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输血学_临床检验诊断学-医学检验-检验医学-留学美国-医学博士 ...
【内容提要】
【节选】

前言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输血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越来
越重要。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临床输血与医务工作者及患者之间的
利害关系。近来,因临床输血而出现的医疗纠纷案例日渐增多。据
笔者调查,目前广大医务工作者很希望有一本或一套能把血站业务、
医院检验、临床输血以及与输血相关的医学免疫等内容融为一体的
工具书。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十几年的输血工作经验,参阅了何
泽涌等主编的《组织胚胎学》、余传霖等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和免疫
学二》、陈蔚峰主编的《医学免疫学》、李在连主编的《临床免疫学》、王培
华主编的《输血技术学》、周衍椒等主编的《生理学》、WHO发布的
《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肖星甫主编的《输血技术手册》、杨天楹等主
编的《临床输血学》,以及田兆嵩主编的《临床输血学》等著作,编写了
这部《实用输血学》。旨在使读者能快捷、简便、全面地了解临床采
血、贮血及输血等技术及相关知识。
    本书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临床医务工作者、血库检验人员、血站工
作人员,也可作为其他医务工作者的参考书。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纰漏,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7年6月

{dy}章 献血员的组织动员
{dy}节 低危献血者的选择
    一、献血者类型
    一般有3种献血者类型:家庭或家庭替代献血者(献血者为家庭成员或社区成员献血)、有偿
或职业献血者、自愿无偿献血者。
    (1)家庭或家庭替代献血者:替代献血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形式。在这一类型中,患者所
需的血液是由一个或更多的患者家庭成员或社区成员提供。在大多数国家里,医院要求患者家
属献血,但在有些国家里,医院规定每个患者在入院时提供一定数量的献血者。尽管有时患者家
属会支付钱或其他报酬来感谢献血者,但血液中心和医院血库不付钱给献血者。在这一献血类
型中有2种基本形式:第1种形式是家庭成员捐献的血与患者输注的血等量。捐献的血液人血
库,需要时供应临床。献血者不知道受血者情况;第2种形式是“直接献血”(献血者为指定患者
献血),献血者接受特殊要求给指定的患者献血,这也许是考虑到患者输了不知名献血者的血会
产生不安全心理的缘故。
    不过,WHO/GPA和世界血液安全机构强烈反对直接献血形式。WHO在1989年明确提出
血液中心的{zd1}目标是:“如果采用家庭或家庭替代献血形式,血液必须存人血液中心,不能直接
给指定的患者输注。必须小心,以确定这种献血形式不是一种隐蔽的(有偿)形式。”这种做法的
优点是:当自愿无偿献血者数量不足时,家庭或家庭替代献血可以帮助缓解供血不足的情况。另
外献血者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血液用来拯救亲属的生命,他们将来可能会变成经常性自愿献血者,
这就会给其他患者带来好处。其缺点是:①患者或他们的亲属急于找到替代献血者,这就增加了
他们的责任和压力。②家庭成员在明知自己不适合献血的情况下迫于压力去献血,比如知道自
己健康状况不佳或有输血传播传染病危险(可能由输血传染的疾病)。③替代献血由于血型或数
量问题不能满足患者需要。当成年人需要输血时,一般要几个单位的血。一个或两个家庭成员
献的血不够患者所用,这样社区所需的血量可能供应不足。④如果家庭成员中无合格的献血者
或不愿献血,亲属可能会去寻找卖血者。一些国家的研究表明,家庭或家庭替代献血者比无偿献
血者包含更多的不合格献血者。这可能是由于迫于压力或为钱而献血的人不愿意暴露自己不适
合献血的原因。这样,他们就给安全供血带来更大的潜在危险。因此,对家庭或家庭替代献血者
应确保进行仔细检测和筛选,这包括:①为了使献血者符合一般低危献血者标准,对他们进行献
血前筛选。②告诉献血者他们所献的血将进入血库,而不是直接给他们的家属或其他指定患者
输注。③保证家庭或家庭替代献血者是由采血点或血库工作人员管理,而不受医院或病区工作
人员管理。
    (2)有偿或职业献血者(献血员从献血中获得钱或其他报酬):商业或职业献血者从献血中获
得钱或其他物品(可用来换钱)。他们经常定期献血,有的甚至为商定的报酬而同血库达成献血
协议,他们或者到几个血库卖血,或者同患者家属联系作为替代献血者提供有偿服务。商业或职
业献血者的动机一般是从血中获利而非出于帮助别人,然而,也有可能经过劝说而将他们转变为

无偿献血者。但首先要通过仔细选择,以确定他们符合低危献血者国家标准。有偿献血存在以
下主要缺点:①付钱给献血者会破坏构成安全供血基础的自愿无偿献血体制。②很多有偿献血
者来自贫穷地区,他们受钱驱使而卖血,健康状况可能不佳,缺乏营养或存在患输血传播传染病
的危险。这将对受血者造成危害。③职业献血者可能超过规定频繁献血。这可能给他们自身带
来危害,并提供低于标准的血液,从而给受血者带来危害或使他们输血后收效甚微,甚至无效。
④如果付钱给献血者,就势必要向输血患者收钱,贫穷的家庭需要用血时可能支付不起费用。
    (3)志愿无偿献血者(献血者自愿捐献全血、血浆或其他血液成分,而不收取钱或其他报酬):
无偿献血者是人们志愿捐献全血、血浆或其他血液成分而不收取钱财或其他报酬,比如献血后的
休假,除非为献血或往返而休假。他们首要的目的是帮助不知名的患者,而非获得任何个人利
益。以下几点一般不能算作钱或其他报酬:①徽章、证书等无商业价值的小纪念品。②补偿献血
者为献血支付的旅费。③献血前、献血时或献血后的小点心。自愿无偿献血者的优点是:①自愿
无偿献血者献血时没有受到任何压力,所以血液质量可能更接近低危献血者国家标准。②他们
可能更愿意经常性献血,这对保证充足的血源非常重要。③经常献血者可能更不易患输血传播
传染病,因为他们受过安全输血重要性的教育,并且每次献血时都经过化验。④他们更愿意献血
给急救患者,因为他们早已表明愿意成为自愿献血员。
    1989年wH㈡世界血液安全服务部门在血液中心{zd1}目标中强调指出自愿无偿献血的原
则必须得到采纳和实施,这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必须保证献血者是自愿和无偿的。确保献血者安
全有2种相互密切相关的方法:①避免不合格献血者,特别是那些有患输血传播传染病危险的人
员。②征募定期自愿无偿献血者。
    在输血工作中,低危献血者这一名词是指那些接触输血传播传染病危险性很小的献血者。
当然应该记住甚至对那些定期献血的无偿献血者也应仔细检验和筛选。
    在具体使用这2种方法前,有必要提及另2种采血形式一xx性采血术及自身输血。尽
管严格地讲这不能算是献血,因为这2种采血形式的目的并不是增加供血总量。
    (1)xx性采血术:xx性采血术是为了使患者更健康而采集患者的血,一般是用于血液病
引起的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水平)超过正常值。尽管这些患者临床只有红细胞偏高的问题,
但作为用于xx的献血者,他们是不合格的,因此采自这些患者的血不能用于输注。
    (2)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是指患者输注从自己身上采集到的各种血液成分。自身输血可能是
最为安全的输血形式,因为这可以避免输血引起的传染及同种免疫反应。自身输血给血液中心
及医院血库带来了好处,因为在同型血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这可以保证患者的用血。如果患者的
血符合献血者标准,一旦自体血不回输给患者本人还可以供他人输注。
    二、确定不宜献血者
    对某些人为什么不能成为合格献血者的原因有所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血对受血
者存在着危险。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健康状况不佳或营养不良的献血者。营养不良或健
康状况不佳的人献血,对自己的健康以及受血者健康都是有害的。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达不到
临床{zd1}标准,比如体重或红细胞水平,也可能会在采血过程发生虚脱。如果某人群中由于营养
不良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健康人数比例较高,那么相应的献血者中不合格比例也会很高,那么在
这一人群里征募献血者就会不合算。②非自愿献血。对血液中心来说,最理想的血源来自自愿
无偿献血者。在一些机构,例如xx、xx或监狱,献血者不都是自愿的,有的可能是被迫献血,
特别是在监狱里,献血的目的可能已偏离了真正的自愿献血伦理范畴,而是带有获得献血后好处
的不良动机。当然这些机构里的人如果符合国家制订的安全输血标准,他们会被认为是普通的
自愿献血者。来自监狱和其他机构的献血者人群中传染病标志水平较高。因此,对这些人进行

仔细的化验和筛选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血液中心的目标是招募那些定期献血的自愿献血者,一
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可能因为工作关系而无法做到这点。例如,军人或xx可能会调到其他地方
工作。③献血者危险行为。一些社会行为可能会使献血者冒感染诸如HIV等传染病的危险,
这些病会进一步传染给受血者。由于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这些危险行为应引起
重视。
    HIV传播途径有3种:①与病毒携带者无保护的性接触,无论是同性之间还是异性之间。
②感染病毒的血液通过以下途径传播:输血或输注血液制品,针尖刺伤,重复使用污染的针头,注
射器或刀片(例如注射xx,划伤、文身或血祭)。③通过以下途径由母亲传染给孩子:怀孕期间
传染给成长中的胎儿、通过子宫颈分泌含病毒的分泌液传染给分娩中的婴儿、母乳喂养。
    愿意献血的人往往不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为何会增加传染上HIV或其他输血传播传染病
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自己以及接受他们血液的受血者开展传染病危险性教育。例如,一个
献血者性伙伴越多,他从性接触中染上疾病的危险性就越大。在一些国家里,男人如果在与男人
的性行为中是主动者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同性恋。注射xx是一种直接感染诸如HIV等血
液传播传染病的途径,在一些社区里这是一种主要的危险行为。最常见的危险行为有以下几种:
有几个性伙伴、卖淫、同性恋(男人之间发生性行为)、二重性行为(男人同男人及女人都有性行
为)、注射xx、皮肤多次划破、文身和血祭、与任何有危险行为的人发生性关系。
    每个国家都应该制定出那些使潜在献血者传染上输血传播传染病危险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
标准。这有2个重要原因:①告诉潜在献血者由于哪些行为可能使他们冒感染上输血传播传染
病危险并且可能将传染病传播给受血者而使他们不适合献血。②帮助采血点工作人员和健康教
育者制定有效措施确定并阻止那些存在传播输血传播传染病危险的愿意献血人员献血。
    当献血者有危险行为(使人冒传染上输血传播传染病危险的行为),阻止他们献血或鼓励他
们主动放弃或主动延期献血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无法查出他们近期是否传染上实验室无法
检测的传染病。在传染上HIV到产生抗体之间存在着一段时间,通常称这段时间为“窗口期”
(传染上HIV到出现可检测抗体之间的一段时间)。在抗体被检测到之前,我们无法确定献血者
是否传染上疾病。与乙型肝炎检测不同的是,HIV常规检测有赖于HIV抗体水平,而非抗原。
每个人和每种疾病出现可检抗体以及“窗口期”的准确时间不尽相同。一些研究报道认为从传染
到抗体出现至少需14 d,而另外一些报道则认为至少需要28 d。这就意味着即使实验室检测不
出献血者传染上HIV,献血者仍有可能感染上HIV并且传播给受血者的危险。如果献血者不了
解“窗口期”就会使输血患者的危险性增加,并使献血者错误地认为如果没有疾病的临床指标和
症状,他们的血液就是安全的。
    传染病血清流行性比例指在任何特定日子里,指定人群中传染上疾病的比例。目前,HIV
流行病学(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出现,分布和传播的学科)中有关传染病血清流行性比例的研究
表明以下几个与性行为有关的趋势:①20岁以下年龄组HIV血清流行性比例较低。②20~45
岁年龄组HIV血清流行性比例较高。③45岁以上年龄组血清流行性比例较低。因此。从理论
上讲,低于20或高于45岁年龄组人群的安全性大于20~45岁年龄组人群。他们应成为主要的
献血者征募对象。事实上,年龄小于18岁及高于65岁年龄组人群一般不允许献血。当然不能
认为年龄小于20岁或高于45岁献血者就一定安全,而20~45岁献血者就一定有危险。因此,
不管以什么年龄组为招募对象,都必须通过正常的献血者检测和筛选过程。
    值得重视的是每个血站应尽力用以下方法确定安全献血者人群:①评估在不同社区、工作环
境和年龄性别人群中、现在和过去的献血员中输血传染病血清流行性比例。②为了确定采血相
对安全的社区、工作环境、年龄和性别组,通过卫生部门提供的数据研究输血传播传染病流行病

【目录】

目    录
    {dy}篇血液生理学及免疫学基础
{dy}章血液生理学………………………………………………………………………………(3)
    {dy}节 血细胞的发生…………………………………………………………………………(3)
    第二节血细胞及功能…………………………………………………………………………(5)
    第三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11)
    第四节 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14)
第二章血液免疫学基础………………………………………………………………………(20)
    {dy}节抗原…………………………………………………………………………………(20)
    第二节 血型抗原的形成和分布……………………………………………………………(23)
    第三节 血型抗原的化学本质………………………………………………………………(24)
    第四节抗体…………………………………………………………………………………(25)
    第五节补体…………………………………………………………………………………(29)
    第六节 细胞因子……………………………………………………………………………(33)
    第七节 血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38)
    第八节 免疫细胞……………………………………………………………………………(44)
    第九节 免疫组织与器官……………………………………………………………………(50)
    第十节 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52)
第三章血型和血型系统………………………………………………………………………(56)
    {dy}节 血型…………………………………………………………………………………(56)
    第二节血型系统……………………………………………………………………………(56)
    第三节 已检出的主要血型系统……………………………………………………………(57)
    第四节 血型抗原的主要特点………………………………………………………………(57)
    第五节 红细胞血型…………………………………………………………………………(59)
    第六节血小板血型…………………………………………………………………………(62)
    第七节 白细胞血型…………………………………………………………………………(63)
    第八节 血清型与红细胞酶型………………………………………………………………(64)
    第九节 红细胞抗原与抗体及其相互作用…………………………………………………(69)
、第四章血型遗传学……………………………………………………………………………(78)

{dy}节 遗传学基础和遗传物质……………………………………………………………(78)
    第二节 血型基因……………………………………………………………………………(79)
    第三节 血型的遗传方式……………………………………………………………………(80)
    第四节 血型群体遗传学……………………………………………………………………(80)
    第二篇血液的采集、分离、保存和运输
{dy}章献血员的组织动员……………………………………………………………………(85)
    {dy}节低危献血者的选择…………………………………………………………………(85)
    第二节献血员的动员和招募………………………………………………………………(89)
    第三节采血现场组织安排…………………………………………………………………(93)
第二章献血者的筛选…………………………………………………………………………(98)
    {dy}节 概述…………………………………………………………………………………(98)
    第二节 献血者的健康检查项目及检查标准………………………………………………(101)
    第三节血液的检测及标准…………………………………………………………………(107)
第三章血液采集前的环境要求及准备工作…………………………………………………(110)
    {dy}节血站内外采血的环境要求…………………………·……………………………_·(110
    第二节 采血前的准备………………………………………………………………………(111)
    第三节采血技术……………………………………………………………………………(112
    第四节 采血后对献血者的护理……………………………………………………………(114)
    第五节 献血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其处理………………………………………………(114
    第六节 采血后献血者的生理恢复…………………………………………………………(115)
第四章常用血液成分的制备…………………………………………………………………(117)
    {dy}节 成分输血概述………………………………………………………………………(117)
    第二节 红细胞制剂的种类及制备…………………………………………………………(118)
    第三节 浓缩血小板的制备………………………………………………·………………(123)
    第四节 血浆制品及冷沉淀物的制备………………………………………………………(125)
    第五节机采血液成分………………………………………………………………………(127)
第五章血液及其成分的保存和运输…………………………………………………………(131)
    {dy}节 全血的保存…………………………………………………………………………(131)
    第二节 红细胞的保存………………………………………………………………………(134)
    第三节 保存血的肉眼观察和临床应用……………………………………………………(135)
    第四节血液的冷冻保存…………………………………………………………………·(136)
    第五节 血小板的保存………………………………………………………………………(141)
    第六节 粒细胞的保存………………………………………………………………………(143)

第七节血浆的保存…………………………………………………………………………(143
第八节’冷沉淀物的保存……………………………………………………………………(143)
第九节血液及其成分的领发和报废………………………………………………………(144)
第十节血液贮存及运输的基本要求………………………………………………………(147)
    第三篇替补性临床输血
{dy}章血细胞制品的临床应用………………………………………………………………(153)
{dy}节全血输注……………………………………………………………………………(153)
第二节 红细胞输注…………………………………………………………………………(155)
第三节 粒细胞输注…………………………………………………………………………(158)
第四节 血小板输注…………………………………………………………………………(161)
第二章内科输血………………………………………………………………………………(165)
{dy}节慢性贫血的输血……………………………………………………………………(165)
第二节急性贫血的输血……………………………………………………………………(167)
第三节 红细胞疾病的输血…………………………………………………………………(170)
第四节 白细胞疾病的输血…………………………………………………………………(177)
第五节 出血性疾病的输血…………………………………………………………………(181)
第三章外科输血………………………………………………………………………………(185)
    {dy}节 液体平衡与氧运输…………………………………………………………………(186)
    第二节 外科输血与止血障碍………………………………………………………………(188)
    第三节失血性休克…………………………………………………………………………(190)
    第四节神经外科输血………………………………………………………………………(192)
    第五节xx输血…………………………………………………………………………(193)
    第六节骨科输血……………………………………………………………………………(193)
    第七节 普外科手术的输血…………………………………………………………………(194)
    第八节 胸心血管外科的输血………………………………………………………………(196)
    第九节 严重创伤急救时的大量输血………………………………………………………(197)
第四章小儿科疾病输血………………………………………………………………………(199)
    {dy}节 儿科疾病的输血……………………………………………………………………(199)
    第二节 新生儿疾病的输血…………………………………………………………………(204)
第五章妇产科输血……………………………………………………………………………(211)
    {dy}节 输血和妊娠的相互影响……………………………………………………………(211
    第二节 妇产科输血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的预防…………………………………………(212)
    第三节妊娠期输血…………………………………………………………………………(215)

第四节 宫内胎儿输血………………………………………………………………………(223)
    第五节 妇产科手术自身输血………………………………………………………………(225)
    第六节 妇科肿瘤与输血……………………………………………………………………(227)
第六章自身输血………………………………………………………………………………(23 O)
    {dy}节稀释式自身输血……………………………………………………………………(230)
    第二节保存式自身输血……………………………………………………………………(231)
    第三节 回收式自身输血……………………………………………………………………(234)
第七章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237)
    {dy}节 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及发生率……………………………………………………(237)
    第二节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238)



郑重声明:资讯 【实用输血学_临床检验诊断学-医学检验-检验医学-留学美国-医学博士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