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2月18日_黄叶飘飘_新浪博客

 

 

 

老上海称压岁钱为“红封袋”,因是封在红纸袋而得名。压岁钱一定不可“裸装”,除非是打赏下人的。解放后移风易俗,市面上都没有红封袋供应,上海人就自己糊红封袋。

我们小时候,收到的压岁钱通常很小儿科,只一块两块的,一般还未焐热都上交给父母,他们拜年时再转送给其他亲友的孩子,如此循环运用,倒也“环保”。不过,外公外婆给的压岁钱,就可平安落袋,数目通常是五十元,在那个时代,对孩子属于一笔“巨款”,红封袋上,长辈们通常会用毛笔给我和哥哥写上几句勉励之话,至今犹记得“事忙勿慌,事闲勿荒,取象于币,外圆内方”十六个字,每次外公总是要我和哥哥将这十六个字先朗读一遍。遗憾的是,少小时只注重红封袋的钞票而忽略外公一番苦心良意。成年后才知道,此十六个字为老中国银行的行训,细细回味,可圈可点!

传统习俗,只要一日不成家,就笃定可收压岁钱。此俗可能源自农业社会,家庭模式为几世同堂吃大锅饭的家长制,未成家者没有当家权,自然也无分配钱财的权利,故不用派压岁钱。农业社会无什么消遣娱乐,唯过年才可开下禁;放炮仗、赌xx、听戏、饮酒,压岁钱是可以自己支配的零用钱,小辈可以拿去作娱乐消遣,从中反映出传统家庭网络中长辈照顾后辈的心意。

红封袋相传在唐朝出现,款式多样,小的约4.1厘米×2.7厘米,因从前多使银元,故红封袋以银元大小为标准,大的有50厘米×19厘米,常见于婚嫁中用,称为“荣封”,放钱之外,另有写着吉祥贺词的红纸,有如今天的贺卡。

晚清时期,红封袋面上诸多如“大吉大利”、“花开富贵”、“万事胜意”等祝福语的手书以印刷代替,有些因沾上金粉还烁烁发光,很有喜气。因操作复杂,只有富贵人家或达官显贵才用得起,一般百姓还是以手书为多。

1904年的光绪卅年的印有“一品当朝”的撒金红封袋在香港曾拍到13万港币。那时大部分红封袋都是没有设计,实用为上。后来随着印刷工业的发达,红封袋除了印有吉祥喜庆贺词,聪明的商人将广告宣传功能加上去,不少商家会在过大年前免费向客户派发红封袋,上面印有自己商家的唛头地址以做广告。

当时的同事友人间还流传一种十分特别的红封袋,以红缎制成一般红封袋大小,内装白米,意谓“有米”。有如今天互送贺卡——大家脚碰脚都是打工人,何苦压岁钱送来送去,无谓破费,不如就送“米”意思意思,互相祝贺。这倒不乏为很绿色的习俗。

过年派压岁钱,在华人世界已广为流传,并与当地民俗相融。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都有此俗。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香港定居时,写字间仍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大年后的{dy}个工作日,老板必会给每个员工一只红封袋——俗称开工利是,此外,已婚的要向同室未婚的同事发放红封袋,一般封廿元,派发的眉开眼笑占尽辈分上的便宜,收的欢天喜地,“阿叔阿婶”叫得甜甜蜜蜜,一派温馨之气。

老上海不兴保姆过年回乡的,一来年里活多需人手,二来客人来拜年,多要给保姆“茶宝”,相当压岁钱,这可是裸钱——不用红包的。给多少与主东家关系疏密决定,客人在告辞时,把钱压在杯底下,主人会将客人给的“茶宝”收起,{yt}下来平分(有些人不止一个保姆)给大家,年节中人来人往,“茶宝”数目很可观,保姆谁都不肯轻易放弃的。现今保姆过年都回乡,拜年开支倒省下一笔了。

说到底,红封袋的意义不在内里钱钞的数目,而在其传承了古人重视天道人和的处世哲理。10/2/17星期三正月初四今晚报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02月18日_黄叶飘飘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