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08_招考在线_百度空间

第五单元
课题 1━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课后作业:书:P94 习题1-3
九,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
课题 2 ━ 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原则,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结合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求学的品质.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磁性小黑板,磁性卡片,试管,锌粒,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教学程序】
[提 问]:从一写到一万要花多长时间
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走了捷径.在化学的学习中也有捷径可走.
[提 问]:大家知道哪些化学反应 怎样用无声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演排]: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锦囊妙计]: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比较分析,导入新课]: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一简便,国际化;化学方程式突出的特点: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概念),同文字表达式一样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提问过渡]:既然化学方程式有这么多优点,如果能将前面所学的化学反应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多好!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探究活动一]:尝试书写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
[比较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一:写;
[发现问题]:化学式前加不加数字 加几
[直观信息]:观看水电解的微观拟人动画.
[分析]:两个水分子生成了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水和氢气的化学式前加上数字2(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加在化学式前的数字叫计量数,寻找合适的计量数的过程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书写步骤二:配.
[探究活动二]:数一数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关系
[提出问题]:为什么反应前后各原子数目相等
[回顾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那么质量呢
[研究活动三]:算一算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乘积.
[归纳分析]: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书写方程式的原则——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的目的就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使方程式中前后各原子的数目相等.怎样配平
[探究活动四]:尝试配平两个化学方程式.
[讨论与交流]:配平的心得技巧.
[对比分析]:书写步骤三:注.
[探究活动五]:化学方程式纠错.
[展示评价]:展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对错例的分析,找到另一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探究活动六]:能力升级,化学方程式拼装游戏.
[评价质疑]:评价小组合作成果.提出问题:反应中的信息是否都反映在方程式中
[演示实验]:锌粒与稀盐酸的反应.
[分析讲解]:在氢气化学式后面加上"↑"表示生成的气体.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提 问]:怎样标注反应中生成的沉淀
[提 问]:是否只要生成了气体或固体都要标注箭头
[交流讨论]:提供学习素材,分析箭头的使用原则.
[评价反思]:评价学生归纳的使用原则,反思前面所写水电解方程式的完整性.在求新知的过程中完善前面的学习成果.
[探究活动七]:课堂小结,知识的整理和归纳.
[学力升级]:学案1.2.
附:板书设计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书写步骤:
1.写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配平: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目相等
3.注明反应条件
★书写时应遵守:l.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尊重客观事实.
课题三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方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方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理解记忆.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3)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独立完成检测题.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xx燃烧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多少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_______ ,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xx燃烧,可生成________克二氧化硫.
附2;课堂练习二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3;随堂检测
1.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_____克氧气.____克碳在氧气中xx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碳.
2. 24.5克氯酸钾xx分解后可能得到_______克氧气.
3.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_______克铜.
4.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xx反应,可生成________克氢气.
第六单元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学习目标】
1, 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 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教学策略】
1,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在"水的净化"课题中学生对活性炭和木炭的吸附性已有了解,因此学生已具备用探究的方法认识不同碳单质的一些特性以及用途的能力,建议尝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2.组织好"活动与探究".
①玻璃刀刻划玻璃.
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硬度的方法.
②不同型号铅笔芯的导电性能强弱.
结论:石墨具有导电性.
②介绍防毒面具,回忆自制净水器中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3.讨论.
①金刚石为什么比石墨坚硬 C60呢
②课本讨论题.
③比较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差异,说明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4. 练习.
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可尝试让学生归纳碳的不同单质的特性.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废旧电池中的碳棒,不同型号(2H, HB,2B等)的铅笔以及铅笔芯,玻璃刀,冰箱用去味剂,碳素墨水,墨块等物质,观察家长的钻石首饰等.
教师:尽可能提供一些碳单质的实物样品;供学生实验用的一些仪器:导电装置,玻璃边角料等;有关如xx金刚石的存在,石墨xx,活性炭吸附性的发现和应用等资料.

课题2 ━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制取气体时实验仪器和收集方法的选择.鉴于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具备一些制取气体的简单知识,可以选择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实验装置的选取,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地选择.
1.实验装置的设计.
建议教学中先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制取氧气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从课本"活动与探究"提供的仪器中选取适当的仪器进行搭配,学生可以先用简图示意,有条件的{zh0}提供实物,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要求能说出理由),并从中选出正确的和{zj0}的设计装置.
2.实际操作.
①用选出的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②检验所收集的二氧化碳是否充满;
③检验所收集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3.课后思考.
①若实验需要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可否采用收集人体的呼出气体的方法制备
②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
4.课后实践.
尝试利用一些生活用品如饮料瓶等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
【学习目标】
1. 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了解并xx温室效应.
【教学策略】
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它的化学性质并不难掌握,相对来说学生对一氧化碳的了解并不多,另外两者性质的巨大差异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难度,建议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为主,一氧化碳的学习则通过教师边实验边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同时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来掌握.
1. 课前由学生尝试设计一份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报告(形式不限),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完成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实验6-3],[实验6-4],[实验6-5],[实验6-6],并填写学生自己设计的探究报告.对设计有新意的探究报告可以在同学中传阅或张贴.
2.关于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可以在阅读课本以及有关信息库的知识后,采用讨论的形式分析二氧化碳的功过,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展示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的实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教师可对[实验6-8]作简单说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力的200倍;完成[实验6-9]后,可与碳还原氧化铜进行对比,总结出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碳的化学性质有相似之处.
4.指导学生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巩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5.能力训练:①对课本上的部分习题进行讨论.②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对比后,分析造成性质巨大差异的因素是什么 从而得出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结论.③利用所学知识,归纳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方法.④通过查阅资料,交流信息等,就温室效应写一篇小论文.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二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CO2物理性质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灯火实验等的介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能灵活应用CO2性质的有关知识.
德育渗透点:1.通过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了不行,没有也不行的事实,以及CO2不支持燃烧的实验,培养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2.通过对温室效应,广西桂林地区溶洞的奇特景观的简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意识,激发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以求甚解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CO2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2.难点:CO2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疑点:当CO2在空气中的含量超过1%时,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可是为什么CO2xx
4.解决方法:
(1)借助于实验和实验提纲,在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中,对CO2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会自然而然的完成.
(2)适时,适当地选取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事实,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事物的现象,并透过现象去发现事物变化的实质,加深对CO2化学性质的理解应用.
【教具准备】
1.教师的实验设备:
1集气瓶CO2气体(用于检验CO2);1矿泉水瓶(充满CO2);2个模拟地窖(一瓶空气,一瓶CO2);铁架台;纸袋.
2.学生分组实验;(共10组,每组包括)
5瓶CO2气体,白醋,Na2CO3溶液,石蕊试液,木条,红磷,蜡烛,镁条,石灰水,水;小试管6支,中试管1支,带胶塞的导管,吸管,酒精灯,药匙,镊子,砂纸,试管头,小烧杯,火柴.
【整体感知】
本节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问题,探究CO2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请问1×104 L空气中含多少CO2 为什么几亿年来空气中CO2的含量(即体积分数0.03%)一直没有太大的增减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如果空气中没有了CO2,会不会对自然界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回答.
【教师活动】放投影,碳循环图解,并总结.
【讲解】如果没有CO2,生命活动将停止,因此CO2很重要,而且它也是我们很熟悉的 气体,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CO2的性质,了解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CO2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3 二氧化碳
【学生活动】观察CO2
【教师活动】演示向矿泉水瓶(充满CO2)中倒入近半瓶水.
【学生活动】叙述现象,并解释原因.
【教师提问】在实验室内,大家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比较一下CO2与空气密度的大小
【学生讨论,回答】
【讲解】我选用一种类似于天平的简易装置,做实验,大家观察.
【学生活动】观察,体会CO2能像水一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
【板书】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能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温室效应","干冰".
【学生活动】描述所知道的温室效应:干冰的知识.
【板书】
4.干冰——固态CO2 易升华
【教师提问】大家能不能从微观,宏观两个方面叙述一下CO2的组成.
【讲解】了解物质的组成,有助于大家掌握化学性质.
【板书】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
(1)安排学生实验
(2)打出现象
在空气中点燃
放入装有CO2的集气瓶
木条
燃烧,有火焰
熄灭
红磷
燃烧,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熄灭
蜡烛
燃烧,黄白色火焰,稍有黑烟
熄灭
镁条
燃烧,耀眼白光,有白烟 燃烧,发白光,有大量白烟,
集气瓶壁上有黑点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
(2)叙述实验现象,并总结结论.
【教师活动】
(1)总结实验现象;
(2)得出结论.
【板书】l.CO2不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
【教师活动】
(1)介绍装置;
(2)提问如果将CO2倒入这一装置中,大家假设会出现什么现象
(3)
实 验
反 应 现 象
原 因
阶梯实验
蜡烛熄灭了,下层阶梯上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1.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活动】
讨论问题,回答;
(2)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讲述】
(1)"屠狗洞"的故事;
(2)提出问题:故事的原因,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板书】2.CO2不能供给呼吸
【教师活动】提问:
(1)CO2是否有毒
(2)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井,深洞的底部时,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学生活动】
(1)回答;
(2)演示模拟菜窖.
【教师活动】
(1)介绍紫色石蕊试液;
(2)安排实验.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1.①白醋 ②水 ③Na2CO3溶液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2.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吹CO2气体;
4.向石灰水中吹CO2
实验
操 作 及 现 象
得出结论及有关反应方程式
CO2与水反应
1.向石蕊试液中通入CO2,石蕊试液由_____色变成____色;
现象说明CO2_____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了_____
2,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CO2与石灰水反应
2.取上述变色了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并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管口,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给试管加热可看到溶液由_____色变成了_____色,同时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
1,说明_____不稳定,易分解;
2,澄清石灰水变化说明了分解后又生成有_____,分解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澄清石灰水变化的原因是反应中生成了碳酸钙,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CO2气体的特征,因此这个反应可用来鉴定CO2气体的存在.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策略】
1.组织学生探讨并举例说明火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出燃烧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着火点
说明:
①燃烧一般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②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
3.根据生活常识,列举一些火灾的事例和灭火的方法,结合课本[实验7-1]和[实验7-2],总结出灭火原理.
4.展示一些常用的消防器材,选择灭火的影视素材播放,引导学生找出灭火的方法和消防知识,理解课本中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的含义.到实验室或一些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实地调查后,设置虚拟火灾现场,组织消防演习方案评比,强化消防安全意识.
5. 课本习题可以安排在课堂上讨论完成.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学习目标】
1. 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本课题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内容通俗易读,建议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主学习,同时可利用科教资料或影视素材介绍化石燃料是经过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演变而形成的,强调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
1. 通过简单计算,完成课本中化石燃料开采年限图.
2.利用一些图片等形式展示煤和石油的成分,用途.
3.在做甲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关于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的问题,此处不宜增加.
4.对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从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郑重声明:资讯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08_招考在线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