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华南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验调研报告(转)

301.华南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验调研报告(转)

2010-02-20 19:53:25 阅读14 评论0 字号:

华南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验调研报告

2009-09-01 11:57:39 阅读5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为了了解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接受教育厅的委托,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小组到高中新课程样本学校进行调研。去年,我们对华南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的实验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主要经验

(一)教师管理方面

1.实施校本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来培训教师,增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及实施能力。

据调查统计,75%的教师参加了教育局等机构举办的新课程的培训。每个学科都有1至2个教师参加{gjj}的培训,其他教师也参加了省级培训或校本培训。据调查统计,对于参加教育局等机构举办的新课程的培训,33.3%教师是非常乐意的,66.7%教师认为还可以接受的。校本培训的做法是先收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遇到的问题,然后请专家来校指导。据调查统计,多数教师(有58.3%)认为实施校本培训效果比较好。

2.建立年度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方案促进教师开设选修课程及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华南师大附中年度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方案》指出,作为教师不仅要上好常规课,还必须具有开发校本课程,上好选修课、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水平和能力,能较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对教师年度教学工作做出综合评价,并设立年度教学综合奖励。据调查统计,多数教师(有66.7%)认为学校制定了相关的促进教师投入新课程的激励措施,有66.7%的教师认为这些激励措施有一定成效,有8.3%的教师认为这些激励措施很有成效。

3.校长及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状况。

校长对待课程改革的态度重视与否是非常重要的,据调查统计,有75%的华南师大附中教师认为他们的校长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由于校长高度重视,全体教师(有{bfb})对新课程实施的做法都是积极参与的。对于实施新课程的改革,有83.4%的教师认为他们有足够的教学能力,有53.4%的教师认为他们有足够的知识结构,有53.4%的教师认为他们有足够的社会阅历。总之,有66.7%的教师认为能够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说明华南师大附中多数教师在知识准备、教学能力、教育观念、心理状态等方面都比较快比较好地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教师素质好,学校领导重视,实施校本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来培训教师,增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及实施能力,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投身到新课程中,是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管理方面

1.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校本课程。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研究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负责统筹协调,提供经费场地的支持保障。组织编写《校本课程开发指南》《课程纲要》《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等校本课程开发文件,组织教师编写校本课程教材等工作。

校本课程的结构分成四个模块,即自然科学模块、社会科学模块、体育科学模块和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模块。全校共开设了100多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高一、高二学生所选的课程必须同时涉及校本课程的四个模块,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学生可选择学校提供的课程,也可到校外参与社会提供的各种技能培训,使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重,以个别化为发端,以个性化为归宿的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特点。

2.实施学分制。

华南师大附中高中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各学科基本上都实施了学分制。

学校制定了《华南师大附中高中校本课程学分制实施方案》,从2002-2003学年度起全面推行学分制管理制度,成立校本课程学分制实施工作组,负责学分制的具体实施。

校本课程的学分由基础学分和奖励学分两部分组成。基础学分是指课程达到合格的标准所获的学分,主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总量。奖励学分是指课程考核评价达到优秀,或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或学科竞赛获得全国、省、市奖励所获得的学分,主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质量。校本课程的必修总学分是32个学分。各选修课模块的必修学分分别为:自然科学8个学分、社会科学(包括艺术)8个学分、体育科学8个学分、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6个学分。学生应分段取得校本课程的总学分。其中高一、高二年级每学年必须取得15个必修学分,在选修期间,每周至少应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体育科学类三类选修课中分别选修一门选修课,以构建个人完整合理的选修课学分结构。高三年级必须取得2个必修学分。在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和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经学生本人申请,学校同意,可适当减免社会科学和体育科学类选修课的必修学分。学生取得符合上述规定的校本课程学分后,可获得华南师大附中毕业生资格。

3.突出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学模式。

学校中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率先开展了“以‘启发式’教学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进入60年代后,又率先实行“课外活动”创新;80年代以来,该校最早在全国普教系统中实施“按程度分层次教学”,即部分学科按学生认知和能力水平的不同程度组织教学。这些改革创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国普教系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4.加强高中新教材的比较研究。

可以肯定地说,新教材并不是尽善尽美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还不少。因此,学校给各科教师配备几套教材,让每位教师对高中新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后,融合各套教材的长处进行教学。

二、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由于高中新课程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变化,要求学校的管理、规章、秩序和教学行为也相应发生变化,这就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临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而这些问题和困难是无法回避的,着重表现为以下几个关系的处理。

(一)师资建设、设施的配备与课程需求的关系

据对华南师大附中的调查统计,有66.7%的教师认为学校的学校网络、图书馆、实验楼、计算机房、实验室和专用教室以及体育场馆等够用,有33.3%的教师认为勉强够用。但《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找不到合适的教师,既缺教师又缺教学设施,开设起来困难很大。省里配置给他们的教学设施陈旧、落后,亦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像华南师大附中这样师资力量雄厚、名师众多,设施较为完善的学校,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师资、教学设施尚且欠缺,更何况是其它学校。

为此,与新课程配套的师资、教学设施应得到适当的补充。学校还应加大整合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力度,充分利用自身的环境优势、地理优势,逐步解决课程资源困难。例如,学校准备与高职院校合作,借助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及教学设施来开设《通用技术》这门课程。

(二)教材内容、课标要求与学时安排的关系

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极为困难的是新教材的内容与模块36学时的矛盾。有教师提出,多个版本教材的内容逻辑性、系统性不强,有结论没解释,教师上课时要补充很多背景知识,致使课时量大大增加。因此,他们不得不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中各增加一节课,否则就上不完。生源条件好的华南师大附中都尚且如此,其它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其它学科尽管没增加课时,也同样存在教材内容逻辑性、系统性不强,有结论没解释这种状况。据调查统计,只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xx适应新课程的教材,有55.4%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适应,有34.8%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太适应,有4.3%的学生认为自己很不适应。有7.6%的学生认为新课程的内容过难,有33.7%的学生认为比较难,有44.6%的学生认为适中,有14.1%的学生认为容易。他们认为新课程中最难的科目依次是物理、数学、其他、英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历史并列第六。他们认为新课程中最有趣的科目依次是其他、数学、英语、物理、研究性学习、语文、历史。

学生要好好消化所学的内容,课外负担是不轻的。据调查统计,有58.3%的华南师大附中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后,学生作业负担与以前相比加重了, 有16.7%的教师认为没什么变化,只有8.3%的教师认为负担减轻了。有43.5%的华南师大附中学生认为实施新课程后,学生作业负担与以前相比加重了, 有43.5%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变化,只有12%的学生认为负担减轻了。

事实上,教材是给了教师以宽泛的资源,教师需要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作选择、综合、或顺序上的调整,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教材的练习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水平有选择地做,不可要求所有学生做完所有练习,体现对不同学生的多层次要求,对于综合性较强的练习,可以处理为拓展练习或综合练习。

(三)学分与评价的关系

校领导认为,省里目前对学校学分认定没有统一的检测标准,而由各校认定自己学生的学分,模块学完考试合格就给予相应的学分,难以对各校的教学质量有一个准确的监控。建议省里建立题库,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即可申请考试认定成绩。

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形式来评价学生,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据对华南师大附中的调查反映,目前学校班额大,高中每班人数在50人左右,10周一个学段,教师还没xx认识学生就已结束一个学段了。这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特别是高考方案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学校担心实施成长记录袋是浪费时间。据调查统计,有33.3%的教师实施了成长记录袋评价,有50%的教师没有实施成长记录袋评价。当问到“你真的按照成长记录袋的要求去做吗?”却没有教师回答“xx按照”,有33.3%的教师是部分按照,50%的教师还没清楚如何实施成长记录袋评价。当问到“您认为成长记录袋评价方式合理吗?” 却没有教师回答“"非常合理”,有41.7%的教师回答合理,有33.3%的教师认为采用“成长记录袋”来评价学生是形式主义而已。66.3%的学生认为成长记录袋的做法目前还不能确定能否准确评估他们的发展水平。

实施新课程之后,16.7%的教师认为评价学生的方式有很大变化,66.7%的教师认为评价学生的方式有变化,但变化不大,16.7%的教师认为评价学生的方式没有变化。71.7%的学生认为教师评价他们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为主,参考平时表现。18.5%的学生认为教师评价他们的主要依据是考试与测验成绩。

(四)新课程的实施与高考改革的关系

关注课改必然要关注高考。“课改要想成功,关键看高考制度,考试制度不变,课改难行!”,这是调研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有老师认为,如果课改后,学生平时学什么高考考什么,那各校都会对新课改重视起来,出现的问题也会尽{zd0}力量解决。但实行了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高中课改就有可能变味。

教师们实施新课程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比如,我们一再强xx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教师们担心的可能不是要作选择,而是作错了选择。教学内容的取与舍、分与合,如何把握“度”,这些都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回答,更需要来自多种渠道的专业xx,尤其是高考方案不明朗的情况下,大家都惧怕漏掉一些高考的知识点。

教师的担心来源于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的不清晰理解,高中新课程的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而各种考试和评价只是手段,教师需要坚定按照课标教学的思路和信心。同时需要加大新课程的宣传力度,真正转变家长的观念,学校课程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学校和教师今后的发展很不利。

(五)实行“走班制”与教师对学生管理的关系

据调查统计,有66.7%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实行“走班制”,16.7%的教师认为学校部分实行了“走班制”。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华南师大附中之所以没有实行“走班制”,是因为他们认为“走班制”是简单问题复杂化。由于选修后,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实行“走班制”了。他们认为如果打破行政班,取消行政班的班主任来实行“走班制”,这种时而分散时而集聚的学生们的管理就会很困难,他们认为由班主任管理各班,学生更有组织纪律性些。而对华南师大附中学生的调查显示,有67.4%的学生认为学校实行“走班制”,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说明学生对“走班制”是欢迎的。

过去学校给一定数量的学生指定生活指导老师,现在也没有实施“导师制”了。原因是现在教师很忙,不仅要开必修课,研究多套教材,而且要开选修课,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发新课程,进行教研等,教师们实在是太累了,实在是应付不过来。有83.3%的教师认为学校实施新课程大大增加了教育工作量。而事实上,学生对学校实施“导师制”的看法,认为很好的只有20.7%,认为一般的有57.6%,认为不好的有10.9%。

 

 

 

载于广东省优秀期刊《广东教育》2006年第3期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301.华南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验调研报告(转)】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