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
或许是《百年孤独》这部巨著实在是{swql}的浩荡和震撼人心,以至于让伟大的马尔克斯的其它作品黯然失色。至少从前的自己一直以为马尔克斯只是个擅长于纵观历史结合社会,用独特的恢弘的人文视角,带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来讲故事的大师。我的这般孤陋寡闻直到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而止。
我从《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不算太长的小说中读到一种绵长的深意,而且是带着一副惊诧的神情和控制不住的欲望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是如此的通俗易懂,马尔克斯竟然摒弃了当年写《百年孤独》时使用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竟然描写了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
小说的从一起跟整个爱情故事没多大联系的一场命案入手,乌尔比诺医生作为法医调查死者的死因,他吃惊地发现这位自己的好友是在自己记忆中数不胜数的用氯化物自尽的人中间{dy}个并不是因为爱情而xx的人。随后马尔克斯洋洋洒洒地用大半章的篇幅来描写乌尔比诺医生对整个命案的调查和心理表现,让我一度认为这个医生就是这场爱情中最主要的男主角。其实真正的故事应该从第二章讲起,我们的男主人阿里萨刚出场仅仅是个刚满18岁的小邮差,傻傻的瘦瘦小小的。用书中的原话来说就是“身材瘦削,印第安人的头发用香脂粘得油皮失亮,架在鼻梁上的近视眼镜加深了他郁郁寡欢的形象”。这样的落魄小子爱上了一个家境殷实的迷人姑娘费尔米纳,这场爱情注定是无果的。书中用以描绘两人相爱的片段是年轻人谈恋爱时都爱使用的小伎俩:小伙子背大段大段的情诗写一封封火热的情书,夜晚偷偷到姑娘房前拉小提琴,两人偷着藏着互通信件……马尔克斯的叙述语言简单利落又不失细腻,把恋爱中的人的心情刻画得非常生动准确。后来因为家庭的阻挠,费尔米纳嫁给了乌尔比诺。随后小说差不多就开始讲述阿里萨苦恋一生的故事——他用一生的时间尝试不同的女人,亦或是用寻欢作乐以此来忘记费尔米纳,殊不知这样刻骨铭心的爱情怎么可以忘记?
我想小说之所以叫《霍乱时期的爱情》主要是跟乌尔比诺是当地非常xx的治霍乱的医生有关。书中的背景发生在19世纪中后叶至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处于疾病和战乱之中,马尔克斯在描述这段跨越世纪的爱情的同时其实也描绘了整个时代,以爱情的名义。马尔克斯以阿里萨这个男主人公不断靠女人解痛的方法来展现了各种各样爱情的可能: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
阿里萨的爱情既忠贞又漫长得伟大,他竟然可以耐着性子等待了半个世纪,直到在乌尔比诺死去的当天去找费尔米纳并向她表白说明自己始终不渝地深爱着她。我想这样的片段足以感动女性读者。全书的高潮在结尾,阿里萨包了一艘船,邀请费尔米纳上船一同旅行,两个七旬老人在船上寻找到曾经的爱恋,迸发出年轻时的激情和火花。此刻两人悟到了生命跟死亡相比,前者才是无限。阿里萨在等待了五十四年七个月零十一个日夜之后,终于盼来了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起,一生一世再也不分开的时刻……
凡夫俗子的世俗之爱如此短暂易逝,有一种爱却能够步入群山之巅、埋首于星群之间。阿里萨和费尔米纳之间的爱情已穿过最艰难得阻碍——时间。阿里萨五十四年七个月零十一个日夜的等待,让我惊骇!!这样的爱情用叶芝的《当你老了》这首诗里的几句话来描绘最为贴切: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魅力,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因为喜欢这本《霍乱时期的爱情》,所以专门找来07年拍摄的同名电影来看。说实话,跟几年前看《追风筝的人》同名电影相同的感受,有一种失望的情绪在里面。要是没看原著,这部电影还凑合,也许有那么一丝感动在里面。而我实在是没有性子在领略了马尔克斯吸引人的文笔之后再有耐心看完电影。这部电影拍得很平淡,本该是有一种舒缓富有深意的拍摄节奏在里面,但却被处理得磨叽和无聊。
首先是阿里萨和费尔米纳的造型。刚出场的她们该是一对青春少男少女,电影却拍老了,而且费尔米纳不美丽不动人,13岁的出场容貌看起来像快30岁的妇女。导演把叙事线索打乱,胡搞一气,删减情节不少,故事发展节奏跳跃太快,书中关键的几场戏被匆匆带过,实在是让我气愤!
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适合拍成电影。这部《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更适合用文字来表述它的意境,毕竟只有文学是一门想象艺术,它带给读者的独特想象不是简单的影视语言可以与之相比的。影视语言极其容易禁锢人的思维,造成思维定式。若是一部改编原著的电影不能正确把握作者写作目的和作品主题的话,只能是个杯具。
所以有原著{zh0}不要看同名电影,要看也得读了原著再考虑!
说句题外话,在我的心目中,把改编原著做成经典的属黄蜀芹1990年导演的《围城》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