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9 08:44:48 阅读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总体感悟:高考硝烟散尽,评卷工作落下帷幕,对今年高考xx有了些粗浅的认识。这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从走马观花到用心品味,颇多感想,略谈一二。
送考当天,学生出考场后,有人反映xx"新",与平日训练、考xx的类型、风格有很多不同。学生的这种最直接的初步认识虽然显得稚嫩,但也说明一味通过题海战术死做题是答不好高考题的。高考xx的设计体现一个"活"字,同一知识点常出常新,既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又是对应用能力的考验,学生要在仔细甄别判断中逐渐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最终指向解题目标。第3题、第5 题、第18-1 题等都是很基础的题型,第15题考查了电化学知识的掌握应用。电解液LiAlCl4-SOCl2大多数学生没见过,让人有"新"的感觉,这样一种原电池可能导致一些学生感到迷茫。要答好设问中的问题,判断负极并不难,以此为分析起点,写出负极反应式,并用总反应式减下来即得正极反应式。设问中的SOCl2也是比较陌生的物质,但可参照题设中用NaOH吸收生成Na2SO3和NaCl,就不难判断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从硫的+4价态易被氧化也理解为什么组装原电池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了。所以平时解题要"活"起来,注重审题,找到问题的关键,结合已学知识灵活运用才是解题训练的{dy}要义。
今年高考题涉及到计算的题型不少,总分值过大了,有些是对数据的理解,有些则需要认真计算。第3 题、第6 题、第7 题、第8题、第11题、第12题、第13-(4)小题、第17-(1)小题和第18-2题等都得通过繁杂的计算才能得出结果。这样一来造成耗时过多,精神紧张、思维疲劳,势必对其他题型分析、推理、判断带来不少影响。平时只喜欢接计算器,不注重基础演算的学生要吃亏了。
第13题:这是一道元素化合物的推断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氯及氯的化合物以及溶度积的计算。这原本不是非常难的题,但是得分率很低,0分卷多,约占70%,造成学生不得分或低分的原因,我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点:
(1)本推断题解题有3个题眼,但其中的浓盐酸与MnO2反应生成Cl2,还有紫黑色固体I2,现在的人教版无此知识点,如果老师不补充,学生无从推断;KClO3与MnO2混合加热制O2是初中的知识,学生已有所遗忘,不容易完整推断出来,因此空白卷很多。
(2)有学生完整推断出来了,但方程式书写能力较弱,因为不能正确书写而失分。但我认为,此题的答题方式比较单一,前三个小题都是写方程式,题目设置的梯度还不够,如果能将问题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改成写化学式或名称,得分率会提高一些。
(3)教材的新增内容对学生还是一个盲点,本题满分卷少主要在于第(4)小题,这是一个属于溶度积计算的题,而此题的难点在于“等体积混合”,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须将两种离子的浓度都减半后才带入公式计算,做错的学生中一部分是离子浓度都没有减半,得到的答案是7×10-5,此种情况最多;一部分只是c(I-)减半,得到的答案是2.8×10-4,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还有就是只有c(Pb2+)减半,得到的答案是1.4×10-4,这种情况较少;出现错误较多的还有公式记错,没有将c(I-)平方,或者是将c(Pb2+)平方了,或者两者颠倒了,说明教师在这方面训练较少,学生比较陌生。
对于此题,我认为是一道不错的题,有利于高校的选拔,但对教材和教学存在有困惑。一是大部分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处于必修Ⅰ,此时学生还未文理分科,教师要讲到什么程度,讲多了会增加一部分学生的负担,而且课时也不够,不讲呢,又存在{dy}遍没学好,以后很难深入学习的现象。第二是现在的教材编排不利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知识点很散,系统性差,如果以后还继续这样考,高一、高二的教学要重新定位。高三复习在这块上还要多花时间。
这道题还存在有学生答题不规范而丢分的,例如方程式的书写不配平、漏写或写错反应条件,写锰元素的元素符号时,{dy}个字母小写,第二个字母大写、漏写后面的n、写成“Mg”等,制氯气的方程式把“Cl2”写成“O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方程式生成的锰酸钾写成“K2MnO2”或者高锰酸钾和锰酸钾的化学式对调。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出现离子符号写错,像氢离子写成“H-”,KClO3不拆,两边相同的氯离子不删掉等错误。这些说明我们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当弱,教师要先抓好基础,才可能有能力的提高。
第14题:xx设计有梯度,得分点分布合理,注重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中应用,考查基础知识与能力并重。
卷面存在问题:
1、卷面不整洁,模糊不清,反映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2、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化学式(分子式)书写不规范,如:氮气写成N,一氧化碳写成Co等。化学方程式书写不配平或配不准确。
3、基本的审题能力低。如(2)中要求填写化学式,多填本空不得分,卷面上就有写成二氧化硫名称和多种物质,且较多地出现NOx。
反思存在的问题:综观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1)考查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应为得分点,但大部分学生因为配平错误而未得满分,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换概念模糊。这些问题也反映出教学当中我们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力度不够,过多地追求繁、难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练习。既浪费时间又收不到实效。教学务必要夯实基础,打好双基。
(2)第二问除了考虑审题的非智力因素之外,卷面中较多地出现NOx,也应给我们教师一个较大的触动,就是学生对原油到石油的精炼加工处理过程认识不够,对NOx的来源模糊不清楚,原油的脱水、脱盐、脱硫的处理不xx,就会造成尾气中含有SO2, NOx应是燃烧过程中空气里N2的氧化产物,这些知识教师是否能联系日常生活进行讲解,做到学于至用,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追求目标。
(3)第三问联系日常生活,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并重的考查方式。此问对能力的要求较高,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公交车尾气的排放要求就不难找出答案。考生的答案中出现NO、NO2、NOx等产物就说明我们的学生对知识向能力转化这样的题型不适应、不熟练。也反映出教学中没有教会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的现象,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今后xx的考查方向还是以能力的考查为主,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们教学有待于加强的方面。
质疑点:1、汽油燃烧产生能量过程中,答案为由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是否为化学能转化内能更为贴切些?2、本xx{dy}卷{dy}题为实验题,图中无不画阴影会造成考生识图困难,另外不纯的汽油和苯、水三者混合能有D中的现象吗?此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第15题:此题考查原电池、盐类水解的应用。其中:
(1)和(2)考查原电池正、负极判断和电极反应的书写。答题情况:①写电极反应式时,得失电子写反,说明学生未能理解电极反应式的特点;②化学用语书写错误,离子符号写错,"+、-"号写错,如Li-、Cl+、Li-1、e+,大小写不分,甚至化学式抄错SOCl、SOCl4(后面问题也如此);③电极反应式书写不规范,LiCl不拆,Cl+写错位置2SOCl2 + 4e- -4Cl- = S + SO2,不配平等。
(3)盐类水解的应用。课本《化学反应原理》有类似习题SOCl2水解。答题情况:①SOCl2水解化学方程式书写,不少学生认为是氧化还原反应或分解反应,生成产物为SO3、S、H2SO4,Cl2等,即不清楚反应原理而出错。但也有一些学生对反应理解很透,也可能是老师对此知识点做了透彻分析,SOCl2为H2SO3中的OH被Cl取代而得到,则SOCl2加水时,OH取代Cl,水中H和Cl结合为HCl,SOCl2生成(HO)2SO即H2SO3,H2SO3不稳定分解为SO2和H2O;②现象"白雾"写为"白烟",或两点现象只说其一,写对两点的很少,不能对应产物写出生成HCl看到什么现象,生成SO2又看到什么现象。③不少学生因对SOCl2水解原理不清楚,产物写错,现象自然出错,如黄绿色、红棕色气体,白色沉淀等。
(4)实验设计分析。答题情况:①审题不细,题问"组装时"的原因,而部分学生答生成物S、SO2等和水和氧气反应;②知识掌握不到位,认为Li和O2反应生成Li2O2,Li和H2O生成Li(OH)2等;③"无水、无氧"的原因学生较多答了SOCl2跟水和O2反应,SOCl2跟水反应(3)已出现,SOCl2和O2反应没有学过,相信我们老师都讲过考试的答案没有信息去判断就应答我们熟悉的知识,考虑的角度不对;④直接写Li-SOCl2、电极材料锂和碳、电解液是LiAlCl4-SOCl2会和水和氧气,有直接从题目抄下来的嫌疑,不能明确指出(或说判断出)什么与O2、H2O反应。
建议:1、教学中重视课本内容、习题的分析和延伸。如本题课本有SOCl2水解习题、08高考有机选考21题(课本习题有丙烯制三硝酸甘油酯)等;2、教学中概念问题、原理问题、细节问题要清清楚楚挖掘充分,重视呈现解题思路形成的过程。
第16题:涉及到有关混合物分离方面的知识,必须具备对物质的性质有全面的理解,分离方法的原理及依据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准确回答相关问题。从答题情况来看,不是很理想,本题满分9分,0分的居然有210022份,满分的才19份,就算加上8分的,也超不过100份,分数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曲线,平均分也才3.55分。
16小题(1)题,是2种分离方案,问的是分离的物质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就可分离,方案1有加热的分离条件,就应该想到干燥法,固体物质应具有的挥发,升华的性质,以及热稳定性的性质,但回答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答不到点子上,这说明基础的概念掌握不牢。
16小题(2)题,是从Au,Cu,Ag中分离Au,加入的试剂是HNO3,两个反应方程式应该是课本里常见的,也有大部分学生没做对,还是基础的东西把握不牢。
16小题(3)题,大家争议比较大,本题是设计一种以框图表示形式的分析方案,要求注明物质和操作,那么就要严格按要求设计。既然是提纯Fe2O3 ,就应该考虑分离是否干净,
标准答案就是一种较为xx的分离方案。另一种方案是用NaOH试剂,但这种方法没考虑到SiO2的溶解的可行性,这也不能怪学生,因为教材就写有这个反应式,学生就依据这个来进行溶解分离。所以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实验应该考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来考虑可行性。这是不是以后的教学中应引起注意的的问题,海南的实验教学应该也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另外,这是个文字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其实他会做,但就是写不出来,
第17题:此题依据<课标>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认识、理解,体现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理念。此题共有37163考生作答,平均分是3.55,满分人数是3509,占9.4%,0分人数11569,占3%。
1.存在问题。不按要求作答,表现在以下方面:<1>分子式写成结构式、结构简式。结构简式写成分子式;<2>苯乙烯中的双键省略,苯环中不画圈或不标出双键的位置。有机物中与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不是多氢就是少氢。无机物中的溴分子写成溴原子等;<3>有机化学方程式中的箭头写成等号,不注明条件;<4>出现错别字,如加成反应写成加乘反应、加层反应等;<5>高聚物不写中括号或中括号上不画短线,或中括号外面不写n;<6>化学反应的条件乱写,无条件的化学反应,硬写催化剂、加热、光照等。
2. 今后复习建议:
<1>强化过关训练 落实化学用语。复习的重点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同时要强化化学用语的训练,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用语所蕴涵的化学意义,从而明白规范要求的必要性;但更关键是训练和检查落实。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在复习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训练与检查工作。分子式、结构式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采取如下方法:介绍高考化学用语中有关方程式的考查所占比例,评分细则及要求,让学生明白其重要性及规范要求所在;同时运用迁移法把相似问题集中训练;运用联想法将相关问题逐步训练;采取不同的归纳方式反复训练;将典型及常见错例共同讨论等方法,换汤不换药,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从而达到掌握及熟练运用的目的。
<2>强调审题,规范训练,减少无谓失分。审题不慎,急于求成,考虑不周是部分考生解题时的通病。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仔细、冷静的审题,找出题干设问的关键点,不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本次阅卷反映出的最突出问题是学生答题很不规范。化学用语的书写不规范在每个大题中都能看到,化学方程式书写缺条件、不配平、不写气体符号。这些因审题不慎、表达不清、化学用语不规范造成的失分,主要原因是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未得到纠正、缺乏规范化的训练造成的。应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如强调专用名词要符合学科要求,符号要符合规定,答案中的数据要有单位,电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要书写规范,尽量减少失分。同时还要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必要时可以专门进行错题训练,让学生有机会暴露错误和薄弱环节,以便对症下药,使学生在知错、纠错过程中达到规范化训练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题目中的问题。如第三问题目给出过程式,要求学生写化学方程式,而参考答案中又给出过程式,对学生有一定的误导,不能反映出好学生的水平,对今后的高中教学也不力。
第20题:该题是《化学与技术》选修模块的xx。大题以硝酸工业为背景,解题切入不难,得分较易(最终平均分比另两个模块高)。但评卷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比较突出。
1.文字表达方面的。本题第(2)、第(3)小题需用文字简明扼要,有针对性地回答,说明原因即可。学生答案五花八门,错误不少。有的词不达意、不知所云,有的似是而非、晦涩难懂,有的甚至自相矛盾,有的长篇赘述,显得罗嗉,最多的甚至答了50多个字。第(2)小题只需答"提高氨气和一氧化氮的转化率",错答中有"与氨气xx反应"、"与一氧化氮彻底反应"、"xx污染"等。第(3)小题只要涉及"增大接触面积"关键词,错答中出现"合金质量轻"、"耐腐蚀"、"价格低廉"、"便于过滤"等。第(4)小题的两个措施竞然是"加热和降温"。这反映的问题一是学生思维混乱,理不清关键、要点;二是对这类问题的训练不够重视,训练不到位,出现问题没有找原因、找办法、找对策。
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化学中文字表达的功夫,看来并不只是这一模块的任务。化学简答题中的实验设计,操作过程,现象描述,原理分析,原因解释等都要用到文字表达,不容勿视。
2.化学方程式方面的。本题要书写两道化学方程式:氨的催化氧化和二氧化氮被水吸收,对于这门选修课而言并不算难,特别是第二道更容易。{dy}道的错误有:将NH3写成NH4,NO写成NO2,生成物为HNO3,为H2,将高温条件用Δ表示等。第二道的错误有:生成物只写HNO3,HNO2,生成O2,配平错误等。反映学生化学用语这方面的基础知识过于薄弱,要加强训练。
3.基础知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方面的。这是对三道选择题而言,{dy}道错选反映对肥皂的结构的性质原理弄不清,这是在三道选择题中答错最多的;其他两道选择题的失误也是由于基础不牢固,脱离实际所致。这些问题反映到教学中,需体现《化学与技术》这门选修课的特点。对于中学而言,是以化学基础知识为主,技术因素为辅,是以化学知识为背景的技术设计与生产实施。教学中也要两个因素兼顾,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引导,正确理解,避免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例如氨的催化氧化,必修教材以
表示,但上升到选修教材更注重将反应式在工业生产上付诸现实,因此反应条件的选择,反应程度的控制,生产效率的提高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由于我省目前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选修课的设置的关系,许多学校出于对考试需要的考虑只选修一个选考模块,导致学生知识的缺失,不够全面,思维狭窄。这其实并不利于培养学科素养和人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升入大学后对化学科学的学习研究以及以后从事化学行业的人来说不利。既要考虑人的发展,又要兼顾考试需要,是选择《有机化学基础》和《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搭配合理,还是选择《有机化学基础》和《化学与技术》的搭配更有利,我认为值得尝试。只要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化学教学又是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