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
 艺术家:
 名称: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 
 尺寸:高28cm
 介绍:
品相:请索取品相报告
说明:宣德御瓷品格之美,为有明一代之冠。宣宗朱瞻基为史上寥寥可数的富具艺术才华之君主,执政十年,宫廷诸类工艺品无不彰显其艺术品味。时御窑厂于其旨意下竭力创新,发明极多,前后器类之多,釉色、装饰之广,为宣德之前所未经见,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宣红、宣黄、霁蓝、洒蓝、翠绿、冬青等诸色釉器犹如霓虹七彩,斑斓夺目,彪炳奕叶,更有甚者如青花一门,极负盛名,终明之世,精光不泯。之后明清官窑仿造宣德制品数量至多,亦见其受推崇之一斑,历代鉴藏家均得之为荣事,精真者珍同拱璧。明张应文《清秘藏》卷上第六“论窑器”:“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又明王世性《广志绎》卷之四中载“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由此即可概见一二。
此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为宣窑之精绝珍品,是目前所知{wy}完整两件传世品之一。器身分烛插、连柱、台座三层,连柱作椎形,联结柱插与台座。柱插呈深盅状,并无中式烛台的烛杆插孔,可知是承放外国的软芯蜡烛的。古代蜡烛均为硬芯,多以芦秆、作芯,故中式烛台多为中间仅有一插入竹竿的小孔,形制与国外烛台迥然不同。台座下凹以承烛泪,底中空,足墙外撇,足有火石红斑,与永乐时期的烛台相比,造型、尺寸雷同,但宣德烛台底部有一直径 6.7 厘米的涩圈,可知在烧造时用了支垫物,以免烛台面塌陷,而由于永乐时无此装烧工艺,烛台面盛烛泪的下凹部分开裂塌陷。为此,这一先进的装烧工艺成为区分永宣烛台的标志之一。最令人心仪的是青花纹饰,共有11层纹饰,重重叠叠,绘画精细秀丽,线条优美清晰,笔意酣畅饱满,以典型的双勾填色为多。地釉白中微微泛青,尤其是近足垂流厚积处,接近青白釉,釉质肥厚莹润。青花呈色为纯正的宝石蓝色,浓翠深沉,局部有下凹的黑铁斑,台面边沿与足跟的线箍晕散较为严重。
此青花烛台造型别致新颖,端庄规整,融会中西文化之优点,是xx的艺术结合,为中国陶瓷史上显赫彪炳的珍品。
一骑绝尘 旷世珍品
—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纹八方烛台
Mr. Julian Thompson(朱汤生)
八方烛台是15世纪早期青花瓷器中的一类重器。该器形始于永乐,今见于著录的有数件,其中的两件分别藏故宫博物院(图一)①和上海②。遗址出土过相同器形的永乐甜白八方烛台,但尚未见有类似的永乐青花八方烛台出土(图二)③。
与永乐青花八方烛台相比,宣德时期作品在画法上表现出诸多不同。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柄口处的芭蕉叶纹代之以如意头纹,颈部的方格纹和缠枝菊纹代之以更细小的缠枝花纹和缠枝莲纹,折肩处的变形莲瓣纹代之以缠枝莲纹;另外,在永乐烛台未装饰纹样的肩部外侧及近底部的斜直壁上,宣德时期均饰以锯齿形几何纹。这种变化也同样体现在其它永宣瓷器上,例如抱月瓶和花浇。
景德镇珠山出土的青花八方烛台在折肩处带有明确的宣德年款(图三)④,其造型加强了对折角细部的处理,从而更有利边饰的展开。传世品中迄今未见有明确宣德年款的八方烛台。本拍品与现藏广东省博物馆藏的一件青花烛台十分相似(图四)⑤,二者均为无款,纹饰与宣德器xx相同,但在器形上却与永乐器更相近,二者的折角部位都偏窄。因此,这两件青花八方烛台很可能是明代御器厂款识书写制度定型前的宣德早期作品。
与明早期的诸多青花瓷器情况类似,八方烛台的设计原型来自伊斯兰的金属器皿。现藏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一件伊斯兰铜烛台与之十分相象(图五)⑥,尽管为了制作瓷器的方便在柄口和肩部的折角处做了一定的局部变化。该铜烛台是13世纪早期的作品,表面雕镂有文字及多种纹样,与明早期的青花八方烛台的装饰截然不同。明早期青花瓷中有诸多仿伊斯兰金属器造型,例如抱月瓶、花浇、折沿盆、笔盒等等。早在1941年巴兹尔?格雷在《陶瓷学会学报》的文章中就对明早期瓷器造型与伊斯兰金属器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论证⑦。
15世纪早期的明代御器厂制作了大量的外销中东地区的瓷器,其中大部分应该是通过郑和下西洋带去的。由此推论,这件青花八方烛台器很可能也是为了适应国外订货的产品。在今天中东地区的伊朗阿比迪尔和托普卡普中藏有像明早期抱月瓶、执壶之类的中国瓷器。除八方烛台外,许多仿伊斯兰金属器造型的瓷器在中国宫廷中也被发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伊斯兰器形适应了永乐、宣德皇帝好慕国外新异的需要,而当时的这些中东器形也已被介绍到了中国。宣德以后,中国转向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到清代这些仿伊斯兰器形再也未见,八方烛台更是销声匿迹。
① 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器》,北京,2002年,图30-31。
② 汪庆正:《青花釉里红》,,1993年,页175。
③ 鸿禧:《景德镇出土明初官窑瓷器》,,1996年,图92。
④ 同上注,图135。
⑤ 《广东省博物馆藏瓷选》,北京,1992年,图110。
⑥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伊朗世界的伊斯兰金属器:8-18世纪》,伦敦,1982年,图77。
⑦ 巴兹尔?格雷:《论近东地区金属器对中国瓷器的影响》,《东方陶瓷学会学报》,卷1.18,1940-1941,伦敦,1942年,页47-60。
 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