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工业化的过程中,宿豫区大力培育本土企业,“外引”与“内培”两手并重,“外企”“内企”互补互融,和谐共生。宿豫在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这一“宿豫现象”给人启发,引人思考。
千家万户上项目 全民创业涌大潮 市长缪瑞林在一次对本土企业的调研中,称宿迁的本土企业是“真正的宿迁人经济”。 “宿迁人经济”的大发展,需要在“全民创业”的氛围中实现,而全民创业的有效切入,需要激发“内生动力”。 据介绍,宿豫在历史上工业有些底子,农用工业和乡镇企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在当时的淮阴市小有名气,这可能是与其它县区相比有所不同的地方。在这个基础上,宿豫本土企业通过不断“xx”与“扩张”,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绿陵化工、秀强玻璃、和友化工、彩塑包装、龙嫂米线、强维橡塑等宿豫本土企业,如果说它们是“塔尖”的话,那么,与之相应的,必然有“塔基”的支撑。从这些“塔尖”的步步攀升,可以想见“塔基”的坚固与厚实。这些“塔尖”是从大量中小企业这个“塔基”中脱颖而出的,同时又将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向上攀越,进一步带动全民创业向纵深挺进。 在不久前的市委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观摩中,市委书记张新实与黄墩合富养殖场老板赵合富进行了视频对话。赵合富对张新实讲了一番发自肺腑的话,他说:“我要感谢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给我们养殖户这么好的优惠政策。今后,我要以身作则,带动周边养殖户共同致富、共同发展,回报党委、政府,为地方发展作贡献。” 像赵老板这样土生土长的企业家,在推进企业发展上,有其更多的人脉资源,在带动乡亲致富上,有着更为直接的优势。企业发展的“铺天盖地”之势就是这样“带动”起来的,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就是这样营造出来的。 除了赵老板这样的“大户”带动,还有“村官”带动。据报道,宿豫王官集镇花园村党支部书记王腾章带头致富,带动当地416户村民从事建筑装璜业,吸收就业人数2800余人。 在宿豫区187个行政村中,像王腾章这样的“创业型”村干部,已达860多名,占该区村干部总数的73%。 实践证明,推进全民创业,关键是要激发“内生动力”。宿豫区委对此的认识是具有连贯性的,在实践中是一脉相承的。宿豫前任区委书记、现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许步健在2007年任宿豫区委书记时就提出:“激发内生动力是加快宿豫振兴的根本之举。”他认为,不仅要培育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更要发动千家万户铺天盖地上“小”项目。 在今年初省“两会”上,省委书记梁保华在参加宿迁代表团讨论时,提出“要把扩大开放与增强内生动力结合起来”。他说,通过招商引资,不仅引进资金,而且也引进了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宿迁地区扩散、辐射,带动宿迁内生动力的增强。 2005年以来,宿豫区大力实施以来料生产、来样订做、来件装配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三来一加”工业。按许步健的观点,宿豫发展“三来一加”经济非常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致富工程、工业突破的基础工程、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目前,全区“三来一加”企业总数达到1533家,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实现加工费收入5.8亿元。 从某种角度说,本土企业强盛之日,就是全民创业大兴之时;反之亦然,全民创业兴旺之日,就是本土企业强盛之时。 和谐共生谋发展 “草根企业”变森林 在宿豫采访时,一位领导称本土企业为“草根企业”。 草根企业,有人用来指非主流的、被边缘化的企业,它们就像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不受重视。在某些地方,轻视本土企业、眼睛一律向外的现象还存在着。 在不久前召开的市政协会议上,市工商联提交了《助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建议》,指出一些部门在服务企业、帮办企业中,还存在着重“招商”轻“内商”、优“外商”薄“内商”、宽“外企”严“内企”的现象,由此建议要做到“本土企业与招商企业一个样”。 缪瑞林在一次对本土企业调研中明确指出,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本土企业加快发展的宽松环境,切实树立“对本土企业怎么扶持都不过分”的观点。 在宿豫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的都是“内外一样”的说法。宿豫区政府办副主任、金融办主任钱黎明告诉记者,宿豫对待本土企业与对待招商引资企业一个样,在政策上也是一个样。 宿豫区委书记曹秀明在2008年就提出,夯实支撑点和培育增长点同等重要,应该给本土成长型企业以外来企业同样的呵护和支持。对宿豫的本土企业而言,如果从“边缘化”的角度来理解“草根企业”,就不准确了。 企业本无内外之别,一旦落户,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自己的企业,手心手背都一样。但确实有企业只将一般产品的加工组装放在这里,“根”不在这里,享受完政策就换地方。 本土企业是从本土上生长壮大起来的,它的根就扎在这里,根深,所以叶茂,即便向外扩张,它的根依然留在这里。那些深深植根于本土的企业,既像小草那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又像小草那样根深叶茂。从这个角度来解读,称其为“草根企业”恰到好处。 所有落户的企业都能成为“草根企业”,都能“枝繁叶茂”“根深蒂固”,“草根”何时长成“森林”,关键是要加快培育,使其把根留住。 培育本土企业和吸引外商投资都是发展经济之需,招商引资对本土企业更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宿豫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们通过“嫁接”与“联姻”等方式,让本土企业与引资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和谐共生。 踏平坎坷成大道 “宿商”崛起会有时 在宿豫采访过程中,记者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企业与企业家,何者为先,何者为要。这好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无解的问题。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每一个风头强劲的企业后面,必然站着一个风头强劲的企业家;每一个企业的创新,必然是领导着这个企业的企业家先行创新。 在不久前市委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观摩中,张新实对秀强玻璃的董事长卢秀强说,作为中国{zd0}的家电玻璃制造商,你卢秀强不得了啊,你的公司就是用你的名字命名的,是相当响啊! 在宿豫的企业家中,彩塑包装的吴培服、绿陵化工的杨鹏、和友化工的卜启芳、龙嫂米线的朱军、强维橡塑的王士军等等,都和卢秀强一样,是“相当响”。 记者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直观地感受到他们强烈的创新、创业、创优精神以及责任意识。卢秀强说:“我们把企业做大做强就是在感恩,是在回报社会。我保证,在宿迁做慈善事业一定不会少了秀强人。”强维橡塑的王士军说,给点阳光就灿烂,不给也要拼命干。龙嫂米线的朱军说,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一心想着去发展,去回报社会…… 在宿迁大地上生长起来的企业家,必然打上地域烙印。在“苏商网”上,记者看到了吴培服等“宿商”。在江苏大地上生长起来的企业家,无疑是“苏商”,但在宿迁这块本土上生长起来的企业家,也当然是“宿商”。 企业家的成长有其地域文化因素,一方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群落,是有其地域特性的。温州商人都是“浙商”,但他们还有自身的特质。温商,是与徽商、晋商、申商、粤商齐名的中国地方性商人团体。xx经济学家董辅秖指出,温商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 宿迁作为后发展地区,宿迁企业家成长的地域环境、文化因子,都与苏州的“苏商”不同。因此,我们也要打造“宿商”品牌,形成自己独特的“宿商文化”,由此推动宿迁全民创业大潮的涌动。 在宿豫,目前已经形成企业集群、企业家群落,“宿商”形成的基础已经具备。 2008年以来,为弘扬青年创业文化,宿迁团市委制定并实施“青年宿商”成长计划,在全市首提打造青年“宿商”概念。 2008年底,宿迁市启动了“百名专家兴百企”和“百名英才创百业”的“双百工程”,从全市选拔100名中青年企业家进行培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白云萍对这些宿迁企业家提出了“塑造素质全面发展‘新宿商’”的要求。 叫响“宿商”品牌,还需要时日,但这种“宿商”意识已经在躁动中萌生。随着创业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宿商”意识也将随之注入宿迁人的骨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