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建成亚洲{zd0}精神卫生中心« 医药家园

新华网天津11月18日电(记者张建新)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安定医院的新院18日正式启用,成为亚洲{zd0}的精神专科医院。同时,该院被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定为教学医院。
  安定医院新院项目建筑总面积78500平方米,总床位数1220张,按照{zxj}的精神专科进行设计。医院设置重型和轻型精神疾病两个独立病区,并设置廉价、普通、高级病房,采用防撞玻璃窗保护患者安全。新院每间门诊有前后两个通道,遇危险医生可从后通道离开。
  据世卫组织报告:预计到2020年我国精神疾病负担约占所有疾病总负担的25%。
  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介绍,除传统的重型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外,酒精依赖、xx滥用、网络成瘾等问题也需xx。

标签: , ,

18 条评论 发表在“天津建成亚洲{zd0}精神卫生中心”上

  1. 看到“{zd0}”不能给人带来一丝的喜悦和自豪,病人的增多似乎控诉着社会的病态。
    “{zd0}”只是满足部分人的自恋罢了!
    同时带给我更多的是困惑、不解跟哀伤。这时大脑里突然出现一个画面,一个男士在众人面前炫耀我有“{zd0}的阳具。”我们不知到该对这个男士说点什么?
    我只是一个基层的小医生,了解精神卫xx展方面以及世界{zx1}的动态有限,甚至是个井底之蛙。
    通过我手上的有限资料,以及自己从事精神卫生多年的思考,我们能给病人什么?{zd0}的精神病院的封闭xx这部分病人吗?
    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似乎对于精神病人我们不仅仅是把他们关在精神病医院,而是让他们能回归社会,尽量的康复,那么建{zd0}的精神病院的意义又何在呢?
    领导有面子,我们建立了亚洲{zd0}的精神病院,工作在里面的职工可能会有自豪感,我在亚洲{zd0}的精神病院工作。
    病人康复了,床位空了怎么办?
    哪就不要康复的指标了吧!为了住院床位占有率,还为了……!
    似乎把病人集中管理的模式已经过时?因为为了更好的康复!
    社区、综合科的十几张病床似乎是更有利于病人康复的模式?
    可是,我不是管理者,我没有管理站的高。
    我只能为现状发点牢骚,自己一个人在一边悲哀罢了!

  2. 追求大有什么意义呢?有本事的发展社区,建立中途之家,为康复病人提供就业前的训练,提供就业机会。
    现在西方国家都在减少精神病院的床位,发展社区。
    以下转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去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是西方发达国家近数十年来大力提倡和推广的精神病xx和管理体系,所谓“去机构化”是指逐步关闭大规模的封闭管理式的精神病医院,将患者接回家,在家人与社区设施的照顾下于正常的环境中疗养,帮助他们回归家庭和社区。
    我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去机构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西方国家的去机构化进程在近20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澳大利亚就是一个较好的典范。以该国维多利亚州为例,1975年,该地区的精神病xx主要依赖于大型精神病院,总床位数约5000张;到20世纪90年代,精神病xx大部分由社区服务所提供,总精神科床位数已缩减到620张;2004年,该州仅存的精神病专业机构为拥有100张床位的法医精神病医院。当然,一味追求机构化管理,而没有社区医疗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许多患者在离开医院后,流向医疗、康复专业人力及设施都不足的护理之家或仅提供食宿的收容所,甚至流浪街头,导致xx、酗酒和犯罪等问题层出不穷。澳大利亚在这方面的经验在于,将精神健康的专业机构和人员与照顾病患的组织、患者和家属结合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制定出符合患者和有关各方所需的精神健康服务,以非盈利性组织维多利亚精神病协会为例,其服务项目包括:①提供临时住宿服务,精神病患者可以申请到该协会管理的住宿中心小住,由专业人员照应;②提供家居服务,由社工人员与咨询辅导员到患者家对住在家里的患者进行培训;③进行相互支持、自助自救的活动,透过规模庞大的服务网络,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支援;④注重社区宣传,由工作人员到社区团体与各级学校演讲,向社区居民介绍精神健康知识,xx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误解和歧视;⑤该协会还与维多利亚州一家大规模的连锁超级市场合作为患病的会员提供有薪就业机会。

  3. 以下内容摘自北京安定医院罗小年的文章,其中的部分内容可以让我们看到“去机构化”的另外一面

    美国在对待精神分裂症问题上的教训
    北京安定医院 罗小年 2009年04月02日
    在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在各个州建立了大量精神病医院,主要用于强制性地收留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多时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病床属于精神科,其中绝大部分是供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当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是长期的。也就是说,当时美国住院病人中有接近一半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七、八十年代,人们意识到长期住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恢复和重返社会不利,于是就开展了开门运动,所谓开门运动是指打开精神病院大门,让大部分患者进入社会。
    当时,有人称开门运动是对精神病人的解放,是精神医学中的一次***。精神病医院开门了,患者出院了,精神病医院的床位大幅度下降,有的甚至关门。然而,出院了的患者并没有直接回家,他们来到了日间医院、患者庇护所和其他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在精神病医院大量萎缩的情况下,精神卫生工作的从业人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明显增加,用于精神卫生的费用也在增加。同时,还有一个相关的现象,律师的从业人数也有所增加,精神病患者引起的法律纠纷为他们提供了不少工作机会。近年来,开门运动正受到美国精神医学界部分专家的批评。
    开门运动的理论基础没错,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问题的关键是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被社会接纳。
    绝大多数疾病是自然现象,对人类来说,这些自然现象都是灾难性的。医疗工作的宗旨,就是xx或减轻这些出现在人们身体上的灾难。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对抗的方法也应因病而异。例如,小儿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是一种可以预防,但目前尚无法xx的疾病。我们无法把已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人xx,却可以通过全民预防接种,杜绝这种疾病在其他健康人身上发生,从而xx这种疾病。精神分裂症则不一样,没有预防接种的方法可以杜绝这种疾病的发生。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可以xx的疾病,相当多的患者也xx可以xx。精神分裂症的有效xx,应以早期xx和必要的持续xx为保证。精神分裂症的控制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这不是全民接种疫苗那样的被动参与,而是要大家不歧视患者,积极帮助xx患者,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患者,让他们重返到我们这个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中来。
    为了控制和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危害作用,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痛苦,除了必要的经费外,我们更需要的是,改变大家对精神分裂症错误的认识,改变错误的态度,为广大精神分裂症患者营造一个适合他们生活的社会和康复环境,创造良好xx的机会。如果我们一时还不能有效地改变社会上一些错误观念,则不妨从自己做起,从患者家庭做起。在患者的外界环境中,家庭环境的作用最为重要。
    从精神分裂症的控制上看,美国和中国具有共同的问题:难以做到早期xx和必要的持续xx,社会不容易宽容地接受缓解期患者。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其价值取向是效率和成就,这种取向与宽容接受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不一致的。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具有很大的社会宽容性,这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是相对有利的。有研究表明:社会的宽容性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我们原有的社会宽容性正在淡化,这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是不利的。
    尽管社会的变革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不是医生、患者和患者家属可以左右的,但做到早期xx和坚持必要的连续xx,却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

郑重声明:资讯 【天津建成亚洲{zd0}精神卫生中心« 医药家园】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