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里乾坤道久长_楚水之南_新浪博客

 

    “昼梦回窗下,秋声碾树边。僧敲石里火,瓶汲竹根泉。景照吟髭碧,香医酒病痊。坐余重有味,犹见半墙烟。”

    这是宋人赵湘的一首《饮茶》。此诗景境交融,气韵生动,读来如在目前。尤以“僧敲石里火,瓶汲竹根泉”一联为妙。不过,其后面还隐藏着某种饮茶密码——茶具。

    说起中国的茶文化,那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品茶在中国被尊为论道的高度,所谓茶道,差不多已上升到一种哲学。道之无形,何以载之?曰叶、水、器,此为茶之三宝,凡好茶缺一不可。叶生叶落,水流不止,唯器,即茶具作为相对最为固化的载体,可以更好地观照千百年来茶文化行经的脉络。

    与此同时,茶具在历史中的变化演绎也最为复杂,于今人看来,足可眼花缭乱,甚或云里雾里。茶具一词最早于汉代已出现,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古代茶具的范围涵盖极广,陆羽在其xx的《茶经》里,辟有两章加以阐释,一为《茶之具》,讲包括采茶、制茶、贮茶在内的各种工具,如籝、甑、杵臼、规、承、芘莉等等,这些东西,光看名字就让人觉得古奥难解。另一为《茶之器》,讲的是煮茶和饮茶的用具。共有28种、8大类(另有24种说),其中涉及生火、煮茶、制茶、水具、盐具、藏陈等用具,如风炉、筥、鍑、交床、炭挝、纸囊等等占绝大多数,纯饮茶之用仅有碗和札两种。这与后世的理解实乃大相径庭。同为唐人,皮日休在《茶具十咏》中,所列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茶人也被纳入其中,唐代之开放型胸襟气度可见一斑。

    不过,唐时茶具范围如此之广,在于当时的生产条件所限。须先制成茶饼,再放入釜中剪煮。入宋后,由于用点茶法代替了直接煮茶,茶具的范围渐次缩小了。点茶类似于今天的泡茶,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道环节。宋元之际,有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归纳出点茶道的主要茶器,如茶炉、汤瓶、砧椎、茶钤、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相比于唐,似乎更进了一步。入元,尤其是到了明清以后,当泡茶法,主要是泡叶法开始盛行,茶具才终于与今日的理解基本吻合。

    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古往今来,就狭义的茶具而言,不外乎是茶壶、茶盏、茶杯和茶碗等等。总的趋势是去繁就简,舍精用朴,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需求。就茶壶而言,唐代就有了,宋时开始有茶杯的名称,茶碗在《茶经》里已经提及。与现在相比,所不同的在于其器物材质、造型、彩绘、别称,包括功用。

    饮茶品茗,重在论道。茶道既肇始于唐,不管广义还是狭义上的茶具,肯定要契合道之精义。严格意义上的茶道,都经20多道程序,于谨严守规的过程中,茶具充当着近乎法器的角色,自然马虎不得。茶具首先重于其质。瓷器从来为佳。不管是青瓷、白瓷、黑瓷还是青花瓷,在时代的长河里不曾湮没,此起彼伏,各领风骚。《宋稗类钞》云“唐宋间,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瓷)”,或与瓷窑工艺的进步密切相关。于是乎,金银锡玉等贵器茶具退而求次,遂成小众化的xx品了。紫砂是后起之秀。尽管历史可上溯到春秋,不过紫砂壶蔚成大观,已是明代正德年间以后的事了,不过势头极猛,今日之紫砂,不仅自成一家,简直可谓是冠绝天下。器形造状,饰纹题字,或用或赏,其类繁多,不一而足。此外,还有工艺精美的漆器,实用简便的木竹器等等。

    中国文化向以精致著称,茶具既重于内质,当然也强调外观了。明清以降,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小资或品味化,茶具也和其他业态一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红楼梦》里有一则颇为典型的故事。贾母、宝黛钗一行到栊翠庵,妙玉亲手泡茶待客,给贾母用的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盅,宝黛钗三人更是古代珍玩,其中给宝钗的名曰“(左分右瓜)瓟斝”(bān bó jiǎ),给黛玉的名曰“点犀(上乔下皿)”(qiáo),这种寻常人等字都不识的宝物,非皇亲国戚、贵胃世家不敢为用,足见其稀罕珍贵,也足可想见当时茶具品种样式的丰富程度。

    不过,物极必反,话说回来,若过于追求形式的精雅和高逸,则会背离饮茶的初衷。对于茶道而言,虽然说法不同,但大低不离“和、清、静、真”几个字。首当其冲就是和。和,中和,和谐,也是中国文化的本质。顺天时,承势变,道法自然,不必太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还拿红楼梦的例子来说,除了令人侧目的茶具之外,还需什么“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相配,这就更难上加难了,虽说扫雪烹茶确为雅趣,但也以率性而为称妙,若苦诣相求,则反受其累。尤其对于今人来说,既没有那么多的名具珍品,又受制于环境气候变化,采水、汲泉,包括取雪都不如从前方便放心,换句话说,真正意义上的品茶论道,现在对一般人而言已变得很难,那么,我们就将因此失去对茶的判断力,乃至自信心了吗?

    这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大工业时代的今天,看茶、品茶、论茶,适用怎样的标准,是我们应该最关心的。茶、水、具,都在与时俱进,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增长需要。就茶具而言,最鲜明的特点是出现了玻璃杯、塑料杯、搪瓷杯包括保温杯等一大批新生力量,向古典阵营发出了强烈挑战。

    也许,纯粹就古风而言,当然还是用传统的茶具好。不过,正如萨特所说,存在即合理,凡事都有它的辩证法。就拿不起眼的玻璃杯来说,看绿叶摇转,观茶汤变化,其效果{zj0},反之,向以茶质取胜的紫砂杯具,这方面却是它的明显弱点。现代生活节奏很快,能像过去那般吟诗作赋、坐道参禅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多时候,我们是在路上,在会议室,在茶餐厅,在电视或电脑前,品着手中的茶水,滋育自己的身心。

    还非得手执宝壶,优游四方耶?若是东坡活到今日,也会暗赞朝云所笑,一肚子装的是不合时宜。于种种不便场合,即便不遭他人另眼,私下也会觉得没有必要或缺乏旨趣。倒不如简单实用,拿个保温杯、玻璃杯,最多普通的紫砂杯得了。

    把时间花在该用的地方,把心思挂在该对的方向。遥面大山,静听名川,身傍古木,梦伴青石。如丝竹之绕耳,如众香之萦回,如彩蝶之纷舞,如圣泉之甘洌。心鹜四极,神游八荒,波撼巨泽,气升天穹。这是茶之道,是需要通过内心深刻体悟,或独享,或群观,或自省,或点拔后得到的道。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宽泛化概念的茶道,重要的是内在精神,何种饮茶形式都可不拘,甚至不必有茶。要说品茶,我特喜欢《围炉夜话》的意境。其实王永彬序是这样写的: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原书并未提到茶,我却认为胜似有茶,意在言外而豁然开朗。“围炉夜话”也由此幻出这样的一幅意象——

    于严冬之时,约三两好友,手持香茗,烤火畅言,寒意尽消,而意气挥发,人生之快意焉得如是乎?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杯里乾坤道久长_楚水之南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