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巴金的中毒症状« 医药家园

服德巴金2月,同时服卓夫6天,出现头晕沉沉,头脑不清晰,st改变,是不是德巴金的中毒症状。

标签: , ,

2 条评论 发表在“德巴金的中毒症状”上

  1. 口服丙戊酸钠中毒死亡1例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作者:李艳平,杨留武,冯应武
      丙戊酸钠缓释片(英文名:Sodium Valproate Tablets),在市场上又名得巴金,本药是新型的广谱低毒抗xxxx,对失神发作效果{zh0},对原发性大发作、大发作合并小发作、肌阵挛、婴儿痉挛症及儿童中央良性xx均有较好疗效,对局限性xx、精神运动性发作也有一定疗效,对预防高热惊厥复发的作用同苯巴比妥。由于本药安全范围大,无中枢xx作用,抗xx广谱等优点,临床上常用于xx各种类型的xx。口服丙戊酸钠中毒死亡尚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旨在为类xx中毒死亡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
      1 案例资料
      1.1 简要案情
      某男,20岁,因盗窃罪在某监狱服刑。因有xx病史,常年服用抗xx药,{yt}晚上睡觉前服完药后,约9时许,自觉xx、头昏、想睡觉,就上床睡觉,到凌晨1时许监舍有人叫他,无应答,才发现人已死亡。死后发现死者床旁有一瓶30片装(只剩下9片)的得巴金(丙戊酸钠缓释片),经本监舍人员证实,死者生前经常吃此药。
      1.2 尸体解剖检验
      死后14h对尸体进行检验:青年男性尸体一具,尸长170cm,体壮,尸僵强直,尸斑暗紫红色,分布于尸体背部未受压的部位。双手指甲紫绀,角膜轻度混浊,瞳孔直径0.5cm,鼻根部偏左有一0.5cm×0.3cm的表皮剥脱,生活反应不明显,其他上下肢有数处陈旧性xx。切开颈胸腹部见气管内黏膜充血,双肺表面有肋骨压痕,双肺表面及肺叶间有大量的点状出血,肺水肿,心脏的心尖部有大量的点状出血,心血不凝。切开大脑,脑组织脑回变宽,水肿明显,余器官未见异常。
      1.3 病理组织学检查
      大、小脑组织水肿,小血管淤血,脑白质疏松,神经元细胞及小血管周围间质增宽,神经元细胞浊肿变性。肺小血管充血、淤血;肺泡壁、腔及支气管内有红色浆染液及红细胞渗出,肺泡壁增宽,肺泡壁、腔及支气管内有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肺间质内可见红色片状均质物。心肌纤维间质增宽,小血管淤血、充血,肌纤维浊肿变性,横纹消失,部分肌纤维呈片状断裂,胞核淡染消失。肝细胞索疏松,血窦扩大,肝细胞间模糊不清,细胞浊肿,胞核浅淡,中央区肝细胞消失,汇管区及部分血窦内可见单核细胞浸润。肾脏、脾脏、胰腺等多器官水肿。
      1.4 药毒物检验
      取死者胃及胃内容物、尿样、心血做化学分析及GC/MS分析,检材中均检出丙戊酸钠,并且血液检材中丙戊酸钠的浓度为151mg/ml。
      1.5 鉴定结论
      本例系因丙戊酸钠过量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
      2 讨论
      丙戊酸钠系广谱抗xxxx,主要作用于xxxx系统。对动物的药理研究发现本品对各种xx的实验模型(全身性和部分性)均有抗惊厥作用。同样本品被发现对人的各种类型xx发作有抑制作用。其主要的作用机制能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合成和减少GABA的降解,从而升高GABA的浓度,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而抑制发作。在电生理实验中见本品可产生与苯妥英钠相似的抑制Na+通道的作用。对肝脏有损害。xx口服几乎全部在胃肠吸收,并且在血中全部转变成丙戊酸。1~4h达血浆高峰浓度。吸收后主要分布在细胞外间隙。脑脊液中与血中游离的丙戊酸浓度相当。本药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大部分从尿中以葡萄糖醛酸形式排出,有效血浓度为50~100mg/ml,半衰期为8~15h(平均10h),本药和苯巴比妥合用可增加后者的血浓度,和苯妥英钠合用可降低后者的血浓度。其毒理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神经精神方面则多表现为嗜睡,尤其是在与苯巴比妥合用时易发生。另外,对血液、皮肤、肝脏等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临床上相对少见。
      服用丙戊酸钠急性过量在临床中的表现为或深或浅的昏迷,伴随有肌张力减退,全身水肿,缩瞳症和呼吸自主性减退等。曾有报道一些病例发生伴有脑水肿的颅内高压。尽管曾报道有部分病例死于过量服药,但一般此类中毒反应不至于威胁生命。本例中胃及胃内容物、尿样、心血均检出丙戊酸钠,并且血液检材中丙戊酸钠的浓度为151mg/ml,超过了文献所报道的有效血浓度50~100mg/ml,并且死者生前一直长期服用此药,身体对此药有了一定的依赖性,各种器官不同程度都受到损害,同时死者的组织学检查也表现出急性中毒病理学改变(急性肺淤血、水肿,小叶中间型肝细胞坏死及多器官水肿)。结合调查认为死者系口服丙戊酸钠中毒死亡。
    作者单位: 651700 云南嵩明,嵩明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
    丙戊酸钠在正常血浓度下致中毒1例
    温预关 扶洁玉
    女,32岁,住院号50313。1999年5月12日入院,诊断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狂躁相)。先给予氯丙嗪1片tidxx,后加丙戊酸钠1片tid。7月5日氯丙嗪加至150mg/d,丙戊酸钠加至1.2g/d。当日晚上患者出现站立不稳、行走困难、言语含糊。即用高效液相(HPLC)查血药浓度:氯丙嗪为114.5ng/ml、丙戊酸钠为90.8ng/ml。6日,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步态不稳、言语欠清、双上肢静止性震颤,经停药,补液处理,患者意识障碍反而进行性加重。即转病区xx,经补液、脱水、护脑、xx、保护胃粘膜处理后,病情逐渐好转。
    讨论 丙戊酸钠的成人量为1.5g/d,正常血浓范围为40~120ng/ml[1]。此患者在正常xx范围内出现意识障碍、共济失调的丙戊酸钠中毒症状,原因不明,可能与患者的过敏体质有关。丙戊酸钠血中浓度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但本病例在正常血浓内出现中毒症状,这在临床上还属少见,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作者单位:温预关(广州市精神病医院 广州 510370)
    扶洁玉(广州市精神病医院 广州 510370)
    参考文献
    1.李家泰,主编.临床药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36~1237
    丙戊酸钠致脑损伤一例
    全文或摘要:患儿男,5年8个月大,家族中无xx病史。因间断抽搐2个月,症状加重4 d后入院。2个月前开始出现阵发性抽搐,发作时意识不清,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持续约5~15 min,在我院行脑电图检查确诊为xx,给予口服丙戊酸钠片(VPA)0.2 g,3次/d,5 d后症状得到控制,此后坚持服药,未再抽搐,4 d前患儿突然出现共济失调,意识障碍,xx发作频繁,在外院按xx药量不足而增加VPA用量至0.3 g,3次/d,xx4 d,无好转而转我院!入院查体:T 36.8℃,P 108次/min,R 25次/min,WT 22 kg, Bp 100/66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不清,双瞳孔等大等圆,直行约4 mm,对光反应迟钝,颈部稍抵抗,双肺呼吸音粗糙,闻及少量痰鸣音。心脏听诊无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解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克氏征(-),布氏征(-),双巴氏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130 g/L,WBC 7.8×102/L,Sg 0.52,LC 0.48,PT 206×105/L。肝功能: 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3IU/L。丙氨酸转氨酶(ALT)18 IU/L,r-谷氨酰转移酶102 IU/L。血氨168μmol/L。脑脊液:无色透明无凝块,白细胞数l×106/L,蛋白0.3 g/L,糖3.6 mmol/L,氯化物118 mmol/L,Pandy试验阴性。24 h EEG示额区占优势的高波幅同步慢波。头颅MRI示额叶皮层广泛性T2高信号。血VPA浓度测定为88.6 μg/ml(正常有效血约浓度50~120 μg/m1)。诊断VPA引起的脑损伤。xx上立即停用VPA,给予20%甘露醇减轻脑水肿,肝太乐、维生素C、速尿等xxxx,加速xx排泄,同时给予妥泰抗xxxx。1 d后患儿抽搐控制,意识转清,3 d后复查脑电图(EBG),明显改善。
    讨论 VPA引起的脑损伤是一种罕见的抗xxxx副反应,国内尚未见报道。多发生在VPA开始xx数大或数周后,与xx剂量无关,停药后症状及脑电图很快恢复。其典型表现为意识障碍、共济失调和扑翼样震颤,xx发作频率增加及脑电图弥漫性慢波和xx样放电增多。VPAxx患者出现任何形式的意识障碍均应考虑VPA脑病的可能。本病有如下特点:①多发生于VPA开始xx效大或数周后,更常见于合用其它抗xx药时;②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共济失调和扑翼样震颤,xx发作频率增加;③多数有血氨或谷氨酰胺水平增高;④EEG检查主要表现为弥散性高波幅慢波或棘波发放增多;⑤与xx剂量无关,停药后脑病症状很快消失。因此,在xxxx过程中,出现xx发作频率增加时,一定要想到其诱发脑病的可能,切不可盲目认为系药量不足而增加抗xxxx剂量,从而加重脑损伤。丙戊酸钠致脑损伤一例。
    资料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年2月第14卷第2期)作者:王书举,付朝阳,李德亮,宋雪民,李继华
    以上是在网上查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郑重声明:资讯 【德巴金的中毒症状« 医药家园】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