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郎朗-跃升中的国际xx
林公孚
我曾经在中正纪念堂国家音乐厅聆听过有中国钢琴诗人之誉的傅聪钢琴独奏,为之沈迷。知道继傅聪之后,有郎朗出现,曾有一的份期待之情。
{dy}次看到郎朗在台湾的演出,是在前年中正纪念堂国家音乐厅前的广场上,那是台积电年终犒赏员工的包场演出的户外转播,巨型的银幕上,那位年轻的音乐家正全身活力奔放,利用他的魔幻般的手指在琴键上飞奔跳跃,放送出优美的乐章,管弦乐团的各乐器声,随着他的琴音起伏,应声相随,彷佛他就是交响乐团的主导者,斯情斯景,令人难忘。从那次以后,朗朗的形象,就牢牢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中。
去年12月2日,郎朗在台北小剧场举行「郎朗・狂想」慈善音乐会,我因故失之交臂。所幸在上周我参观台北国际书展时,发现了《郎朗我用钢琴改变世界》的自传体书,立即将它购回一口气读完它,几度为他含泪,决定留下一些读书心得,分享读友。
郎朗这本自传,是郎朗用英文口述,由戴维•利兹记录,李灵翻译,最终经由郎朗父子修改定稿。原系英文版名为《A Journey of
Thousands Miles: My
Story》,中文版《千里之行:郎朗自传》2008年推出之后,缔造年销售20万册的佳绩,创造了中国音乐家传记类图书销售的奇迹,引起全国数百家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此书为方便儿童阅读,亦发售儿童版《我是郎朗》。在郎朗发表这本自传之前,大陆已有刘元举所著《天才郎朗》,的第二手观察,当然不若自传来得真切。
郎朗写此书的动机,是他自己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因此有必要把过去的一些事情,在自传中做一个总结。他以平白的口吻,诉说个人成长中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忧伤,并指出中美文化的不同、教育方式不同、父母年代的差别。对于万千家长来说,郎朗的成功之路,所付出的汗水与辛酸,是任何成功人士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郎朗的成长和际遇
1982年6月14日,郎朗出生在中国沈阳,祖父是一名音乐老师,父亲是空军文工团的独奏和乐队首席,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是郎朗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推手和呵护者。
2岁时郎朗就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当他看完好莱坞创造出来的卡通影片后,自己会赶紧把影片中旋律弹奏出来,尤其是汤姆猫和杰瑞鼠活泼灵动,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演奏风格。3岁时父亲就让他开始学琴。4岁的时候,父亲为请到朱雅芬教授,当他的老师。
老师对他的{dy}印象是很有礼貌地鞠躬,还会用甜润的尖尖的嗓音问她是否想要听我弹琴?老师回答说:“孩子,我当然想听。”然后他迈步笔直走到钢琴前,在琴椅上搁上两个枕头,好让他触摸到琴键。之后开始弹一首难度极高的哈农钢琴指法练。老师说他的弹奏既没有犹豫也没有恐慌,郎朗自己认为他和钢琴的关系就好像其它小孩和玩具的关系一样。老师对他说:“你是真正地热爱弹琴。对你来说,弹琴像是游戏一样,一出你已经玩得技巧极其娴熟的游戏。”从朱老师那里,他学会了如何放松,如何增强演奏时的音乐感。
郎朗从小不懂社交,说话笨拙,幸好小一时,遇到冯老师,老师逼着他张嘴说话,这样做的次数越多,他就越感到轻松自如,为他开启了说话的才能。
7岁那年,他有了自己的钢琴不久,看到家里小小的黑白电视机一部叫《音乐王国》动画片,发现大钢琴独自立在台上,自己弹着自己,展现国王风范让他感到自豪,因为他弹的是最重要的乐器。
为了让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郎朗9岁那年,父亲辞去工作,带着他到北京,那时他们{wy}的目标,就是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那时的生活可分成三部分:跟被他取名为”爱发脾气教授”学钢琴、练琴、和上小学。
他们住在没有暖气的破旧公寓里,吃着父亲做的难以下咽的饭菜,生活也仅靠母亲从家乡沈阳寄来微薄的工资维持着,每月花在吃饭的钱,不超过100元。更不幸的是”爱发脾气教授”由于老师受到对他不利流言的影响,看郎朗学习怎么看都不对劲,认为郎朗未必能考上中央音乐学院,{zh1}竟拒绝教导他。
这样的打击,导致郎朗父亲认为都是因为的孩子练习不够所致,竟把一口气出在郎朗身上,认为他的孩子已经没有前途可言,甚至逼迫郎朗吃药或跳楼xx。父亲一直逼他练琴,要求他「一定得像活不过明天那样地练琴,必需练到每个人都能看到,没有人有理由的拒绝你,你是{dy}名,永远会是{dy}名。」此时父子间的感情已经受到严重伤害,郎朗甚至放弃他所热爱的钢琴练习,跟父亲进行冷战,时间长达三个月。
所幸菜贩老韩及时出现,听到这位伤心的孩子向他吐露心声,对郎朗说:「我相信你会成为{dy}名。现在只是因为你很伤心。我们都有伤心的时候。但我想这个大西瓜会让你开心起来的。你吃西瓜的时候,我希望你能想点高兴的事。」他说,「我留着它,就是为了送给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你练琴练了那么长时间,练得那么辛苦,这是给你的奖赏。这就是你的奖品。」有了好人相劝,让郎朗安然渡过他年轻生命中最难过的一关。
被爱发脾气教授拒绝后,父亲另请赵教授教导郎朗,赵教授要求他「而尽量放松自己,找到同时流动是在音乐里和你心灵里那种感觉。」
皇天不负苦心人,1991年,9岁的郎朗,终于以{dy}名成绩考进北京音乐学院。同年,获中国星海钢琴比赛{dy}名,连”爱发脾气教授”都无法否认他的才华。
1994,郎朗12岁那年,自费随同父亲与赵教授前往德参加国际比赛,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遇到开餐馆成功的黄先生,要他们到他家作客,那儿有优质钢琴可以练习。更幸运的是,在为参赛选手准备练琴的地方,遇到来自日本的盲选手,相互切磋技巧,为他的音乐演奏注入新的生命,因而荣获德国第4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dy}名以及5千元德国马克奖金,另给4千元德国马克及杰出艺术成就奖。
次年,13岁前往日本,参加柴可夫斯基音乐家比赛,获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dy}名,回国后立即成为媒体宠儿,几乎每周都有他的有关新闻见报。
郎朗生命中另一个贵人,北京音乐学院的殷承宗教授为他安排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独奏音乐会,为他邀请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和教育界人士到场聆听,获得高度评价,由此打开前往美国之路。
1996年,郎朗14岁,在钢琴家盖瑞•格拉夫曼的鼓励下,考进美国xx的寇蒂斯音乐学院,获全额奖学金、生活费,和一间配有一架史坦威大钢琴的公寓,从此开始脱离贫穷。
寇蒂斯音乐学院的钢琴导师盖瑞•格拉夫曼夫妇,看待郎朗如自己的孩子,他们经常邀请郎朗父子俩共进晚餐,帮郎朗请私人英语家教,让他们很快适应美国的生活。
按照寇蒂斯的规定,郎朗进了一所公立高中,学习音乐以外的课程,一开始虽然有一些语言上的障碍,但很快就克服了。
郎朗父子来自以比赛论英雄的中国,心中所想的是如何参加比赛赢得胜利,盖瑞•格拉夫曼对参加比赛赢得胜利,颇不以为然。他认为:「没有节制的竞争只会制造气氛,干扰音乐的精神,学生们会把所有的经历放在讨好评委上,而不是放在理解音乐上。」他指出:「比赛带给你一种特别的态度,他们把你经历从弹琴的过程移转到获奖上。」他认为:「学习音乐不仅是获奖,还必须要强调过程」。他说:「一旦xx了必须要赢的负担,你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演奏上,有些方面更是以前所没有思考到的。」他告诉郎朗:「我们演奏音乐时,传达的是诗歌,郎朗你是一位钢琴诗人,你必须去和人的心灵对话。」对于乐评人,他的看法是:「为讨好评论家来弹琴,就好像是你认为你能迷住魔鬼。呢你没有办法想得比他更周密,你也没办法比他更迷人。你能做到的只是认识你所演奏曲子的伟大之处,然后xx沈浸其中。」这些观点,颠覆了郎朗父子的想法。
帮助郎朗进入西方文化领域的另一个贵人是理查德・多朗教授,在多朗教授指导下,他大量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他奠定英文写作能力的基础。
初到美国的生活,有愉快的一面,也有不愉快的一面,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父子两代产生价值观的差异,而爆发严重冲突,几乎走向分裂,幸好父子多年共同生活所养成互赖互须的习惯,终究化解了危机。
1999年,是郎朗生命中另一个具关键性的一年,那年他17岁,在美国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上,代替请病假的美国名钢琴家安德烈・瓦兹出场,一鸣惊人,从此成为美国其它四大交响乐团—纽约、波士顿、费城、及克利夫兰邀约的对象。
2001年应费城交响乐团之邀担任钢琴手,在人民大会堂演奏,重新开启国内爱乐人士对他的认识。
2002年5月,他重返拉维尼亚音乐节,和艾森巴哈大师合作演出五天,他们把这五天称为「郎朗节」。这次的演出,却被三年前在拉维尼亚称赞他的同一乐评人,批评得体无完肤,说他的演出太个性化、太主观、太感伤、太浪漫、太自我陶醉、太散漫,毁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屠杀了拉赫曼尼诺夫的曲子,批评艾森巴哈无耻地支持一位疯狂的钢琴手。郎朗不为所动,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弹下去,邀请演出也源源不断。
郎朗能克服这外界批评的障碍,是受到他生命中另一个贵人,他的顾问和老师艾森巴哈大师的启迪,大师敦促他在弹奏一首曲子时,注意表达自己的音乐个性,要「走自己的路,成为自己的主宰。」他称赞大师的演奏自由而充满精神的光辉,其中的极弱音有天堂之钟的音色,他最经常合作的指挥之一。
2002年9月,幸运之神再度降临,他遇见了丹尼尔・巴伦波因大师,郎朗称赞他是那一代人中最受推崇的童星,他的钢琴技巧无与伦比,还以善于运用音乐调和政治冲突而闻名。丹尼尔教导他:「感情是音乐表演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但是过于矫饰、泛滥的感情,只会给演奏者带来伤害。」、「贝多芬的音乐当然是富感情的,但演奏贝多芬的音乐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你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思想,不要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一定要权衡自己在情感上的直觉和思想上的洞见,然后在两者之间找到xx的平衡。」
郎朗对他的际遇,感到满意,因为他相信一句格言:「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
郎朗的音乐才华与热情奔放的性情相得益彰,论者指出:他已经成为霍洛维兹和鲁宾斯坦之后世界钢琴界的又一位领军人物,
郎朗的演奏和人生体验
为什么郎朗演奏风格会那么奔放、轻松、活泼?郎朗承认是受到卡通片《猫和老鼠》的影响,其中有一集叫做「猫之协奏曲」。在他的书中有如下的描述:「…我想要越弹越快,看我的手指能够以多快的速度掠过琴键。我想要看我能以多快的速度赶上汤姆、抓住杰瑞。我想要跳起来,落下去,然后爬起来,再重头来过。即便我的双手疲倦了,即便我的手指发痛了,我都不在意,因为通过创造音乐,我其实是在编创故事。」
在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上,郎朗代替名钢琴家安德烈・瓦兹出场演出时,他写下当时的心情:「坐下来演奏的时候,我想起了麦可・乔丹和老虎伍兹。在我的脑海里,我把他们{zg}超的技法,揉合进我的演奏。我把乔丹的扣篮,想象成柴可夫斯基乐章开始强有力的和弦。我弹八度音时,想的是伍兹挥动高尔夫球杆的方式。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铜管声部,都是我所听过最洪亮的影响。」
郎朗因练琴伤到手,无法练琴长达一个月,多朗教授要他把目前的处境,看成让他找到平衡的机会,送书给他看,建议他多和朋友从事外部活动。郎朗在书中写道:在「那一个月里,我体认到,钢琴并不是惟一美好的事物,朋友很美好,莎士比亚很美好,扣篮也很美好。我才终于学到了我所受教育的最重要一课:平衡才是最关键的。」
郎朗接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国际亲善大使的任命后,曾以亲善大使的身分的身份访问了世界上很多落后地区,在访问过程中,他经常想起自己艰困的童年。尤其是在非洲的日子,为他重新定义了「艰困」的含义。他不断想起临行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纽约跟他所说的话。安南说:「郎朗,你作为艺术家的责任超越了音乐,你的艺术一定要为人民服务、为和平服务。」郎朗试图把这句话,做为遵循的行为标准,他也以世界公民自居。
他有了世界观之后,他的眼界更宽了,对祖国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变得非常严重的问题非常关心,如今他已成为中国的环境大使,正为国内一些组织提高公共环保意识而努力。
郎朗在他的书中这么写着:在中国,古典音乐被认为是新的时尚。每次我回国开演奏会,百分之九十的听众,年龄都不到20岁。当我开大师课程时,有些家庭为了报得上名,露宿人行道…。学习和热爱古典音乐的儿童数目多得惊人,有5千万的中国儿童在学音乐,其中3千600万,学的是钢琴。每一所公立学校,都开设音乐课,而学生们学的曲子,有一半来自西方。郎朗这段叙述,让我们认识到崛起的中国,所呈现的精神样貌的另一面。
形塑郎朗的重要里程及国际赞誉
1. 1987、1989年:5岁和7岁:获沈阳钢琴比赛{dy}名。
2. 1991年,9岁:以{dy}名成绩考进北京音乐学院、获中国星海钢琴比赛{dy}名。
3. 1994年,12岁:获德国第4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dy}名,并获杰出艺术成就奖。
4. 1995年,13岁:获第2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dy}名。
5. 1996年,14岁:考进美国xx的寇蒂斯音乐学院,获全额奖学金,开始脱离贫穷。他师从钢琴大师葛拉夫曼,葛拉夫曼改变了他以往不断参加比赛争取{dy}的观念。
6. 1999年,17岁:在美国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上,代替请病假的美国名钢琴家安德烈・瓦兹出场,一鸣惊人。
7. 2002年20岁:在史坦威公司成立150周年的典礼中,获颁该公司的首枚艺术xx、并获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
8. 2004年,接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国际亲善大使的任命。
9. 2008年26岁:应邀回国在「北京奥运」担任开幕式演奏、获美国录音师协会颁发的艺术荣誉奖。
前美国布什总统:「郎朗是伟大的钢琴天才。」前德国总统柯勒:「听郎朗的演奏,能延长我的生命。」英国查尔斯王储:「当我聆听郎朗的演奏时,我一直都在流泪。」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郎朗是世界和平的使者。」此外,媒体给他的赞誉包括:「当代世界最年轻的钢琴大师」、「一部钢琴的发电机」、「中国的莫扎特」、「郎朗,当今古典乐坛{zshy}的艺术家」、「即将改变世界的20名年轻人」…等。
值得学习之处
在郎朗成长与学习过程中,受到包括他父亲在内的许多名师的指点,其中受益最多的,无疑是以寇蒂斯音乐学院为中心的国际级音乐大师们。他们以真诚的爱心,护持升起中的国际xx,那种无私情怀,令人感动。此外,属于他自己的若干因素,值得我们学习者如下:
1. 少年时期,他信奉:“竞争”、“赢”、“{dy}”、“梦想”、“牺牲”、“坚持”等信念,毫不动摇。
2. 青年时期,他能融入音乐世界,尽情发挥创意,任意翱翔。
3. 他知道感恩,凡是帮助过他的人,他都认真地留下纪录。
4. 他不自恃天分,每天总是练琴不辍,时间长达七、八小时,非常人能及。
5. 成功之路似有共通模式:名师指导、名校学习、名人提携、名台演出,通通发生在他身上。
6. 他从成就自己,到为孩子开发「郎朗史坦威」钢琴,为他们开「大师课程」,进而关怀世界,为年轻人树立了典范。
7. 深度学习,充分理解,然后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8.
以往从有关的”崛起的中国”报导中,最常见看到的是:硬实力部份诸如:公共设施、交通与通讯、都市/商业/工业建设、…等看得见部分。至属于文化层面软实力方面诸如:孔子学院、昆曲、京剧、音乐…等。郎朗说:「有五千万的中国儿童在学音乐。」文化的中国指日可待。