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尽管奥林巴斯的M4/3机身做的不错,但实际上如果要算上镜头的话,看起来还是半路出家的松下做的更加有声有色一些。很可能是因为M4/3系统承载了松下太多的期望,因此这个系统的{sk}商业化产品就是松下推出,而且目前镜头也已经有了从超广角到长焦的六款产品,从规格和定位感觉都比奥林巴斯方面更加齐整。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现状,有不少M4/3用户虽然用的是奥林巴斯的机身,但搭配的镜头却是松下的。 在虎年春节长假开始,我先是为奥林巴斯公司借到了一套E-P2套装打算在长假中拍着玩。全金属机身+超精细EVF的组合固然让人欣喜,但我个人对奥林巴斯的那枚17mm F2.8饼干镜头并没有什么兴趣。于是,我转而去向松下的朋友借大受欢迎的20mm F1.7饼干却被告知仓库内暂时无货。正当我为搞不到20mm F1.7而叹息时,松下的朋友却很开心的追问一句要不要使用一下其他松下M4/3镜头。于是,这两枚根据松下官网上的注释,全称为: 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 LEICA DG MACRO-ELMARIT 45毫米/F2.8 ASPH./光学防抖 的镜头便来到了我手中,与奥林巴斯的E-P2机身组成了一套目前市场上最为{dj1}的M4/3相机组合。 松下的这两支镜头,在定位方面远远高于普通的机身套装镜头或者饼干镜头。前者“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是目前M4/3体系中不靠转接设备,想要直接获得超广角效果的{wy}选择。这支镜头在规格上与奥林巴斯的那支惊人的4/3规格超广角镜几乎xx一致,而在造型方面似乎也有借鉴参考之处。 后者“LEICA DG MACRO-ELMARIT 45毫米/F2.8 ASPH./光学防抖”算是M4/3镜头中的一个异类。从型号上命名上来看就可以知道,这支镜头虽然同样是松下推出,但打得却是徕卡商标,从定位上较普通的Lumix G系列镜头更胜一筹。尽管目前打着LEICA标的镜头依然只有这样一款,但从未来长远角度来看未必不会有更多规格的LEICA M4/3镜头出现。 在本次为期一周的春节长假中,我利用奥林巴斯E-P2机身搭配这两支来自松下的镜头完成了多次不同种类的拍摄工作。拍摄的场景既有室内也有广阔的室外,题材从物体特写到人像到微距,虽然时间紧张但也算较为全面的了解了这两款镜头的基本特性。下面的文字虽然因为缺乏必要的实验室测试数据和有关机身工艺材质方面的测试,因此不能算作是严格的评测报告。但是,我觉得这些内容也可以帮助关心和喜爱M4/3系统的朋友更好的了解这套系统的一些相关特色以及把握一下这个系统的未来发展脉络。
我们先来看一下松下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这个名字似乎太长,很不方便记忆,其实大家通常都会把这支镜头喊做“松下的7-14”以示与奥林巴斯的那支得过06年EISA{zj0}专业镜头大奖镜头的区别。本镜头虽然体积小巧(号称世界上最小的超广角可换镜头),体重也不过300克左右,但依然非常xx的在12组16片结构的镜身内用上了四片ED和2片非球面镜——这种程度的用料也直接导致该镜头的市场售价非常高,国内售价几乎近万元,即使是从日本本土购买的xx定价也在6000元以上。 从松下官网上的MTF图来看,该镜头在全开光圈时中心画质相当出色,边缘画质则下降的相对较快。在望远端时的整体画质要比广角端更好一点,整体来看这支镜头的画质还算是很不错。有网友说该镜头的中心和边缘画质差异比奥林巴斯的7-14要大一点,但从MTF上似乎不能xx证明这种倾向。另外,请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是一支超广角变焦镜头,所以边缘画质下降的快一点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拿长焦头的MTF来和7-14做对比。 还是用简单的拍摄实例来说明一下问题吧。将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放置到奥林巴斯E-P2机身上,机身设置为光圈优先,其他基本为默认设置,然后连续用几档不同光圈拍摄统一场景,并且用看图工具来对比画面中的中心和边缘部分的画质。下面的各张对比图片都能够点击放大。 = 为了方便(偷懒)起见,我只选择了该镜头在F4(全开)、F8、F16和F22下的中心与边缘的对比画面。本镜头在E-P2机身上,中心画质即使是在镜头光圈全开时表现就非常的出色,但过了F8以后画质下降就比较明显。对于M4/3这样的高像素密度的系统来说,F22下的画面品质已经很难让人接受了。在实际使用中,我个人觉得这支镜头在广角端中心画质实际是在F5.6光圈附近为{zj0},F8当然也不错但通常请不要再用更小的光圈了。
7mm 中心部分 从边缘来看,这支镜头在E-P2机身上边缘部分会有一定的紫边现象出现(不管在什么样的光圈下),而画面对比和锐度也呈现了与中心部分相近的结果既全开光圈画质优秀,稍微收缩一点光圈在F8之前画质都能令人满意,但一旦采用较小光圈画质就会比较快速的下降。
7mm 边缘部分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我前面反复说到“用在奥林巴斯E-P2机身”上这一句话。事实上我们已经多次发现,将松下的镜头用在奥林巴斯机身上大光圈时会多少有一些紫边和色散出现,但同样的镜头用在松下自己的G系列机身上紫边就会少许多。这显然是因为松下机身对自家的镜头进行了优化和校正,即松下所说的“补偿失真”。有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后面的内容中再次提到。
在14mm望远端测试的结果实际与广角端是一致的。M4/3镜头或者说连同4/3镜头都呈现出很明显的大光圈下画质出色,或者说“{zj0}光圈”偏向大光圈的特色。这种特色与高密度的感光元件与镜头衍射光圈问题有关,我这里不必说的太详细,但通常还是建议大家在4/3或者M4/3以及高像素的消费DC上尽可能不要用太小的光圈拍摄,因为此时的画质下降非常明显。实施上,{zj0}光圈出现的比较早对于普通摄影者来说还是比较有利的——毕竟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需要更大的光圈。 14mm 中心部分
14mm 边缘部分 从这个简单的实验中可以看出,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这支镜头xx可以放心的全开光圈进行拍摄,而且画面中心位置与边缘的画质在F5.6-F8的{zj0}光圈范围内差异也并不明显。很可惜我手头并没有奥林巴斯的7-14mm镜头可以对比测试一下,否则就能了解到松下的这支超广角与得到过大奖的奥林巴斯4/3镜头究竟有多少差异。
在春节长假中,我当然会对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用的更多一点,毕竟这个超广角镜头无论是在什么场合中都能拿出来用一把。由于镜头本身并不大,所以我拿着这套组合xx没有当年拿着E-3+ZD 7-14时那种沉重无力感。而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搭配E-P2后的外形也显得非常亮骚,无论是在卢浦大桥还是在豫园灯会中拍摄时都成功吸引到不少摄影爱好者的目光。 样张尚在上传中,请稍后访问
曾经有网友担心奥林巴斯机身搭配松下镜头是否会在对焦效率上出现问题,根据我的实际体验,至少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搭配E-P2没有特别严重的AF问题。尽管有时候我也得到了一两张对焦出现失误的片子,但好像都和我不等对焦动作结束就全心急的按下快门有关。当然,我必须要指出我实际在机身菜单中设定“对焦优先”,所以从理论上这种情形是不应该出现的(即对焦不完成我无法全按下快门),但这个兼容性方面的小问题出现的几率并不大,我们xx可以放心的在奥林巴斯机身上使用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 这里展现的照片有些之前已经在我长假期间撰写的博客中出现过了,有些则是{dy}次露面。与之前发布的版本不同,这些图片都是xx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处理的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原始样张。用户可以访问我们PChome的E-P2产品样张库观看这些样张并使用或者转贴,但请不要做商业使用。 我相信这些样张已经能够较好的表明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这支超广角镜头的整体实力,说实话我并不认为它的边缘品质会比ZD 7-14差多少,即使有差异也是控制在非常小的幅度内。我记得有网友称这支镜头为“广角小魔王”,也有网友说这支镜头是M4/3机身的绝配。的确,这支轻便小巧的超广角镜头能够让用户轻松的获得具有非常大视觉冲击力的超广角照片,而且它的焦段特性即使用于人文纪实类摄影也非常合适。尤其是在搭配了奥林巴斯机身后,尽管我们在画面中可能看到一些没有能够经过机身校正的紫边,但于此同时我们也获得了奥林巴斯机身防震系统的助力,这其中的得失想来大家都能分的出轻重吧。 如果让我一定要为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挑一点刺的话,那么这支镜头似乎在正对复杂光源时,画面中还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点点眩光光斑——当然程度很微弱,但我记得奥林巴斯的那支ZD 7-14神镜几乎可以xxxx掉任何角度来的眩光和鬼影。另外,由于同样采用了头枚镜片为巨大的凸镜设计,所以这支镜头也没有办法加装前组滤镜,而且镜头盖也是特殊规格掉了就很难配到。 当然,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的价格也是阻碍M4/3用户接近它的{zd0}障碍。在带来惊人超广角和优异画质的同时,用户还不得不为这支镜头付出远远超过机身定价的银子来迎娶它回家。如果说,当年4/3用户中还是会有高级发烧友抛下重金把ZD 7-14买回去进行摄影创作的话,那么我多少有些担心到底能有多少M4/3用户舍得花费那么多银子来购买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毕竟,这种规格的镜头我们还是把它看做“专业”级别,是用来“干活”用的,而M4/3这个系统目前似乎还是以“辅机”或者“随身便携机”的身份出现。用户是否会拿这样的小系统出去“干活”,还有待时间来证明。 除了上面五张照片外,我还上传了其他一些使用E-P2机身加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拍摄的样张到产品库内,稍后请各位网友移步我们产品库观看原始大图。
LEICA DG MACRO-ELMARIT 45毫米/F2.8 ASPH./光学防抖这支镜头从官方的MTF上来看,画质表现非常惊人。我们常说“微距无弱旅”,手头的这支打着徕卡品牌的镜头实际也能实现1:1的放大倍率,从这一点上来说在整个M4/3系统中就无出其右。 我之前曾经说过,对于这支镜头的定位比较多样化。从名字上来看,这是一支微距头;从实际的焦段和光圈来看,它又能做一支人像头来用。不过说起这支镜头,肯定有人会搬出4/3系统中画质{zj0}的奥林巴斯ZD 50mm F2镜头来做对比,但我想请各位记得毕竟奥林巴斯的那支镜头只有1:2的放大倍率而且如果想要用在M4/3机身上的话还得通过转接环才行。 作为一支定焦镜头,我们实际上根本无需怀疑其成像质量,虽然我也给出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测试环节,但实际上我在开篇部分就可以轻松的告诉你答案——画质{jd1}没有问题。 这支镜头同样是在F5.6时画质达到锐度与反差的{zg}点,当然只要你光圈不要收的太小,画面质量都是可圈可点。让我们高兴的是,即使全开光圈到F2.8,这支镜头的中心画质也非常锐利,细节表现xx。你xx可以在弱光环境中全开光圈进行拍摄。
45mm 中心部分A F2.8、F4 F5.6、F8
45mm 中心部分B F5.6、F8 F16、F22 边缘部分的画质几乎没有明显的下降,这当然与镜头的定焦设计以及焦段有关联。该镜头在镜身内也有一片ED和一片非球面镜,而且采用了内对焦设计,使得镜头长度在对焦时不会有明显变化,这对我们的微距拍摄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另外,在LEICA DG MACRO-ELMARIT 45毫米/F2.8 ASPH./光学防抖镜头的筒身上用户可以选择最近对焦范围。如果你用这支镜头拍摄微距的话,你可以把对焦范围设置在FULL上,那么它的最近对焦距离为15厘米(从CCD算起,实际物体距离镜片前组大概3-5厘米即可);如果你是拍摄较远的物体或者人像,那么可以把对焦范围设定在limit上,那么它最近对焦距离会延长到50厘米以提升对焦速度。
45mm 边缘部分 F2.8、F4 F5.6、F8 另外,这枚镜头上也带有松下自己的MEGA O.I.S镜头光学防抖技术。只不过这个功能在奥林巴斯机身上并没有什么作用——奥林巴斯自带机身防抖。按照官方的建议,我在拍摄中关闭了镜头上的防抖开关以免对机身防震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我发现无论是否打开O.I.S开关,似乎对于拍摄都没有什么影响——我xx无法感受到O.I.S动作——是否这个功能必须在松下自己的机身上才会正常启用?节后我会向松下方面的技术人员讨教一下这个问题。
相对另外一支超广角镜头,我在长假中使用LEICA DG MACRO-ELMARIT 45毫米/F2.8 ASPH./光学防抖的机会并不太多。原因之一是没有能够找到合适的模特来让我检验这支镜头充当人像头的效果,原因之二则是听说世纪公园的梅花还没有能xx开放,所以用梅花展来检验微距性能的打算也就此告吹。不过,我还是趁着长假期间走亲访友的机会拿着LEICA DG MACRO-ELMARIT 45毫米/F2.8 ASPH./光学防抖拍摄了一些生活场景,谁说这支镜头只能拍摄人像或者微距? 90毫米的等效焦距虽然显得长了一点,但用来拍摄一些小场景的特写还是不错的。由于这支镜头的全开光圈画质出色,因此不管面对怎样的题材和怎样的拍摄环境,我都可以放心的按动快门。这支镜头在E-P2上的对焦表现整体还算不错,但微距头的特性导致它如果不选择limit对焦范围,那么拉风箱的出现几乎不可避免。另外,这支镜头同样会有一定的几率出现对焦失误,即相机提示合焦但实际AF不正确。在对焦速度方面,虽然没有超广角快,但我个人觉得其工作效率还算能让人接受,只不过该镜头在AF时马达动静挺大且一直是断断续续(咔哒,咔哒)的,乍听起来会让人觉得有些不习惯。 与其说把这支镜头当做1:1的微距镜头来使用,我还是更乐意用它来拍摄人像和生活场景。上面这张画面拍摄的是我家小猫“小刚度”的蓝色右眼,当然我不能凑得更近了,否则可能要遭到小家伙爪子的逆袭;下面这张照片是我为快要90高寿的外婆拍摄的肖像。老人家在LEICA DG MACRO-ELMARIT 45毫米/F2.8 ASPH./光学防抖镜头中的形象看起来还是很矍铄的,祝福外婆能在我们小辈的照料下一直健康快乐。 有网友说徕卡这支LEICA DG MACRO-ELMARIT 45毫米/F2.8 ASPH./光学防抖的重点与其说是画质,还不如说看焦外。我们需要这支镜头能够真的带有徕卡味道,在画面中呈现出柔和散开的焦外效果,我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不过,由于受到{zd0}光圈以及画幅本身的限制,想要用LEICA DG MACRO-ELMARIT 45毫米/F2.8 ASPH./光学防抖获得非常明显的浅景深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容易。事实上我并不指望这支镜头能实现20mm F1.7饼干那样的超大光圈,但如果这支徕卡的{zd0}光圈能够达到F2而非现在的F2.8,我想在它与奥林巴斯经典的ZD 50 F2对比中我们就会给天平这一边扔下更重的砝码。在我拍摄的LEICA DG MACRO-ELMARIT 45毫米/F2.8 ASPH./光学防抖样张中也的确有几张背景虚化的比较漂亮的样张,不过数量还显得少了一点。有机会的话,我打算用这支镜头搭配E-PL1或者松下的某款新机身跑去世纪公园或者莘庄公园一次,想来届时上海的梅花应该开放的很xx了吧。 我没有找到LEICA DG MACRO-ELMARIT 45毫米/F2.8 ASPH./光学防抖在国内的销售价格,不过看日本的报价差不多也要70000日元折合人民币5200元的样子,真是好货不便宜。如果说由于奥林巴斯M4/3版本的9-18还没有出来,所以我们为了超广角只能选择松下万元级别的7-14的话,那么你是否会为了1:1的微距或者徕卡的名头而选择LEICA DG MACRO-ELMARIT 45毫米/F2.8 ASPH./光学防抖? 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值得。 更多样张,请访问:
整体而言,松下朋友为我送来的这两支M4/3镜头陪我度过了一个不错的春节长假,而且它们也各自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贵的有道理——虽然做不到物超所值,但至少也勉强能算对得起那个定价。 我想要说的不在于这两支镜头的画质怎样怎样,价格如何如何,而是从它们身上能够很清晰的看出松下或者整个M4/3体系镜头设计的思路。这个思路其实在过去是给4/3系统用的,那就是在保证画质的前提下尽量“小型化”和“轻量化”。其实不管是今天的这两支镜头还是奥林巴斯即将发布的M4/3版本的9-18或者14-150,这些镜头或许在定价方面还不能做到平易近人,但至少在体积和易用性方面较135全画幅或者APS-C规格同等焦距镜头有了极大的改善。 当年4/3系统{dy}款相机E-1发布的时候,奥林巴斯也曾自豪的宣称一个更加轻便的全数码化影像时代即将到来。但是,让人扼腕的是奥林巴斯在后来居然迷失于与C/N这类厂商的旗舰镜头争夺之中,连续推出了几款在光学品质上无可挑剔但在便携性和易用性方面一塌糊涂的所谓“牛头”、“神头”。实际上,也正是因为这类镜头的推出导致4/3所过去所倡导的轻量与便携的优点不复存在,同时产品的制造成本也极具上升,因此价格上也不可能有怎样的优势了。这条把镜头“越做越大”的弯路直接导致奥林巴斯如今的沉重的4/3镜头体系负担,如果不是搭档松下看出苗头不对,果断壮士断腕般的去搞M4/3,奥林巴斯这条船头险些就调不回来了。 好在现在不管是奥林巴斯还是松下都已经清晰的意识到再去和C,N,S这种企业拼全画幅,拼旗舰已经没有什么出路了,相反的是在数码单反与消费DC市场中间还有一大块所谓“高画质便携机”的市场空白在那里。所以M4/3虽然被人讥笑为“论画质比不过全画幅DSLR,论体积又没有卡片机小”,但我们也xx反过来思考“我们比全画幅轻便,我们比卡片机画质好”。2009年奥林巴斯E-P1以及松下G系列在海内外的热销证明了M4/3填补市场空白的成功,而类似E-PL1这样中低价位新机的出现将很可能让M4/3的成功在2010年里继续延续下去。 如果我们把奥林巴斯和松下两家的M4/3镜头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镜头群虽然称不上庞大但也算比较完整。尽管还缺少超长焦以及超大光圈的定焦镜,但这种规格的镜头似乎并不xx适用于M4/3这样的小系统身上。我们对于这个系统的主要期望还是那些体积小巧,焦段适中的小型镜头。当然,如果能够在保证画质的前提下把光圈做的再更大一点,价格控制的再合理一些那就更加xx了。不过,不管是怎样的镜头,它们都必须足够轻便和小巧,同时对焦速度要快与准确——使得它们能够更好的搭配M4/3这样的小型化机身,真正成为扫街以及纪实创作的利器。 {zh1},我还想提到一点的就是机身内对于镜头的画质校正。尽管有网友提出这种机身内处理的效果会导致镜头厂商以更低的制造成本推出新镜头,但考虑到我们实际只看最终成像效果——如果一枚卖的很便宜的镜头能够通过机身校正而获得与高价“神头”、“牛头”近似甚至更好的成像效果,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这种情形已经出现在各大厂商的镜头新品中了,除了松下,包括尼康、索尼等公司的新镜头都能与自家机身相配合进行机身内的校正处理xx镜头的畸变和色散,这虽然可以被认作是某种程度上的“投机取巧”,但这也正表明了数码影像行业的不断发展。 我只是希望未来M4/3体系中的厂商(不xx于松下和奥林巴斯)能够相互沟通,提升同系统中镜头与机身的兼容度。现在把松下的镜头放到奥林巴斯机身上会有一点紫边,如果松下能够大度的把相关的机身内校正技术传授一些给奥林巴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奥林巴斯也能够把诸如降噪技术的诀窍透露点给松下,那么想来在这两家镜头与机身销量都整体提升的前提下,整个M4/3系统的前景会变得更加明朗。这也将会最终吸引更多的合作厂商和最终用户投奔到M4/3系统阵营内。 |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