并有相应处理及记录。

4301   对温度、湿度或其他条件有特殊要求的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应按规定条件贮存。

1. 特殊贮存条件(按国家药品质量标准规定)。

2. 是否按规定的贮存条件存放,是否超过规定的存放时限。

3. 特殊贮存条件的温、湿度监控记录。

4. 查相关的管理文件和记录,看不符合贮存条件的物料如何处理。

4302   固体原料和液体原料应分开贮存;挥发性物料应避免污染其它物料;炮制、整理加工后的净药材应使用清洁容器或包装,应与未加工、炮制的药材严格分开。

1. 固体、液体原料应分开储存。

2. 固体物料应离地储存,留有适当空间,便于清洁、取样和检查。

3. 挥发性物料的贮存是否设专库、有排风设施,其贮存条件应能避免其污染其他物料。

4. 大型液体贮存容器及附属管路应有标识。

4407   易燃、易爆和其它危险品的验收、贮存、保管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1. 现场检查相应的储存条件,安全、防火设施。

2. 验收、入库、发放记录;帐、物、卡相符情况。

3. 检查在室外或敞开式库房的腐蚀性物质、易爆炸性物料等,看标识是否脱落,易造成混淆和差错,发现此现象时,应制订纠偏措施。

4501   物料应按规定的使用期限贮存,贮存期内如有特殊情况应及时复验。

1. 是否通过稳定性考察或根据供货商提供的技术资料确定物料储存期。

2. 对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查复检期及贮存期的制订的实验依据。

3. 近储存期时,应按规定复检,复检后,须给定修改后的贮存期,不得无限期延长储存期。

4. 储存过程中发生特殊情况时需复检。

5. 查相应的管理文件,包括对记录、归档的要求。

*4601  药品标签、说明书应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内容、式样、文字相一致。

1. 原料药无使用说明书,但有纸盒、小纸箱等印刷包装材料,后者采用与标签管理相同的原则(以下略)。

2. 相关的管理文件,包括印刷版本的管理及对供货商的特殊要求,防止印刷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混淆和差错。

3. 建立标签标准,包括文字内容、颜色装饰性内容、纸质、核对用编码或计算机条码等。

4. 抽查标准,看标签是否按文件要求管理,即有起草、复核、批准手续。

4602  标签、说明书应经企业质量管理部门校对无误后印制、发放、使用。

1.文件制定有相应的管理规定。

2.药品标签、使用说明书印制前的设计样稿经质量管理部门校对批准后印刷。

3.印制后的药品标签、使用说明书凭质量管理部门的检验报告发放、使用。

4.药品标签、使用说明书供货商的确认及印刷模版的管理符合要求。

4603   印有与标签内容相同的药品包装物,应按标签管理。

检查现场:印有与标签内容相同的药品包装物,是否按标签管理。

4701   标签、说明书应由专人保管、领用。

1. 相关的管理文件。

2. 质量管理部门是否设专人负责标签管理。

3. 订货合同须附标准,验收时须质量管理部门专人核对。

4. 仓储部是否设专人负责保管、发放,车间是否设专人负责领用。

4702   标签、说明书应按品种、规格专柜或专库存放,应凭批包装指令发放。

1. 查相关管理文件,看是否明确规定标签物料平衡的允许范围,非指定人员不得随意替代指定人员履行标签管理的责任。

2. 专人专库或专柜上锁。

3. 抽查按批包装指令规定的发放数量。

4703   标签应记数发放,由领用人核对、签名。标签使用数、殘损数及剩余数之和应与领用数量相符。印有批号的残损标签或剩余标签应由专人负责记数销毁。

1.标签计数发放。相关管理文件中是否明确规定标签数额平衡的计算方法。

2.标签库已发放过的标签,数量与货位卡的记录相同;领料单或领料记录上有领发料人双方签字。

3.包装生产现场及批包装记录,标签使用数、残损数及剩余数之和与领用数相符。

4.查是否有已打批号或包装过程中出现的废标签的处理规程。生产过程中印有批号的残损标签或生产完成后印有批号的剩余标签由专人负责记数销毁。

5.包装操作中用于印刷标签的设备应加以监控,以确保所有印刷的内容与包装操作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4704   标签发放、使用、销毁应有记录。

1. 查领、用、退回、销毁数量是否纳入批生产记录中。从实际批生产记录中查标签数额平衡情况。

2. 检查是否有成批或量大的不合格标签销毁方法的规程,在规程中规定被销毁标签品名、规格、销毁数量、销毁日期、销毁方式、QA监控员签字等。

3. 按规程进行现场检查。

4. 批包装记录中应附一张已打印批号的标签的样本,如包装过程中使用了二个不同批号的标签,则应分
郑重声明:资讯 【药品GMP认证(原料药)检查评定标准--物料-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