扦插的生物学机制播种的生物学机制与种子引发技术

播种的生物学机制与种子引发技术

种子是由受精胚珠发育而来的,是可脱离母体的延存器官。植物的生存周期严格的说是从受精卵分裂形成胚开始的,但目前习惯上认为种子是植物生存周期的起始,因此播种自然成为人们进行植物繁殖的主要手段。
种子到植物体,首先要经过萌发(germination)阶段。风干的种子的生理活性极其微弱,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即所谓休眠状态。当种子吸收了充足的水分,在适宜的条件下,有活性的种子就可以萌发。所谓萌发,可以从三个学科角度去描述和定义:
 形态学角度:萌发是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吸水后,胚生长突破种皮界限并形成幼苗的过程。通常认为胚根突破种皮是萌发的标志。
 生理学角度:萌发是无休眠或者已解除休眠的种子吸水后又相对静止状态转为生理活动状态,呼吸作用增强,储藏物质被分解并转化为可供胚利用的物质,引起胚生长的过程。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角度:萌发的本质是水分、温度等因子使种子的某些基因表达和酶的活化,引起的一系列与胚生长有关的生化反应。
种子萌发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他们是:
{dy}阶段——吸胀吸水期:此阶段主要依赖种子内胶体成分吸收水分,是原来的凝胶状态的物质转变为溶胶状态的物质,此时诸多大分子的链得以舒展,种子细胞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值得指出的是,此时期的吸水与种子是否有活性无关,也就是说死种子也可以经历吸胀吸水期,表现为种子膨大。
第二阶段——缓慢吸水期:经过了{dy}期的吸水作用,种子原生质体的水合程度已经趋于饱和;细胞膨压增加和种皮的限制,阻碍了进一步吸水。此时种子吸水呈现由快吸水转向慢吸水阶段,此时种子细胞内多种酶蛋白恢复活性,休眠的DNA恢复活性,开始转录信使RNA。
同时启动大量酶促反应,表达多种蛋白。与此同时,种胚细胞开始合成、分泌赤霉素(GA)
,促进胚乳的分解,以提供胚细胞生化反应的原料。由于大量的胚乳分解物质进入胚细胞内,胚细胞内液渗透压上升,又加快了吸水,所以细胞进入萌发第三期。
第三阶段——生长吸水期:由于细胞代谢的加快和胚细胞渗透压上升,导致吸水速度由第二期的慢吸水进行性加快。此时,胚根、胚芽中的核酸、蛋白质等生命物质代谢旺盛,胚细胞的生长引起了种皮外观的可见萌动。当胚根突破种皮后,有氧呼吸加强,新生器官生长迅速,表现为种子渗透吸水和鲜重的持续增加。

在整个萌发过程中,有许多机制在调节,目前认为是赤霉素水平在起主要作用:在萌发第二期,胚细胞开始分泌赤霉素,它促进了胚乳的分解,并转运到胚细胞内。这时胚乳就好像一个营养“源”,分解后的小分子物质转运到胚细胞细胞质内形成“库“,进而提供原料给诸多的生化反应利用。“源“内物质的分解决定“库“内小分子物质的量;“库“内贮存物质的量又影响赤霉素的合成,反作用于“源“内物质的分解。“源“与“库“相互影响,相互协同,保证了营养物质有效的被细胞所利用,这个就是xx的“源——库“理论。该理论对胚乳的生物学利用和种子引发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种子萌发的条件主要是水分、温度、气体成分和光照:水分是萌发最主要的因素,种子吸水的程度和状态直接导致萌发率和决定苗的健康状况。温度等因素对种子吸水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吸水越快,萌发也就越快。但温度过高也容易导致微生物的过度繁殖,影响萌发,所以温度一般要控制在适中的范围,大多数多肉植物喜欢在25~35度夏萌发;水中盐物质的量也决定吸水的效果,含盐过高则不能使种子有效吸水,同时抑制抑制细胞呼吸,甚至导致种子腐烂。氧气也是种子必不可少的萌发条件,低氧的气体环境将会使种子细胞窒息死亡,所以提高氧的含量(大于10%)对种子萌发是有好处的。光照因素主要决定赤霉素的合成与分泌,从而决定胚乳的有效利用,最终决定苗子的健康状态,所以适当的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和苗的健康。外源使用赤霉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萌发第二、三阶段的光照,即可以暗光萌发,但是萌发后的幼苗还是要见光的,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光合作用的进行。


种子引发(seed prming)技术是基于上述种子萌发的生物学机制提出的,目的是促进种子萌发,并且提高萌发时间的稳定率和萌发整齐率,减小萌发时间的标准差,提高苗的抗性和素质、改善营养状况。引发主要通过渗透调节、温度调节、气体调节和xx调节等来达到目的。

基于渗透调节的液体引发是通过对细胞水分的供给速度和程度的调节来控制种子萌发的速度和整齐度的,它主要考虑使用高胶体渗透压溶液或者适当晶体渗透压的盐溶液来调控种子吸水。常用的化学物质是PEG,PEG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化学稳定性高,不透过细胞壁,因而不影响细胞的生化反应,PEG溶液通过胶体渗透势来调控细胞吸水的程度和状态,能使种子的吸水趋于稳定和同步化,最终提高萌发率和整齐率,比采用单一的水浸泡引发要有效的多。盐溶液引发也是很常用的,例如氯化钙、硝酸钾等物质可以改变溶液的水势来降低细胞渗透势,是细胞吸水趋于平稳,同时这些盐分子还可以进入细胞,对代谢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固体基质引发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种子引发方法,它主要通过种子从固相载体中吸水达到平衡而起到引发作用。常用的基质是蛭石、多孔粘土、合成硅酸钙和滤纸等物质。

xx物质的使用:种子萌发过程中,微生物的影响是很显著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同时也危害刚刚萌出的幼苗,造成腐烂。同时微生物的繁殖也有利于害虫的滋生,蚕食幼苗。所以xx处理是种子引发的关键,首要的措施就是对播种相关物品的xx和种子xx,一些氧化性化学物质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过氧醋酸都具有显著的xx作用,还可以腐蚀种皮并提供一些氧气共给种子萌发需要。过氧化氢是一种分解后无残留的化学物质,所以是一种种子引发的{sx}化学试剂,常用浓度是0.1~1%,浸泡种子作用1~24小时,可以大大促进种子萌发。另外,近年来研究的“PEG联合xxx”引发种子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通常在一定浓度的PEG溶液加入广谱xxx,如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大环内酯类等xxx。抗xx物质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加入到萌发过程中的水中,{sx}多菌灵和甲基托不津等。多肉植物百岁兰是典型的xx敏感型的种子,他的种子富含脂质,利于xx生长,为了提高它的萌发率必须有效的使用抗xx物质。

xx的应用:赤霉素可以促进胚乳的分解,作用于种子萌发第二期到第三期,是种子萌发必不可少的一种xx。外源使用赤霉素,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萌发,并且提高种子抗性,通常使用浓度为10~100ppm喷施;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和胚根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胚细胞分裂和胚芽的发育,这两种xx也可以促进种子萌发,也可以适当使用,通常选用1-奈乙酸(NAA)10ppm、6-苄氨基嘌呤(6BA)或激动素(KT)10~50ppm喷施。

细胞信号分子的应用:这个领域是最近几年开始深入研究并逐步应用到实际上的,主要是水杨酸生物化学的研究。水杨酸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信号分子,它和茉莉酸、脱落酸共同构成植物细胞转导体系的三大信号分子。它主要的作用是诱导细胞内抗性基因的表达,提高种苗的抗性和素质,在萌发第三期适当使用水杨酸盐或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提高出苗的品质,常用浓度:阿司匹林10~50ppm出苗期喷施。

细胞周期xx的应用:由于种子的本身和种皮的差异,往往导致种子萌发不整齐,这对统一控制和育苗是不利的。如何提高种子萌发的一致性,是种子引发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的各种引发技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致性,如果还要继续提高一致性或整齐率,则可以采用化学xx控制。{sx}的是细胞周期控制剂类物质,常用的是“羟基脲“,这是一种医学上xx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常用xx。通常使用100ppm浸泡种子就可以显著提高萌发整齐率,遗憾的是这种物质是一种化学诱变剂,如果浓度和时间掌握不好会造成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

生物引发:这个领域是目前最为前沿的,它主要采用无害微生物作为包衣,包裹在种子表面。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同时这些有益微生物可以提供给种子有效的营养和水分,促进萌发,提高苗子的抗性。已经成功的范例是采用含有荧光xxxx的1.5%甲基纤维素溶液包裹种子,包裹后短暂回缩水分2小时,23度下吸水20分钟即可播种,这样引发的种子几乎无病害和猝倒表现。

种子引发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这些生理生化变化共同起到了引发效果。值得指出的是,人工种子引发不仅仅可以提高萌发率,更可以提高整齐率和抗性,使得幼苗健壮,为后期的生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广大爱好者,在正确播种的基础上,适当使用种子引发物质对育种是有好处的。目前市场上种子引发商品还属于空缺状态,这就要求爱好者要了解一些种子萌发的知识,自己选择和调配种子引发剂。诚然,种子引发是一把“双刃剑“,更是一种经验型的实践,初学者还是要慎重使用种子引发物质为宜。
扦插的生物学机制

扦插是植物无性繁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包括茎插、根插、叶插和微扦插。前三者在多肉植物的营养繁殖中占有很大比重,微扦插则是组织培养中快速微繁殖的一种途径。扦插是典型的营养繁殖,是不通过配子结合的生殖方式,扦插形成的植物和原植物是“同克隆系”的。所以,扦插繁殖属于克隆繁殖的一部分。
扦插的材料一般是植物的茎、叶和根。比如仙人掌科植物长出的子球、十二卷长出的侧芽以及切顶植株的顶部等都属于茎扦插;万象、玉扇、寿和岩牡丹的叶片也可以切下来扦插,这属于叶插;一些植物的主根,比如万象、黄叶地不容的根或块根也可以用来繁殖,这属于根插。也就是说,扦插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植物体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就可以扦插成功,长出和母株相同的小苗。
扦插的基质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中,适当遮光,经过一定的时间,扦插材料会长出不定根,然后形成不定芽,{zh1}长成完整的植物体。通常所说的扦插,一般指茎插,实际上叶插和根插叶可以划分入茎插。叶插的叶片基部必须带有茎组织,同样根插的根基部叶要带有茎组织。这是因为茎组织在外界环境中形成维管系统的能力比较强,容易分化为根和芽。
在植物材料扦插的时候,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包括xx水平的调控、营养物质的转运和代谢、光照的影响、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等等。下面我就xx水平和营养转运为主简单谈谈扦插生根的生物学过程:
扦插包括不定根的形成以及芽的分化启动。其中最主要的,也是决定扦插是否成功的标志就是根系是否长出。那么说,不定根的形成是复杂的过程,如果能够掌握不定根形成的规律,对于操纵扦插来说则易如反掌了。不定根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扦插材料受伤——生长素重新分布——插条薄壁细胞/维管束细胞脱分化——潜伏根细胞团形成——受到CTK刺激进行细胞分裂——根原基原始体形成——细胞重排——根原基形成——根分化——维管束连接——根原基生长——不定根形成。这个过程是经典的扦插机理,近几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扦插不定根形成的激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植物生理学家Jarvis将不定根的形成划分为四个时期,各时期具有不同的xx调控效应:
{dy}期:诱导期。扦插材料受到创伤,脱离了母体,这个时候其体内生长素类物质将重新分配,向根部转运,积累在扦插材料的生根区。碳水化合物(糖类)也随同生长素一并向基部运输,以提供生根所需的营养。在植物根部生长素类物质积累(主要是吲哚乙酸),这些xx素促进了扦插材料生根区某些细胞的脱分化,由正常的维管束细胞转化为愈伤细胞,形成了具有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个时期,大多数细胞处于高度活化状态,但并没有分裂。细胞的分裂大约出现在诱导期进行的24 ~48小时之后,这个时期生长素类物质浓度恰好达到促进分裂的浓度,同时在扦插材料整体物质转运的基础上,一部分细胞分裂素物质被转运到生根区,此时扦插就由诱导期转入启动早期。两个时期的标志就是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物质(CTK)转运到生根区,并启动了细胞分裂。
第二期:启动早期。扦插材料的生根区形成的愈伤细胞开始在CTK作用下分裂。经过一定的细胞分裂,部分细胞开始形成xxx的根原基细胞团,在CTK和吲哚乙酸作用下开始分化形成根原基和相关的维管束系统。这个时候,乙烯类物质和生长素类物质开始减少,大大促进了根原基的形成,随后进入启动晚期。这里要指出的是,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乙烯类物质和生长素类物质的减少:
实际上,在扦插材料刚刚脱离母体的时候,有一种“伤害效应”,这个信号启动了植物细胞内“累积IAA防护系统”进而开始产生植物多酚,这些酚类物质和硼酸盐结合形成复合体,这种复合体xx“吲哚乙酸氧化酶”,此时恰好在启动早期和晚期的衔接处。此时IAA浓度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乙烯产生,这两者都可以协同根原基的形成,有人报道乙烯也可以提高IAA氧化酶的活性,也就是说,乙烯也是使得IAA水平降低的。
第三期:启动后期。这个时期,根原基形成了,在CTK作用下开始发出不定根。与此同时,不定根的形成会产生大量的CTK,这些CTK将向顶端转运,最终促进芽分化和茎的生长,此时,扦插由启动后期转入生长分化期。
第四期:生长分化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大量不定根形成和茎尖开始萌动生长,标志扦插成功。
在这四个时期中,吲哚乙酸(IAA)起着决定性作用,IAA的积累和从新分布决定了诱导期和启动初期的细胞生长转化情况,在第三期IAA的降低和乙烯的产生促进了根原基的形成。那么说,IAA是呈现波浪状作用的,这提示持续维持较高的生长素水平是不利于不定根的产生的。很多朋友喜欢大量使用生根粉,有些朋友的植物持续了很1年多都没有生根等等,这都是和IAA水平持续过高有关。所以,我们建议在促进生根的初期可以适当使用生长素类物质(生根粉的主要成分),但不可过多,把握生长素的效用持续2~7天为宜。与此同时,可以认为给硼酸盐,才促进IAA氧化酶的活性,降低生长素水平,此时可明显看到不定根的生成。同样,外施乙烯类物质(如:乙烯利)可以促进扦插的启动后期不定根的形成。
生长素类物质的生根作用也是不同的,近几年来合成的吲哚丁酸(IBA)和1-萘乙酸(NAA)都可以用来代替不稳定的吲哚乙酸。同时,IBA促进形成长而细的不定根,而NAA促进形成短粗的不定根。如果两者配合将达到很好的生根效果。赤霉素(GAx)抑制启动早期的细胞分裂,所以它将抑制根系的形成:这提示,采用赤霉素抑制剂——植物生长延缓剂类物质(如:多效唑、比久等),可以促进根系的生长。 细胞分裂素类物质浓度如果过高,也会抑制扦插生根效应。乙烯对不定根形成的效果有各种结果,如果浓度适宜则会促进生根,若过高则抑制。
在营养物质方面,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直接影响不定根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的提供者,是保证xx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动力。所以,扦插材料如果营养状况良好对生根是有利的,所以进行扦插尽量在生长旺盛时期进行。如:星球数扦插选择春天,岩牡丹属选择秋天,原因是这个时期他们正好处于花芽分化阶段,储存了大量的养分,但不要等到开花以后再扦插,这样将大大降低生根率。另外,氮元素对生根由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钾和磷对生根有促进作用,钙离子对后期维管束的形成是必要的。所以建议对提供扦插材料的母株哚施用磷钾肥和钙物质:如,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避免使用铵类和硝酸盐。
光照因素:光照对生长素的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建议在扦插时提供一定的光照。但是必须是暗光,原因是:过强的光照对尚无吸收养分能力的扦插材料具有一定的伤害作用,它将消耗扦插材料的养分和水,不利于后期的生根。
光照会造成生长素在顶端分布,不利于向基部转运。如果xx黑暗不但不利于生长素分泌,反而会促进霉菌生长,造成腐烂。
值得提出的是,一种经典的扦插材料的处理方法是很有效的,这就是“黄化处理”。就是在要进行扦插的部位用不透光的纸罩住,等待这个部位绿色减退,再动刀子将这个材料取下来,晾干伤口后扦插。原理是,黄化处理可以减弱植物多酚的合成,在初期提高生长素水平。同时黄化能促进生长素向基部富集,协调xx水平。所以黄化处理是值得提倡的。
“防霉粉”是一种具有高度脱水效果的钙制剂,其原理很简单,就是问了让伤口快速脱水,同时产生抑制xx生长作用。它主要生理学作用,我们认为主要由三点:1.快速干燥伤口,防止材料过度脱水,缩短后期恢复生长时间。2.抑制xx生长,碱性的钙盐具有抑制xx生长的作用,在扦插中尤为重要。就算没有防霉粉,我们也要喷施xx物质。3.促进生长素向生根区富集。4.拮抗IAA氧化酶,提高IAA水平。5.协同硼元素,提高启动晚期生根作用。
在湿度方面建议提高空气湿度,而降低基质湿度。因为没有生根的扦插材料是不能吸收基质的水分的,而基质过湿会滋生霉菌造成腐烂。较高的空气湿度,能协调细胞气——水平衡,稳定代谢。所以一定的空气湿度是必须的。
以上是从几个大方面来讨论扦插的机制,许多东西如果仔细思考的话,和我们的日常栽培是密不可分的。一些朋友过分迷信生根粉什么的,其实是个大误区。
希望朋友们仔细思考一下扦插的每个阶段的特点,从而根据您的植物情况选择合适的环境和有效的生根促进物质。

也谈三角接物的落地

近来很多朋友在谈论关于三角接物如何落地的问题,尤为xx在三角髓的去留问题上。当然,为数不少的大仙和普遍的论点认为:留三角木芯的接物,诱导形成的基本上都是三角的根系;而彻底去除木芯的接物,诱导形成的是接物的自根。其中,留木芯落地操作容易,去木芯落地相对较难。

对于这种普遍观点我持谨慎态度。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支持,我感觉实际上对于三角的去留问题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一起界定几个概念:首先大家最为xx的就是“木芯”的概念,从普遍意义上讲,木芯是泛指残留三角的中央大维管束组,由于维管束高度纤维化,形成所谓的木质质,故名“木芯”。然而,如果我们把残留在接物下部的三角去掉肉质,保留大维管束,经过充分风干之后,实际上这个“木芯”远端仅仅是一个空腔,并无生物学活性,原因在于,具备xx能力细胞性物质已经干死掉,留下的只是空腔。而“木芯”近端则残留细胞性物质,具备xx能力,往往三角的根系就是由这些细胞分化产生的。这样的木芯内细胞成分是一种浅绿色组织,比三角的肉质颜色要淡一些,我们称之为“木髓”。为了更清楚的界定这个概念,我们把木芯和木髓共同组成的中央大维管束组称为“三角髓”。
三角髓包括了木芯构成的纤维管和木髓构成xx细胞组织。能够形成三角根系的是木髓的xx细胞,木芯的纤维组织无xx能力。

界定了这些概念之后,我们就更容易去探讨接穗嫁接过程中砧木三角和接穗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实际上这对理解三角接物落地至关重要。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个生理过程,我们把接穗嫁接到砧木上成活后的变化,按解剖学分为4期:
1期:愈伤再通期,嫁接的双方断面发生组织也渗出、维管束结合,疏送管道再通的过程,继而余下的伤口出现纤维素性的隔离膜或者细胞渗入融合。这个过程发生在嫁接后7天内。往往决定嫁接的成败,此时极易感染,接穗和砧木结合得也很不牢固,容易碰掉接穗。对环境亦敏感,尤其是干燥对维管束闭合和组织渗出融合影响很大。这部分的病理生理改变在关于嫁接的文章中继续讨论,此不赘述。
2期:生理融合期,此期发生在嫁接后几周到数个月。这个时段出现的现象时维管束结合处的细胞爬坡和加固维管束断口,往往形成迂回的再通性维管束,同时伴有胶质组织过度增生对维管束的压迫。影响这个过程{zd0}的在于接穗和砧木的对线问题,因为木心是维管束的大集合,所以对合维管束尤为重要,普遍的观点是推荐要维管束环相对,可以正对也可以侧对。在第2期中,接穗和砧木的维管束暂时未出现明显的细胞浸润,结合面平齐嫁接面。接穗开始生长。
3期:浸润负平衡期,随着接穗开始生长,三角源源不断供给接穗营养,同时还提供给接穗大量正向生长调节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可以促进接穗快速生长、促进接穗成熟,表现为生长速度加快、性状提前出现等等。由于嫁接的快速生长和xx的快代谢,三角和接穗的结合处不断的出现细胞过度增生,原有的三角愈伤细胞会快速向接穗维管束爬坡和浸润,目的是为了形成更畅通的维管束以提供更大的营养。这一作用的来源很可能是由于细胞分裂素的刺激作用,这种xx自根部分泌,向上运输到接穗。由于细胞分裂素的这种作用,导致球体在为xx恢复生长之前能够有一个快速恢复生长的动力,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动力使得球体生长点出现一个持续拉伸球体的作用,进而球体储水肥大,开始生长。这样的作用大约持续数年,直到球体底部出现老化为止。在细胞分裂素的逆向刺激之下,以及接穗生长点快速恢复的拉伸作用,导致接穗组织向下包裹三角髓,木髓细胞浸润接穗。对一个3~5年的三角嫁接兜进行解剖,可以发现三角髓的木髓细胞已经浸润到球体的下1/3左右,远远高于嫁接平面。
4期:浸润正平衡期,伴随着接穗底部的老化,三角髓的老化和木质化,结合处混合细胞的固定、细胞分裂减慢、xx代谢趋于衰退,尤其是细胞分裂素分泌降低、受体下调,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局限结合部细胞的进一步生长,减缓三角木髓细胞对接穗的浸润,结合面固定在球体下1/3~1/2之间。

实际上,我们的落地多在3期以后进行,那么这个时候无可厚非的一个问题就是,三角的木髓组织已经渗透到接穗内,且和接穗下部维管组织无明显界线,甚至少数三角木髓细胞浸润到接穗周边维管束。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用何种方法去掉木心、去掉三角髓,都是无法彻底xx木髓细胞的。当然除非是精细的显微操作,也许有可能xx去掉三角木髓细胞,当然,实现这个目的可能需要数百年。

因此,落地是无法避免出现三角根系的。如果我们对三角带三角髓落地进行一次详细的研究可以发现,至少有三类根系形成:
1.三角根:这个是由残留的三角木髓细胞形成的一种比较单一的三角根系,典型的腐生根。比较适合采用含有腐殖质的酸性土壤种植。三角根一般出现数个月~3年,后被交接根取代。
2.交界根:这个概念在三角接物落地中非常重要。它是指在接穗和砧木结合处,由混合细胞(包括木髓细胞、接穗xx细胞、融合细胞等)构成的,这种混合组织形成的根系是一种过度根,既不像腐生根系,也不像接物根系,对土质要求比较偏向接穗。交接根大约在带芯落地第2~5年内出现。
3.接穗自根:就是xx由接物自身的xx细胞形成的根系,它可以逐渐转化为类似实生根的形态,但还是和实生根有一定区别。接穗自根可以膨大,形成所谓“萝卜根”。这个过程要在交接根死掉以后才出现,大约在带芯落地3~5年后形成。此时土质要适合接物本身。

根据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目前多数的去芯落地,实际上还是局限在先形成交接根。可能只有极少数(如牡丹)品种在特定情况下才直接形成自根。带芯落地,无可置疑都是三角根。

木心如果在带芯落地中留得过长,实际上木心的下端已经被风干,里面的木髓细胞都已经死亡掉了,不具备发根能力,发而容易继发感染。因此枯萎的无髓木心必须作为隐患而去掉。这样生根的就是上端还有木髓的部分,由木髓细胞形成三角根。

这里简单介绍几种如何快速过度根系的策略,详细介绍另行陈述:
1.饥饿生根法:适用于容易产生气生根的品种,比如牡丹等。在夏天之初给三角断水,用一个塑料袋罩住球体,保持袋内足够的空气湿度。这样到了第二年春天可以看到接穗底部形成大量粗大气生根,而砧木三角则薄如纸片。这样可以直接掰掉砧木,残留交界处,适当风干后落地。由于气生根产生,“饥饿梯度”形成,导致接物受体下调,能够较快的完善自己的根系,形成自根。但是对于不易产生气生根的品种,则不适用于此种方法。

2.诱导法:此种方法,是利用三角根系对湿度要求较高的特性而提出的。因为腐生类比较喜欢腐殖质和湿度,我们可以把产生三角根的接物移栽到含石灰质的适合接穗的基质中,这样可以抑制三角根,诱导接物根。但是此种方法有一个弊端就在于接物和砧木必须具备明显的根系生理差异。有时我们对于三角接的兜采用简约诱导法,把带芯接物空置,直到三角木髓形成根系并且枯死之后,再上盆。


3.过渡法:实际上这是最常用、xxx、xxx的方法。就是带少量木髓组织的落地方法。把木芯局限化、或者掰除三角髓。这样的生根虽然较留长木芯要慢一些,但是它转化为自根的速度非常快。在栽培中,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移栽时的土壤过渡。对于三角根,可以加入腐殖质,交接根和自根则逐步加入适宜接物的土质比例,直到自根产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年时间



郑重声明:资讯 【扦插的生物学机制播种的生物学机制与种子引发技术】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